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北京城
内容
编辑推荐

从2002年始,作者就背着相机,走入每座街巷院落,走近每片砖瓦,拍摄它们,记录它们。这些遗迹已经不再新鲜,有的甚至破败不堪,它们落寞地隐在高楼大厦之间,命运或许不会长久,但它们生动而原始的气息尚在,它们是老北京的“遗传密码”。站在尚存的遗址上,沐浴千年不变的阳光,让历史的场景——复活,何尝不是—种享受!

内容推荐

揭示千年古都的人文魅力,触摸街巷深处的历史印痕——这是本书孜孜以求的目标。北京青砖灰瓦笼罩下的胡同文化几乎遍地是金,一条偏僻的小巷,一个奇怪的街名,说不定就蕴涵着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或与一位声名远播的人物有所关联。以往岁月的每一步都在青砖架构上留下了印记,北京胡同就是一部青砖砌成的历史。即便单以城市景观美学来讲,北京也是一座宝库,那些熔铸着东方神韵的建筑深藏于民间。要紧的,是去发现。

本书愿作为你的一个向导。其实,真实的收获应该远胜于此。

目录

自述

引子:追溯三千年

总布胡同:文脉相承的最古老社区

三里河世俗生活全景图

 漕运的证明

 寂寞的明城墙

 中西合璧之民国建筑(1911—1949)

 亲历元代老街的消失

 走,去看几所院子

 花市大街见证庙会经济

 鲜鱼口:招幌连天几百年

 大栅栏:正阳门下第一街

 “八大祥”与鲁商

 鲁菜名店遍京城

 找几家老店铺

 与纳兰容若相遇

 曹雪芹遗踪

 流散的戊戌烟云

 胡同中的鲁迅

 寻访书画名家

 令人沉醉的书肆

 感受戏楼

 深巷名伶遗踪

 评剧与大众剧场

 从天桥到香厂路的民俗文化

 绕不过去的八大胡同

寻城分区图

试读章节

五十多年间,我无数次走在胡同里。

北京的胡同有非常齐整的,西四北大街西侧一至八条、东四北大街东侧一至十四条、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之间从菊儿胡同到炒豆胡同的八条巷子,它们都俨如列阵般地伫立着,保持着从元代以来一直不变的尊严。

北京有不少区域的胡同是变化多端的,曲里拐弯,宽窄不一,让人摸不出规律。它们的形成一般是在明代以后,元代“八亩之宅”的规矩已破,或是受地理位置和住户财力的限制,因地制宜,随形就弯。

北京以往隙地很多,远非现在这样密不透风的样子,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北京城里还有许多成片的墓地,在1950年的地图上,宣武区有明确标称的“义地”16个,崇文区有22个,此外还有零散坟地。

除了阴宅和阳宅之间的很多隙地,街头巷尾也不乏闲散空地,旧时北京水洼、水沟、小河之多更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后来盖房的人们随意性极大,胡同的格局也就显得有些零乱了,这形成北京棋盘街区的一种补充,它们不是笔直宽敞、庄严整肃的,却为北京胡同增添了曲径通幽的味道,它们避免了北京出现一片营盘般的刻板,而补充了些许谜趣。这样的地方通常是最底层的平民居住区,北京风土人情最本色的东西,保留在那里。堂皇大宅不免像曹雪芹笔下的府第一样,不定什么时候就发生惊天变故,但寻常巷陌却总唱着千古不易的歌,北京世俗文化就隐在那些大小不一的胡同深处。

北京建筑的代表是四合院。东西南北,是为“四合”,这其实只是一个院子的布局,通常标准的四合院要有这么两套、三套院子组合而成,前后相通而又有门墙相隔,习惯上叫作“二进院”、“三进院”,有的四合院左右还有小院,叫“跨院”,有曼妙的月亮门相隔。按照“八亩之宅”的规模,四合院里还囊括着一个花园,在三进院的最后边或者跨院里。整个院落用游廊串联起来,院心里,种着北京人嗜好的绿植,他们讲究“天篷鱼缸石榴树”,所谓“天篷”,是春夏缀着紫花的藤萝或秋天垂下果实的葡萄架,遮了暴烈的阳光,添了眼前的风景。北京人和大自然亲密无间,养花、养鱼、养鸟,他们会享受,讲究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他们不会白白放过,他们是乐天知命的一群。就算是寒门小户,也会在墙角窗下种上些菊花、草茉莉、江西腊、西番莲、喇叭花、指甲草、死不了、老来少。在家侍弄花草,出门提笼架鸟,这样的日子平平常常。

如果我们把有后院和花园的四合院界定为一种常态,那么,只有一进院子的小门小户是往“简化”缩略的情形,而规模宏大的王府则是组合了许多院子的超大规模的四合院,单元可以不断叠加,如此说来,大内皇宫也是一个四合院,只是一个字:“大”。

北京民宅中完整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只有那些“腹心之地”中有着神秘住户的地方,原貌还保存得多些。譬如美术馆后街东侧的汪芝麻胡同、魏家胡同、什锦花园、西扬威胡同和山老胡同等。

手工时代,细节为王,北京老房的砖瓦,坚实细密,都是最宜于构出新奇细节的。用以制砖的黄土,选址选土,黏性很大,过筛过箩后加糯米汤才可使用。制坯时,则反复搅拌,与做面食的功夫无异,入窑烧出的砖,见棱见角,中间一条竖线,叩之声音清脆,上眼颜色深青。北京拆迁工地上,大堆大堆这样的青砖委弃在地,我一次次拿在手中抚摸它们,它们那砚台一般的质地,见证着手工时代工艺水平的高峰,见证着自秦以来中国窑砖对永恒的孜孜追求。

爱北京而不爱每一块青砖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这样的青砖,在匠人手里,以最基本的三种方式:“砌”、“磨”和“雕”,建构起整个辉煌的北京。

“砌”是盖房子最基本的方式。青砖到了工匠手里,可以摆弄出许多花样,让砖头组合成各种造型,具有不同风格的美感。

北京的四合院,外墙讲究的是“磨砖对缝”,砖要磨,磨出侧面的一定斜度,既可置存灰膏,又使整体墙面的砖缝细到最低程度。

“雕”是对青砖更精细的加工。北京房屋用砖雕最多的地方是檐下人们抬头可见的细部,尤其是门楼、屋脊。至于戗檐,则几乎是“必雕”的,秃秃一块方砖放在那儿,不大符合北京人讲“体面”的脾性。

北京人家的门楼是美不胜收的,那是北京民居的“脸面”。人们把青砖的美感发挥到极致,走在胡同里是不难发现那些精美的砖雕,它们通常设置在门楼的下檐,复杂一些的有好几层,大多为吉祥图案,最简单的也要在檐下门垛上方一左一右设置两块。

除门楼外,砖雕还经常被使用在影壁、山墙等地方作为点缀。北京院落的影壁是从“风水”角度设置的,为的是保存院内的“气”不致外泄。是否有科学依据暂且不论,它使得院内的景象不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外人。北京人讲体面的风尚在外人能看到的影壁上当然也要有所体现,在他们看来,影壁是仅次于门楼的“脸面”,他们要精心打扮自己的影壁,让人们从院前路过时赏心悦目,起码不致笑话。

P22-2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北京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润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73755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421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