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坚硬的影子/青年原创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从黄寺到马甸

夜晚来临的时候,我扔了手头的一切,走出家门,走到大街上。从西黄寺出发,走黄寺大街,到马甸,这是我固定的路线。还有许多路可以走,比如走北三环。我只走我选定的路。我每个晚上穿上六块钱买的布鞋,装上一盒烟,裤兜里揣一些零钱,从东走到西,又从南走到北,再从北走到南,从西走到东。走一圈,大约四十分钟,有时候,需要一个小时,最长的,两个小时。

出发的时候,我总是走得慢一些。走过西黄寺前面的广场,我需要一棵烟的时间。广场上有个垃圾桶,我把烟抽完,烟头扔进垃圾桶,才重新上路。因为我发现,再往前走,很远才有垃圾桶。我从不把烟头扔到地上,也不喜欢手里捏个烟屁股走来走去。在这里抽完一棵烟,是我唯一的选择。有一次,我忘了把烟头弄灭,就扔了进去。扔进去的时候,我没在意。走了几百米,我不敢再走了,万一着了怎么办,垃圾桶里如果全是易燃物,肯定会着起来。我徘徊又徘徊,还是折了回来。没有想象中的火,我掉头,继续走。

抽烟的时候,我会看广场上那些老人们跳舞。老人们随着音乐很投入地跳着,脸上个个带着笑,很整齐,很优美。路灯把他们的影子铺到地上,弯腰,伸手,踢腿。他们的身后就是西黄寺。西黄寺的门总是紧闭着,红色的大门上挂两个黄色的狮子头。我常常从门缝里望进去,什么也看不到。据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就设在里面,常年有藏、蒙两族高僧在院内深造。黄寺大街上也常见穿着藏红色袍子的喇嘛,有年轻的,也有年老的,脸上看不出喜或者悲。他们也和卖水果的小贩讨价还价,也到超市里买大宝和剃须刀。我总想尾随他们进到寺里,从来没有如愿,他们一进去,就把大门掩上,很平静地看着我,不说话。我也平静地看着他们,看着大门悄无声息地合上,站一会儿,就走开了。

有一段时间,我走过西黄寺就会碰到那个人。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穿着劣质西装,头发乱乱的。

他看见我,就拦住。说了两句话,就带了哭腔。一家装修公司欠了他的钱,工钱。我截住了他的话,我说,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的“不知道”到底表达我的什么意思,是不知道那个装修公司呢,还是不知道装修公司欠了他的钱。不管是哪种,我的回答都是准确的,无懈可击。我没有撒谎。他不能说我撒谎。他绝不会因为我说“不知道”而把我告上法庭,告上法庭,我也不怕,我相信,法院会判我无罪。他要真想告我,他就是白痴。他不如去告那个装修公司,装修公司欠了他的工钱,是违反劳动法的。他有百分之百的胜算。可是如果那个装修公司散伙了呢?我看着他的背影,他没有放弃,又拦住了一个。他不会因为我说“不知道”就以为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近乎固执地相信,总有一个人会在这条街上等着他,等着他的哭诉,然后告诉他,那个装修公司换了牌子以后的新地址,或者找个地方先让他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再给他写状纸,带他去认法院的门。

他拦了我三个晚上,我都说不知道。后来,他再也不拦我了。他不拦我,可是还是在大街上转了很多天。他什么时候从大街上消失的,我也不知道。

再往前走,有一个名字很好听的娱乐广场。它藏在一个证券交易所的后面,如果一直顺着大街走,就只看见证券交易所,可是有的时候,我会稍稍拐进去一些,在娱乐广场的门前溜达一圈。玻璃门里边灯光闪亮,两个女子站在门后,面容模糊。一些女子手里拿着小包,从我面前走过,走到玻璃门后面。我只看见她们的背影。如果运气好,我也会看见她们从玻璃门里走出来,那样,我就看得见她们的脸了。这样的机会很少,我只遇到过一次。  那女子出来的时候,步子有些急,头发散在肩头。我等着她走近,我想好好看看她。她却停住了。她停住,是因为一个男人。一个穿着睡衣的男人,站在玻璃门前,喊了她。喊什么,我没听清楚,那个女子听清楚了。女子站住,转身,看着那个男子。男子招手,女子不动。女子站了片刻,转个身,又走。我等着她,我真想好好看看她。

P3-5

后记

白天更白,黑夜更黑

一般来说,我总在黑夜进入往事,一切都安静了,只有我自己,我的灵魂回归我的村庄。那些人,逝去的和活着的,那些事,忧伤的和疼痛的,排着队从心的底层开始浮现。暗黑的夜里回到村庄,让我觉得踏实。我和我熟悉的亲人们仿佛面对面坐着,昏黄的煤油灯光焰摇曳,劣质烟草的味道在空气中悬浮或者坠落。我们说着话,张家长李家短,琐碎而真实。周围鸡鸣狗吠,蛇行鼠窜。大地之上,一切安稳,妥帖。痛,也是温暖的痛,伤,也是温暖的伤。

白天是另一种世界。我在白天书写现实。天亮着,我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并非刻意如此。回头审视自己,我才发现了这个让我有些吃惊的规律。白天的我,心情好的时候不多。心灵的舒展,于我似乎很奢侈。总在逼仄中呼吸。周围的一切事物,从四面八方挤压着我,比如电脑,电话,包括空气。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唯一的快乐,瞬间的快乐,是在表达之后,是真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之后。

像叶子那样叙述

如果足够安静和细心,我有时会捕捉到时光轻移的声响。那些神奇的永远藏着什么秘密的声音,听起来总是波澜不惊,缓慢,匀速,而且湿润。比如这个冬日的上午,太阳光从高空明亮而辉煌地铺洒,很少的一部分,透过阳台上的玻璃和纱窗,从晾晒了一个礼拜的长衣短衫的缝隙中,轻悄悄地抵达我的书桌,唤醒了打开的书页上沃伦的低语:

自然唤醒了我,将近天亮。

我耐心地坐着,透过湿的窗棂望着

挂在最后几片红狗木叶上

稀疏的露滴。仿佛

我可以听到扑通声。看着叶子颤抖。

我也可以看见叶子颤抖,当太阳光于几分钟之后轻移至窗台上的百合,玫瑰和郁金香。白色的百合,红色的玫瑰,蓝色的郁金香,和所有的,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绿色的叶子。相较于花,叶子们是我最先关注的事物,是因为它们的谦逊吗?至少,它们遇到太阳光时显露出来的不安和羞涩并以颤抖的形式加以叙述,让我无言,并致以长久地注视。

我愿意,像叶子那样叙述。

寻找孤独也酿造孤独

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喜欢孤独而厌弃热闹的。在繁花似锦的人世间,我们何尝不想如那些自在游走的生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以不负这短短的譬如朝露的一生。有时我们也会在这自己酿造的孤独中生出恨来,恨那喧哗的场景与自己隔得那么远,那么远,仿佛隔着一座山,隔着一个海。

其实,我们也是可以热闹起来的。放弃那些坚守的东西,收缩自己的灵魂,让坚硬的变得柔软,让固执的变得妥协,让上升的变得下坠。也许,那会是另外一种景象,许多人将欢呼,这其间也不乏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就连我们自己,也将会感到轻松:孤独原来真是可耻的。

可是,我们终究还是要回来。如凯尔泰斯所说:你要寻找孤独,还要酿造孤独。

贾平凹先生在有次聚会上,看满堂男女,相拥而舞,自己却拾得一角,抽烟,沉默,心事重重。有文友问他,何不一起热闹。平凹先生说,我不会。先生说的陕北话,土而又土,却又韵味悠长,文坛至今还到处流传着这个声音。

我不会。我常常想起这个声音。

就让热闹留给他人吧。我们也许真是可耻的,可是我们还将在只属于自己的未来的日子里寻找孤独并且酿造孤独。  就像岁月穿越生命

阳光很好,冬天已经过去。树将变绿,花将开放。看不到岁月的影子,但它确实在穿越。仿佛子弹,呼啸而来,瞬间进入,瞬间消失。如果没有倒下,你会感知它的存在,锐利的痛波及全身。一些生命会留下痕迹,一些生命灰飞烟灭,仿佛不曾存在过。穿越仅仅只是过程,只是动作。就像飞翔,哪里起飞,哪里坠落,一无所知。穿越只与个人有关。忧伤的,疼痛的,或者欢愉的,只在自己的骨头里,生根,发芽,他人只能旁观。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穿越。那些往事,或者历史,只与自己有关。深度,只对个体有效。真相,只对个体展开。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我们自己眼里的往事与历史。我们所发现的,只是我们自己眼里的深度和意义。

好的文字,首先是属于个人的。那些做成公共的,他人的,与己无关的文字,都是无价值的,或者很少有价值。高明的作者,可以使自己的文字,或者体验,与他人相通,与世界相通,与宇宙相通。那是大境界,是人人为之神往的光明之顶。但是前提是,他不要丢失了自己。那些岁月,如果没有穿越个体的生命,并留下真正的痛和伤,一定找不到与他人相合的路途。

可以确信的是,好的文字都可以看到岁月在每个写作者生命里穿越时留下的痕迹。他们都忠实于那些痕迹,描摹和刻写,总有一处,或者几处,我们能感知到作为个体的生命,那些让人心荡神驰的战栗。

散文的小与大

有一种文字,看着是小的,其实是大的,其精神,气质,都有着难以企及的辽阔和高远。这种看似小,却分明大的文字让我着迷。写作者的精神和气质决定了文字的精神和气质。装出来的大,其实是小的,因为水分太多,空气太多。无意为大,却掩不住灵魂的气息。这对写作者来说,是悲哀,因为我们总想把文字做大,如顾炎武所说“文须有益于天下”,却发现,“大”从来都不是做出来的。其实也不必,放弃“做大”的想法,也许反而会有惊喜。

比如,汪曾祺的文字几乎都是“小”的。这种小,却是难得修成的。人生的至味全藏在这里边,汰尽华辞,干净利落,有古朴之风,无轻佻之病。这种文字可遇不可求,仿佛稀世的玉,暗结经年之后,一朝灵光闪现,才见了天日。我们都想获得这种神奇的天启一般的灵光,却常常忘记了那些经年暗结的时光。

抓不住的那些东西

有一种散文无法阐释,只能体验。无论你读了多少遍,哪怕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每次却总有新鲜的感觉。好的散文总是这样,你抓不住它,有时候你以为读懂了写作者的深意,兴奋不已,但紧接着你就沮丧了,你所懂得的其实只是一个方面,甚至你根本就没有懂得。它的多义,它背后隐藏着的无限可能,你根本抓不住。你以为他在写县城,写一条河,可是那个县城和那条河遥不可及,抽象而隐秘。阅读这些文字的过程,是一个欣喜也失落,安静也焦躁的过程。生活多义且不可确证,文字何尝不是如此?正是那些抓不住的东西,让阅读者焦躁而失落。

但是,我们读到了写作者的心灵史,也读到了我们自己的心灵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灵史,那些相通的东西,总会让我们心魂俱动。每个写作者都以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寻找最能理解他们的阅读者。这样的阅读者会有多少,或者会不会有,都不是问题。他们仅仅只是表达,表达他们内心所想要表达的。抓住了他们文字里的真东西,是一种幸运和幸福。抓不住,也是无所谓,他们会继续表达和寻找。

擦亮我们的记忆和梦想

贴近内心的写作是有好处的,其好处也显而易见:擦亮了我们的记忆和梦想。一个记忆中充满内容的写作者是幸运的,他的笔是丰盈而有力的,如果他还有梦想,他简直就是幸福了。梦想,提升了他精神的高度,让他具有了宗教一般的情怀。

黄海的独特在于他的坚守,坚守着灵魂的纯净与优雅。这一种坚守让阅读者感到温暖和信任。作为阅读者,要建立起对于一个写作者长久的信任并非易事。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沉沦,太多的坠落,以至有时我们会感到特别的悲观。黄海的文字是他灵魂唱出的歌,暗夜里我们听着他的吟唱,体悟他那些被擦亮了的记忆和梦想,油然要生宗教般的感动,仿佛我们自己也被擦亮了。

作为写作者,我这样要求自己的写作:我的文字是否真正擦亮了我个人的记忆与梦想?

目录

序:令人惊喜的新意

 

第一辑 一天的长度

 从黄寺到马甸

 在兽的身体里

 似是而非的下午

 菊花绿了我就走

 温度

 伤城

 秋天的两个展览

 值班室

 生日混响曲

 端午

 落日时分

 你是我的敌人

 

第二辑 内心的秩序

 坚硬的影子

 关于一则留言的虚构

 潮湿,或者迁移

 失语的柚子

 不是不想看见你

 春天的N种心情

 私语

 游戏

 此时

 烟花

 南方情绪

 从东往北:沉默的旅行

 柔软的角落

 着长衫的人

 

第三辑 他们的村庄

 药与罪

 外乡人

 三个进城的女子

 他们的村庄

 疯人二题

 山那边

 米表哥

 我的同学宋秋水

 苎麻疯长的时节

 花儿朵朵向太阳

 鬼影憧憧的村庄

 暗夜里的紫云英

 蜜蜂飞过花丛

 突然想起两位老师

 父亲,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伤

 纸上的祖先

 

像叶子那样叙述(代后记)

序言

张利文是散文界升起的一颗新星。记得前年的某个时候,我曾在他的一篇文稿上写了一句评语:突飞猛进。说的是他对散文写作的神速进步。那时他刚写散文不久,转瞬之间,就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随后,我就断断续续地知道,他一篇又一篇散文作品在不同杂志上连续发表。时间不长,又得知他已有作品入选了一些散文选本,有的优秀作品得了奖。总之,我听到了他一路前行的脚步声。这一次,他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喜。他告诉我,他的散文集参加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青年写作爱好者作品征集出版”活动,以全票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即将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他送来了这部散文集文稿,请我为他作序。我看了书稿中那些我没有看过的作品,又一次令我惊喜。他已经悟出了新散文写作的奥秘,用新的写法,写出了新的感觉,也写出了生活的深度。他的散文作品在广大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起步阶段的写作题材,也和一般青年作者一样,主要是写童年、写同学、写父老乡亲,这就是收集在本书第三辑《他们的村庄》中的那些作品。那时,他无论记人叙事,都有比较完整的过程、情节或细节,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写法。当时有一点已引起我注意,他的有些作品不是简单地给人讲述某个故事,而是努力发掘这些农村人物在走进城市之后,或在农村走向城市化过程中,他们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这一点,我认为在当今散文写作中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正在迅速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广大农民都被卷进了这场迟到而又快速的巨变中,他们在巨变洪流的冲击下产生了种种困惑和“不适”。世世代代含辛茹苦的中国广大农民,正在欢愉和焦躁的交响中生活着、经历着、体验着,正在以他们的坚忍不拔、焦躁不安和种种无奈,享受并消解着时代巨变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中国农民的这种心路历程,不就是抒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巨变的脉动吗?当今散文写作中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真切的时代脉动。所以,我曾鼓励他沿着这条路子写下去。

这次再读他的作品,发现他的写作题材已经突破了童年记忆的疆域,视野拓展了,表现手法也突破了传统范式。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客观描摹转向了写作主体的内心表达,这是质的飞跃。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无论从事何种文学样式的写作,写作主体感觉的觉醒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他们的村庄》到《一天的长度》这两辑作品,是两个层次分明的台阶,他留下了向上攀登的两个清晰而扎实的脚印。

《从黄寺到马甸》是他登上第二台阶的标志性作品,是他散文创作的一次“顿悟”,一次突破。诚如他自己在《不多见的作家》中所说,“写作者必须找到通向自己内心的秘密之路”,看来《从黄寺到马甸》象征着他已经找到了那条“秘密之路”。这之后,他一连写出了好多篇新作,写作手法更趋熟练,作品质量渐趋一致,语言个性也更为鲜明,并且开始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从黄寺到马甸》之后的这些作品,他不再拘泥于在一篇作品中单独去写某件事、某个人,而是以主体心理感觉的流动为线索,写的都是一段又一段现实生活的“混响曲”。在他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过程、情节或细节,而是笔随心意,信手拈来,通篇都是一些片断、印象、组合、交响。但在每一篇作品的整体感觉上,又能让人读出他所要表达的某种意向、某种情绪,或是他要倾诉的某种心曲。读他的这些作品,就像看印象派的绘画,于朦胧模糊中给人以某种强烈感觉。《坚硬的影子》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在他的笔下,散文已成为一种表达心理感觉的艺术。

他作品中反映的主要是三个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感受:故乡的父老乡亲、城市的底层劳动者、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军官(他的军校同学)。他们的共同根基是农村,但他们分别处在现实生活的三个不同层面上。那些仍在农村的农民,商品经济的大潮也使他们与城市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寄希望于城市,而城市既会给他们带来某些喜悦,也常常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无奈,正如《失语的柚子》中所反映的那样。那些进城寻找各种各样谋生手段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城市底层劳动大军,他们艰难而顽强地生活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天天在与城市人打交道过程中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和作者一样的那群年轻军官,都是农民的子弟,都是通过上大学进入了军队、进入了城市,他们一方面以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感受着自身的如意和不如意,另一方面乡下和进城农民的生存信息,又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反映到他们的生活中来,折射到他们的心灵上来。张利文散文作品的意义,就是通过他的观察和切身感受,真实地反映着这一切。他第二阶段的作品与起步阶段的作品相比,他对时代巨变背景下的农民和农民子弟们的心理感受,反映得更深刻、更艺术、更具有文学意味了。

张利文对文学的感觉是敏锐的,进步是神速的。他正在迎接迅跑之后的起飞。因而,他观察生活的视野和写作题材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对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生活现象除了写出内心感觉,有时也需要进行一些深入的思索。文学不是哲学,但文学不能没有思想。语言的魅力可以使人陶醉,有时一个小小的思想火花也会使人眼前一亮。对内心的感受和思绪,进入作品时也要作些必要的过滤和节制。

我希望张利文的散文写作一直沿着生活洪流的主航道前进。我坚信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会走得更远,他会越写越好。我和广大读者一样,对他充满着热切的期待。

内容推荐

张利文是散文界升起的一颗新星。他作品中反映的主要是三个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感受:故乡的父老乡亲、城市的底层劳动者、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军官(他的军校同学)。他们的共同根基是农村,但他们分别处在现实生活的三个不同层面上。那些仍在农村的农民,商品经济的大潮也使他们与城市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寄希望于城市,而城市既会给他们带来某些喜悦,也常常会给他们带来许多无奈,正如《失语的柚子》中所反映的那样。那些进城寻找各种各样谋生手段的农民,组成了一支城市底层劳动大军,他们艰难而顽强地生活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天天在与城市人打交道过程中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和作者一样的那群年轻军官,都是农民的子弟,都是通过上大学进入了军队、进入了城市,他们一方面以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感受着自身的如意和不如意,另一方面乡下和进城农民的生存信息,又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反映到他们的生活中来,折射到他们的心灵上来。张利文散文作品的意义,就是通过他的观察和切身感受,真实地反映着这一切。他第二阶段的作品与起步阶段的作品相比,他对时代巨变背景下的农民和农民子弟们的心理感受,反映得更深刻、更艺术、更具有文学意味了。本书是张利文的散文集。

编辑推荐

张利文是散文界升起的一颗新星。他作品中反映的主要是三个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感受:故乡的父老乡亲、城市的底层劳动者、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军官(他的军校同学)。他们的共同根基是农村,但他们分别处在现实生活的三个不同层面上。本书是张利文的散文集。本书共分“一天的长度”,“内心的秩序”和“他们的村庄”三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坚硬的影子/青年原创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利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95316
开本 32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