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等待夏天
内容
试读章节

这些事发生的时候,我还住在美国。我比现在年轻些。可是回想起来,似乎这些年来我从没有变化过。

我可以一眼认出来那时候的我。我在那时候认识的人,在接下来的这些年里不断地出现,虽然他们换了不同的脸,做不同的工作,和我有不同的关系。那时候发生的事,也不断在我的周围换了各种不同的形式,重复发生。有些时候,我觉得每天的生活和每天见的人都这么熟悉得有些虚假,似乎只要伸出手指,挑开一层纱账,我就会看到后面带动这个世界转动的机器。

我几乎可以对他们说,是啊,接下来的事情会这么发生。就象是一个球沿一个轨道滚下,一定会落在大概的一个区域内。球滚下去的时候,温度,摩擦力,空气密度,等等,也许有些不同。但是这些因素改变不了最终落地的大致区域。就象是我周围的这些人,不管他们做什么,就算他们有钱了,破产了,结婚了,离婚了,有3个孩子还是一个人在晃荡,他们还是大致同样的人。

这听上去都太确定,所以有些恐怖。

当然,偶尔有些时候,这个轨道会被改变。但是绝大多数人,就算觉得这个由古至今不断重复的轨道,似乎缺点什么,可也更不喜欢这个轨道忽然被改变。一个球落下去,你不知道它是会突然间飞出去100米远还是直直地落下,还是会忽然间弹起来击中你的鼻子。听上去是更加恐怖的一个景象。

听上去也很矛盾。

我的轨道开始的时候,当然也是在我更年轻些的时候,我的父母曾经想让我象他们周围所有同事的孩子一样,做一个好学生,考进好大学,然后一些年后,成为象他们一样的好建筑师。对他们,我是个大失望。高中毕业后,我没有学校可去,只好在家待着。这么喝酒打架闲逛了两年后,有一天,走在街上,我忽然很渴望离开中国,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首选当然是美国。意外的是,我居然很容易地考过了英文,申请到了一个纽约的学校的奖学金。

“你为什么想去美国读书?”签证官问。

“我在中国憋坏了,找不出来我想做什么。”我说,“不过,我会回来的。”我想了想,补了句,想起来签证的时候一定要说一定会回中国,不然一定要被拒签。说这句话也用不着我说谎。

签证官从眼镜后面看了看我,往表格上盖了个戳,“希望美国不会让你憋坏。”

所以,在我19岁那年,我去了美国,纽约。那几年是纽约经济最萧条的时候。学校的奖学金有限,只够付学费。还好,越是萧条的经济,越多的是零碎的工作。纽约街头总有各种各样的零工等着象我这样的学生做,从跑堂到送外卖到格林威治村的跳蚤市场卖假货。毕业后,工作了一年,我离开了纽约去华盛顿的一个学校,本打算修硕士,一年后觉得无聊,又回到公司工作已经近两年时间。

意外的是,在美国,我居然成了我的父母一直想要我在中国成为的好学生和好雇员。

那是一个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包括了两个诺贝尔奖的得主。不过我在那儿待了两年,从来没见过他们。工作的第二年,我被分配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有一个窗户,望出去,是公司的停车场。经常有在公司里工作了十几年却还坐在隔断里的同事从门口经过,羡慕地看一眼办公室和窗户外水泥停车场的风景。他们都认为按照目前我升迁的速度,在40岁前,肯定能够升到公司副总裁的位置。

那是一段很多东西都很确定的时间。我看出去就能看到接下来10年的生活。我觉得很糟糕。公司的人事每周都email催我赶紧申请绿卡。我老是拖着,不想开始。开始了绿卡的申请就意味着我要在这个公司工作个三到五年。这样的确定生活让人一想起来就起鸡皮疙瘩。

那个晚上,是个星期五,我刚从公司回到家,觉得心里沉沉地象是戴着个罩子在不紧不缓地跳动。我走进厨房,找了个看上去还乾净的杯子,先在水龙头里接了杯水,从冰箱里取出制冰盒,两头一拧,听着盒子咯吱一响,跳出几块冰。我捡起两块扔进杯里,一仰头一口气喝了个干,再往杯子里扔了两块新冰,从酒架上取了瓶金酒。酒流在干涩的冰上,嘶嘶地发着轻响。P001-004

序言

这个十二万字左右的长篇,开始写的时候,大约是一九九七年底。有一搭没一搭的,有点兴趣了就写点,直到一九九九年初写完。那时候,我住在华盛顿市郊的Bethesda,已经在休斯工作了两年多。我二十五岁。

时间太久,早忘了那一天为什么会打开电脑,拿着中文之星外挂的输入系统装在个英文Windows上,用Notepad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下这么多中文字。也许纯粹就是宣泄,也许是忍不住要记下周围世界里这么多的人生故事,也许就是闲着无聊了。

我自己最后一次读它,是在二○○○年的八月。这期间,从美国回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了枫丹白露,再回到上海。换了几个工作,到今天,造着“土豆”,也已经造了有一年多了。这篇东西写完了,放在电脑里,时间慢慢过去,居然也就从记忆里慢慢消逝。连在“贝塔斯曼”待过的那段时间,我居然都完全没有想起,我曾经写过这么个东西。

七八个月前,认识了一个职业的写作者,偶然有一天,在吃饭喝酒间忽然想起,几乎九年前,我曾经写过这么个东西。回到家里,我想找找它。最后,在家里那台几乎不用了好几年的台式机上,装了个Google Desktop Search,搜出了这个txt格式的陈年旧物。

打开文件,重读了一遍,想起那么多年前,在那么年轻的时候,我居然有那么多的字要写下来。九年过去,我当然已经改变了许多。甚至于我已经有些年不看小说了,只看些完全与文学无关的诸如the Search,the World is Flat之类。

我把txt格式的文档转成了中文格式Word,然后,我又把它给忘了。它就像一条鱼,从记忆的河里跳出来,溅了些水花,然后又潜人水中,隐去踪迹了。

但是这一次,它再次出现的时间间隔很短。一个月前,我的女朋友读到了它。第二天,她把它发给了走走——《收获》的编辑。一个星期后,它就走过了二读三读和最后审稿。周五晚上,走走很匆忙地给了我个电话,说,你能不能在周末的两天把它稍加修改一下,把那里面无数的英文部改成中文,只有两天时间改,要在九月十五日第五期立刻就出。

所以那个周末,我不务正业地花了一个下午,回到九年前的心情里,改好了它。即便如此,正式付印前,走走还是花了几天时间,读了四遍,说她改它里头无数的错别字改得都快恶心了——我很同情。

比较有趣的是,直到今天,除了走走,审过这稿子的《收获》编辑部的各位老师,没有人知道我是谁、做的是什么。就连走走,估计到今天也不知道“土豆”到底是什么。而我在这之前,居然从来没听说过《收获》这本巴金在世时主编了几十年据说是中国最牛的文学杂志。

圈子和圈子之间的距离,很远。

问问自己,今天和九年前开始写它的第一天,二十四岁和三十三岁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王微

于“土豆”的窝

内容推荐

《等待夏天》是一部留学生题材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中国孩子,不复当初纽约北京人的艰难沉重,以自己的方式漂游在美国,坐享无忧丰厚的生活,却纠结于充满意味的符号如美国、台湾、黑人、妓女、情人与爱人;迷乱于似得不得的成就、地位与爱情;尝试着看似无意义的刺激与冒险,描述了当时身处异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态:没有人知道该要些什么,没有人清楚究竟少了些什么;或许只是一点点踏实的感觉,又或许,只是要有些打破平淡生活的不同。

编辑推荐

当我还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时,写下了这部小说,原生态的实录,叙述了一群中国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漂游在异国,看似无意义的刺激与冒险,看似迷乱的爱与欲,到底该要些什么,谁会更加清楚呢,或许,只是要有些打破平淡生活的不同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等待夏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6677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6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