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
内容
试读章节

愿做鲲鹏飞万里,鄙弃燕雀恋小巢

1976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卢小飞毅然选择到西藏工作,被分配到西藏日报社担任记者,7年间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1987年,卢小飞第二次进藏,担任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首席记者,4年间她采写数十万字报道,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青藏高原11年的工作经历,见证了卢小飞在新闻职业道路上的成长,也见证了她与丈夫朱晓明的爱情。

记者:毕业时你和爱人为何选择去西藏?

卢小飞:我做出去西藏的决定,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双重结果。

去西藏的机会是偶然的,当时我和朱晓明正在谈恋爱。我们同在陕西延安插过队,在北大是一个班的,在很多原则问题上想法都比较一致,二年级的时候就渐渐走到了一起。他当时在校学生会宣传部,听说学校要派一批毕业生去西藏工作,就回来跟我说:“西藏现在特别需要建设人才,咱们去吧?”我当时头脑特别简单,也没想那么多,立刻就说“好啊”。

必然性在哪儿呢?有两点。第一是跟我的性格有关。我这个人天生喜欢冒险,喜欢一切有挑战性的事物。所以对西藏我不仅不怕,反而觉得有新鲜感、有挑战性,内心充满了期待。

第二就是父母对我的影响。我的父母是在解放大西南以后随十八军进藏的,在西藏工作过。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总有来自西藏的客人。我记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别人都吃不饱,我们家老有酥油,还有西藏的黄羊肉。父亲后来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拍电影《农奴》的时候,那些农奴出身的西藏演员经常到我们家来,我们放学后也常常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关系特别好。所以我对西藏有亲切感。这种渊源让我觉得去西藏工作是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的。当我告诉父亲要进藏工作,他当时就同意了。后来父亲还为此写了首诗:“阔别雪域二十载,山河依旧入梦来。女儿接我移山志,憾恨顿消心花开。”

我先生家里那边一度有点困难。他是长子,妈妈和妹妹起初都舍不得他去,给他很大的压力,让他十分为难。他来找我商量,我就跟他说,反正我是决定要去的,要么一起去,要么咱俩“拜拜”。他是个品行相当好的有志青年,菩良,正直,真诚无私,他自己非常想去西藏,所以最后还是排除各种困难实现了这个愿望,我算是推动他下了这个决心吧。朱晓明在西藏待的时间比我长,一去就是13年,我是前后两次加起来11年,我们把青春都奉献给了那片高原。他现在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是西藏问题的专家,正是从那时起走上西藏研究这条路的。

当时每个去援藏的人都要写决心书,我这个人一直比较反叛,不喜欢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于是只写了两句诗:“愿做鲲鹏飞万里,鄙弃燕雀恋小巢”。

记者:你先后在西藏工作了11年,请谈谈你在西藏工作期间的状态。

卢小飞:第一次去是1976年,大学毕业以后,我跟朱晓明两个人一块儿去,一直到1983年。这期间我一直在西藏日报社当记者、编辑。

《西藏日报》给了我一个最大的平台,没有那么多约束,我什么都敢写,什么都可以写。我可以到处跑,只要通公路的地方我都可以去,在那里进新闻的门槛比较低。有机会应该去那个地方,对人的锻炼特别大,是肉体与精神不断交互作用的,受用终生。

直到今天,下乡采访对我依然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西藏农牧民很好客,他们总是用穿得油亮亮的皮袍子擦擦茶碗,倒上酥油茶恭敬地递过来。我第一次喝特别不习惯那个昧道,忍不住吐出来,后来还是屏住呼吸一饮而尽,再以后就不仅习惯而且爱喝了。

当地农牧民喜欢吃风干的牛羊肉,主人拿起刀一块一块割下来热情地招呼客人。我学着当地人的样子一块一块往嘴里塞,其实是咀嚼和品味西藏文化。这样一种心态让我的藏族朋友们迅速接纳了我。  通常,年轻女记者下乡是比较麻烦的,但我和其他男记者一样摸爬滚打,每到一个新地方,我都能迅速地和当地干部群众打得火热。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时我也经常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西藏的历史,记录下历史人物的故事,还常常跟我的藏族同事们就一些话题进行讨论、辩论。

记者:1987年你第二次进藏,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

卢小飞: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报社的需要。1987年3月,人民日报社开始在各地重建记者站,而我在西藏工作过7年,对西藏的历史和现状都有充分的了解,还有些人脉关系,能够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我也对西藏怀有深厚的感情,愿意去那里。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个人事业的考虑。第一次进藏的时候,我还很幼稚,怀着单纯的理想主义的情怀;而到第二次进藏的时候,人成熟了,更平实更扎实,面临的任务也并不复杂,就是建好人民日报社驻西藏记者站,并培养和物色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第二次进藏我经历了拉萨骚乱,当时我并不惊慌,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我的任务就是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告诉我的读者那里发生了什么:同时,我有责任通过其他渠道向上级领导反映当地群众的感受,向社会传达真实的声音。

西藏发生的几次突发事件,我都尽力赶到现场,在第一时间发回独家新闻。那段时间,我一个月的发稿量就相当于报社交办全年的任务。当时中央电视台没有西藏记者站,我曾两次接受新闻联播栏目组的电话访谈直播,把拉萨的情况告诉给全国观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

P11-12

目录

卢小飞:为理想生活的战士

王庚年:以世界眼光人类胸怀传播中国声音

王求:改革是为下一代铺路

王林:时尚杂志的人文派

刘学红:永远不老的“中国青年”

孙冰川:三十年磨励 三十年耕耘

汪大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吴佩华:用心打造“离你最近的报纸”

张雅宾:都市报要有主流话语权

杨迎明:大体育 大情怀

彭波:走在传媒潮流的前沿

陈晓海:用发自内心的热情关注社会

英达:撩动中国笑神经

唐师曾:随时准备上路

司景辉:京城“地铁报”第一人

汪文武:寻找遥控器和鼠标的结合点

朱玉:新闻路上笑着流泪

王鲁湘:书斋里走出的电视精英

吕岩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聂震宁:从作家到出版家

李彦宏:众里寻他千百度

沈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刘亚东:游刃文理的科技记者

王利芬:追问奔涌的时代河流

张泉灵:我比别人多活了几辈子

董倩:最会倾听的提问者

王烁:最好的财经新闻“活”在社会责任感上

聂晓阳:用新闻的眼光“嘹望”

许知远:静谧的观察独立的表达

康辉:保持学生气的“国脸”

内容推荐

本书精心策划、图文并茂。完备收录30位传媒人在北大求学时代的证件照,一张张学籍卡,重现他们的青春容颜,著名摄影家黑明为本书30位被访者拍摄了人物肖像照,并拍摄了30余幅北京大学风光照,著名画家、平面设计师孙初以前卫的视觉传播理念对本书进行了独具一格的装帧设计。流动的湖光塔影,厚重的人文情怀,在此书中交相辉映。

编辑推荐

昨日未名湖畔书生意气,今朝中国传媒指点江山。30位北大走出的传媒人向你表白,什么是“我所珍惜的”。

原汁原味的访谈,充满智慧的回答,在这里回顾北大时代求学趣事,一览中国传媒沧海桑田,探讨报刊、影视、网络何去何从。

完备收录30位传媒人学生时代证件照,著名人像摄影师黑明定格他们的今日风采。

抚今追昔,值得珍惜,可读可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所珍惜的30位北大传媒人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4061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9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