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鉴宝入门(陶瓷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时至今日,古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古玩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公众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昔日深锁皇宫深院、富贵豪门中的古陶瓷精品纷纷亮相,成为古玩投资的一大热门,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但是,古陶瓷市场好比一座藏满奇珍异宝的殿堂,不得其门而入,终究不能观奇览胜。虽有珍贵的古陶瓷精品陈列于前,不明辨识真伪的要领,往往不敢轻易涉足这一领域。而此书以古陶瓷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社会背景、造型、工艺、材质、种类等入手,并辅以陶瓷辨别的常用方法,系统阐述了各个时代的陶器和瓷器特征。浅显的基础知识、实用的鉴定方法、精美的实物图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中专家们的权威点评,多方面的内容相互融合,立体诠释了古陶瓷收藏与鉴赏的要点,是古陶瓷收藏投资者的不败宝典。

内容推荐

700余幅馆藏、拍卖器物的精美图片,30余万字权威专家的精彩解说,集时间、规格、收藏地、拍卖价等多重信息的“多功能”图注,让您全面、立体地了解文化、了解历史。

“鉴宝指南”“鉴宝实例”——央视《鉴宝》栏目宝物精彩分析,收藏者的有形参考依据!

目录

一、古代陶器概说

 陶器的起源

 烈火中诞生的艺术

陶器的制作原料/陶坯的制作方法/陶器的烧制

 五彩缤纷的陶器

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黑如漆、薄如纸”的黑陶/古朴典雅

的红陶/白陶和印纹陶/三彩陶器

 陶器的分类

日常生活用具/建筑用陶/艺术品

二、中国历代陶器发展与特征

 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特征

裴李岗文化及磁山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马家窑文化

时期/齐家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红

山文化时期/河姆渡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

时期/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

 夏、商、周三代陶器的特征

夏代灰陶/商代白陶/西周陶器/建筑用陶的出现/日用陶器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陶器

秦砖汉瓦/殉葬用品/人间奇观兵马俑/釉陶的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

瓷器的发展和陶器的衰落/陶塑艺术

 隋唐时期的陶器

隋代陶器/光耀千古的唐三彩

 宋元明清时期的陶器

三彩陶器的发展/紫砂陶器/宜钧和法华/琉璃釉陶器

三、古代陶器的鉴定

 古代陶器的鉴定目的和方法

 古代陶器鉴定的要点

从器型上鉴定/从纹饰上鉴定/从其他方面鉴定

 古代陶器辨伪方法

古陶器的伪制/真假陶器的鉴别

 明器的特征与鉴定

 陶俑的特征与鉴定

陶俑的出现/秦代陶俑/汉代陶俑/三国两晋南北朝陶俑/

唐代陶俑/宋代及以后的陶俑

 古代砖瓦的特征与鉴定

板瓦、筒瓦和瓦当/古瓦当的特征与鉴定/古砖的特征与鉴定

四、古代瓷器概说

 瓷器的起源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烧制瓷器的主要原料

 烧制瓷器的工具

 瓷器的烧制方法

 烧制瓷器的主要工艺

 传统瓷器的主要器型

 形形色色的釉彩

浮在表面的釉上彩/永不脱落的釉下彩/青春永葆的青釉/无

色透明的白釉/色彩如漆的黑釉/品种繁多的红釉/宛如玻璃

的低温釉/高温煅烧出来的结晶釉/洒蓝和茄皮紫

 古代瓷器的装饰技法

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技法/千奇百怪的装饰特征/常见的装饰纹样

五、宋代以前瓷器

 古朴的原始瓷器

 真正意义瓷器的诞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承上启下的隋代瓷器

 千峰翠色——唐代瓷器

瓷器制作的成熟时期/唐代瓷器的特征

 唐代名窑

越州窑/婺州窑/岳州窑/长沙窑/洪州窑/

寿州窑/邛窑/邢窑/密县窑/鲁山窑

 五代制瓷业的发展

五代制瓷技术的进步/五代瓷器的特征/秘色瓷

六、蓬勃发展的宋代瓷器

 两宋时期瓷器的特征

中国瓷器制作的高峰/千年柴窑之谜

 五大名窑

古朴纯净的官窑瓷器/温柔恬静的定窑瓷器/莹润如玉的汝窑

瓷器/庄重精美的哥窑瓷器/艳丽多彩的钧窑瓷器

 著名民窑

美如珠翠的龙泉窑/精雕细琢的耀州窑/粗犷奔放的磁州窑/

冰清玉洁的景德镇窑/釉色斑斓的建窑/标新立异的越窑/刻

画精美的吉州窑/端庄典雅的临汝窑

七、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元代瓷器

 景德镇制瓷业的成就

产业中心的形成/青花瓷器的制作/釉里红瓷的创烧/枢府窑

瓷器的特征

 元代其他名窑

不进反退的钧窑/磁州窑的衰落/继续发展的龙泉窑

八、大明异彩

 景德镇瓷器的新发展

洪武窑瓷器特征/永乐窑瓷器特征/宣德窑瓷器特征/成化窑瓷器

特征/弘治窑瓷器特征/正德窑瓷器特征/嘉靖窑瓷器特征/隆庆

窑瓷器特征/万历窑瓷器特征/天启窑瓷器特征/崇祯窑瓷器特征

 明代著名民窑瓷器鉴赏

明代德化窑/明代龙泉窑

九、琳琅满目的清代瓷器

 清代景德镇的繁荣

 清代瓷器的釉色

青花与釉里红瓷器/五彩缤纷的清代彩瓷/各种各样的单色釉

 清代前期官窑瓷器特征

康熙瓷的特征/雍正瓷的特征/乾隆瓷的特征

 清代后期官窑瓷器特征

十、古代奖品的作伪与鉴别

 古瓷器鉴定专用术语

 仿古瓷器的作伪方法

古代瓷器的仿制/古代瓷器的作伪/古代瓷器的鉴别

试读章节

魏晋南北朝瓦当

东汉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圆瓦当仍旧以云纹为主,文字瓦当大为减少,字体多介于隶书、楷书之间。

三国两晋时期,瓦当在云纹以外有一圈锯齿纹。东晋后期,开始加厚并压印纹饰,发明了瓦当上的“滴水”。此时,“滴水”与瓦身的夹角一般为直角,到了后来则增至100℃以上。“滴水”有利于流水外泄,具有很大的科学性。

从十六国到北朝,瓦当的云纹趋于简化,当面被分成九个小格,其中加添吉祥文字,文字的读法釆用上下右左或上下左右的顺序,与汉代的旋读法截然不同,如现存于历史博物馆的“传祚无穷”瓦当,瓦当中间作带有“#”字格,其读法就是上下左右。其中,十六国的瓦当文字有“大赵万岁”、“长山常贵”等。北魏多以“万岁富贵”为主。还有,一些瓦当的边缘上还带有模印的一圈小字,最多的达到了20余字,其内容大多为纪年、月、日和“保宜子孙”式的吉祥语等。

在南北朝时,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开始出现了忍冬纹和莲花纹瓦当,以莲花纹最多,莲花纹为六个双辦宝装式莲花,也有七八辦的莲花纹饰,当面中心有一个似圆珠的凸起,四周常饰以联珠纹。莲花纹、联珠纹、云纹的大量使用是“佛”性时空观在瓦当装饰艺术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由此可见佛教在当时的影响力。隋唐瓦当

隋唐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达到了鼎盛的黄金时代,自六朝时传人我国的佛教艺术在建筑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形成了兼有中国宫殿模式的寺院建筑风格。

在隋唐时期建筑用陶上,花卉、狮子纹瓦当的使用和流行与佛教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这一时期的瓦当纹饰以“莲花纹”为主,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的莲花纹瓦当种类就多达73种,另外也兼有一些佛像、龙形、兽面、忍冬纹等都有少量应用,而文字则不多见,寥若晨星,至今只发现了唐代“长安宝庆寺”一种。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已经广泛地影响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特别是狮面瓦当,极具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双向作用和意义。狮子本来就是佛的乘坐之兽及宗教的护法神兽,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兽首的形态和特征,以及兽面鬃毛和鬈发胡须来看,都具有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相融会的痕迹。

例如,隋代的兽面纹瓦当,其兽面造型逼真,神态威仪,立体感极强,雕塑技法与南北朝的石雕极为接近,都是采用了高浮雕的工艺手法。使用细致的线条勾勒出了兽面突出的眼睛和龇咧着的牙齿,兽首的鬃鬣卷曲美观,给人以一种呼之欲出的感觉。

再者,就是以莲纹为主的莲辦瓦当。在隋代早期,莲花纹花辦较为突出,而且都是双辦,到了唐代中朝,莲辦逐渐变得翘卷而短壮,但其工艺绝无粗拙草率之感,无论是单辦还是复辦,或者扣叠辦,大多都在周围加饰了联珠纹,有些联珠纹内又加饰上了弦纹,使瓦当的装饰纹具有了较强的层次感。到了唐晚期,莲辦逐渐变得低平,单是花辦就变成了长条的单辦。

而同期的忍冬、菩提、宝相花等纹饰,也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动态美感,不愧为晚唐瓦当成功移植佛教艺术的又一杰作,构成了隋唐瓦当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宋至明清瓦当

自隋唐以后,文字瓦当在建筑装饰中极为罕见,基本绝迹。

大约在宋代初期,开始出现了琉璃瓦当。琉璃瓦当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颜色有青、绿、蓝、黄等多种,大多都是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物。  此时,较为突出的就是兽面瓦当,并且一度传播到了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西夏各民族中。其瓦当的兽面上鬣髦甚多,纹理也较繁复。但是,自宋代之后,瓦当艺术已日渐衰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釆。

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当已普遍使用,而且釉彩日臻精美。但是,在明清两代,琉璃瓦当釉色的使用出现严格的等级制度,黄色仅限于皇宫、陵寝、庙宇使用,而各王府则以绿色为主,民间建筑仍是使用灰陶瓦当。

在宫殿建筑上,出现了较多的蟠龙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几乎难以寻见,个别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属瓦当,主要有铸铁、黄铜和抹金的三个品种。这些都是明清两代瓦当使用较为突出的特点。

在宋、元、明、清时期,瓦当艺术虽然已经衰落,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引起了很多好古者的重视。到了清代,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瓦当收藏之风大盛,如陈介祺、罗振玉等学者都已倾心于瓦当的搜集与研究,在康、雍、乾时期开始了对瓦当的专题著录。可见,瓦当艺术也是一种集绘画、工艺、雕刻于一体的美妙艺术。

古砖的特征与鉴定

空心砖和画像砖

空心砖是我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因其内部空心,故称之为“空心砖”。

到了秦代之后,随着制陶工艺的不断进步,建筑用的陶制砖瓦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砖的质地极为坚硬,素有“铅砖”之称。此时,空心传是盛行于秦汉时期的巨型建筑材料,其形体一般较大,形状像长方形条石,有l米多长,内部空心,每边砖壁厚约2-3厘米。

空心砖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用于修建宫殿、官署等大型建筑的墙壁、踏步和台阶,而且还应用于修建陵园和墓室,以代替木板椁,从而形成了战国秦汉时期的“空心砖墓”。在这种砖上,一般两端都挖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孔洞,这是为了在烧制的时候,内壁所产生的水汽等能顺利地从砖中逸出,以免在烧制过程中因空心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造成砖体破裂。

根据出土资料来看,在秦吋空心砖一般都带有米格纹、虎纹等纹饰,这在河南郑州一带都有大量出土。而在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中,出土的空心砖有些砖体五面带有几何形花纹,有的砖面则带有战国风格的阳刻龙纹、凤纹等,其中龙纹劲爪卷体,凤纹翘首构尾,极具绘画艺术风格,因而也被称之为“画像空心砖”。

此时,画像空心砖主要采用模印和刻画两种方法制成。如龙纹空心砖,图案就采用了模印技术,在其正面、上侧和右侧三面均有图案。正面及上侧面中央饰二龙壁纹,上下两边附有凤鸟和灵芝,右侧饰有一条走龙。整个图案满幅填实,不留空白,显得丰满朴实,古拙厚重。如今,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一块临潼出上的“侍卫、宴享、射猎纹画像空心砖”,其画像构图十分简练、形象生动,且线条劲健有力,应属于现存秦代模印画像空心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到了西汉时期,画像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继承了秦代的画像空心砖的风格上,砖面上又有了模印和彩绘的图案,题材十分广泛。如发现于中原地区郑州新通桥的这类空心砖,画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亭阙建筑、各类人物、乐舞、车马、狩猎、击剑、刺兽、神话故事、斗鸡、车马出行等几十种。其中,以河南洛阳的出土品最具代表性,其画像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在历史及艺术研究上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后来,到了东汉初期,这种画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了四川一带。到了东汉后期,中原地区的画像砖墓已普遍被小型实心的画像砖所替代,唯独四川延续到了蜀汉时期。  P82-8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鉴宝入门(陶瓷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豫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70057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0.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9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