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屈原公元前277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屈原是值得怀念的。1953年时逢屈原逝世2230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来纪念。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卓绝高洁人格的爱国诗人的一生,我们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公元前277年的五月初五的汨罗江边说起吧,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一颗爱国魂灵的叹息……

内容推荐

草木葳蕤的初夏,天地间散发着芬芳,正是万物生机勃发的好时节,却有孤零零一人,一大清早便久久徘徊在汨罗江畔。他身心俱疲,形容憔悴,谁也没认出这就是多年前的三闾大夫屈原。

遥望着怎么也看不到的郢都,回味自己的一生,他叹息,复叹息。最终,他纵身一跃,投赴滔滔江水。只留下光华灿烂的文章,令后人吟咏,感慨,怀念……

目录

引言 屈平辞赋悬日月

第一章 泪罗寻踪

 一 江边对答

 二 楚王族

 三 屈氏一脉

第二章 少年屈原

一 诗人的诞生

二 从陈国来的美人

三 伍子胥的报复

第三章 初露锋芒

 一 《橘颂》明志

 二 出使齐国

第四章 改革者的悲伤

 一 修改宪令

 二 楚国历史上的保守派

 三 忠良被黜

第五章 《离骚》:爱国者的告白

第六章 张仪欺楚

第七章 神奇的《九歌》

 一 《国殇》:唱给勇士的战歌

 二 《九歌》其他篇目

第八章 魂兮归来

一 谏武关之会

二 怀王之死

三 《招魂》:唱支哀曲君王听

第九章 放运悲歌

 一 奇文《天问》

 二 愤懑自沉

第十章 日月齐光

试读章节

屈氏一脉的太祖与熊渠的大儿子熊庸有关。在古代,人们用伯、仲、叔、季来区分兄弟长幼的顺序。有时候伯仲叔季也叫做孟仲叔季。这就意味着,一般在名字面前加上伯或孟的人,都可能是家中的老大。到后来,这种对兄弟长幼的排行区分延伸到整个兄弟姊妹的排行,譬如,孔子字仲尼排行老二,他还有个哥哥就叫孟皮;曹操的字叫做孟德,他就是家里的老大;民间传说有个叫做孟姜女的,实际上就是姜家的大姑娘,并不是姓孟,后来以讹传讹,都把孟看作是姓了。

熊庸是熊渠的大儿子,所以楚王族的系谱上把他称为熊伯庸。熊伯庸在周夷王的时候被他的父亲封王,封地就在庸地北面汉水边上,也就是后来秦国和楚国反复争夺的“商於”这个地方的南面,地名叫做“屈”。本来按照古代王位传长不传幼的规则,应该是熊伯庸接熊渠的班成为楚王的,只是因为熊伯庸没有做王的命,他没能活过父亲的寿命,死在了熊渠前面,于是熊渠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从此以后。熊伯庸这一支王族就不是楚王族的嫡系了,只能作为宗族看待。到了熊伯庸的下一代就干脆以封地“屈”作为自己的氏,也就是说,熊伯庸的后代尽管还属于王族的一支,但由于不是嫡系,就只能用封地作为氏名,用来表示同楚王室的区别,但是熊姓还是保留着,所以后来史书上说屈原和楚王同姓也就是这个意思。

正因为屈氏一脉同楚王族有宗亲的关系,楚国的“莫敖”这个要职一直都基本上由屈氏子孙担任。春秋初年莫敖执掌的权力相当于司马、大司马,为楚国最高军事长官,常常作为统帅统兵出征,有时还主持与邻国的盟会。屈氏子孙也没有辜负楚王的厚望。在莫敖的位置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出现了一系列令后代屈氏子孙引以为骄傲的先辈。

楚武王(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时期,贰、轸、郧、随、绞、州、蓼等国组成联军攻打楚国,形势十分危急。这个时候时值屈瑕担任楚国的莫敖。他看准了带头的是郧国,而其他国家只是远远跟着助威,于是他抓住战机,趁郧国军队立足未稳的时候,突然带兵杀出,打败了郧军。其他国家军队见势不妙,纷纷后退。屈瑕并不带兵追击,而是主动联系了同楚地最近的贰、轸两国的国君,与他们结成同盟,这样就破解了先前诸国对楚形成的包围圈。

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莫敖屈重同令尹斗祁一起跟随楚武王讨伐随国,但不幸的是,楚武王病死在军中。屈重不动声色,秘不发丧。当用重兵攻下随国某军事要隘后,马上假传楚武王命令,亲自与随侯结盟。最后在安全地把楚军撤回楚境后,才向全军上下通告楚武王病逝的消息。

楚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59年),齐桓公率八个诸侯国的军队入侵蔡国,蔡国溃败,紧接着八国联军又准备讨伐楚国。楚王于是派使者到诸侯军中,但使者说话不当,不但未使齐国退兵,反而让齐桓公恼羞成怒,指挥多国部队继续向前挺进,并将大军驻扎在楚国的陉地。

楚国又派大夫屈完作为使者,往齐桓公驻军的地方。齐桓公在召陵命令诸侯大军摆开阵势,并跟屈完一起共同乘坐一辆战车阅兵。齐桓公对屈完说:“也不是我想这样做(指问罪于楚),是我国先君姜太公有辅佐周王室的心愿,我只不过是继承他老人家的心愿罢了。你们楚国与我们齐国共同辅佐周王室,怎么样?”屈完回答道:“大王您降恩惠于我们国家,是我们国家的福气。您能够不以吸收我们国家加盟为耻,也正是我们楚国国君的心愿啊!”齐桓公得意洋洋地指着军阵对屈完说:“我用这些部队战斗,谁能抵抗得住?我用这些部队攻城,又有哪座城池不能攻克?”屈完不卑不亢地答道:“大王您如果用德行来征服诸侯,哪个敢不服从?您如果用武力的话,对不起,我们楚国的方城山可以当做城墙,汉水可以当做护城河,即使您人多势众,也不一定管用啊。”齐桓公听到屈完如此回答,心里暗暗佩服,又看到楚国军队也是军容齐整,毫无破绽,终于答应和楚国结盟。

不过,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个诸侯国家纷纷掀起变法的热潮。楚国虽然地处南方,社会变革比较缓慢,但是形势毕竟在不断迫使楚国产生变化,春秋时代地位仅次于王族的屈氏,在这个时候开始衰微下来,首先作为世袭职位的莫敖已经不再是屈氏的专职,其他家族也可以担任;屈氏任令尹、司马这些要职的似乎没有了,整个战国时代,屈氏地位比昭氏、景氏低。等到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候,实行“贵族外放”的战略,也就是把一些贵族、公卿派遣到边远或重要地方担任职位,巩固边防。屈氏一族大部分被迁移到了丹阳秭归一代,也就是楚王最初受封的地方。大概是从屈原祖父辈的时候起,屈氏家族就很少有在郢都做官的了。

P18-21

序言

在中国农历的节日中,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很特殊的。它本来是一个与历法和气候变化有关的节日,又称端阳。早在周朝,在五月五日就有“蓄兰而沐”的习俗,但自两干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以后,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成了中国农历中J性一的一个因真人真事而被纪念的节日。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搜索到洞庭湖,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一天,恰逢是个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原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后来,楚国人民为了寄托哀思,经常荡舟江河之上,又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又传说在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经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是大多数食品却被蛟龙吃掉了,后来他们在屈原魂灵的提示下才改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粽子模样。这样说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与纪念那位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么,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楚国人民那么敬爱他?为什么在楚地兴起的习俗慢慢地会变成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了呢?屈原的才华又如何的了不得呢?就连唐代的天才大诗人李白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屈平辞赋悬日月”,称赞屈原的文章可以和日月争光;还有那个出口成章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说自己写文章就像有万眼泉水发出,不动笔则已,如果动笔就是干言万语,但是,他却说自己和屈原比起来,尽管使出浑身所学的本事,也还是比不上屈原文章的万分之一。

公元前277年的屈原投江,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件大事。屈原是中国历史所记载的第一个因为政治理想破灭而自杀的伟大诗人。我们现在只知道屈原开创了楚辞体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后来的许多文学家都受屈原的影响。但是,我们可知道,屈原当初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活跃在楚国政坛的。建功立业,帮助楚王复兴楚国,最后统一全中国,始终是屈原的一个强烈的政治愿望。屈原这样的政治理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为自春秋初期以来,楚国就曾经称霸过。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方圆五千多里,北到如今的河南中部,南到抵达如今广东的北部,东到江苏的中部,西到四川的中部,国境涵盖了如今中国的十一个省区;同时代的六国领土加在一块,也不过和楚国面积相当。所以凡是觊觎中原,有着一统天下野心的诸侯国家理所当然地都要把楚国当做竞争对手,开始是齐楚争霸,接着又是晋楚争霸、秦楚争霸、吴楚争霸。诸侯国家总是千方百计地要削弱楚国的实力和势力影响范围。俗语说,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话真是说得太对了。楚国在楚平王的时候,国势开始出现下滑,楚国的政治腐败黑暗的局面也开始出现。到了楚怀王的时候,国家局势出现了相当大的危机。屈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

屈原虽然是楚国贵族,但他并不像其他贵族那样为自己一分私利而保守。他是一个有学识、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他积极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这些保守派害怕失去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联合起来一个劲地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楚怀王之后的楚顷襄王更是个昏庸无能的家伙,到后来干脆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由于保守势力的破坏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屈原没有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成就国家的繁荣富强。

可以说,屈原创作中的一些重要篇章,是在诗人生命最后的几年里诞生的。这些篇章,从内容上看,是忧患现实的悲愤诗,由于政治的黑暗,屈原无法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他在孤立无助的处境中,只能够通过大量的想像、抒情,来寄托自己的心愿。从形式上看,它打破了《诗经》四言写诗的格局,采用楚风楚调,开创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拥抱诗歌艺术,用自己全部的精神和情感吟唱着一个悲剧时代。

屈原终其一生,恋恋不忘的是如何报效自己的祖国——楚国。当他因为谗言而受到楚王疏远乃至被流放蛮荒之地时,他也只是在诗中表达对楚王的怨恨,诅咒奸臣的无耻卑鄙,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国,时刻挂念它的安危,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楚国,到他国谋取荣华富贵。顷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王朝被迫迁都到陈这个地方,楚国人民开始流离失所。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创作了充满爱国思乡之情的《哀郢》。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军又攻下黔中郡,逐渐逼近屈原的流放地。江山零落,惨不忍睹国事。屈原的“美政”理想终于破灭,自己又不忍去国,不忍去民,于是我们的诗人对污浊的尘世感到万分厌倦,终于选择在汨罗江边怀沙自沉。

屈原逝世后。楚国人民很怀念他。他的弟子宋玉写了不少悼念他的文章。西汉初年,长沙王太傅贾谊途经湘水,也作了《吊屈原赋》来追悼他。淮南王刘安。热心收集屈原的作品,他将屈原及屈原以后的楚国作家宋玉等人的作品,连同西汉时期模仿屈骚的辞赋,编辑成集,共16卷,题名为“楚辞”,并进行了解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作家文学总集。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中也为屈原立了传,并称赞屈原心志高尚,行为廉正,冰清玉洁,可与日月争辉。唐代宋代以后,诗歌盛行,歌咏屈原的诗歌作品,慢慢地就多起来了。

屈原是值得怀念的。1953年时逢屈原逝世2230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来纪念。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卓绝高洁人格的爱国诗人的一生,我们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公元前277年的五月初五的汨罗江边说起吧,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触到一颗爱国魂灵的叹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屈原公元前277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景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5940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49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8
145
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