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速/彩色速读系列丛书/图说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103部文学名著演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精彩历程,200多幅精美图片全方位展示世界文学,165千字美文浓缩原著精华,科学指导阅读,思想与文字的艰深变得亲切轻松,文化的力量与图画的色彩一起流淌,开始一段愉快的彩色读书之旅。

精选103部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经典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设立“作家风采”、“经典简析”、“名人评说”、“颁奖评语”、“获奖感言”、“作品年表”、“提名者”、“推荐读本”等栏目,多角度解读文学名著,提炼作品主旨,引导读者轻松高效地把握其精髓。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精彩历程的工具书,同时也是学习近代及现代、当代世界文学历史和知识的理想读本。编者精选了103部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经典作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并设立“作家风采”、“经典简析”、“名人评说”、“颁奖评语”、“获奖感言”、“作品年表”、“提名者”、“推荐读本”等栏目,浓缩原著精华,提炼作品主旨,挖掘名著内涵,并为读者提供指导性阅读建议。同时,本书通过创新的版式将文字内容与精美图片有机结合,将文学名著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其精髓,使大家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目录

1901眺望晨曦,思索生命——眼睛(法国/苏利·普吕多姆)

1902里程碑式的史学巨著——罗马史(德国/特奥多尔·蒙森)

1905对奇迹的绝对否定——凡人难及(挪威/比昂斯腾·比昂逊)

1904普罗旺斯文化的复兴——米洛依(法国/弗里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1904恢复了黄金时代的西班牙戏剧——蠢人还是圣人(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赖·依·埃伊萨吉雷)

1905奥正的基督教史诗——你往何处去(波兰/亨利克,豆克维奇)

1906对青春、自由和快乐的热情礼赞——撒旦颂(意大利/乔·卡尔杜齐)

1907英国作家写成的“描绘印度的最美画卷”——基姆(英国/吉卜林)

1908人性和世界本质的同时实现——精神生活哲学漫步(德国/鲁多夫·奥伊肯)

1909小童话,获大奖——骑鹅旅行记(瑞典/拉格洛夫)

1910塑造了真挚纯朴的意大利少女形象的典型——特雷庇姑娘(德国/保罗·海泽)

1911一部洞察生活奥秘的梦幻剧——青鸟(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

1912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纪念碑——织工(德国/戈哈特·豪普特曼)

1915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吉檀迦利(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915一个“天才”作曲家奋斗成名的一生——约翰·克利斯朵夫(法国/罗曼·罗兰)

1916清新的唯美主义杰作——春天的时刻(瑞典/魏尔纳-冯·海登斯塔姆)

1917走向纯粹的精神宗教——日耳曼人的弟子(丹麦/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

1919瑞士版希腊神话——奥林匹斯的春天(瑞士/卡尔·施皮特勒)

1920西方现代的“桃花源”——大地的成长(挪威/肯特·汉姆生)

1921一部反基督教的宣言——黛依丝(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

1922革新西班牙剧坛的社会讽刺喜剧代表作——利害牵制(西班牙/哈辛托·贝纳文特)

1923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杰作——驶向拜占庭(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

1924一曲和谐而强有力的生命赞歌——农民(波兰/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

1925人道主义浓厚的历史剧杰作——圣女贞德(英国/乔治·萧伯纳)

1926对撤丁岛生活的现实主义描绘——母亲(意大利/格拉齐娅·黛莱达)

1927反驳现代科学主义文化思潮——创造的进化(法国/亨利·柏格森)

1928罪与赎罪的小说——桀骜不驯的女性——维格迪丝(挪威/温塞特)

1929德国版的家族变迁史诗——布登勃洛克一家(德国/托马斯·曼)

1950美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大街(美国/刘易斯)

1951歌唱家乡达拉纳省风情——你的眼睛是火(瑞典/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1952构造出福尔赛群像性格特征——现代喜剧(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

1955 1905年前后的俄国农村生活画卷——乡村(俄国/伊凡·蒲宁)

1954虚幻与现实融合的戏中戏——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1956清教禁锢下的欲望大爆发——安娜·克里斯蒂(美国/尤金-奥尼尔)

195720世纪最后一部长河小说——蒂博一家(法国/罗歇·马丁·杜·加尔)

1958讲述中国农民的故事——大地(美国/赛珍珠)

1959一组芬兰乡土的交响乐——赤贫(芬兰/弗兰斯·埃米尔·西伦佩)

1944“进化论”的文学式表达——漫长的旅行(丹麦/约翰尼斯·延森)

1945哀悼被毁灭了的爱情——消逝(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1946生活危机之书,艺术家危机之书,社会危机之书——荒原狼(德国/赫尔曼·黑塞)

1947传统性模式的彻底颠覆——背德者(法国/安德烈·纪德)

1948关注现代文明的困境——荒原(英国/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

1949“南方文学”派创作的辉煌顶点——喧哗与骚动(美国/威廉·福克纳)

1950文豪的哲学原理——西洋哲学史(英国/伯特兰·罗素)

1951刻画欲望奴役下人的困惑——沉落地狱的电梯(瑞典/帕尔·拉格奎维斯)

1952“法国王冠上最美的一颗珍珠”——给麻风病人的吻(法国/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1955“劳拉尼亚”人民的解放运动——萨伏罗拉(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1954“硬汉文学”的创作高峰——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

1955赋予冰岛文学以新的生机——莉里亚(冰岛/哈尔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

1956西班牙式的咏叹调——秋天序曲(西班牙/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1957“荒诞的证明”——局外人(法国/阿尔贝·加缪)

1958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不朽诗篇”——日瓦戈医生(前苏联/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

1959“隐逸派”诗歌大放异彩——消逝的笛音(意大利/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1960探索人的本质的象征性诗作——海标(法国/圣琼·佩斯)

1961一部波斯尼亚人悲壮历史的真实画卷——德里纳河上的桥(前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

1962震动美国社会的“流民图”——愤怒的葡萄(美国/约翰·斯坦贝克)

1965源于古希腊文化的现代哲诗——画眉鸟(希腊/乔治·塞菲里斯)

1964存在主义的最初体验——恶心(法国/萨特)

1965史诗式的巨著——静静的顿河(前苏联/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1966卡夫卡式的希伯来文学——过夜的客人(以色列/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

1966以色列民族的苦难哀歌——伊莱(瑞典/奈莉·萨克斯)

1967摧毁一切旧秩序,“为新生活开辟通路”——总统先生(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

1968日本抒情小说顶峰——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1969最有影响的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法国/塞缪尔·贝克特)

1970揭示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深度摧残——癌症楼(前苏联/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1971模仿《圣经》的书中之书——诗歌总集(智利/巴勃鲁·聂鲁达)

19721971年度的“欧洲之书”——莱尼和他门(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1973一把剖析灵魂的手术刀——风暴眼(澳大利亚/帕特里克·怀特)

1974杰出的自传体四部曲——奥洛夫(瑞典/伊凡·詹生)

1974以一滴露珠反映整个世界——创造的夜(瑞典/哈瑞·马丁松)

1975抒写“生活邪恶”的“纯诗歌”——乌贼骨(意大利/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1976让生命力在诗境中高扬与升腾——赫索格(美国/索尔·贝娄)

1977西班牙“二七年一代”诗歌杰作——不,星星(西班牙/阿莱克桑德雷)

1978天使?傻瓜?——傻瓜吉姆佩尔(美国/伊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1979对于生命的神异召唤——英雄挽歌(希腊/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

1980自我异化的边缘与现代式的绝望虚无——偶然相逢(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1981关于精神与现实冲突的强有力的隐喻——迷惘(英国/艾利亚斯·卡内蒂)

1982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1985揭示人性之“恶”的寓言式小说——蝇王(英国/威廉·戈尔丁)

1984母爱——一个恒在不衰的主题——在窗旁(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1985“天书般难读”的获奖作品——弗兰德公路(法国/克劳德·西蒙)

1986“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的声音”——森林之舞(尼日利亚/沃莱·索因卡)

1987超越时空限制的文字——语言片断(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

1988阿拉伯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宫间街(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

1989当今西班牙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蜂房(西班牙/卡米洛·何塞·塞拉)

1990不是“说”而是“呈现”意象——大街(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1991反种族歧视的“黑色史诗”式作品——邂逅(南非/纳丁·戈迪默)

1992“后殖民”文学中成功的典范——仲夏(圣卢西亚/德里克·沃尔科特)

1995一部有关黑人悲怨的完美协奏曲——宠儿(美国/托妮·莫里森)

1994“战后一代”派的文学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日本/大江健三郎)

1995以现代文明的眼光挖掘爱尔兰民族精神——挖掘(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1996挖掘出现实背后的生存深意——在赫拉克利特河里(波兰/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1997鞭笞权威的经典——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意大利/达里奥·福)

1998重现一个窒息人性的时代——修道院纪事(葡萄牙/若泽·萨拉马戈)

1999一场荒诞的个人反抗史——铁皮鼓(德国/君特·格拉斯)

2001探讨社会缩影下的不确定性——半生(英国/维·苏·奈保尔)

2002集中营“屈服”与思考——命运无常(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

2005一部后殖民世界中的黑色讽刺作品——耻(南非/约翰·麦克斯韦尔·库切)

2004触碰变态性心理的“禁区”——钢琴教师(奥地利/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2005被强行打开的封闭世界——房间(英国/哈罗德-品特)

2006一本哲思小说、一则爱情诗篇、一场魔幻的异国美梦——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2007金色浮生的一场玫瑰梦——金色笔记(英国/多丽丝·莱辛)

2008对现代文明的自觉诘难——诉讼笔录(法国/勒·克莱齐奥)

诺贝尔文学奖综述

试读章节

里程碑式的史学巨著

罗马史 德国/特奥多尔·蒙森像

颁奖评语:

蒙森的巨著《罗马史》表现出他不愧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

作家风采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1817—1903)出生于德国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很喜欢并很快就熟悉古罗马史。1842年从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一年后,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

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担任法学教授,后来因未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而被解聘。此后辗转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柏林大学担任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愤然退出议会,表示抗议。

经典简析

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是蒙森的主要成就,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5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史学千古的巨著。

蒙森用极简练的笔触就勾勒出罗马人服从干国家利益就像儿子服从父亲一样的性格。他以高超技巧展示了罗马从最初的小小部族发展到君临世界的大帝国的全部画面。他清晰地描述了帝国的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陈旧而封闭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于新的任务;“公民大会”已渐渐变成了虚有其名的装饰,除了在某些时候被政治煽动家利用;原先尽心尽力于公共事务的元老院,也在执行了义务之后慢慢衰老;无视国家利益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们搞政治投机;自由农的破产导致整个共和国动摇。

他也向我们论证了执政者的经常更换对战争的统一指挥的毁灭性影响,使罗马人不得不把军事指挥官的任期延长;同时,又使将军们各自独立。虽然导致恺撒主义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则是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相比之下,专制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比寡头政治制度遇到的困难较少。这位明察秋毫的史学家,无情地揭开了罗马帝国光辉的假面具,向人们展示,国家的存在要符合其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使人们不被幻想所蒙蔽。

蒙森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就像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恺撒,而把庞培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包罗了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文笔洗练,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

此外,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对奇迹的绝对否定

凡人难及

挪威/比昂斯腾·比昂逊

颁奖评语: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作家风采  比昂斯腾·比昂逊(Bj rnstjerne Martinus Bj mson,1832—1910)出生于挪威北部克维尼的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就喜欢听长辈讲挪威的古老传说和民间故事。1852年,比昂逊考入皇家弗里德里克大学。1855年开始为《莫尔根布雷德报》撰写文学戏剧评论,并结识了易卜生等人;后来成为文坛上的挚友,又是儿女亲家,传为佳话。1866至1871年担任《诺斯克福报》编辑,在这里积极宣传民族独立的思想,传播民族文化。

比昂逊的文学创作非常丰富,在戏剧方面的成就最大。1857年,他接替易卜生担任国家剧院的编导和经理。他的剧本大多继承了民间创作的优良传统,如《战役之间》等,这些剧作和易卜生早期历史剧一样,曾轰动一时。在挪威文学史上,比昂逊与易卜生齐名。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因病去逝。

经典简析

1865至1867年,比昂逊主持克里斯蒂阿尼亚剧院。19世纪70年代,由于受勃兰兑斯的激进思想影响,他参加了实际斗争,并周游各国作考察,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代问题的社会剧,在这些剧本里,比昂逊以尖锐的笔触、现实主义的手法,抨击了资产阶级,在挪威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凡人难及》是他所有戏剧中最为短小的作品。剧中主人公桑格牧师和他以往作品中的开拓者人物形象大致相同。然而他那光彩夺目的虔诚行为与宽广无涯的慈悲心肠使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宗教,等待奇迹的发生来证明他所宣扬的信仰。然而,即便对于他来说,发生奇迹和基督教本身并非是人力所及的事情。桑格被自己的信仰撕得粉碎,实际上死于失望。比昂逊成功地在一部当代写实戏剧的框架中体现了这个强有力的挑战性主题。虽然剧情本身“纯系虚构”,然而这部戏以诺德兰的雄伟风光为背景,通过人物塑造、台词设计与简洁戏剧性的结构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剧中的气氛在信仰与疑惑、希望与焦虑、幽默与严肃深沉之间摇摆往复,紧张和期待的情绪逐渐发展到令人窒息的高潮,使人相信可能发生任何事。比昂逊再次对公众的信仰发出挑战。该剧1894年首演于巴黎,却直到1899年才得以在挪威和丹麦公演。1895年,他以现代阶级斗争为题创作了大型话剧《凡人难及》(Beyond Human Might),据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首创。戏剧的题材是一场冲突。双方严重对立,处境绝望的工人与冷酷无情的工厂主互相对峙。双方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方持革命和空想无政府主义态度,另一方则采取尼采所宣扬的“主人道德”(HerrenMoral)。斗争导致了灾难。然而,在一片灰烬之中,诞生出和解的思想境界:“总得有人首先表示宽容”。P3-7

序言

阅读是一个长青的话题。

数年前,一位导师曾教导我如何阅读:读书要读经典性著作,读了,一定要“进得去,出得来”。经典性著作因其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性,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丰富人之思想,升华人之精神。“进去了”方能取经典之精髓,领略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进而有所思,有所悟,于清溪如许中觅得源头活水,才是“出得来”。如古人所言读书之怀疑精神,“始而信,信而惑,惑而疑,疑而索解,解而终归于悟”。

阅读,在今日又不同于以往的时代,是一件相当的难事。不谈每年图书出版数量疯狂增长,名著林林总总,汗牛充栋;也不说文学海洋里遨游的永无止境;单单是诺贝尔文学奖名著,至今也已过三四千部。以日读一本计算(如果十六开的书籍,平均每本四百页而言,这个速度相当惊人),也要读个八年十年,况且多少人能每天读名著来生活?进一步论,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是一个作家的全部文学成就,并非某部特定作品,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作家作品的质量,但是文学创作者自有其创作的高峰与低谷,谁能保证作家的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美轮美奂呢?如果不加选择地阅读一些缺乏生命的率直与灵气、透悟与识见的鸿篇大论,虽是名著,虽皓首以穷,对于增长个人之智识用途渺渺。当然,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放弃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经典著作除了让读者获取知识外,还以其魅力绿化每一个深入阅读者的精神家园,潜移默化中给予阅读者的心理、精神与人格气质以根本性改变,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速读》作为“彩色速读系列丛书”之一,以其图文互释的特点成为一条精美的文学艺术长廊。全书汇集1901—2008年度10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著,设计了“作家风采”、“经典简析”、“颁奖评语”、“作品年表”、“名人评说”、“推荐读本”、“提名者”、“获奖感言”等相关栏目,多角度解读文学名著,提炼作品主旨。同时,配以与文字内容相契合的200余幅图片,或制作背景图,烘托出作品气氛,或以插画形式诠释作品内涵,或采用肖像生活照,直观感知作家风采,使人在阅读沉思的过程中,获得豁然开朗的思想愉悦与对现实生活的精神超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速/彩色速读系列丛书/图说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邝明艳//张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26752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06
丛书名 彩色速读系列丛书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