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端午
内容
编辑推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并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本书从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弘扬端午节文化和文艺作品中的端午节4个方面,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美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端午节文化。

内容推荐

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文化涵义决定了端午节成为整个夏季最大的节日,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时,端午节还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同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本书从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弘扬端午节文化和文艺作品中的端午节4个方面,用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美的图片,详细介绍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和习俗,以便广大读者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端午节文化。

目录

前言

一、端午节的来龙去脉

 1.节日名称的变化和字面涵义

 2.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

 3.汉代端午节习俗的初步发展

 4.端午节的定型

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1.从出游避灾到登山克仗

 2.端午采百药和斗百草

 3.沐浴兰汤

 4.五彩缤纷的辟邪装饰物

 5.端午节的饮食

 6.端午节的祭祀

 7.社会交际和妇女归宁

 8.龙舟竞渡

 9.射柳游戏

三、文艺作品中的端午节

 1.民间传说中的端午节

 2.诗歌中的端午节

四、端午节的国际影响

 1.朝鲜和韩国

 2.日本

五、端午习俗的现代意义

 1.端午节体现着科学、合理的人生理念

 2.保护端午节

试读章节

秦汉时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制度保证了古老的月令体系仍然发挥着功能。端午节习俗依然沿袭着战国时代的辟邪模式自然发展。前文已经说明的战国时代的四种端午习俗,汉代均有流传。另外,汉代人还创造了一些新的习俗形式。

一、汉代的各种辟邪物品

农历五月是收获蚕丝、开始缫丝织布的季节。东汉时代,普通民众利用新蚕丝制作各种装饰物来应对端午这个“不祥”的日子,其中包括五采丝、五色缯、条达等等。

五采丝,又叫五色丝。就是现代民间给儿童手臂上缠的五色线。按照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说法:“五月五日以五采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当时人相信用五采丝缠在胳膊上,可以避免被兵器和鬼怪伤害,还可以避免瘟疫、健康长寿。因此,五釆丝后来也叫辟兵缯、长命缕、续命缕。缠五采丝的习俗生命力顽强,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它是汉代一项重要的文化创造。值得关注的是,当时人传说这种习俗跟屈原有关。虽然这个传说情节过于简单,但是它跟后来的端午节屈原传说一脉相承,因此预示着未来的端午节将跟屈原发生更多的联系。把五色丝习俗的起源追溯到屈原,并不是历史真实,而是代表了一种民间意识,这反映了原来被官方月令垄断的时间制度中逐渐出现了民众的思想。

五色缯,是一种五色丝帛。青、赤、白、黑在外,黄色在中央。折叠成方形,缀在胸前。按照应劭《风俗通》里的说法,佩带五色缯,本来是为了展示妇女养蚕的功绩——这是当时士大夫们心目中的礼仪(按照这种礼仪观念,还要用麦秆编织成物,挂在门上,表示农耕有成)。但是,普通民众却不管所谓礼仪,而是认为五色缯能够防止兵器伤害。

除了丝织品,还有所谓“五色印”,也叫“五色刚卯”,就是用桃木做成的印章。六寸长,三寸见方。桃木在汉代被当作辟邪物品,用来驱鬼。所以,桃木的五色印也是辟邪物品。《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五月五日用朱索(即红色丝绳)拴一个五色印,挂在门上,以驱逐恶气。

“条达”,是一种丝织的手镯。根据《风俗通》的汜载,这是人们在端午节互相赠送的节日礼品。赠送“条达”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表明端午节习俗已经很普及,成为社会交际的一条渠道。

二、汉代食枭羹的皇家礼仪

在古人心目中,端午日的邪气不仅体现在自然疾病方面,也体现在猫头鹰这种鸟身上。古代传说,小猫头鹰出生之后就吃掉母猫头鹰。这种行为在非常强调孝道的古人心目中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古人认为猫头鹰是“恶鸟”,代表着邪气。它危害的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道德。

为了对付猫头鹰,汉代五月五日有一个特殊的官方礼仪。皇帝命令郡国召集百官,赏赐枭羹,就是猫头鹰汤。为什么要用猫头鹰做羹呢?明代邹善长《彙苑详注》引《汉史》说:“以其恶鸟,故以此日食之,盖欲灭其族类也。”标榜以孝道治理天下的皇帝对这种“恶鸟”不能坐视不管,为了灭绝它,特意选择在端午这个“恶日”来吃。但是,这个解释不全面。吃“恶鸟”,自然是为了消灭它,但更加主要的目的是要消灭它所代表的恶行、恶人。官方礼仪都是具有政治涵义的。皇帝举行这个仪式,其根本目的是教训大臣,不要做背叛皇帝的恶人、奸臣。

由于这个礼仪比较罕见,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它后来失传了。其实,唐宋时期食枭羹还保存在皇家礼仪之中。下文对此有详细说明。

三、汉代端午习俗与夏至习俗的趋同化

端午与夏至时间相近,两个节日的思想背景基本相同。比较而言,端午的民间文化气息浓厚,而夏至的官方色彩较浓。夏至时间点需要精确的天文观察和政府月令的公布,而端午则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容易掌握的时间点。因此,二节长期并行不悖。  不过,在汉代的端午节和夏至节习俗之间,开始出现明显的趋同现象。应劭《风俗通》直接把二者叙述在一起:“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温(瘟)。”意思是夏至与端午习俗相同,都用五采丝防止兵器伤害。还题写‘野鬼游光’的名字,据说这样写了以后,就可以避免瘟疫。《后汉书·礼仪志》云:“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榊(茂盛的意思),其礼以朱索连荤菜,锤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汉并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之饰,以难(傩)止恶气。”这里的夏至与五月五日的习俗分别是挂桃印或五色印,也基本一致。

上述材料显示出端午与夏至两个节日在汉代已逐步合并的趋势。

4.端午节的定型

随着东汉王朝的崩溃,中国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人们一面延续着汉代的各种端午习俗,一面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民俗文化创新活动。

在这三百六十多年中,除了西晋时代短暂的六十年统一之外,分裂局面长达三百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使得统一的月令体系彻底破产,因而产生了以晋代周处《风土记》和梁代宗懍《荆楚岁时记》为代表的以地方性民俗节日文化为特征的民众节日体系。民众的节日名称(“端午”二字首见于《风土记》)、解释节日的传说都得到全面记录,这是中国历法节日体系的一次重大发展。随着民众节日体系的发展,端午节与夏至更加接近。在宗懍《荆楚岁时记》中,端午节和夏至的节令食物都是粽子(一名角黍),可见二者已经接近融合了。

另外,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得中原汉族不断南迁,进入江南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端午节本身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南方文化的龙舟竞渡习俗被吸收到端午节的活动之中。至此,辟邪保健和龙舟竞渡构成了后世端午节的两大基本主题。从此以后,端午节虽然还有个别的变化,但是其基本模式定型了,没有再出现根本性的演变。

这一时期人们在思想上依然沿袭着五月为恶月的基本观念,禁忌很多。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因为五月被看作恶月,所以禁忌很多。不能晒床席,也不能盖房子。在此基础上,端午节的各项习俗都得到很大发展,内容几乎囊括了后来端午习俗的全部。其中包括端午节的名称、缠五采丝、采集百药、制作艾人、艾虎、饮菖蒲酒、吃角黍(粽子)、龙舟竞渡、解释节日习俗的屈原传说等等。这标志着端午节文化的全面成熟。

至此,端午节起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就基本清楚了。P14-20

序言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它起源于先秦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对于端午的理解,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活动,例如采集百药(各种草药),悬挂菖蒲、艾蒿,出门游玩,缠五色线,佩带香囊,喝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送瘟神等等。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具有多重涵义。首先,它是人类对自然时序变化的顺应。时值仲夏,阳光普照,百草丰茂,蚊虫孳生,而引发疾病瘟疫的各种细菌、病毒也悄然发展。古人不了解瘟疫的真正原因,只是含糊地归结为“邪气”。采集草药,悬挂菖蒲、艾蒿、送瘟神,都是为了驱除邪气,克服瘟疫,保护生命。其次,它也是对古代圣贤的庄严纪念。一般传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苏州地区传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浙江传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和丰富的文化涵义决定了端午节成为整个夏季最大的节日,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同时,端午节还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同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端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连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50258
开本 24开
页数 1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0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1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7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3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