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
内容
编辑推荐

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在交流和传播方面的种种限制,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公众的表达渠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将会超过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然而,随着网络论坛的不断发展,它也面临诸多问题。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复杂多样的网络言论、行为及其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是以“网络牢骚”为切入点。导入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这一核心命题的。

内容推荐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是以“网络牢骚”为切入点。导入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这一核心命题的。为了切实做好研究,作者选择了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凯迪网络、中国改革论坛、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天涯论剑(人民网海南视窗的论坛,现更名“海之南社区”)、上饶之窗(市级)、鹤舞论坛(县级)等一些网络论坛作为长期的观察点,同时也兼顾了其他一些知名网络论坛。从选点来看,作者既关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论坛,也关注具有地方性影响的小论坛;既关注政府和传统媒体的网络论坛。也关注一些商业化运作的民间论坛;既关注整体观点较为激进的论坛,也关注整体观点较为保守的论坛。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作者还先后以“田野”为网名在上饶之窗担任过“献策建言”的栏目版主(现为该论坛的荣誉版主),又以“天意”为网名在天涯论剑担任过“新海口论坛”的栏目版主,这种长期观察和担任版主的实践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和鲜活素材。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一、引言

二、牢骚与网络牢骚的研究

三、互联网与中文网络论坛的研究

四、结语

 第二章 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对中国的全方位影响

三、网络时代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中文网络论坛的发展

一、中文网络论坛的发展历程

二、中文网络论坛的分类

三、中文网络论坛的特点

四、中文网络论坛的主要功能

五、中文网络论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

 第四章 网络舆论:概念特征、变迁历程及生成逻辑

一、舆论的概念及特征

二、网络舆论的概念及特征

三、中文网络论坛中网络舆论的发展历程

四、网络舆论的生成逻辑、传播渠道与回应机制

 第五章 网络舆论:功能、社会影响及引导

一、网络舆论的功能

二、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

三、网络舆论的引导

 第六章 网络牢骚:定义、类型及特征

一、网络牢骚的定义、类型

二、网络牢骚的基本特征

三、网络牢骚的社会效应

 第七章 网络牢骚:宣泄方式、逻辑归宿及应对策略

一、网络牢骚的宣泄方式

二、网络牢骚的逻辑归宿

三、应对网络牢骚的策略

 第八章 网络恶搞

一、网络恶搞的出现及盛行

二、网络恶搞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三、网络恶搞流行的心理分析

四、网络恶搞所带来的挑战

五、网络搞笑的边界规范

 第九章 网络牢骚与网络恶搞的现实根源

一、生存危机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二、分配差距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三、安全危机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四、政策不当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五、腐败现象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六、强势人群的霸气导致的社会不满情绪

第三部分 和谐中文网络论坛建设

 第十章 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理论框架

一、网络论坛——世纪之交兴起的公共话语空间

二、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理论框架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现实路径

一、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共建力量

二、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运行机制

三、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实践探索

一、网民互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网络伦理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网络执法的实践探索

四、“四个结合”

 第十三章 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中文网络论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三、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强化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抓好四支队伍建设,形成网络公共治理的骨干力量

五、加强主流网络论坛建设,形成一批健康向上的网络言论主阵地

附录:“桉树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从心理学视角对“牢骚”的研究

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牢骚”的学者,最著名的莫过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了,他用动机理论来解读人类的“牢骚”,认为牢骚的水平,即一个人的需要、渴望、希望的水平,可以用来表示他生活的动机层次。马斯洛还以人的需求层次及满足程度为标准将牢骚区分为“低级牢骚”、“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他认为:“低级牢骚”属于缺乏最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如贫困、甚至纯粹的饥饿)而至的牢骚;“高级牢骚”属于在尊严、自发性、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还包括价值感、获得赞扬或奖赏的感情以及成就和荣誉等等方面的不满足而至的牢骚;“超级牢骚”属于更高的一个层次,倾向于自我实现的生活里保持的超越性动机,如对于完善、正义、美、真以及其他类似东西的超越性需要而至的牢骚。在马斯洛看来,人类将总是抱怨,因为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人的“牢骚”只有水平高低之分,但决不会中止和消失,牢骚的层次越高,说明社会越发展越进步了。他认为:人们决不应期待牢骚的中止,只应期待它们会变得越来越高级,也就是说,这些牢骚将从低级牢骚发展到高级牢骚,然后再从高级牢骚发展到超级牢骚。马斯洛对“牢骚”的解读启发了人们对“人”自身的关心,使人们渐渐以一种理解而不是指责的心态来对待形形色色的牢骚。其相关理论也成了研究“牢骚”的经典,得到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王树茂对“牢骚”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他主要从“人在遭受挫折后消极反应行为模式”的视角进行研究,王树茂指出,人在受到挫折后消极反应的规律是:受到挫折—一心理痛苦一行为偏离,在这个反应过程中,牢骚也就产生了。在揭示牢骚心理根源的同时,他对“牢骚”的特点进行探究和归纳,并指出“牢骚”具有指向性、自发性、情绪性、辐射性和偏激性等五个特点。此外,国内还有些学者从生理的视角对“牢骚”(或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如孟昭兰、韩德俊等就特别强调对牢骚和不良情绪心理调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情绪的自我调节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调节的方式包括控制调节、预期调节和探索性调节”。

(二)从社会学视角对“牢骚”的研究

社会学家偏重从“群体牢骚”的视角来研究牢骚,他们更关心的是“群体牢骚”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影响。在这类研究中,有两种研究方向值得关注:

1.立足“社会稳定”的视角研究“社会不满情绪”。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和笔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孙立平教授在《机制与逻辑:关于中国社会稳定的研究》一文中对“苦难——不满——抗拒意识——抗拒行为”的逻辑关系进行过分析。他在肯定一些学者对不满情绪来源分析的同时,却不同意有些学者对“不满”情绪必然导致社会抗拒意识和抗拒行为的逻辑分析,也不认同一些人对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悲观估计。孙立平教授认为,“牢骚”或“不满”并不必然导致抗拒意识和抗拒行为,并提出了“腐败很难成为社会动荡的直接动因”的观点。他指出:“现实的社会中存在许多让人不满的因素,但与形成现实的不满情绪是两回事;而形成现实的抗拒意识和抗拒行为就涉及更多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苦难——外部归因与不满情绪——抗拒意识的形成——现实的抗拒行为”和“苦难——自我归因与默认——抗拒意识难以形成——无抗拒行为”两个基本结论。

笔者则对社会不满情绪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侧重分析了不满情绪的三种宣泄方式:“牢骚式宣泄、背逆式宣泄和暴力式宣泄”。指出:牢骚式宣泄是社会不满情绪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满,牢骚式宣泄都伴随着它的始终;背逆式宣泄是指由社会不满情绪导致的人们行为方式的背逆,这种背逆行为往往违背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纪律等社会行为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暴力式宣泄是指用各种暴力手段来排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它是社会不满情绪最为剧烈、也是破坏性最大的表现形式。并分析了这三种宣泄方式对现实社会稳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疏导和控制社会不满情绪的具体路径。

2.就“社会牢骚”的命题展开的研究。这类研究与上述对“不满隋绪与社会稳定关系的研究”有相通之处,两者都关注不满情绪或“牢骚”的现实社会根源及其危害。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在就“社会牢骚”命题展开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牢骚”进行定义。如邵道生和周毅等对“牢骚”提出了一种与辞海中有所区别的定义:“牢骚指的是一个人在受挫折时的一种抑郁不平的精神宣泄”。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将在第六章:网络牢骚中具体论说)。二是对“社会牢骚”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概括。邵道生把“社会牢骚”看做是五种“旧的,落后的病态心理”之一,他对其表现形式做了这样的概括:“发牢骚的方式方法还很有‘特色’:顺口溜、歌谣、怪话、打油诗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并侧重分析了社会牢骚的危害性。此外,丁立平(2001)、柳伍氏(2005)等也对“社会牢骚”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做了相似的概括;三是对“社会牢骚”类型、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丁立平在研究“牢骚”从个体到群体发展时,对个体“牢骚”的时效、强度及发展趋势,对“群体牢骚”中的“真从众牢骚”和“假从众牢骚”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解说。在他看来,社会主流牢骚必有其积极意义,同时牢骚对个体和群体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因此,他主张提升牢骚的水平以达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提升,这种分析与马斯洛的思路有相通之处。四是就如何看待“社会牢骚”的社会效应及主流社会如何对待“社会牢骚”进行了分析。如李中民(2001)提出“领导者要把牢骚当成一面镜子”,毛政相(2002)提出“正确认识和对待群体牢骚”,蔡朝阳提出“辩证对待牢骚”等等,他们从不同侧面分析了“社会牢骚”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并阐述了正确面对“牢骚”的重要意义。

(三)“网络牢骚”的初步探究

有关“牢骚”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前期成果,但这些研究多数还局限于口头牢骚和传统媒体这个视角。那么,牢骚是怎样向互联网的论坛渗透的?网络牢骚的表象、特征和根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与社会效应?网络牢骚需不需要疏导和控制?能不能疏导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国内外还很少有人直接提出。2004年12月,笔者第一次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网络牢骚”的概念,指出:“网络牢骚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现象,是网民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网络中的抒发,是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宣泄”。并以“牢骚”的内容为标准对“网络牢骚”进行了初步分类,将其概括为网络政治牢骚、网络社会牢骚、网络文化牢骚、网络生活牢骚等四种类型,亦侧重对网络牢骚的偏执性、发散性和破坏性等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疏导、控制“网络牢骚”具体路径。此后,王献伟、程红卫二人合作在《政工学刊》2005年第8期发表了一篇《网络牢骚对官兵的影响及其对策》,和笔者提出了一些相似的观点,并把网络牢骚与军营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了论述。以上是当时各类公开刊物关于“网络牢骚”最早发表的两篇论文。当然,与此相近的研究还是较多的,众多的学者也都关注到了网络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和网络病态,并对如何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进行过探讨。

P5-10

序言

1994年4月20日,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一书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与互联网(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而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互联网刚登陆中国的时候,对寻常百姓而言,它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面对昂贵的电脑价格和上网费用,多数人只能把它当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水中月、镜中花。即便是少数使用者,面对缓慢的网速和单调的功能也总是牢骚满腹、怨言有加。十几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如今,当人们看到寻常百姓习以为常地敲打着键盘抒发情怀的时候,当人们听到普通网民海阔天空地纵论国内大事和国际风云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互联网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登陆和市场经济改革是20世纪末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件大事,如果说,市场经济改革)中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和“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为中国补上了“市场经济”这一传统课程的话。那么,互联网的登陆则极大地加快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的步伐,为中国补上了“信息化”这一现代课程。十多年来,这两件大事深深地震撼着中国的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它不仅逐步改变着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农业社会根基,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自给自足的传统,习惯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封闭状态。在交往行动方面,在信任基础方面,中国人都深深地烙下了“熟人社会”(费孝通语)印记:讲究熟人圈子,以熟人为信任基础,排斥陌生人。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各种要素的流动也日益频繁。随着千百万农民工来到陌生的城市谋生,以农业社会为特征的“熟人社会”传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必须走出熟人圈子,去适应同陌生人打交道,人们必须面对合同与契约,在此基础上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互联网的登陆与普及对中国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贺雪峰语)和公民社会的过渡起了一种推动作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表达利益诉求和交流思想观点的公共空间,搭建了一种与陌生人交往的话语平台,通过这个空间和平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到陌生人社会,实现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这个世界变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地球也好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给人们造成了一些新的困扰,特别是在人们日益关注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这种困扰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网络公共空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信息传播的便利、自由表达的惬意、平等交流的快慰,也更能体味到参与和监督的乐趣,这对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也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不良倾向:无论是纷繁的网络牢骚,还是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无论是广为流传的黄色作品,还是火药味十足的攻击性言语;无论是荣辱是非不分的歪理邪说,还是肆无忌惮的网络侵权和犯罪;等等。这一切,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网络公共治理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也使人们对网络公共空间的和谐发展充满期待。

2000年以来,笔者一直跟踪多个网络论坛并参与其中,从普通网民到论坛版主,从普通版主到荣誉版主,扮演过多种不同的角色。多年来的参与和观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网络论坛的价值和魅力,以及它对现实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与此同时,也坚定了我的一种信念:网络不是真空,网络社会并不是单纯的虚拟社会,它也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秩序和规范。这种信念驱使本人构思《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的框架。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是以“网络牢骚”为切入点,导入构建“和谐中文网络论坛”这一核心命题的。为了切实做好研究,本人选择了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凯迪网络、中国改革论坛、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天涯论剑(人民网海南视窗的论坛,现更名“海之南社区”)、上饶之窗(市级)、鹤舞论坛(县级)等一些网络论坛作为长期的观察点,同时也兼顾了其他一些知名网络论坛。从选点来看,本人既关注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论坛,也关注具有地方性影响的小论坛;既关注政府和传统媒体的网络论坛,也关注一些商业化运作的民间论坛;既关注整体观点较为激进的论坛,也关注整体观点较为保守的论坛。为了更好地实现与网民的互动,本人还先后以“田野”为网名在上饶之窗担任过“献策建言”的栏目版主(现为该论坛的荣誉版主),又以“天意”为网名在天涯论剑担任过“新海口论坛”的栏目版主,这种长期观察和担任版主的实践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和鲜活素材。

立足于借鉴学界同仁的研究方法,立足于挖掘网络论坛的现实变迁,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中有所效用,这是笔者研究这一课题的基本理念。本书前几章对互联网及网络论坛在中国的发展、影响做了梳理和归集,其后的内容则是本人立论和建言的核心部分。其中,关于“网络牢骚”、“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网络恶搞”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是开拓点和侧重点,笔者不敢夸言自己的立论和建言的价值,但有一点自己明白,它浸透了自己多年来跟踪研究网络舆论及中文网络论坛的心血。

王天意

2007年6月20日于海口

后记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中国人崇尚的理念,是人们和平相处的准则。虽然,现实社会中利益与观念的冲突有增无减;虽然,虚拟社区的纷争已成为家常便饭。但学者的优势在于可以相对超脱,在冲突中求共处,在纷争中求和谐,这也许就是笔者相对超脱的一种追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中文网络论坛及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辩证地认知、积极地应对这种新生事物是吾辈学者应尽的职责。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笔者以百倍地努力完成了本书的研究和创作。

本书的核心理论有三大块:一是网络舆论的研究;二是网络牢骚与网络恶搞的研究;三是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研究。本书的研究与创作,试图解读网络舆论(尤其是网络牢骚、恶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特征,明晰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原则及方法,为营造一种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献策建言;试图探究和谐中文网络论坛的理论构架和现实路径,为形成一种理性交流的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为形成一种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网络舆论阵地献策建言。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益于国家社会基金规划办和海南省社科联的支持,得益于中共海口市委党校的领导与同事们的大力帮助,得益于课题评审专家们提出的中肯意见,得益于笔者夫人胡静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正是由于这种有力支持与帮助,使笔者能够摆脱各种繁杂的事务,能够以更宽的视野潜心研究与创作。在此,笔者对给本书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位领导与同仁表示感谢!

网络论坛是千变万化的,加之我们的视野与能力的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缺憾,诚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王天意

2008年1月于苦乐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天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1985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06.2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