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本书是现代才女作家凌叔华的经典作品文集,收集了她的《绣枕》、《酒后》等中短篇小说作品。
图书 | 绣枕/现代小说经典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本书是现代才女作家凌叔华的经典作品文集,收集了她的《绣枕》、《酒后》等中短篇小说作品。 内容推荐 《绣枕》强有力地刻画出旧式女子的困境。…… 虽然字数不多,《绣枕》却是中国第一篇依靠着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讽刺的象征来维持气氛的小说。 目录 女儿身世太凄凉 资本家之圣诞 “我哪件事对不起他?” 绮霞 酒后 绣枕 吃茶 再见 茶会以后 中秋晚 花之寺 有福气的人 太太 说有这么一回事 等 春天 杨妈 疯了的诗人 他俩的一日 小哥儿俩 搬家 小蛤蟆 凤凰 弟弟 小英 千代子 开瑟琳 晶子 倪云林 写信 无聊 异国 奶妈 转变 旅途 死 一件喜事 一个故事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大小姐正在低头绣一个靠垫,此时天气闷热,小巴狗只有躺在桌底伸出舌头喘气的份儿,苍蝇热昏昏的满玻璃窗上打转。张妈站在背后打扇子,脸上一道一道的汗渍,她不住的用手巾擦,可总擦不干。鼻尖的刚才干了,嘴边的又点点凸了出来。她瞧着她主人的汗虽然没有她那样多,可是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忍不住说道: “大小姐,歇会儿,凉快凉快吧。老爷虽说明天得送这靠垫去,可是没定规早上或晚上呢。” “他说了明儿早上十二点以前,必得送去才好,不能不赶了。你站过来扇扇。”小姐答完仍旧低头做活。 张妈走过左边,一面打着扇子,一面不住眼的看着绣的东西,叹口气道: “我从前听人家讲故事,说那头面长得俊的小姐,一定也是聪明灵巧的,我总想这是说书人信嘴编的,哪知道就真有。这样一个水葱儿似的小姐,还会这一手活计!这鸟绣的真爱死人!”大小姐嘴边轻轻的显露一弧笑涡,但刹那便止。张妈话兴不断,接着说: “哼,这一封靠枕儿送到白总长那里,大家看了,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听说白总长的二少爷二十多岁还没找着合式亲事。唔,我懂得老爷的意思了,上回算命的告诉太太今年你有红鸾星照命主……” “张妈,少胡扯吧。”大小姐停针打住说,她的脸上微微红晕起来。 此时屋内又是很寂静,只听见绣花针噗噗的一上一下穿缎子的声音和那扇子拂拂轻微的风响,忽听竹帘外边有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子叫道: “妈,我来了。” “小妞儿吗?这样大热天跑来干么?”张妈赶紧问。小妞儿穿着一身的蓝布裤褂,满头满脸的汗珠,一张窝瓜脸热得紫涨,此时已经闪身人到帘内,站在房门口边,只望着大小姐出神。她喘吁吁的说: “妈,昨儿四嫂子说这里大小姐绣了一对甚么靠垫,已经绣了半年啦,说光是那只鸟已经用了三四十样线,我不信。四嫂子说,不信你赶快去看看,过两天就要送人啦。我今儿吃了饭就进城,妈,我到那儿看看,行吗?” 张妈听完连忙赔笑问: “大小姐,你瞧小妞儿多么不自量,想看看你的活计哪!” 大小姐抬头望望小妞儿,见她的衣服很脏,拿住一条灰色手巾不住的擦脸上的汗,大张着嘴,露出两排黄板牙,瞪直了眼望里看,她不觉皱眉答—— “叫她先出去,等会儿再说吧。” 张妈会意这因为嫌她的女儿脏,不愿使她看的话,立刻对小妞儿说: “瞧瞧你鼻子上的汗,还不擦把脸去。我屋里有脸水。大热天的这汗味儿可别熏着大小姐。” 小妞儿脸上显出非常失望的神气,听她妈说完还不想走出去。张妈见她不动,很不忍的瞪了她一眼,说, “去我屋洗脸去吧。我就来。” 小妞儿撅着嘴掀帘出去。大小姐换线时偶尔抬起头往窗外看,只见小妞拿起前襟擦额上的汗,大半块衣襟都湿了。院子里盆栽的石榴吐着火红的花,直映着日光,更叫人觉得暑热,她低头看见自己的膈肢窝汗湿了一大片了。 P40-41 后记 凌叔华(1900—1990),原名凌瑞唐,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北京。父亲凌福彭点过清末翰林,与康有为同榜进士,授一品顶戴,官至顺天府尹、直隶布政史。辜鸿铭、齐白石、陈衡恪、姚茫父等俊彦常出入凌府。凌叔华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且影响了她的小说风格。由于她生活在一个封建畸形的家庭,耳闻目睹了“高门巨族”家庭生活的没落与腐败,她的小说作品大多反映此类生活,并具批判意识。 1925年在接待泰戈尔的茶话会上凌叔华结识了徐志摩、胡适和陈西滢等名流。继而,她在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上发表她的成名作《酒后》,享誉文坛。1928年与陈西滢结为伉俪。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花之寺》、《小哥儿俩》和《绣枕》等是凌叔华小说的代表作。凌氏小说大都情节单一,人物不多,结构纤巧。她的文字很有特色,清秀俊逸而又朴实无华。既哀婉又浪漫,既清朗又细腻。颇得“闺秀派”之风。徐志摩、沈从文和苏雪林都把凌叔华比作中国的曼殊斐尔。徐志摩激赏凌叔华的作品,认为《花之寺》具“最怡静最耐寻味的幽雅”,散发着“一种七弦琴的余韵,一种素兰在黄昏人静时微透的清芬”。 现当代名人们对凌氏的小说有不俗的评论: “凌叔华的小说……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鲁迅 “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家中另走出一条新路……显示人物‘心灵的悲剧’或‘心灵的战争’,在中国女作家中,叔华却写了另外一种创作。” ——沈从文 “是在描写资产阶级的太太们的生活和各种有趣味的心理。……她应用绘画上素描的方法,来表现以上的两种人物,风格朴素,笔致秀逸。……说到描写方面,是有几点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宗法社会思想下的资产阶级的女性生活,资产阶级女性的病态,以及资产阶级女性,被旧礼教所损害的性爱的渴求,和资产阶级青年的堕落。她的描写在这几方面是擅长的,而且是有了相当的成就。” ——阿英 “《绣枕》强有力地刻画出旧式女子的困境。……虽然字数不多,《绣枕》却是中国第一篇依靠着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讽刺的象征来维持气氛的小说。”“到了三十年代,她为数极少的作品便被当时更重要的作家们的大量作品掩盖住了,但是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观察在一个过渡时期中国妇女的挫折与悲惨遭遇,她却是不亚于任何作家的。整个说起来,她的成就高于冰心。” ——夏志清 当然,也有人对凌叔华的盛名表示失望。也有人斥责“作者的创作态度不严肃郑重。因为她是个有闲阶级的夫人……使人读到那种作品时,发生一种轻视厌恶的心理。” 如何解读、品评凌叔华的小说,读者通读本书之后,一定会有自己的感悟。 当代知名学者、凌叔华研究专家陈学勇:认为凌叔华“她以不容忽视的小说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1990年5月22日凌叔华逝世于北京。享年九十岁。 2008年8月18日于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绣枕/现代小说经典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凌叔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9268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5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