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边的歌谣
内容
编辑推荐

方轼红先生出生于浙东舟山群岛一个渔民家庭,从小在海边生活,在海风的吹拂和海浪的涛声中长大。“文革”后考上大学,离开海岛到外地读书……本书是作者对童年往事、乡土景物、和海岛风情的回忆,作为对那个年代、那些人和那片海岛的纪念。

内容推荐

方轼红,出生于浙东舟山群岛一个渔民家庭,从小在海边生活,在海风的吹拂和海浪的涛声中长大。“文革”后考上大学,离开海岛到外地读书。毕业后在上海从事海洋工程研究,后转商贸经营。本书是作者对童年往事、乡土景物、和海岛风情的回忆,作为对那个年代、那些人和那片海岛的纪念。书中具体收录了:《屋檐下的日影》、《“龙头山”的新娘》、《旧时的码头》、《比目鱼的眼睛》、《拾“夜泥螺”的灯火》、《“暴动号”的沉没》、《海盗的财宝》、《童年的伙伴》等散文作品。

目录

老家的旧屋

驮岛的鳌鱼

“做风水”的日子

屋檐下的日影

“龙头山”的新娘

旧时的码头

比目鱼的眼睛

拾“夜泥螺”的灯火

“暴动号”的沉没

海盗的财宝

童年的伙伴

山顶的“望儿石”

东海上的乱世情缘

海边的歌谣

不息的潮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房子是一幢四架屋,五根桁条与栋梁一起,架起四间架的椽子。岛上普通的房屋大多是这样。我在岛上见过的最大的房子是七架屋,高高的门槛,粗大的梁柱,斗拱、牛腿有精致的造型,房间宽而深,每间房的面积足有我家房间的二倍大。据说岛上还有九架屋的,远近闻名,老一辈人都知道,叫“横便塘同泰”。“横便塘”是一个村的地名,在岛中央的嵩山脚下,“同泰”是那座屋宇的名字。院落巨大,屋宇轩昂,十分壮观,但我从未见过。可惜的是,“横便塘同泰”现今已不复存在了,不知何故。

大概是一年四季渔具进出和堆放的方便,加了厢房的院子酗型的上方仍然是敞开的,并没有围墙和大门。这就像个前无遮拦的三合院,从屋檐流下来的雨水,直接往外流入通向海里的水沟,海上的风可以越过海堤直吹进来。风水学讲究“藏风聚气”,“遇水而聚,遇风则散”是风水学的基本原则。对于相信屋宅风水的人来说,这样的结构并不符合风水准则。也许真是风水欠佳的原因,从我且上开始生活在这个院子里的几代人,多历曲折,屡遭海难,使家族中最优秀的人才夭折,令家族难以人财两旺。

但这样的房子结构,却给渔业活动带来极大方便,又长又大的渔网可以从海边的渔船上,从一字排开的渔民手里传递过来,堆进祖堂内,甚至小舢板也可以直接抬进来放在院子里。很多时候,院子是个工场和堆场,父辈的渔民们在这儿用竹篾或粗麻做成又粗又长的渔索和缆绳,也在这儿制作和修补渔具渔网。当鱼汛开始,渔网渔具被搬上了船;渔船丰收返航时,家家户户加工晾晒鱼鲜,整个院子又成了鱼类加工场和晒鱼场。

早时的渔索是用竹子做的。长长的毛竹从浙南山区运过来,篾匠把竹子剖削成细细的篾丝,把几根或十几根篾丝捆成一束。有时为了做起来方便,在篾丝中夹人稻草或麻,再用手摇轱辘把二束或三束的篾丝拧成一股绳,这样的绳索一般都有鹅蛋或胳膊般粗。几十米上百米长的一条,可以盘成一堆,比人还高。

最初渔网是用麻线织的,少数的也有用棉线织,后来逐渐用塑料线、尼龙线织网。渔家妇女都是纺线织网的好手,渔家的女孩从小就会织渔网。那时几乎家家都从生产队领来成捆的麻,用手摇或脚踏的简单的纺车,把麻按要求的粗细制成为麻线,再把麻线织成网。一户户人家织出的网片,到生产队把它们拼起来,就成了一顶顶巨大的渔网。

要把网片拼成各种形状的渔网,在渔网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粗细的线和不同大小的网目,是由网师来设计的。村里有个网师,视力不大好,看东西要拿近了看,不知是习惯性还是病理性,他看东西时脑袋总是不停地摇晃,因此有个“晃头”的雅号。“晃头”网师绝对是制作渔网的高手,四季鱼汛使用的不同的渔网,以及后来的拖网、围网,他都能设计制作出来。“晃头”网师设计的渔网流行于当时的东海渔场,他的大名也就随着渔网而闻名于浙江、江苏和福建沿海的渔民中。

虽然近视又晃头,“晃头”网师看渔网总是很快,什么样的问题到他手里总能解决,破损再厉害的弹网,他也总能把它补好修好,让它重返渔场。附近的渔业队,甚至外省、外地,也常有人来请他去设计、指导。更多的是把严重损坏的渔网送过来,请他主持修好。因为有“晃头”网师,渔业队有个规模不小的网厂,为本队和外面提供大量的渔网,织渔网和修补渔网也一度成为渔家女孩的一个收入不错的职业。

技术要求高的网必须集体在网厂织,因为需要网师随时的指导。一般要求的网片,可以把线领回家里去织。织网的报酬是按目数算的,最简单的二梭结,按眼目的大小和收目放目等要求的复杂程度,每万目三角至四角钱不等,三梭结的和特殊要求的网目,每万目在四角五分或更高一点。补网按天计酬,一般是每天七角钱。一个女孩或妇女织网时,家里总有人帮她绕线、应梭(把线盘进梭子里),这样她一个人一天,二梭结的可以织一万五千到二万目左右。许多女孩念完小学就进了网厂。她们穿着从宁波、上海的服装店买来的的确良面料的,色彩鲜艳、款式时尚的衣服,唱着歌,欢声笑语地在网厂的室内或凉棚下织网,让附近农家的女孩颇为羡慕。

有时生产队买来的是成捆的粗麻,渔民要把麻放在石板上,用很大的木榔头敲,把它们揉软去了皮后,就成了软软的细麻。一些屋檐下铺石板的人家,那石板就多数遭了殃。为了在海水中防腐,织好的渔网要在猪羊等动物血液中浸泡,叫做“血网”。成捆的麻、绳、缆索和各种鱼具堆满祖堂里,成为小孩们“藏猫猫”游戏的好地方。

房子虽已是百年老宅了,看上去还是结实而完好。屋檐下的阶前铺着从岛外运来的绛红色的石板。可惜后来大多数的石-板都被渔民敲麻槌稻草敲碎了,一块断成了两块,或碎成三四块。廊前石板的破损,使房屋像一个门牙残缺的老人,显得沧桑而衰微。窗户有的已用上了玻璃,有的还是木格窗。木格棱的窗子,冬天到来前糊上米白的窗纸,夏天到来前又把窗纸撕掉以便通风。那时候铁的铰链合页还很少见到,门窗的枢轴和户枢都是木头做的,开门和关门会发出“吱吱哑哑”的声音。

冬天,木头的门窗密封性多不好,寒风和雪花会从缝隙中钻进来。从门缝、壁缝钻进来的风似乎是寒风中的精锐,特别的冷,人们常说“宁可风浪打,不可壁风吹”。好在岛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火柜。火柜是长方形的,像一只船,中间有隔板,下面生着火炭。火炭烘热了火柜的隔板,人坐在火柜上,上面盖着被,热烘烘的极为舒服。

任凭屋外雪花飘舞,门缝里灌进刺骨寒风,坐在火柜上总是暖融融的。坐在火柜上嗑瓜子、讲故事、聊天、唱歌;小孩子在火柜上打闹游戏;过年时节家家有年糕、糯米块,在火柜下层的火炭里煨一煨,表面微微的焦黄,那热腾腾香喷喷的滋味,吃过的终生难忘。一个火柜可以挤得下一家四五个甚至七八个人。亲戚朋友来了总也被盛情地请上火柜,欢声笑语,亲情融融。因为有火柜,冬天就不觉得难过。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比如今的空调,更有一种暖融融的亲切的感觉。P2-5

序言

“踢踢坂坂,坂过南山,南山嘣咚,气冲大门,牛蹄马脚……”

这是我小时候常背的一首童谣。它朗朗上口,易诵难忘,却又词义奇特,意象朦胧。我猜不透它的意思,甚至无法确定它的文字,但多少年来无法忘却,总是缠绕在心头。不知何时开始,它又常常隐约地在耳边响起,令我不时地随口低吟。虽然至今我仍不能完全明白它的意思,它却每每给我带来儿时的情景,往事的回忆。

我出生在东海之滨的一个岛上,已离开那个岛屿很久。岁月如水流过,往事依稀如尘封雾障。但是,有几首歌谣,和一些平淡的故事,像树的年轮,溶入生命,变成岁月的印记,留在心里。童谣像一条线,把平淡的故事,如一颗颗珍珠串起,链接童年、少年,牵系着老家的旧屋、旧时的码头、海滩的灯火,和海鸥、风帆、招潮蟹。

波涛不息的大海里,潮水日夜流荡,走向四方,唱着欢乐或忧伤的歌。海上的岛屿,漂浮在海面上,迎接每一天的日出月落,应着四面的风和十面的浪,奏出天然的鸣响,有时激越,有时呜咽,有时悠扬。海岛上的人,迎着大洋的风,踏着大海的浪,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唱着属于他们的年代和属于这片大海和岛屿的歌谣。

后记

我终于把“海边的歌谣”写完,完成一小小的心愿。

2007年6月中旬的一天,即本文写成二周后的一个傍晚,电话传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五十多年前离开老家,跟伯母和一个国民党军官去台湾的堂姐,终于联络上了留在岛上的她的妹妹,将和她继父和妹妹等多人,来岛上认亲。几天之后,感人的一幕终于上演,上演在58年以后,姐妹两人都已两鬓染霜的时节。我因故没有去舟山,未能和台湾来的堂姐相见,只是后来隔着海峡,与他们通了电话,写了信件。

对那次姐妹重逢,《舟山日报》在2007年6月25日做了头条报道。题目是,“姐妹重逢在58年后”。文中的姐妹俩,就是“山顶的望儿石”一节中四伯父“小才”和“东海上的乱世情缘”一节中跟一位国民党军官去了台湾的四伯母施夏玲的女儿。“东海上的乱世情缘”,所留下的悬念和遗憾,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圆满的交待和令人欣慰的结局。

当我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老家正在发生新的巨变,码头外一个新的码头已初步形成,旁边还将建设大型电厂。要不多久,老家的房子可能被拆迁,海边的码头、门前的海堤也会不复存在……

不管人们是不是喜欢这种改变,无论人们是否愿意离开这片浸透着祖辈血汗的家园,这些已注定要发生。肉体的居所和精神的家园行将分离,人们的惶恐无可避免。据说有关动迁的经济补偿和安排都会做得不错,不会让村民吃亏。但是,那将被拆除的难道仅仅是一些旧屋吗?就要被埋掉的,只是废弃的海堤、破败的码头吗?那些存在于我们心灵深处,已经溶入我们生命里的东西,真的可以用金钱或别的东西代替或补偿吗?

许多的失落已然发生,一种精神和心理的危机感折磨已久,一种将被连根拔起似的痛楚隐隐难忍。那么,可以说,上面这些文字,也是为了这些问号而写出。为了慰藉这些失落、折磨和隐痛而记录。借助于这些文字,让我们张罗一种心灵的祭奠,一种情感的告别。借助于它们,为我们昨日的生活,留下几幅失落的画卷;让我们再看一眼,那个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背影;再听一听,那已近绝唱的海边的歌谣……

2007年10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边的歌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轼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6672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