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仙李白/中国孩子的好榜样
内容
编辑推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成纪乡),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一生经历坎坷,既是一个天才诗人,又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李白留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本书沿着天才诗人的足迹和思想追索、扣问、遥想、感悟,思绪翩飞,经年不移……

内容推荐

为李白立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追寻渺渺而去的历史烟云,分辨诗人绵延迷离的生命足迹,那一缕探幽揽胜的情怀,竞渐渐浓酽到不能自已。可以说,品读和书写李白的过程,既是体味奇迹的一次次诞生,更是经受心灵的一阵阵摇撼。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李白太过复杂。几乎他人生的每一个侧面都呈现出斑斓而又斑驳的色彩,让人百味交集,感慨多多。

总之,由李白的一生,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个人和时代,才能和命运,性情和经历,文学和政治,情感和家庭,自然和社会,历史和人生……这些亘古绵延的命题,辉映着我们,感召着我们,让我们沿着天才诗人的足迹和思想追索、扣问、遥想、感悟,思绪翩飞,经年不移……

目录

小顽童,天资聪颖

收玩心,初露才华

大匡山,名师指点

县衙门,愤而辞职

经磨难,读书万卷

别亲人,行千里路

驻安陆,婚姻美满

为梦想,奔赴长安

叙别情,重回家园

谪仙人,待诏翰林

遇杜甫,挚友情深

遭挫折,再度漫游

救危亡,深入虎穴

逢乱世,颠沛流离

采石矶,千古传奇

榜样名言

榜样足迹(大事记)

试读章节

公元710年,李白十岁。

这一天,父亲李客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家里大笔的钱财都投资到盐铁生意上,而且,将生意全权委托给能干而忠直的亲信管家去打理,自己则要么整天呆在家里督导儿子李白学习,要么带着儿子游历四周山水,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除此之外,李客还不停地给李白换私塾老师。因为小李白悟性很高,记忆力超凡,学东西太快了。每过一段时间,原来的老师就没法教他了。

这天,新老师来了之后,李白当着父亲的面行过拜师礼后,就立在一旁,等待老师训教。因为按照常规,新老师总要考考他学问掌握的程度。这时,就听新老师问他:“《论语》以前是不是读过啊?”李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报告先生,我五岁就读过了。”说完,就滔滔不绝地把整本《论语》都背了出来。

先生听了大为惊讶,看到李客在一旁点头微笑,就改口说:“既然《论语》你已经倒背如流了,那我们就改学《诗三百》吧。”

李白嘿嘿一笑:“报告先生,这个也全背下来了。”

这下,先生就更为惊讶了。可是,当着李客的面,又不好说什么,就继续问下去。可是不管他问到什么,李白的回答都是“已经学过了”,而且,随口就能背诵出来。问到最后,先生苦笑着对李客说:“您这不是拿我开玩笑吗?令郎小小年纪,已经饱读诗书。但凡我会的,他都已经读过了,看来,这个学生,我是没本事教了!”

“先生过谦了。”李客连连摆手说,“小儿仅仅是略通一点文墨而已,他对这些书章典籍的理解也就是一点皮毛罢了,而且穿凿附会的地方肯定不少,所以,还请先生千万不要推辞。只有您对他细加指点,他才能有更深的理解、体会。”

听李客这么说,新老师才勉强答应留下来教李白。

接下来,新老师就教李白背诵汉赋中的名篇《子虚赋》《上林赋》。开始的时候,李白对这些词章华丽、歌功颂德、极尽铺排之能事的汉代大赋还有些兴趣,也就学得津津有味,不几天,就把汉赋的章法、特点摸得滚瓜烂熟。可是,一连数月都沉浸在华丽、空洞、繁复的词句里,李白就渐渐腻烦起来,有时趁老师不留意,偷偷溜出来到外面去玩。而且,一玩起来就忘了时间,常常不到天黑不回家。惹得私塾老师不时到李客那里去告状。李客听了自然生气,就惩罚他抄书,还要面壁思过。可是,每次惩罚之后,李白仅仅安稳上几天,老毛病就又犯了。如此一般反复几次,弄得老师和父亲都很恼火,却又有些无可奈何。

这一天,李白又从私塾里逃了出来。他先是在街上闲逛,后来,不知不觉中就溜达到了城外。

从家里沉闷单调的氛围中逃脱出来,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野外,李白如同出笼的鸟儿,备感自在、惬意,不由连连感叹:“天气这么晴朗,乡野这般宽阔,自己却整天窝在家里读死书,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读出名堂来。真是太没劲了!”随后,信步来到一条小溪边,只见溪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游鱼玩石,历历在目。李白看得兴起,心里痒痒,就脱掉鞋子,到溪水里去捉小鱼儿。

就在他捉鱼捉得正起劲的时候,忽然听到“霍霍霍霍”的摩擦声,李白很惊讶,顺着声音看去,就见不远处的山脚下,有一座茅草房,房前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正拿着一根碗口粗的铁棍,在脚边的大石头上,吃力地一下一下打磨呢。老婆婆磨得特别专心,甚至连李白走到跟前都没有察觉。

李白看不懂老婆婆的举动,就蹲下来,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这么粗的铁杵做什么用啊?”

“我要把它磨成一枚绣花针!”老婆婆抬头看看李白,认真地说。  “什么?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啊!您是在开玩笑吧?”

李白觉得老婆婆的话太不可思议了,不觉瞪大了眼睛。

老婆婆笑了:“你觉得不可能吗?但是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你只看到这个铁杵又粗又长,把它磨成针很困难。但是,你也要想到,滴水可以穿石,聚沙可以成塔,愚公可以移山。只要我每天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绣花针的。”

老婆婆说完,又低头继续磨起来。

一席话,听得李白目瞪口呆,早已经忘了捉鱼。回去的路上,李白在心里反复念叨着老婆婆的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忽然觉得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对啊,读书就好比磨针。看似又苦又累,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想到这些,李白觉得很惭愧,于是,撒腿跑回家,径直来到书房,翻开丢在桌上的书卷,认真研读起来。

从这一天开始,李白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每天都勤勤勉勉地读书、学习,再也不轻易逃学了。一晃五年过去了,李白的学问日增月长,写诗作赋出口成章,这让父亲李客十分欣慰。P6-11

序言

阅读李白的意义

为李白立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追寻渺渺而去的历史烟云,分辨诗人绵延迷离的生命足迹,那一缕探幽揽胜的情怀,竞渐渐浓酽到不能自已。可以说,品读和书写李白的过程,既是体味奇迹的一次次诞生,更是经受心灵的一阵阵摇撼。原因就在于,作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学家,李白太过复杂。几乎他人生的每一个侧面都呈现出斑斓而又斑驳的色彩,让人百味交集,感慨多多。

文学方面,李白是天才。少年聪慧,博览群书;才能超凡,出口成章。不同时期的命运遭际以及游历四方的所见所闻,都可成为华章佳句喷薄而出。他的想象和表达总是神游天外,磊落天成。他的诗歌内容、表达方式也迥异于同代诗人。对李白来说,格律和音韵不是羁绊,而是融合他心情的绝佳形式。当现实的素材无法表达感受,他就向神话、传说、梦境、逸闻借力;当现实的韵律束缚了想象,他就用古风、古韵甚至民歌俚语的曲调来抒发心旌……在李白笔下,诗歌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不所不至,无所不成……心之所至,诗之所至,文情一体,人诗合一。这该是何等境界!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李白在诗歌领域的高标独绝和他颠沛一生的命运分不开。李白一生经历了唐朝盛极而衰的过程,前期“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和后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郁闷既是时代生活的写照,同时也是他个人经历的映射。其中,时代局限裹挟了诗人的一生,而他磊落狷介、卓而不群的个性则无形中加剧了他命运的流变。

至于李白的家庭和感情生活,以往史料和传记着墨不多。而民间关于李白的许多传说,因此附会的也不在少数。在我的理解中,李白是个情感异常丰富细腻的人,他的豪情抱负许多时候是和儿女情长叠合在一起的。只不过,在难以两舍,也难以两全的情况下,他大多选择了前者。由此,他的情感天平常常处于失重、失衡状态,面对妻子、儿女,他也显得寡情寡义,甚至被后人贴上“缺乏家庭责任感”的标签。这里面有对李白的曲解和误读,更有李白个性里隐选、逃避、疏狂、放达的情感印记。这是李白的无奈,也是他的悲哀……所有这些,在阅读中,我们都应该细细品味,徐徐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妄下结论。

总之,由李白的一生,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个人和时代,才能和命运,性情和经历,文学和政治,情感和家庭,自然和社会,历史和人生……这些亘古绵延的命题,辉映着我们,感召着我们,让我们沿着天才诗人的足迹和思想追索、扣问、遥想、感悟,思绪翩飞,经年不移……

作者

2008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仙李白/中国孩子的好榜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学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27362
开本 32开
页数 1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1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49
丛书名
印张 5.1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191
14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