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子新说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一位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智者;《道德经》,一部深入中国人灵魂的经典。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什么样的机缘,造就了老子这样一位智者?老子的思想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其得以传承的密码何在?

著名学者牟钟鉴为您全新解读老子,阐释老子,感悟老子的智慧,聆听老子遥远的召唤……

内容推荐

老子是人类的智慧大师,《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它又在走向世界,成为现代人类进行文明转型所倚重的思想源泉。《道德经》以至简的文字积藏着至富的精思,成为智慧的孵化器,不断孕育出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其妙化之潜力,令人叹为观止。

老子的智慧早已在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生命。希望通过本书作者的解读,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老子、品读老子,从中获取生活的大智慧,使社会和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目录

正篇 老子新说

 一章:新说[有与无]

 二章:新说[相反相成]

 三章:新说[返朴归真]

 四章:新说[万物之源]

 五章:新说[至仁不仁]

 六章:新说[天地之母]

 七章:新说[大我无我]

 八章:新说[水德颂]

 九章:新说[进与退]

 十章:新说[玄鉴与玄德]

 十一章:新说[有以无为用]

 十二章:新说[外乐与内乐]

 十三章:新说[宠辱不惊]

 十四章:新说[终极真理]

 十五章:新说[微妙玄通]

 十六章:新说[复命知常]

 十七章:新说[自然之治]

 十八章:新说[人性异化]

 十九章:新说[见素抱朴]

 二十章:新说[大智若愚]

 二十一章:新说[无中生有]

 二十二章:新说[不争之争]

 二十三章:新说[道不远人]

 二十四章:新说[余食赘形]

 二十五章:新说[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新说[轻与重]

 二十七章:新说[无弃人无弃物]

 二十八章:新说[贵柔守雌]

 二十九章:新说[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新说[战争不道]

 三十一章:新说[兵者凶器]

 三十二章:新说[万物归道]

 三十三章:新说[自胜者强]

 三十四章:新说[小与大]

 三十五章:新说[道安天下]

 三十六章:新说[柔弱胜刚强]

 三十七章:新说[无为无不为]

 三十八章:新说[进化与退化]

 三十九章:新说[得一以生]

 四十章:新说[反者道之动]

 四十一章:新说[道隐无名]

 四十二章:新说[阴与阳]

 四十三章:新说[无有入无间]

 四十四章:新说[得与失]

 四十五章:新说[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新说[罪莫大于可欲]

 四十七章:新说[向内心探索]

 四十八章:新说[为学与为道]

 四十九章:新说[圣心即民心]

 五十章:新说[摄生之道]

 五十一章:新说[尊道贵德]

 五十二章:新说[守母知子]

 五十三章:新说[盗夸非道]

 五十四章:新说[以物观物]

 五十五章:新说[赤子厚德]

 五十六章:新说[和光同尘]

 五十七章:新说[无为而治]

 五十八章:新说[福与祸]

 五十九章:新说[莫若啬]

 六十章:新说[若烹小鲜]

 六十一章:新说[大者宜下]

 六十二章:新说[道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新说[难与易]

 六十四章:新说[辅自然]

 六十五章:新说[以愚治国]

 六十六章:新说[上与下]

 六十七章:新说[我有三宝]

 六十八章:新说[不争之德]

 六十九章:新说[哀兵必胜]

 七十章:新说[圣贤寂寞]

 七十一章:新说[自知自省]

 七十二章:新说[民威可畏]

 七十三章:新说[天网恢恢]

 七十四章:新说[民不畏死]

 七十五章:新说[民生为本]

 七十六章:新说[柔性生命]

 七十七章:新说[天道均和]

 七十八章:新说[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新说[天道佑善]

 八十章:新说[安居乐欲]

 八十一章:新说[圣人不积]

辅篇 老子评说

 主阴贵柔的生命哲学

 论道

 道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老子学说的魅力

 老子其人其书

试读章节

新说[有与无]

通行本《老子》皆为“道可道,非常道”,则“非常道”会有歧义发生,一则日“不是恒常之道”,一则日“不是平常之道”。据帛书《老子》改为“非恒道”,则歧义自然消除。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无”和“有”这一对哲学范畴,由此创建了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和本体论,其意义是伟大的。以“无”名天地之始,以“有”名万物之母,这其间有一定差别。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这两句话同本章无、有之句对照起来,便会知道,“无”是指道的原初状态,即现存宇宙之前的状态,它是非有,超乎形象,故名为“无”。万物生于天地,天地生于无。那么作为万物之母的“有”是什么呢?“有”是指道由原初状态演化为现存宇宙的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有实体而未分化,呈混一状态,它就是“道生一”中的“一”。天地或阴阳是“有”分化后的最初矛盾形态,这便是“一生二”中的“二”。天地或阴阳交感,形成多种多样的矛盾共同体,由此产生万事万物,便是“三生万物”。“无”在老子书中一指道的原初状态,二指道的超形象性。“有”在老子书中一指现存宇宙的早期混然未分状态,二指天地万物。“无”是形而上的,“有”是形而下的。

人们习惯了有的世界,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真实的。可是老子却发现并揭示了一个无的世界,它比有的世界更根本更有决定意义。可是这样一个无的世界却无法用正常的感觉和理性去把握,只能在静默中加以体认,所以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是指“无”的细微处,“徼”是指“有”的司感知性。

“此两者”应指“无”与“有”,“同出而异名”则意味着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从发生论的角度说,道是无中生有;从本体论的角度说,道体为无,道用为有,体即在用之中,无即在有之中;无与有皆为道的属性和形态,同出于道而有不同的称谓。无与有的辩证关系是很微妙的,故称为玄。道的本质和作用不仅不是表层的,也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深刻,而永远是深藏的潜移默化的,所以说它“玄之又玄”,宇宙间一切微妙的玄奥的道理皆源之于道,故道为众妙之门。

有人说,老子既然说“道可道,非恒道”,就是认为恒久的大道不可言说,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写下五千言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当然不矛盾。大道不可言说是指大道的内涵不能用普通的叙述性语言正面加以宣示,但不等于不能用启示性的语言加以指点。例如说:“什么是母爱?当你有了孩子,便会知道了。”这句话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母爱的内涵,但告诉了你懂得母爱的途径,这便是亲身体验。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语言能够正面充分表述的,善于运用语言的人,总是用语言启发人,同时指出语言的局限性,让听的人超越语言,去更好地把握对象的本质。大道更是如此。在老子眼里,大道是原初世界,是终极真理,它存在于语言之外,又非语言能完全表达,只能“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见二十五章),勉强加以形容而已。在这里老子提出真理与语言的关系,其本意是说明真理需要语言,但不能执著于语言,不能拘泥于语言,因为语言本身不过是表意的工具,它不是真理本身,而且运用不当还会掩盖和歪曲真理,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见八十一章),孔子也反对“巧言令色”。中国历史上有“言意之辩”,最早见于《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到魏晋时期,言意关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王弼在解释《周易》时指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又进而指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又进而指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象是卦象,言是卦爻辞,推而广之,象言可泛指一切表述工具。意是思想内涵,它与客观真理相一致。王弼承认语言表达思维的功能,但认为人们在运用语言接通真理之后,必须忘掉语言,才能获得纯粹的真理,在这个时候如果还念念不忘语言,就会受到语言的干扰,无法使自己与真理一体化。我们平常讲“过河拆桥”,这必须是到达彼岸而义无反顾的人才如此做,还思念此岸并想折返的人是不会拆桥的。王弼曾用“言意之辩”发动了一场绎学革命,一扫汉儒的象数之学,突显了《周易》的精神实质,有其理论合理性与历史功绩,若从源头上讲,皆受启于老子“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

那么,老子所谓的大道究竟应顺着什么样的思路去把握呢?大道又如何成为众妙之门呢?这个问题让我们留待下文慢慢道来。P3-5

序言

老子是人类的智慧大师,《道德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具原创精神的宝典之一。《道德经》对于中国文化的滋润涵养,其功至伟;它又在走向世界,成为现代人类进行文明转型所倚重的思想源泉。《道德经》以至简的文字积藏着至富的精思,成为智慧的孵化器,不断孕育出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其妙化之潜力,令人叹为观止。《道德经》的最大贡献是对“道”的独特解说,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理念的道文化体系,与孔孟儒学形成二元互补,与儒学、佛教形成三位一体,汇合成东方文化的奔流不息的浩荡长河。“道”是什么?“道”是通往和平幸福之路,它给人指示的是方向,并非某种不变的教条。“道”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只要你从容自然地朝前走去,光明就在前头。

现代的世界,慈爱与仇杀交错,合作与对抗并有,安宁与流血同在,危机与希望共存,人类正处在一个文明发展的歧路口上。抛弃偏见,化解纷争,各得其所,相安相因,人类便有美好的前景;执著斗争,泛滥私欲,胁人从己,弱肉强食,人类就会走向衰亡。全球化、地球村必须是一个和谐的世界。老子已经在《道德经》里为我们提示了人类走向和谐的智慧,愿我们能够领略它实践它。

《道德经》讲和谐是有层次的。它的最高目标是“朴和”,即人们都能从对立、贪恶中摆脱出来,返朴归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样的大朴未散的时代和社会不仅不需要礼法,也无需费力地提倡仁义道德,人们自然地和平友好相处,亲如一家,这当然是一种很高的社会理想,我们虽不能至,而要心向往之。

面对现实,老子提出许多解纷致和的理念和方法。计其大者有以下几项。

第一,慈和。老子的“三宝”之首便是慈。慈是爱心,要普施于天下,这是达到和谐的人性基石。他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又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爱利害相关的人、爱情意相通的人,一般人不难做到;但要像老子那样,爱不善者、爱反对自己的人,做到无弃人无弃物就很难了,而消解仇恨、普度众生又必须有这种博爱的心量。得道者想天下百姓之所想,为天下百姓之欲为,而且事业有成之时,不居功,不占有,不主宰,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这对于消解当代某些大国政治领袖的贪欲和霸气,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各国政治家果能有慈爱玄德,天下何愁不能和谐?

第二,均和。社会之不和谐,往往由于贫富不均,甚至贫者更贫富者更富,遂引起社会冲突。老子指摘人间这种状态是违背天道自然的。他认为天道是公正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雨水普施,不辨贫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这是人间动乱的重要根源。人道必须效法天道,使财富得到合理分配,富者多出钱财以救助贫者,这样社会才会安宁。

第三,柔和。社会矛盾冲突起于争夺,争权力,争钱财,争地盘,争名望,都想领先称霸,如果不能妥协,便诉诸武力,结果往往两败俱伤。老子则大力提倡柔和之性、不争之德,以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他把“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主张贵柔守雌,树立谦让和奉献精神,像水那样滋润万物又总是往低处流。从争到让,从强到柔,人际关系整个改善了,矛盾便会迎刃而解。贵柔守雌、与世无争,是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非也。老子认为柔是指生命有深厚积累,富有弹性和韧性,不争是消解贪欲,积德为人,恰是真正强大长久之本,故“柔弱胜刚强”(七十八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其道理就在于得道者多助,无须乎个人去争强好胜。柔和是老子和谐思想的最大特色。

第四,冲和。普通人把矛盾的对立双方看成誓不相立,老子不然,他从对立中看到了统一和互补,即所谓“相反相成”。“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大道运行总是在矛盾中体现的,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阴阳两气交感而形成均衡状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二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与转化,故“正言若反”(七十八章)。人们如能深通此理,则可以化敌为友,把批评当成财富,视异质文化为相助相养之道,使文明的冲突走向文明的融合,做到双赢、共荣。

第五,兼和。不和谐常常在于彼此不能包容,独尊自大,强人从己,并非真的不能并立于天下。老子最能包容,他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十六章)有容乃大,包容千差万别的人和事,是符合天道的,因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少数人可得而私焉。得道者不仅反对参与纷争,而且要超脱矛盾、化解矛盾,“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五十六章)。这是一种积极救世又一体同仁的人生境界,一般人难以达到,但学会尊重他人、包纳众说,还是必需的。

第六,祥和。祥和与离乱是对应的概念,它指称民间生活的安宁状态。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以道行于天下,人们都来居住,相助而不相害,生活得平和安泰。每个社区的男女老幼,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按照自己的传统和爱好,过着美满幸福的群居生活。要祥和就要反对和避免战争,“夫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打起仗来就要死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战乱之祸害,百姓最受其苦,不可能有正常生活,老子是坚决反对的。

第七,慎和。老子看到,混乱的发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冲突是矛盾激化的结果,所以要及时化解争执,“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六十三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而且要“慎终如始”(六十四章),就可以保持和谐稳定。老子承认矛盾普遍存在,转化也不可避免,但人可以驾驭矛盾,通过主动解决矛盾,保持统~体的良性状态,“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七十一章)。或者运用智慧促使矛盾向正面的价值转化,“曲则全,枉则直,窿则盈,敝则新”(二十二章)。要知道好事会变成坏事,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现实生活里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如果能够学好老子的辩证思维,善于发现和解决矛盾,我们就能自觉地去推进和维护社会和谐。

第八,身和。社会以人为本,有和谐的人才会有和谐的社会,所以老子重视人的自我调适和内在的和谐。一是形神合一,返朴守真,“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二是清静节欲,化解贪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知足者富”(三十三章),“清静为天下正”(四十五章)。三是自知自制,以和为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知和日常,知常日明”(五十五章)。四是积德利人,成就大我,“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人自身的和谐不仅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它也是人幸福的要素和健康的尺度。

第九,天和。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问要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道要效法天道,而天道并非另有一物,不过是纯任自然,即万物各按其天生本性发展,自然会彼此相安互补。这个过程也同时是“万物并作”,“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十六章)的过程,此乃天地之常道。人如果任意加以干预,厚此薄彼,暴殄天物,则会扰乱阴阳之和,世界将面临危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是说天地化育万物,而任其自由发展,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在别人和万物身上,只取一个尊重的态度就够了,这是一体皆爱的大仁。人类还要节约资源,爱惜器物,老子呼吁过俭朴的生活。我们今天,人类与自然失和,社会与环境紧张,人类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破坏本来和谐的生态系统。老子“道法自然”的号召,有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总括“朴和”与上述九和,是为“道和”,大道其实就是通向和谐之路。天下之人,其迷已久,当学老子《道德经》而觉悟之,进而成为勇于实践的弘道之士。“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愿这样的上士日渐增多,则和谐世界将向我们走来。

牟钟鉴

2007年2月为国际道德经论坛而作

后记

《老子新说》一稿是我根据自己多年来讲解《老子》八十一章积累的心得加工整理而成。不久前岑孝清博士帮我把手稿打印出来,韩松、柯湘二位好友看了,认为内容新鲜,能够联系社会生活解说《老子》,文字流畅,有出版价值。我在他俩鼓励下,对该稿作了一次修订。又将自己撰写的《老子的学说》(当时纳入集体创作的《道教通论》一书之中)找出来,进行了部分的修改补充,增加了两章,命名为《老子评说》。两部稿子合起来,便成为现在的《老子新说》,一为正篇,一为辅篇。

《老子的学说》写作时,老子热刚刚兴起,郭店楚简老子还没有出土,所以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和考古资料的运用都是不够的。我本打算作补充研究,可是十多年来老子研究的成果实在太丰富了,楚简老子研究又是一门很专的学问,从时间和精力上我都无法在短期内加以吸纳并写出有份量的文字,只好放弃这一想法。不过我要说明的是,我对《老子》的解读,在基本观点上自认为并没有过时,而且包含着自己大半生的生命实践的体验,它是不完美的,却是真实的。老子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老子的智慧早已在滋润着我的文化生命,它使我生活得更加清醒,更为从容。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解读,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喜欢老子,品读老子,从中获取生活的大智慧,使社会和人生变得更加美好。老子的魅力是历久弥新的,它将陪伴读者走完充实而潇洒的一生。

还有一点要说明,我所使用的《老子》文本,是以王弼本为基础,参考了河上公本、傅奕本和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对《老子》文本的考订,又据《帛书老子》在重要语词上加以改正。本书重点在内容解读,不作细琐的版本考证。郭店楚简老子在文字上与通行本颇多出入,对研究早期老子版本很有价值。但两千多年来,它埋在地下,无人传承,而通行本老子却在中国社会生活里时刻发生作用,因此解读通行本老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楚简老子是残本,一些古字奇特难辨,需要专门家去研究。而生活中人们还是要读通行本老子,从中吸取营养。我的解读只是一得之见,错误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这里,我要向金城出版社致以谢意,向本书责任编辑柯湘女士表示衷心感谢,她在本书编辑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添加了很多插图和相关知识,使本书大为增色。最后,也向帮助我扫描文稿、支持我顺利完成文稿修订的妻子王月华表示感谢。

牟钟鉴

2009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子新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牟钟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1880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