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对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充满了“美学激情”的百年。从20世纪初蔡元培以知名教育家的身份力倡“以美育代宗教”说,到三四十年代朱光潜等人的美学著作一时热销,到五六十年代学术界数百人参与的“美学问题大讨论”,再到80年代持续不衰的“美学热”,美学这门在西方学科体系里原本显得较为边缘、所有讨论都限于学术领域的学问,在中国却似乎经常处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的中心地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
图书 | 20世纪的中国美学/20世纪学术发展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20世纪对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充满了“美学激情”的百年。从20世纪初蔡元培以知名教育家的身份力倡“以美育代宗教”说,到三四十年代朱光潜等人的美学著作一时热销,到五六十年代学术界数百人参与的“美学问题大讨论”,再到80年代持续不衰的“美学热”,美学这门在西方学科体系里原本显得较为边缘、所有讨论都限于学术领域的学问,在中国却似乎经常处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的中心地带。本书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的中国美学。 目录 序:美丽的误会
第一章 梁启超:多情多血的美学 他的热血,常常保持着沸度 第一节 情随心动境缘情迁 心力:除心中之奴隶 情感:宇宙间的大秘密 境界: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第二节 趣味与审美趣味 趣味:生活的原动力 艺术:升华趣味,诱发美感 第三节 美的身份与美的表情 美与真:“阿特先生”养出了“赛因士儿子”? 表情法:情感与形式就像一对情人 第四节 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小说界革命:“熏”、“浸”、“刺”、“提”四力
第二章 王国维:寻求慰藉的美学 昆明湖上的那圈波纹 第一节 美学:求生命的“慰藉之道” 与叔本华和康德的亲缘 慰藉——他最喜欢使用的一个词 他是使美学获得独立价值的第一人 第二节 悲剧:俯仰于“生活之欲”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解脱之途何处寻觅? “挥刀自宫”式的解脱 中国到底有没有悲剧? 第三节 境界:传统美学范畴一网打尽 境界,还是意境? “境界”说的基本含义 “境界”说的三组关系 第四节 古雅说与美育论:还是为了慰藉 优美与宏壮,愉快与“痛并快乐着” 古雅:“玩物丧志”也不坏 “古雅”另类解读:Time works 眩惑,其实就是低级趣味 美育:最大的牵挂还是人生
第三章 蔡元培:人格完善的美学 美育,从胎儿一直到坟墓 第一节 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 超脱与普遍/优美与壮美 横向轴: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纵向轴:艺术的起源和演化 第二节 美育:找到遗失的美好 美育与人生 美育无处不在 第三节 美育代宗教
第四章 鲁迅:生命张力的美学 他的人生有一种“反美学”的质素 第一节 强力的生命美学和文艺价值 “火与铁”锻造的“力与美” 天才就是“精神界战士” 文艺功用:“撄人心说” 第二节 鲁迅的美育思想和形式美感论 “发扬真美”及“发见文化” “以刀代笔”的“有力之美” 第三节 “彷徨于无地”中挺立的审美精神
第五章 吕潋:学科化的“美学概论” 从美学少年到佛学大师 第一节 “美术革命”:艺术的新生 第二节 美学的性质与美的本质 美学:价值之学、规范之学 “美的价值”论:表出人格价值 第三节 审美态度及美感论、艺术论 “美的态度”说:生命“没入”对象 美感论:生命自然流畅展开的快感 艺术论:生命的表白
第六章 朱光潜:中西融通的“美学拾穗”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第一节 人生的美学化1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从趣味出发:朱光潜、王国维、周作人 超脱:脱俗、摆脱、超越 第二节 审美经验分析(上) 审美的距离:“不即不离” 悲剧快感:源自心理距离 第三节 审美经验分析(下) “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交流” 几组矛盾关系的“调和” 第四节 “曲终人不见”:朱光潜与鲁迅
第七章 宗白华:天人合一的“美学散步”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第一节 “美乡的醉梦者” 散步的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意的美:“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 晋人的美:“振依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第二节 中西美学的殊途与圆融 中西形而上学的差异 中西艺术美学的不同重心 中西艺术中的空间意识 两种艺境:空灵与充实 第三节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
第八章 邓以蛰:“诗与历史”及书画美学 陶醉于文化的“厚味” 第一节 画的“境界”与诗的“境遇” 艺术理想:“纯形世界,绝对境界” 诗:在“境遇”与“境界”之间 第二节 意境论:书画艺术美学研究 书法之美:“莫非来自意境” 绘画之美:“归于气韵生动”
第九章 滕固:“美术小史”和艺术理论 一位被美术史遗忘的美术史家 第一节 推崇体验和创造的艺术论 科学与艺术——个件的自由 体验与艺术——气韵生动 艺术之节 奏——对宇宙人生的深度体验 第二节 《中国美术小史》:审美的发育史
第十章 蔡仪的客观反映论美学:美是典型 蔡仪美学:从“宠儿”到“弃妇” 第一节 《新美学》:美论与美感论 新美学“新”在何处? “美是典型”和“美是规律” 美感是精神欲求满足的愉快 第二节 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评 对朱光潜“美在心物关系”的批评 对朱光潜“自然无美”和“实践”观点的批评 对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批评
第十一章 徐复观的新儒家美学:中国艺术精神 一位新儒家学者的文化乡愁 第一节 论孔子和儒家的艺术精神 “乐”为什么重要? “乐”如何与“仁”相通? 艺术精神如何通向人生? 第二节 论庄子和道家的艺术精神 道与艺术精神 对庄子几个重要概念的阐释
第十二章 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论美学:“积淀”说 寻找生命的“故园情意” 第一节 主体性实践论与美学的使命 第二节 审美的“积淀”说 废墟因何而美?——形式里积淀了内容 性如何变成爱?——理性向感性的积淀 第三节 “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 美的历程:“积淀”说的历史展开 华夏美学:传统文化的魅惑 附录: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美学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20世纪的中国美学/20世纪学术发展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志翔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0687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3 |
宽 | 16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