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论著覆盖了近千年的中国历史,其论文题目则更为浩瀚广博,其中除历史外,有中西方研究法比较、理论概念的论证、学术现况与趋势的剖析等,所援引的史料和参考资料则更惊人:光从这些资料所用的语言就有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莱语,等等。

整部著作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在中国未向外开放,中美没有外交关系,外国人很少能接触到档案史料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到了后期,情况则大有改善。所以,先生40年著述本身,也是海外中国史学的一个缩影。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非同凡响的文集。它的独特之处体现在其包含的广博命题及研究方法中。其论文研究覆盖了不同地区、组织及机构进行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微观分析,以及广阔的比较背景下研究意识形态和宏观社会分析。

目录

上卷

 序言

 从世界及比较史的视角读魏斐德文集

 开篇 远航

  第一章 中国与世界

   艾森斯塔特 引言

   S.N.Eisenstadt

    1.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2.中国与17世纪世界的危机

    3.革命和世界主义

    4.小议列文森的官僚体系一君主对立关系主题的发展

    5.中国之鉴

  第二章 明清时期

   史景迁 引言

   J.SDence

    6.明清过渡期——1644年的大顺政权

    7.明清更替:17世纪的危机抑或轴心突破

    8.17世纪的浪漫派、节义派与殉道派

    9.独立自主的代价:知识分子与明清政治

    10.中国明清朝代公共领域的界限

    11.盛清:1683—1839

  第三章 晚清与近代中国

   曾小萍 引言

   M.Ze1in

    12.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13.中华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之演进

    14.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悲剧

    15.广东的秘密会社

    16.太平天国史学史新动向

下卷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

  熊月之 马军 引言

   17.抗战时期的政治恐怖主义

   18.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

   19.战时上海的走私

   20.美国警察顾问与中国国民党特工(1930-1937)

   21.关于南京政府的修正观念——儒家法西斯主义

 第五章 关于中国史学

  周锡瑞 引言

J.Esherick

   22.在南京与四位历史学者的对话

   23.来自中国的报告: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中国历史学

   24.反思清朝:西方关于帝国晚期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25.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26.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

 27.中国历史档案新近解密

 28.关于中国档案和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六章 国家与现代化

傅高义 引言

E.Vogel

 29.历史变化的模式:1839~1989年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30.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对近代早期帝国主义的回应

 31.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

 32.中国的现代化

 第七章 民族与革命

裴宜理 引言

E.Perrv

 33.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公民社会

 34.现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探寻

 35.叛乱和革命:中国历史中的民间运动研究

 36.爱国者毛泽东

 结篇 讲述中国历史

[附录] 书评

 1.中国昔影

 2.中国表层下的深度

 3.红楼才子

 4.美猴王

 5.中国古老的妖术

 6.中国的鬼故事

 7.英国伯爵与中国皇帝

 8.皇帝新貌

 9.中国与十字路口的帝国

试读章节

我生于1937年12月12日,也正是日本皇军在南京放开手脚进行为期三周的奸淫掠杀开始的那一天。我孩童时期最早的连贯记忆是一个冬天的下午,我坐在一个玩具沙箱里,周围是一片公寓大楼,俯视纽约的乔治·华盛顿大桥。我们家隔壁四楼上的窗户一下子打开了,一个人伸出头来朝着在楼下看管我玩耍的父亲大声叫道:“弗雷德,珍珠港挨炸了!”后来我才知道,此人就是威廉·罗吉斯,当时给汤姆·杜威当助理起诉官,后来是艾森豪的司法部长,以及尼克森的国务卿。虽然我知道童心会拉近时间的距离,但我的确记得仅仅几天之后,父亲就在纽约的中央火车站抱着我的双臂向我吻别。当时他身着一身粗糙的海军上尉蓝色制服,直赴圣地亚哥,开始在太平洋上服役。

虽然美国的亚洲帝国在习惯上是以1898年对菲律宾的征服为标志开始的,但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成熟起来的这一代人的切身体验都是:美国霸权是在二战中和二战后逐步上升的。那个美利坚军事和经济全面强盛的时代,前后持续了五十来年。显然是世界历史上寿命最短的霸权之一。

二战后,我们全家迁到古巴,我进了哈瓦那一所叫做colegio Baldor的学校。在一大群古巴小孩中,我们几个为数不多的北美小孩,对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有一种雄赳赳的自豪感,这对我来讲并非易事。每当我们站在酷热的操场上聆听老兵们激昂地讲述1898年他们在卡马硅(Camaguey)平原上痛击西班牙人的事迹时,我想到那些比我大一些的古巴孩子课后也许不会放过我这个11岁的美国佬。但是这个时候,我感到如释重负,精神抖擞起来,因为我父亲宣布1949年初要把我搬出学校,全家整装待发,乘上我们自已的那艘56英尺长的沙林号(Chaleue)双桅船,去重复哥伦布的第二次航海经历。

这次航行并不完全意外。父亲崇敬沙缪尔·莫里森(samuel Eliot Motison),在他读完莫里森写的克里斯多福·哥伦布的传记《海上将军》(Admi—ral of the Ocean Sea)之后,父亲把它传给我并要我在一周内在饭桌上向全家人提出读书报告。对于这类差事我常常愤愤不平,特别是评论卡莱尔、吉本或斯本格勒之流。但是莫里森对哥伦布的四次航海经历的描写文情并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把该书读了好几遍,对其中的有些章节流连忘返。比如书中关于哥伦布于1494年沿着一个被误为中国和亚洲大陆半岛南岸的航行。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那个“半岛”就是我们当时所在的地方古巴。

哥伦布在1492年11月份驶离那个并非真实的“中国半岛”返回西班牙。在第二次航行回到西班牙岛(Hispaniola)时,他从伊莎贝拉岛(Isabela)率“尼娜”号(Nina)和另外两艘葡萄牙式的三角帆船于1494年4月24日出发,希望沿古巴岛南岸一直航行,最后找到能够“证明该地确实是亚洲大陆的确凿证据”。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和那位躲躲闪闪的蒙古大汗取得联系。四天后,平稳的东北信风使哥伦布驶过“风关”(Windward Passage),到达古巴岛的最东南角,而哥伦布却误认为这是亚洲大陆的边缘。

455年之后,我们全家乘“沙林”号去重复哥伦布的那次航行。沿着哥伦布走过的航线,我们擦过“东方”地区的海岸线以及大岭(Sierra Maestra)南部坡地干燥地带的植物区。我当时记得曾读到过有关哥伦布的船队到达关塔那莫海湾时的情景。当时哥伦布把该海湾叫做大港(PuertoCrande)。这群西班牙人上岸后发现印第安人在烤吃一种“其丑无比,最为恶心”的鬣蜥。1949年我们抵达当地时也找到了这种硕大的动物。再向西行四十哩,和当年的哥伦布一样,我们驶过了那个梭子鱼成群的狭窄的海峡,进入了哥伦布当年发现的圣地亚哥湾。正是在这里,当时一个叫Bagatiquir的土著城市后来被Diego de Velasquez在1514年选作西班牙人在古巴的第二块主要殖民地区。

哥伦布沿途所遇到的印第安人实在招架不住西班牙人的攻击。离开瓜卡那亚波湾(Gulf of Guacanayabo)南行不久,哥伦布正好遇上强劲风流,从古巴光着桅杆无帆直驶牙买加,于1494年5月4日到达他所称的圣塔格洛莉亚湾(Santa Gloria)——英国人后来称之为圣安湾(st.Ann’s Bay),并准备过夜。当天晚上,当地一群阿洛瓦(Arawak)印第安人驶七十只大型独木舟围攻哥伦布的三艘帆船,被哥伦布的人施放空心炮弹赶跑。在布韦诺港(Ptietto Buene),哥伦布一行再次受到攻击,不过这次是在岸上。西班牙人面对印第安人的出击,用弓弩回击,还放出一只大狗。“这只狗咬住那印第安人,使之受害不小。一只狗在打仗时抵得上十个印第安人。”

1494年5月9日,哥伦布驶达位于牙买加西部的孟提各湾(Montego Bay),并从那里北进,以期能在古巴南岸找到一个阿洛瓦印第安人称为Magon的地方。哥伦布误以为“Magon”即是马可·波罗给中国福建省取的名字“Man—gin”。回到古巴海岸后,哥伦布沿着杂巴塔(Zapata)半岛航行,进入了现在叫做查顿岛(Jardines)的浅滩。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的沙林号莽莽撞撞地轻信了哥伦布的航行记录,而忽略了莫里森对这片水域生动的警告:

将军(哥伦布)勇敢地开进一个纵横交叉的群岛。这些离杂巴塔半岛不远的珊瑚礁即使在今天用海图和道航灯塔也是难以驶过的。况且,水中色彩斑斓,十分令人迷惑。当哥伦布的人从蓝色的深水进入浅滩时,水色开始呈水晶般清澈,但突然间变成模糊不清的绿色,接着航行几海里后又转成纯白,最后是一片幽黑。这种情况至今亦然。在这个海湾里,有些地方的海底白色的沉淀物被海浪掀起来,和海水搅合在一起涌向海面,正如彼得·马特尔(Peter Martyr)所说:恰似面粉被倾入大海。我本人就亲眼看见过这种海水。一开始,虽然水深不及三法瑟。却像缅茵湾的海面那样呈绿色,过一会我再看时却在光天化日之下黑如墨水。我想其原因恐怕是由于海浪掀起的海底黑沙造成的。在当时,这种现象对西班牙人实属新奇,而且更多的是带有恐怖色调的,因为它使人联想起古老的阿拉伯传说中“忧郁的绿海”,以及世界边缘上那些无穷无尽的珊瑚礁。

1949年,我们的船正是在这个地方,在小潮中提起升降板航行时搁浅的。在驶进这个群岛两小时内,我们的双桅船在混浊的海水中触地不前,并且在退潮时陷入泥灰之中。

花了好几天时间我们才摆脱了那片沙滩。我们的短波电台亦因横断在前面的大山岭的阻碍而无法联络上在哈瓦那的海岸警卫队。海水之浅,迫使我们一寸一寸地把船挪出困境。我们几个衣衫褴褛的人把最沉重的锚弄到深水方向两三百英尺处,使其紧紧地抓住海底。然后回到船上用尽全力摇动绞机,将船一步步地拖向深海。这种抛锚移船是很苦的差事。由于我们在沙滩上的颠簸,船上的饮水无多,只好吃罐头里的蔬菜,吸其汁液以活命。而仲夏的太阳又是火辣辣地无情。终于,到了第四天,我们逃出了苦海。这之后,我们放弃了继续寻哥伦布旧迹的计划,转而驶入深海。在一个叫Pines的流放岛上加足燃料后,“沙林”号继续西行,插进尤卡坦(Yucatan)海峡,得以赶上夏季的海岸风,最后由东北方向向东返抵哈瓦那,回到我们在里约阿蒙达拉斯河(Rio Almendar-es)上的泊位。

当时有好几艘大型游艇泊在里约阿蒙达拉斯河上,其中一艘巨大的帆船属于一位北美来的甘蔗园的老板,此人在古巴革命后被卡斯特罗指控为中央情报局特务。作为一个小孩子,我最为着迷的是停在我们船正对面的一只旧的鱼雷快艇。在河的对面,有一个原来的殖民当局将一个监狱修整成的检疫隔离所。那只鱼雷快艇有一个大型的轰轰隆隆的Packard引擎,并且行程颇异。它往往大清早溜出泊位,次日深夜回来。该船从老板到水手绝对不和外人来往。有人告诉我,这伙人专事走私中国人,并谋取暴利将其运往佛罗里达最南端的地带。同时也有谣传,说这艘船的船长亦同时向美国移民局官员通风报信,告知中国人在佛罗里达的地点,从而接受美国移民局的奖赏。如果不巧被美国海岸警卫队追捕,这伙无情的走私犯将无助的中国人沉人海底以灭迹。玩人命就像玩金钱一样不在乎。

所有这些谣传使我更进一步相信了中国人消极温顺的倒霉蛋形象。他们就像老实的绵羊一样被引进屠场,就如被哥伦布的恶狗撕咬的阿洛瓦印第安人一样。这群中国人只不过是又一个可怜的例子,显示出西方征服者对非欧族人民所造成的迫害。我所天真崇拜的哥伦布的勇气和胆量,只不过是西方人残酷、下流、无情征服和奴役他人不可原谅的历史中比较高尚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除了终日劳役在西班牙领主甘蔗园里的从非洲输入的奴隶和从中国运来的契约奴之外,有谁能更好地证明这一点呢?

古巴庄园主转而引进中国契约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英国废止奴隶贸易而造成的劳力短缺;其二是对古巴奴隶仿效海地杜桑·卢韦杜尔而进行暴动的恐惧。1844年古巴有一次黑人奴隶暴动。1846年批准了输入契约华工的计划。于是在1847年6月3日,第一批共206名契约华工乘西班牙奥归都号(Oquendo)抵达哈瓦那。这些人均来自马可波罗和哥伦布所称的“Mangi”,也就是中国的福建省。他们是第一批踏上古巴土地的中国人。

P3-7

序言

这部文集的价值不言自明。它的诞生,是世界各地学者、翻译人才、出版等各界人士共同艰苦卓绝努力的成果。

治学为人,先生均被视为楷模。多有学人屡用大写的“人”来概括先生的一生。在治学上,先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与投入,激情洋溢且经久不衰。我曾问他:“你一生致力中国历史研究,要是真有来世,那时你会选什么事业?”他想了想,说:“中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没见过你这样要迷两辈子中国历史的!”他憨厚地笑了笑,点点头,然后用中文敦厚地说:“对,我太喜欢中国历史了。在我眼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庆幸自己有这份缘。”

先生28岁开始在加州伯克莱大学当教授,这以后的40年里,除了教学和指导研究生,他还担任了一系列美国全国性学术机构及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领导工作,然而他的著述仍然那么丰富多产。有学界朋友问:“魏教授发表这么多著作,带这么多研究生,还教课,担任学界领导,他是怎么过来的?”其实,奥秘就在于:从不搞权术,不花时间拉织关系网,还有就是减少睡眠。2006年9月14日,先生因患癌症病故,举世学人好友惊愕悲痛,各地的悼念活动与纷纷的回忆文章感人至深。各代学者中都有人说:“若无魏教授,岂有我今天!”

作为一个学者,其学术成果乃为其一生的最终见证。先生除了出版的专著以外,还有更多的论著见于各种学术杂志上,这部分中文译本,相对不多。鉴于此,编辑林敏女士立刻提出出版先生文集中文版的计划,她为此缜密构思,并不辞辛劳地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不久美国学界也决定同时出版《讲述中国历史》英文版文集。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先生,不顾80多岁的高龄和耶路撒冷夏日的高温,为给文集写总序,刻不容缓地开始阅读我快递过去的整整一箱子先生40年来的著述。而那一箱子影印件,以及各位翻译手中的原版文章,都是伯克菜东亚图书馆专业人员何剑叶、吴一丰、薛燕等在暑假里突击赶制出来的。她们一篇篇地将先生40年所有论文复制出来,及时寄送到我手里供选用。不仅如此,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逢翻译们遇到摘引原文的困难时,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回头找她们——她们在核对史料与查找资料上,拥有世界第一流的能力与效率。

若说先生的论著覆盖了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他的论文题目则更为浩瀚广博,其中除历史外,有中西方研究法比较、理论概念的论证、学术现况与趋势的剖析等,所援引的史料和参考资料则更惊人:光从这些资料所用的语言就有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莱语,等等。翻译工程因此而史无前例地复杂艰难。于是我向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熊月之先生求援,让他出一支专业人马承担翻译。熊月之先生立刻答应。加上英语世家出身的北大西语系教授张世耘、旅居奥地利的项佳谷女士、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上海师大的博士生齐克彬等,一支精良的文集翻译队伍组成了。在熊月之先生的领导下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承担了文集最重要部分的翻译。其中《史林》主编、历史所周武教授在统筹、组织分配、指导翻译等方面持续近一年之久,尤为辛劳。此外,无数学者向我提供了各种宝贵帮助,其中有曾佩琳(Paola Zamperini)教授、郭启涛教授、蓝梦林(Patricia Thornton)教授,还有民营出版家严博非等。我对他们的敬意与感激,语言难以充分表达。然而,我亦深知,他们如此敬献,并非仅因对我本人友善所致,更是出于他们对先生的敬仰,对历史的责任,对学术研究的使命感。

此文集选入的文章出版跨度达40年之久,这4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世上少有的天翻地覆社会巨变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历史研究上,仅从关闭到逐渐开放档案文献这一点,其变化就非常惊人。先生著述的前部分,是在中国未向外开放,中美没有外交关系,外国人很少能接触到档案史料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到了后期,情况则大有改善。所以,先生40年著述本身,也是海外中国史学的一个缩影。在专家学者的建议下,文集的每个章节都由一名本领域的专家介绍学术背景、主题含义、作者研究思路等,为读者提供分析理解的框架与基础。这些专家多数都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他们本人学术成就显著,且大都熟知先生的毕生研究,其中周锡瑞教授(Joseph W.Eshel4ck)与曾小萍教授(Madeleine Zelin)是先生多年前的学生。他们对文集的贡献,是先生学术精神遗产后继有人,得以发扬光大的见证。

作为文集主编,我在编撰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系列暂时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如国内学术界对学术论文的注释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处理史料和参考文献出处上也是如此,等等。还有,学术论述的关键之一,是求实与实证,然而因中美两国的不同社会政体,加上篇幅所限,本文集不得不对一些论述与结论做删节。对此,谨希望读者们谅解。附录书评部分除了对史学所作的评论外,还包括对有关中国的小说、回忆录、传记等的评论,为读者了解美国社会、逐渐接近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先生毕生从善如流,对人事豁达,而且这些作者先生大都认识,但他更以对读者的责任心为重,所以力求公正,不苟私情。考虑到国内学术文化界尚未建立成熟的专业评论这一情况,希望“书评”这一部分能’成为一个借鉴。

总之,出版《讲述中国历史》文集的中英文版及过程,是无数宏亮之心奉献的结果,也无疑是先生为人的见证。当出版文集的计划还在雏形之中,北大的刘东教授就为我赠送了几篇已经翻译好的译稿,并积极为文集出谋划策。他对先生的敬意与友情,说来话长,又是一番动人故事。

最后,求学求知,除了增加人征服世界的力量,使我们在全球化生存中更具有竞争力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完善我们的人性。再现历史,使我们变得聪慧;凝视往事,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从而使人之行为保持文明,世界充满光明。这便是先生研究历史的宗旨,亦是文集问世的意义所在。

梁禾

于美国俄勒冈傲思维古湖畔

2008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对于任何对中国真正感兴趣的人来说,从现在开始,魏斐德·的书是他首先要读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美国现代中国学奠基人费正清

在我看来,他写的最好的书在每个角度都含义深刻,无论在长度上还是在精神上,充满着意外,承转着情感。魏斐德可以被称为近三十年来最好的近代中国史学家。

——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讲述中国历史》是一部非同凡响的历史著作。魏斐德的著述是最优秀,也许是唯一的,关于中国社会力量的韦伯式分析明证,应该成为对所有重要文明进行比较分析的模型。同时,魏斐德超越了韦伯的研究,他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现代中国的动荡。他的著作不仅是一位伟大学者的纪念碑,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楷模与挑战。

——世界著名社会学家艾森斯塔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讲述中国历史(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魏斐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1325
开本 16开
页数 9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53
丛书名
印张 5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4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