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人与中国人
内容
编辑推荐

陈舜臣,他是生于日本的华裔作家;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他一生跌宕起伏,获奖无数;他是一位实力派历史小说家;深受柏杨、司马辽太郎的推崇;他的作品风行日本四十年;他著述等身落落大满百余种;作品风靡销量多达两千万;历史小说、推理小说、随笔游记;无一不举重若轻娓娓述来;身居海外远观国史;历史命运带来的漂泊感;造就了陈舜臣作品中寻找身世的主题;陈舜臣已成为日本的重要文化现象。

内容推荐

祖籍台湾、却从小在日本长大的著名通俗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陈舜臣,作为生长在日本的中国人,不得不经常思考中日之间的差异问题。日本和中国是如大家所以为,是唇齿相依的邻国吗?日本人为什么会有绝对服从的精神?日本究竟从中国学到了什么?共用汉字的两国在对同一汉字的解释上有何差别?要正确理解对方,要从零的状态开始,从头学起……

目录

致中国大陆读者 陈舜臣

邻人恰似一面镜子 曹志伟

前 言

上篇

 一 唇与齿:交往的历史——从中国古籍看日本历史

互不相干的邻居

暗号之扇

唯锦旗是瞻

 二 关于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一问一答——你到底知道多少?

 三 “面子”与“物哀”——最根本的差异在于日本没有黄河

全民学鸟铳

胡服骑射

同根

差别

 四 言灵——迷信“同文同种”的危险

路标

模糊处理

不可迷信“同文同种”

 五 “皿统”与“文明”——日本文明的源头在于“对血统的信仰,,

尊血主义

文明来自中原

文明的边缘

最根本的差别

 六 “完整”与“不完整”——重视平衡的中国人与嗜好不平衡的El本人

凿石之人

慕拉士的悲剧

对称性

 七 “人性”和“分寸”——从自杀看差别

罗敷之歌

  人

  自杀的规矩

政治即文化

 八 我们这对邻居——长短相补,此为天命

名与实

龙与凤

下篇

 九 邻人

 十 异同

 十一 汉字病历

 十二 两个《杜子春》

 十三 隐者

 十四 田冈岭云与嘉纳治五郎

 十五 日中交往与朝鲜之役

 十六 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附录 陈舜臣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民族关系深厚的日本和“满洲”

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未能掌握制海权,所以无法取得成功。虽然海守卫着日本,但在进攻对手时,海又成为一种阻碍,至少在蒸汽船出现以前是这样。

如果没有海,秀吉的军团将会更深人中国,跨过鸭绿江直至威胁北京,也不是没有可能。弄不好(从日本方面来说,是一切顺利的话),还可能征服明朝。实现太阁’的梦想。

夺取大明四百余州,是太阁的“夸大妄想”。确实不太现实,但也不能断定就是妄想。

明朝在半世纪之后,为满族所灭。据推测,当时满族的人口不过数十万。同时代的日本人口,据说约有两千万左右。不是一个重量级别。满族能做到的事,日本人不可能做不到。

不过。在太阁的时代,时机还未成熟。明王朝真正腐败堕落是稍后的事。满族抓住了这个机会,再加上邻接中原,长期与汉民族接触使其掌握了与汉民族打交道的要领,同时还拥有杰出的指挥者,便如秋风卷落叶一般席卷了中国。

前面说到了暗号之扇,从打暗号这个功能来说,扇也可以换成旗。例如说“唯锦旗是瞻”.就是按旗的暗号行动.发誓绝对服从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头脑中一定会浮现日本的武士近卫兵团“旗本”。

从“旗本”再产生飞跃联想。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满族的“八旗”。满族和日本同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族,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按照近年来风头正健的“骑马民族说”,日满两族的关系更是渊源深厚了。

那么,满族八旗又是什么呢?

汉族有所谓本籍,如江苏省某县,台湾省某市出身。但游牧的满族人没有籍贯这种固定出身地,取而代之的是以“旗”为自己的籍。

“旗”就是军团,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属于某旗。无所属则被弃于荒野,只能等死;有所属,意味着能活下去。

一开始只有黄、红、白、蓝四旗,后来加上镶边的四旗,成为八旗。黄旗是主阵;蓝旗在狩猎时寻找猎物,在战争时引出敌人;红旗和白旗负责包围,把对方逼进黄旗翻舞的主阵。

平时的狩猎,就是一种军事训练。旗人原则上过的是游牧生活.所以家族也会和军团一起行动。

在集合或转移的紧急时刻,如果还讲究男女有别,就十分不便。另外,孩子坐在父母下座、不并排坐的礼仪,在这种场合也显得过于繁琐。

在战争中,男人的数量不断减少,要维持氏族延续必须留下子孙。因此,自然形成了一夫多妻制。但是,在集体生活中若发生女人嫉妒、歇斯底里的事情可不行,所以要多加教养、训练。

我并非要一一列举日本人和满族人的类似点。古今中外军事集团的集体生活,大多都有以上特性。这是我想说的。

P11-12

序言

这是我的第一本长篇随笔集。

很久以前,写过一本书介绍自己居住的城市——神户的大街小巷.不过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写的是随笔。曾在小说中写到过鸦片战争,最近又在一本实录中做了一个总结,这更该划分到纪实文学一类。

短篇随笔倒是写了不少,不能一一数来,但最初的几篇仍是记忆犹新。我的小说处女作在昭和三十六年(1961)十月出版,随笔处女作《岁末风景》于同年十二月刊登在《朝日新闻》上,是《朝日新闻》大阪总部的约稿,东京版也采用了。在那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本是颇有来历的一天.然而从孩提时

起,我对这一天的认识就只是“吃汤圆的日子”。每年冬至吃了汤圆。才

感到岁末到了……

本意是介绍中国家庭的岁末风物。文中并没有写明这是全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但大多数读者都这样理解了吧。当时我也这样以为。

文章刊载的那天正是冬至。那天早上,籍贯广东的朋友打电话来说:“我们并没有这种风俗。”

几天后,在街上碰到北京出身的人,特意叫住我,说在北京冬至吃馄饨,而不吃汤圆。

于是我慌忙向其他地方出身的中国人打听,原来冬至吃汤圆,只是台湾和福建两省的风俗。

不得不承认,这篇随笔处女作有失严谨。不过,我把这个地方性的风俗当成全国性的风俗,也不能说全无根据。

执笔当初,模糊想起了曾读过的诗。作者名、原诗都记不清了。是某人在某家茶馆吃到汤圆时写的。当时并非冬至,菜单上却有汤圆,此人得知这家店常年备有汤圆,一时诗兴大发。诗中有一句大意是“此处日日似冬至”。

中国方言很多,但文字全国通用,加上诗又追求平易近人,因此我误认为冬至吃汤圆是全中国的风俗。大概写那首诗的是地方的文人。或是在旅行和短期逗留中了解当地风俗的人。

数年前犯的错误,在此向大家坦白。在本书中,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希望读者先有思想准备。事后或许贻笑大方,但我还是斗胆写了这本书。

作为在日本长大的中国人,从懂事之日起,就不得不经常思考中国和日本的问题,攒下不少积累,与诸君共享。对日本和中国的相互理解。如能尽绵薄之力,也会深感荣幸。

只有日中友好,本书作者才有安住之处。深知冬至汤圆之类的陷阱处处皆是,然而情不能自已,按捺住一腔热情,冒险执笔向前。

陈舜臣

昭和四十六年(1971)七月一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人与中国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陈舜臣
译者 刘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79033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55.31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40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