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并购之路(20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并购历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的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0个,其中的18个企业在2007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位列前100名。这些企业大都有辉煌的历史,其中多数更是接受了数百年跌宕起伏的洗礼,经历了蓬勃的扩张与繁荣和苦涩的低潮与沮丧后,如今仍旧岿然屹立于《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前列。因此,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20个企业的并购之路,倒不如说是20部鲜活的创业史与奋斗史。这中间有天作之合的机缘,也有壮士断腕的悲怆;有金钱与权利的角逐,也有战争与政治的风波。它们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曲折反映,也是对世界历次并购浪潮的最好诠释。

内容推荐

本书共选取20个世界500强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有如下四个特色:

(1)视角独特。对世界500强企业的分析著作不少,但完全从资本运作或并购视角来考察的少之又少。本书以“并购之路”为主线,从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经验概括几方面描述概括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系统研究世界500强企业的并购发展轨迹。

(2)题材经典。本书选择的20个世界500强企业,均是妇孺皆知的世界著名企业,其中有18个在2007年《财富》500强排行中位列前100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企业也将继续保持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3)内容丰富。本书的每个案例都是按照“公司并购大事记——公司简介——并购发展轨迹——总结与启示”展开,内容全面,结构完整。

(4)形式新颖。本书编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经验,对并购案例的编写驾轻就熟。编者力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将并购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发展历程以深入浅出的手法表现出来,以确保本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本书对产业并购整合的教学研究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对政策的制定者、企业家也有指导意义,对广大对企业并购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多有裨益。

目录

序言/1

通用电气/1

摩根财团/17

索尼/37

埃克森美孚/55

通用汽车/71

丰田/89

花旗集团/103

惠普/119

大众汽车/137

思科/151

德国电信/173

雀巢/185

宝洁/197

沃尔玛/217

飞利浦/235

汇丰/257

西门子/273

IBM/289

伯克希尔·哈撒韦/305

米塔尔/327

试读章节

一、公司简介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1882年由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创立,100多年来公司分分合合,1998年埃克森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合并为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私有石油和石化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两家公司在合并前分别是美国第一大和第二大石油公司,合并后公司采用埃克森美孚的名称,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爱文市。

埃克森石油公司,原是新泽西(New Jersey)标准石油公司,曾是标准石油公司的总部。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于1882年5月,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于同年组建标准石油托拉斯后新成立的一批子公司中的一个。1911年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后,该公司独立,并继承了原公司的大部分财产。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是提炼和销售石油,它在美国东海岸有两家大的炼油厂,但并不生产原油。解散后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其说它是个石油公司,还不如说是一家银行或贸易公司,它从别的标准石油公司购买石油,并贷款给它们用于勘探和发展。而当其他公司不向它提供原油时,该公司就要到美国以外的地方去寻找石油,因而它比其他的标准石油公司更具对外扩张性。1928—1937年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掌握了当时美I~m#b最大石油生产国——委内瑞拉一半以上的石油生产,从而弥补了自己没有上游业务的缺陷。1972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改名为埃克森公司,但在世界其他市场,埃克森又因其产品名称而被称为“埃索”(Esso),并购前该公司是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有“油箱之虎”之称。

美孚石油公司(Mob)前身是纽约标准石油公司。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于1882年2月。早在1882年,它就在英国销售石油,并把它的业务一直扩张到远东,是标准石油公司的主要出口机构。1866年,真空石油公司(The Vacuum O Co.)组建成立。1879年,标准石油公司购买了真空石油公司3/4的股权。1911年后,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独立公司,该公司在全美各地进行一系列的扩张。1931年,纽约标准石油公司(Socony)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双方各占新公司的一半股权,该公司更名为纽约标准一真空石油公司(Socony-Vacuum O Co.Inc.)。

1894年,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美孚石油公司”,首先在中国推广煤油灯。100多年来,标准石油公司一直在中国以“美孚”的商标出现。香港美孚石油有限公司1994年12月在香港出版的《先锋与典范》一书对此做了解释。它说:“纽约‘标准’在中国开展贸易后不久,就采用了一个中国人容易记认的名字。第一个字‘美’,有美丽或美好的意思,同时也代表美国,而纽约‘标准’正好是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公司中最大的。第二个字是‘孚’,意思是深孚众望。因此,‘美孚’既有‘美丽而深孚众望’的意思,也可解释为‘美国深孚众望’。”但是它也与埃克森石油公司一样,没有自己的原油生产。所以,当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后,纽约标准石油公司致力于成为一家联合企业。在1916年到1925年间,它分别兼并和收购了加利福尼亚通用石油公司和得克萨斯的马格诺利亚石油公司,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公司。因其商标为“飞马”,又简称飞马公司。并购前该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美国“第一家族”的诞生。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富豪之一,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洛克菲勒”这四个字就象征着权力和金钱。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后来以该厂为基础,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此后,洛克菲勒家族以石油垄断为基础,通过不断控制金融机构,把势力范围伸向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此后,洛克菲勒财团成为美国最大的垄断集团。洛克菲勒家族成员中出现过副总统、参议员、董事长,但他们的锋芒都没能超越过他们的祖辈——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他冷静、精明、富有远见,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富的富翁,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福布斯》杂志对曾以2006年的美元为计算标准对美国历史上的富翁的个人资产进行了重新统计和排行,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以3 053亿美元排名榜首。

100多年来,埃克森美孚公司经历了从兴盛到形成托拉斯,从被反托拉斯法分拆到再次复兴,期间并购、拆分到再次并购,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美国甚至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史的缩影。

二、并购之路

(一)初建石油帝国——展示经营天赋

1.标准石油公司的成立

1858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父亲手上获得1000美元的贷款,同克拉克合伙成立了克拉克一洛克菲勒商行,主要经营农产品,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开掘出世界上第一口工业油井,从此,石油就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南北战争之后,克利夫兰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美国几大炼油中心之一。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此时已经开始从事铁路和地产的生意,同时也密切注意着蒸蒸日上的石油业迅速发展的情况。当时,石油价格涨落幅度很大。在钻探第一批宾夕法尼亚油田的时候,原油为20美元一桶,后来由于市场石油供给量迅速增加,两年间石油价格就跌到了十几美分一桶。

1863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莫里斯·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兄弟,还有化学师塞缪尔·安德鲁斯合资创办了“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这是当时克利夫兰地区众多小炼油厂之一。由于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经营得力,该炼油厂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炼油厂。两年以后,因与莫里斯·克拉克在业务上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两人决定分道扬镳,把两人的合作业务一分为二:采取竞价的方式,出价最高的人将获得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的全部股权,另一个人则获得克拉克一洛克菲勒商行的所有权以及竞拍出价最高的那一笔钱。最终,看好石油产业发展前景的洛克菲勒以7.25万美元的报价竞拍成功,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并将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一安德鲁斯公司。

1865年到1866年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买下了50个炼油厂。紧接着,他又在匹兹堡买了80个炼油厂。因为公司制企业在贷款和出售股票方面都较合伙制企业方便,3年后,洛克菲勒便把求精石油厂更名为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

1866年到1867年间,美国石油业陷入了第一次大萧条的境地,因为小石油生产商数量太多,一些管理不善的小型炼油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倒闭,另一些采油商也因为供过于求而被迫停产。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却在这样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一支独秀,这主要应归功于他对生产环节的控制和对研发的重视,使得成本得到控制的同时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成立于1867年,弗拉格勒是1867年受洛克菲勒的邀请加入公司的,他对运输业十分了解,在此后与铁路公司的谈判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870年1月10日,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新公司的股份资本总额为100万美元,刚组建的公司就有这么多的资产,在当时的美国来说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公司发行1万股股票。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出任董事长,其中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持有2667股;哈克尼斯持有1334股,威廉·洛克菲勒、弗拉格勒和安德鲁斯各1 333股(这5个人即为标准公司的创始人);洛克菲勒一安德鲁斯一弗拉格勒公司为1000股;剩下的1000股给威廉·洛克菲勒的亲戚O.B.詹宁斯,詹宁斯是新加入洛克菲勒集团的成员。

标准石油公司成立后,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向其竞争对手提出直截了当的提议:加入标准石油,不然就面对残酷的竞争。“我们能挽救你的事业,并按照工厂和土地资本的比例分配盈余,或是宁愿让我们收购你的公司。”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言辞充分反映出他严厉的个性。那些没有一开始便同意合伙提议的人,会收到简短扼要的再次警告:“据我判断,你不可能赚到更多钱,因为你绝对无法与标准石油竞争。”在毛利不断下降、与铁道公司打交道又困难的情况下,许多炼油厂其实是认同洛克菲勒的提议的,首批加入并购计划的包括当地最大的竞争对手克佩公司。当此合并案完成后,小厂立刻纷纷加入,短短两个月内,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即买下了23家公司,其中18家为炼油厂。  2.与铁路巨头的谈判

由于在油田和东部的港口之间铁路运输是垄断的,这就迫使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在把他的煤油和其他产品运到东部市场去时,必须按照铁路方面所索取的价格支付运费。

汤姆·斯科特是宾夕法尼亚的巨富兼政客,是当时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的实际操纵者。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与斯科特共谋,于1872年初打出了已被取缔的非法秘密组织——南方改良公司(So.Improvement Company)的招牌,把一些炼油厂组成“南方改良公司”。

1872年1月2日,南方改良公司在费城举行第一次高层会议。根据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和斯科特等主要人物的幕后策划,会议决定将总计2 000份公司股票按下列方案分配:费城和匹兹堡石油经纪人W.C.沃登和O.F.韦林各得475股;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亨利·弗拉格勒和O.H.佩恩各得180股;威廉·洛克菲勒和J.A.博斯特威克各得180股;斯科特的代理人彼得·沃森得100股;其余50股分给匹兹堡5家小炼油厂,每家10股。彼得·沃森担任南方改良公司总经理;W.C.沃登担任秘书。标准石油公司持股总数达900股,这就使标准石油公司在南方改良公司中享有绝对的权力。

1872年1月8日,南方改良公司正式开张。纽约中央、伊利、宾夕法尼亚三大铁路公司和来自克利夫兰、匹兹堡的13家最大炼油厂(其中10家属于标准石油公司)共同签署了秘密合同和协议。这些合同和协议规定,铁路巨头提高运费,但参加南方改良公司的大炼油厂可以享受运费折扣。这样,那些被排除在南方改良公司之外的石油开采商和小炼油厂将被逼得走投无路。秘密合同和协议还规定:石油运输的45%归宾夕法尼亚铁路,其余由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铁路公司对半分。铁路巨头们决定:把从原油产地运往炼油中心的运费提高一倍;保证参加南方改良公司的炼油厂享受运费折扣,以补偿他们因铁路运费增加而遭受的损失。根据这个规定,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及其同伙从铁路运进的原油中获得的折扣高达40%—50%;从运出的成品油中获得的折扣达25%—50%。除此以外,洛克菲勒还从铁路公司对非南方改良公司成员的炼油厂家收取的运费中扣除一部分。长久以来,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一直认为规模扩大可使公司处于优势地位,而与铁路公司的折扣交易着实证实了他的这个想法。

P58-61

序言

自1990年开始,世界著名财经杂志《财富》开始发布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从此,这些原本散落于各种财经杂志和新闻媒体的庞然大物首次以一个企业群体的姿态在世界出现,并配以一个炫目的称号——“世界500强”。在人们惊讶于这一团体雄厚实力的同时,大量专家学者也开始从各种角度对这样一个鲜活的“企业样本群”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然而,现有的分析大都较多地关注企业战略的诠释,或是立足于竞争优势的理解,完全以资本运作或是并购为线索视角的考察为数不多。

长期以来,我对企业并购抱有浓厚的兴趣,始终致力于对并购理论和前沿问题的学习与研究。1995年,当并购还未像如今这样成为中国企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时,我和刘祥生博士合作出版了《公司兼并与收购》一书。1998年,适逢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之时,我有幸到美国雷乌国际管理研究生院做访问研究,从而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有关企业并购的前沿理论,感受到汹涌的并购浪潮。1999年回国后,我对访问研究的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国际上的企业并购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出版了《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一书。之后,又将并购的真实案例与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出版了《企业并购:理论·实务·案例》,力图对并购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化考察和梳理。2004年,应清华大学出版社之邀,我从并购前沿理论、实务和案例三个方面,对企业并购从经济学的角度给予了进一步的论析,出版了包括《并购经济学》、《并购实务》和《并购案例》在内的一套企业并购研究丛书,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同时,为了满足正在实施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进行跨文化整合的理论、经验和技巧的需要,希望为中国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作出一些自己的贡献,2004年我还主持翻译了国际著名出版集团麦格劳一希尔(McGra、Ⅳ_Hl)的企业并购著作《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直对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倾注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运用案例介绍的方法向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介绍中国各个行业最新发生的并购事件。2005年以来,我们陆续出版了《并购案例解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并购案例精粹》(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大并购:30个世界著名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三本以介绍企业并购事件为主的图书,选取了一些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并购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在多年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并购事件往往存在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单个的案例分析还无法全面阐述企业的成长经历,正如一场局部的阵地战无法反映总体作战思路一样。倘若能以并购为主题分析和介绍贯串企业成长中的诸多重大事件,无疑将更好地再现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对这些世界著名企业的并购历程进行新的梳理,经过一年多的积累,最终有了本书的诞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这一观点在本书中也再次得到了体现。本书选取的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0个,其中的18个企业在2007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位列前100名。这些企业大都有辉煌的历史,其中多数更是接受了数百年跌宕起伏的洗礼,经历了蓬勃的扩张与繁荣和苦涩的低潮与沮丧后,如今仍旧岿然屹立于《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前列。因此,本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20个企业的并购之路,倒不如说是20部鲜活的创业史与奋斗史。这中间有天作之合的机缘,也有壮士断腕的悲怆;有金钱与权利的角逐,也有战争与政治的风波。它们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曲折反映,也是对世界历次并购浪潮的最好诠释。

《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概念源于美国,其榜上的企业也大多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中国的入选者甚少,其中谙熟资本运作方式,借并购发展称雄的更是少数,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很遗憾没有挑选到合适的中国企业进行分析。然而,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必将会看到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能涌现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榜单前列,为大家提供值-得津津乐道的故事。

作为一次性对20家世界著名企业的并购发展轨迹进行的回顾,本书的几十万字或许无法完全承载。因此,为了尽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准确地再现这些激动人心的过程,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细致的资料收集与事实整理。在此,我要向我的团队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也谨向书中所参考的大量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感谢。案例初稿完成后,我们还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朱丽霞教授对初稿进行了审读,从文字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改,王蔷博士、汪琦博士、郭晓曦博士、江若尘教授等人也对本书的内容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也为本书部分案例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帮助,在此表示特别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与时间仓促,本书的不足和缺憾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干春晖

2008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并购之路(20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并购历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干春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1024
开本 16开
页数 3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3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1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2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