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献给死亡的交响曲,将铭心之悲、镂骨之痛、亘古之怨融入音符;

这是一首讴歌生命的进行曲,将文坛轶事.哲学思考、音乐感悟化为旋律;

这是一段悲伤的情歌,唱给所有失意、失恋的读者;

这是一阕轻柔的小夜曲,给听众带来温暖、安慰与希望。

内容推荐

李炜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在芝加哥大学学文学,英文好,且艰深,毕业后做编辑。如今回归母语,用英语写作,写的是侵袭人灵魂的音乐,写的是傲慢的忧伤,他将身心灵肉揉进音符,用英文作载体表现出来,再和译者转译为母语中文,这种灵感渊源及文字形成的双重奏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作,一定能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录

推荐序/杜维明

自序

序曲

句号(a小调)

下行(C调)

职责(D调)

演戏(F大七和弦)

情歌(a小调)

忧郁(C调)

魔力(E调)

奇迹(E调)

销声(a小调)

归零(C调)

舞伴(D调)

配乐(F大七和弦)

迷醉(a小调)

悲剧(E调)

伴奏(a小调)

命运(E调)

退后(a小调)

哭笑(c调)

终曲

试读章节

有种音乐,死死地抓住你,像把有旋律的老虎钳。

有种音乐,拼命地牵引你,像个有乐曲声的旋涡。

一步一步挟持着你,走下望不到尽头的旋转阶梯。

这样的音乐的确存在,它能做到上面所描述的一切。它的名字叫“恰空”(chaconne)。

这种音乐很容易辨别:反反复复的音符,尤其是在低音部位,通常有如步步坠人深渊。在低音部之上,不停地回转着各式各样的旋律。重复沉郁的低音和明亮轻快的修饰音——主题曲和变调——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丰富的音景,不断地带给听众惊奇和乐趣。

恰空起源于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一种慢舞。从那以后,它激发出了一些名曲,跻身西方音乐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d小调无伴奏第二组曲》(BWV 1004)。这首乐曲最后乐章中忧伤的四小节乐句不断朝前推进,重复,变调,消失,重现,既没有一成不变,也没有远离开头小节奠定的主题,灵巧地展现出恰空所有可变出的把戏。

如果一定要为音乐中每小节三拍节奏的恰空寻求文学上的佳侣,那非但丁(Dante Alighieri)的《神曲》莫属。只不过这位意大利诗人最著名的作品没有旋转下行,相反,他用环环相扣的三行诗节,隔行押韵,层层递进,从地狱升到炼狱再升向天堂。抱负和方向虽不同,但原理无异。在但丁的笔下,结构严谨的押韵方式“ABA、BcB、CDC……”将诗歌步步推进,用一种不断变化的“和声进程”(hannonic progression)迈向天堂。

然而,恰空完全相反。它不渴望天堂,它渴望黑暗,渴望隐晦。它反反复复下降的音符模仿出膨胀的渴望,叹息,消退,然后重新开始叹息,更加忧伤。

难怪这种音乐形式对作曲家很有吸引力:他们知道恰空正是表现忧伤的绝佳载体。但是,不太为人所知的是,这种似乎一心绝望地想着要去填补根本就填补不了虚空的音乐为什么能够吸引听者。它如何能够劝说听者,勾引听者,心甘情愿地,甚至兴高采烈地,拥抱忧伤?

这看似是个悖论,要解答它,我们需要理解,音乐究竟通过怎样不同的方式传给听者,激发他们的回应与反响。

简而言之,音乐吸引我们的智力,影响我们的情绪,操纵我们的身体。第一类方式愉悦心智,第二类愉悦心房,第三类愉悦身体。不用说,有些音乐同时可以征服我们的心智、心房和身体。不过只需要征服其一,音乐就算完成了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摇头乐”只管引起身体反应。借助于简单的节奏和明显的拍子,它让我们心跳加速,让我们跳离坐椅。它的缺点是它丝毫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和想法。所以,除了酒吧和健身房,它别无用武之地。除了不停地召唤我们跟着简单的节拍运动身体之外,它没有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东西。除非我们有此心情和能力去配合,否则我们不会主动去听它。

另有一种音乐,尽管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内涵,但无论是身心,都让我们完全无动于衷。我们不妨称它为“大脑乐”。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许多现代古典音乐都可归于此列。这种音乐应该提供说明书、阅读镜和一大瓶矿泉水,因为它特别适于高谈阔论和理论分析。但事实上,除了脑力之外,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身心,实在是种巨大的挑战。

还有一种音乐,情感上打动我们,对我们私语,告诉我们秘密。它或许是一首简单的曲子,没有任何智力的矫饰。它甚至不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敲出节奏。但无论如何,它表达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每个音符,每段小节,都应和着我们的情感。

这难道不正是为什么我们只在某个时刻听某类音乐?听任何其他音乐都会觉得格格不入,不是因为我们的智力不够,理解不了,不是因为我们的体力不济,跟不上节奏,只是因为不合我们“胃口”。

这当然也是为何音乐评论几乎总是淡然寡味,几乎总是错过音乐本身的脉动。尽管它们分析作品的基本内容,解剖结构,切分乐句,显得如此权威;尽管它们能洞察韵律节拍,解释我们的生理反应,但它们很少能够阐明音乐对我们情绪的影响。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情绪不受分析左右,对分析无动于衷。

我们或许已经发明了大量的词汇来描述我们的情绪。我们或许已经建造出庞大的库房来存放陈词滥调。但它们不过是近似物,是草图。我们之所以要用这些廉价的替代品,是因为我们手中没有更好的方法,没有更好的工具确切地传递我们的感受,没有更好的东西捕捉我们情绪的微妙变化。正如奥地利作家埃默里(Jean Amery)的悲叹,“语言,我唯一的交流工具,让我无从选择,唯有言不尽意的痛苦。”

此时,音乐来临。没有音乐这种绕开了语词的神秘交流通道,真的就只有言不尽意的痛苦。

或许,这才是恰空的真正诱惑。它令我们着迷,因为它能告诉我们只能用心感受到的东西。它令我们神魂颠倒,因为只有它才能满足我们某种渴望:步步下行的愿望,走向某个地方,在我们情感的旋梯井的最深之处,一个黑暗诡秘的地方,一个我们此前或许不能够抵达的地方,但它的诱惑和召唤,不断地邀请我们前往驻足,我们发现越来越难以抗拒……

P15-19

序言

文学和艺术并非我的专业,我从没写过序。

在这里这些文字算着是把青年作家李炜及他的新作品《碎心曲》推荐给大家吧。经两位作家朋友再三推荐李炜的作品,及讲述说李炜的各种传奇故事:如李炜把每月的生活费几乎全部买书,纽约的家里,除了书还是书,而且有绝版孤本,结果书把地板压塌了。如李炜写了两三本英文小说,从不面世。又如李炜爱音乐,酷爱,爱酷,爱那些让人心碎的。又如他与那位著名的作家母亲爱深似海,情深刻骨,但表达出来的常常是淡然。我问为什么?一位作家回答:过度的敏感,细密多疑的性格,特殊的生活体验,对宏观人生微观人际关系全都绝望……另一位作家说:他怪,怪才,怪得聪明绝顶。关于李炜的传奇故事,有多少真实的部分,我无法追究,但我知道大家在讲述李炜时,总带着一份爱意。

李炜是一位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在芝加哥大学学文学,英文好,且艰深,毕业后做编辑。如今回归母语,用英语写作,写的是侵袭人灵魂的音乐,写的是傲慢的忧伤,他将身心灵肉揉进音符,用英文作载体表现出来,再和译者转译为母语中文,这种灵感渊源及文字形成的双重奏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作,一定能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不得不说,李炜不容易,我希望李炜母国的读者,能够给予这位回归母亲怀抱的游子多一些鼓励,多二些支持。

看了李炜给我的信,很感慨,我把它原封不动地推荐给大家,作为导读,或是自序。

二○○八年十一月于哈佛

书评(媒体评论)

李炜……用英语写作,写的是侵袭人灵魂的音乐,写的是傲慢的忧伤,他将身心灵肉揉进音符,用英文作载体表现出来,再和译者转译为母语中文,这种灵感渊源及文字形成的双重奏鸣,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创作,一定能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碎心曲(音乐哲学文学自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炜
译者 李小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4427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4
15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