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伤寒论(回归中医的根本白话全译图解本)/图解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87味中药,精挑细选,看古人如何打造健康身体。112首方剂,丝丝入扣,千年古方帮你消灭一切切外感热病。200多个图解,化抽象为形象,轻松读懂中医经典巨著。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是养生家、中医学者的,必读之书。书中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载的大量方剂,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为“万方之祖”;还包含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为后世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更全面、更完美地呈现这部医学经典,《图解伤寒论》对原著进行了一系列的编辑创新:首先,以明代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并结合目前流传的多种版本,准确译出白话文;其次.制作200多个图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还根据正文药方配以30多个《伤寒论》中的常用药物”专题。力图既保持《伤寒论》厚重的古典特色.又最大程度挖掘其实用养生价值,并赋予它优美的视觉效果;使其不仅成为医学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更是现代人生活养生的居家典籍。

内容推荐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国古代中医学四大经典,辨证施治是它的灵魂。全书共10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首,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书中将病证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证候归纳出症状特点,病变部位、损及脏腑、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辩证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系统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另外,《伤寒论》中还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养生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重视通过饮食防病、治病;时刻注意保胃气;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目录

编者序:辨证论治的经典巨著

宋刻《伤寒论》序

张仲景原序

本书阅读导航

绪论:中医与《伤寒论》

 1.黄帝的遗产:中医的基本理论

 2.医中之圣,方中之祖:张仲景与《伤寒论》

 3.几乎失传的经典:《伤寒论》的历史与版本

 4.独特的辨证体系:《伤寒论》的影响

 5.人体中的网络:中医经络理论

 6.《伤寒论》的基础:六经与六经病

第壹章 脉象的判断:辨脉法与平脉法

 1.辨脉法:阴阳病脉之辨析

 2.平脉法:正常脉象之辨析

第贰章 序例:伤寒学入门

 1.伤寒例:四时之气皆伤人

 2.辨痉湿喝脉证:治疗外感内伤之根本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体内湿虚与表外阴邪之诊治

第叁章 扶正祛邪:太阳病的治法之一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扶正祛邪,表里双解

第肆章 治下的方法:太阳病的治法之二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治下之时机与方法

第伍章 伤寒病的第二阶段:阳明与少阳病的治法

 1.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肠胃实热之治疗

 2.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扶正达邪之为正治

第陆章 伤寒病的后期:阴经病的治法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脾胃之虚寒轻证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心肾衰竭之回阳救逆

 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寒热错杂之证治

第柒章 汗法的应用:辨可发汗与不可发汗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急性吐利之证治

 2.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初愈,疾病复发之证治

 3.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不可发汗病例之收集

 4.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汗法之使用原则

第捌章 吐法的应用:辨可吐与不可吐

 1.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之疾病治疗

 2.辨不可吐:吐法之禁用

 3.辨可吐:吐法之使用原则

第玖章 下法的应用:辨可下与不可下

 1.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不可攻下之病例

 2.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可攻下之病例

第拾章 变证的治疗:伤寒病的综合疗法

 1.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汗、吐、下三法后疾病之证治

附录 《伤寒论》对脉象的论述

 《伤寒论》方剂索引

试读章节

壹 脉象的判断

辨脉法与平脉法

如何辨析阴阳脉象

问:脉象有阴脉和阳脉之说法,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答:大体来说,如果脉象的表现为大、浮、数、动、滑,属于有余之脉,便是阳脉;如果脉象的表象为沉、涩、弱、弦、微,属于不足之脉,便是阴脉。凡是阴性病出现了阳脉,即为正能压邪,疾病向愈且预后良好;凡是阳性病出现了阴脉,即为正不胜邪,多属危侯。

问:如何区分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

答:病人的脉象浮且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便属于燥热实邪内结,即为阳结。大约十七天之后,病情便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且迟,无法饮食且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便属于阴寒实邪内结,即为阴结。大约到发病的第十四天,病情便会加重。

问:有一种病证,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阳不足是什么意思?

答:以脉来举例,如果寸口脉微,即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像凉水洒在身上而感觉寒冷。

问:阴不足是什么意思?

答:尺部脉弱,即为阴不足,阴不足便会导致阳气乘之,阳气旺盛便会发热。

各种脉象的辨析

病人如果寸脉浮,尺脉弱,便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的表现。由于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而不能濡养筋脉,因此会出现筋脉挛急的状况。假如病人脉沉,属于营气衰弱之人,这时再用烧针治疗的话,只会更伤营阴,加剧阳热,从而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阳结脉与阴结脉:脉象盛大就像车盖上拥,产生的原因即为阳气偏胜,这便是阳结脉;由于阴气偏胜而导致脉象如强直且连绵不断的长竿一样,这便是阴结脉。脉象如果轻浮于上,像肉汤上的油脂一样漂浮,便是阳气衰微的表现。脉象极其细小,如蜘蛛丝一般时,便是阴气衰微的表现。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小,就像漆汁泻下来的形状,便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症状。

结脉与促脉:脉搏跳动缓慢,并且时而停止时而复跳,即为结脉。脉搏跳动很快,并且时而停止时而复跳,即为促脉。脉促是因为阳盛所致,脉结是因为阴盛所致,这些脉象都预示着有病。

动脉:动脉是因为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而产生。如果寸部出现了动脉,即为阳虚不能固外,就会出汗;如果尺中见动脉,便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如果既不出汗又不发热,而是形寒畏冷的话,便是因为三焦阳气受伤,不能到达外部造成的。动脉的形态是脉动快,仅出现在关部且上下无头无尾,像豆粒般大小,摇动不定的,即为动脉。

缓脉:寸部脉浮大且柔软,尺部脉也一样浮大而柔软,寸脉和尺脉等同,则说明阴阳之气呈平和之象,即为缓脉,乃正常人和缓之脉。

弦脉:脉象浮而紧的即为弦脉。不过弦脉的形状端直,状如弓弦,按之不移动;而紧脉形如转紧的绳索且按之移动,两者以此来区分。

芤脉:阳气衰减的特征为脉象弦而且大,弦而中取无力;血虚的表现为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即为革脉。如果妇女出现此脉,多会导致流产或崩露下血;男子出现此脉,则多患失血或失精的疾病。

汗出与否的脉象辨析

问:为什么有的病先发寒战,既而出汗,汗后就随之而愈了呢?  答:此类病人脉象浮而紧,当是表证无疑,可重按中空会发现正气不足的迹象。正气不足,为了驱邪外出,必须与邪激争,所以会发寒战。由于脉象浮,正气则驱邪于外,因此应该汗出而愈。假如脉象浮而数,重按不中空,则说明正气不虚。正气若是充盛则足以驱邪,邪气不能与正争,所以仅只汗出,表邪即自解,而不会发寒战。

问:为什么有的病人不发寒战而自然汗出便会痊愈呢?

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所以可以不发寒战便可汗出而愈。

问:为何有的病人不发寒战也不出汗却能自行病愈呢?

答:此类病人脉象微弱,因为病中曾发过汗,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泻下,或曾经失血,导致体内津液亏乏,汗源不足,但同时邪气也已衰。此时,阴阳能够自行调和,因此既不发寒战也不出汗也能自愈。

问:惠伤寒三天的病人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脉象浮数而微,这是为什么?

答:此乃病将解除的征兆,病解的大概时间为半夜。如果脉浮而病解,即为正气驱邪于外,因此会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即为胃气旺盛,病人能饮食;脉微而病解,即为病邪已衰,因此定会大汗出而病愈。

病愈的脉象辨析

问:诊察疾病如何判断是否痊愈呢?

答:假如寸口、关上、尺中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即为阴阳平和之象。此时,即使还有发热畏寒等症状,病情似乎较重,也会痊愈。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此为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假如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者,必须用发汗法治疗;假如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不重,则不需要再发汗;为什么假如全身畅汗,第二天病痛就会解除呢?由于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乃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所以知道病当痊愈。其他季节的脉象可以此类推。

问:如何根据起病的时间,来预知某些疾病的病愈时间?

答:如果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即可痊愈;中午得病,到了半夜即会好转。这是因为,中午为阳,半夜为阴,阳不和得阳就会调和,所以中午得病半夜就会解除;阳不和得阳也会调和,所以半夜得病,第二天中午可自愈。

诊脉要点

寸口脉浮则病在表,脉沉则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如果出现迟脉,即为病在脏。

为什么趺阳脉浮而涩,而少阴太溪脉正常,便可得知主病在脾且依理应当腹泻呢?因为脉见浮而大的,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不是浮大,而是浮而涩,便可知脾胃虚弱,所以应当腹泻。这里所说的少阴脉正常,是指少阴脉弦而浮,这是少阴经气调和之脉,所以说少阴脉正常。假如少阴脉反见滑而数的,则为邪热内郁,应当出现解脓血大便的症状。

P36-44

序言

辨证论治的经典巨著

《伤寒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代表作品,也是任何一个学中医的人必读的著作。它是一部论述外感杂病的医学著作,但是它的价值远远不限于此,主要还在于提出了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伤寒论》中的辨证理论是后世中医学的典范。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公元200~205)本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他从小就爱好医术,立志做一位医生,长大后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并写下了千古名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它确立了中医在临床上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的原则,正是由于这部巨著,张仲景被誉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伤寒杂病论》把《黄帝内经》提出的经络理论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创立了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利用六经辨证法分析疾病,并据此得出治疗方法。除此之外,《伤寒杂病论》中还有十分丰富的脏腑辨证理论。张仲景去世之后,《伤寒杂病论》在当时的乱世中几乎失传了,到了西晋时期,太医王叔和得到了它的一些残篇,经整理之后,定名为《伤寒论》。而它的另一部分直到北宋才以《金匮要略》之名得以刊行。今天我们看到的《伤寒论》,多数都是北宋重新刊定的版本。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记载了397种方法,112首方剂,用药87味,主要论述的就是对外感伤寒辨证及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中医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整体观念,另一个就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就是辨证论治观念的创立者。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独创的辨证方法。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的各种证候表现,按照六经归属分为六大类,以此来解释发病的部位,判断疾病的发病规律,并最终找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

方剂学成就也是《伤寒论》的一大贡献。《伤寒论》中的方剂类型丰富多样,大大超越了以前的医书。在方剂的选择上,《伤寒论》兼顾到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治疗方法,真正做到了“对证下药”。经过了两千年的检验,这些方剂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伤寒论》不但是中医诊疗方面的巨著,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养生学思想,体现了中医传统的“防病重于治病”的观念。《伤寒论》十分注重饮食疗法,并提倡用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方法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种宝贵的养生学思想在今天得到了广泛推崇,充分体现出了一代“医圣”张仲景的独特眼光。

在两千年来的医学发展过程中,《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和养生学的思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伤寒论》也得到了无数中医学者的推崇,被誉为“中医四大名著”之一。许多名家都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辨证论治思想,背诵《伤寒论》原文,已经成为历代名医的必修课和基本功,而对于今天学中医的人来说,《伤寒论》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

《伤寒论》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辨证过程不易懂,某些方剂的用药量不够明确,这些“缺点”为初学者代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现状,我们特意编写了《图解伤寒论》一书,用现代化的方式将《伤寒论》的古老智慧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本书以在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宋本《伤寒论》为底本,参考成无己等各大名家对《伤寒论》的注解,将其翻译成流畅优美的现代文,并引进了现代化的图表手法,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人人都能读懂这部千古名著。

在本书的末尾,附有《伤寒论》方剂索引,以备读者查阅。《伤寒论》内容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所以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外更多方面的知识,做到真正的“悦”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伤寒论(回归中医的根本白话全译图解本)/图解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东汉)张仲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5122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7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22.2-6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