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别从孩子和成人两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老人艺”的风风雨雨。口述者张定华上世纪30年代与曹禺同台演戏,50年代后进入北京人艺工作,任当时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办公室的秘书。她以第一手材料记录了焦菊隐、曹禺,以及活跃在人艺舞台上许许多多著名艺术家的身影,他们为艺术的献身精神令人神往,他们的坎坷经历亦令人扼腕。

内容推荐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分别以孩子和成人两种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老人艺”的风风雨雨。

口述者张定华曾在《大公报》任职,自30年代与曹禺同台演戏,50年代后进入北京人艺工作,任人艺总导演(焦菊隐)办公室的秘书。作为北京人艺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她以第一手材料记录了焦菊隐、曹禺,以及活跃在人艺舞台上许许多多著名艺术家的身影,他们为艺术的献身精神令人神往,他们的坎坷经历亦令人扼腕。

张定华的孩子——辛夷楣和张桐姐弟,儿时生活在人艺宿合——史家胡同“56号人艺大院”,他们分别以细密的笔触,回忆了几十年前在人艺宿合大院与首都剧场度过的快乐时光,记述了人艺众多的演员、导演和人艺大院的孩子们,以及那些精彩纷呈的话剧的台前幕后。

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棵常青树,“老人艺”是我们记忆深处永不凋零的花。

目录

自序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忆曹禺

我所认识的焦菊隐

凤子阿姨

附:风子在昆明

视舞台为生命的舒绣文

为艺术牺牲无怨无悔的叶子

历尽劫波的赵韫如

“活繁漪”吕恩

朱琳与刁光覃珠联璧合

激情洋溢的田冲

口才奇好的方瑁德

多才多艺善良方正的苏民

潇洒俊逸蓝天野

天才演员于是之

记忆难以忘却

附录:北京人艺经典剧目首演一览(1953—1992)

试读章节

数月之前,在悉尼家中,看了澳洲民族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电影《变脸》。片子放完,已是子夜,从沙发上起来,移步到卧室床上,但辗转反侧,思绪泉涌,睡意全无。《变脸》的故事深刻感人,演员的表演出神入化,但触动我心灵的不仅是那故事,不仅是那表演,却是回忆。《变脸》的主角朱旭,是北京人艺的演员。他的脸把我带回万里之外的故土,带回几十年前的往昔。北京人艺那一连串光彩夺目登峰造极的演出,那些才华横溢风格各异的演员,还有那生气盎然热闹非凡的人艺大院,在我面前一幕幕显现。无论我如何挣扎,也挥之不去。

我生在上海,因为妈妈张定华就职的《大公报》迁京,1953年,我们全家搬到北京。大约一年多后,妈妈又调到北京人艺。北京人艺的全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北京的几个话剧团之一。抗战时期,妈妈在昆明西南联大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剧团,演了几年戏,有些名气。她是典型的戏迷。当朋友们建议她去演戏时,她竟毅然离开报社,去了人艺。

等她进去才知道,剧院里女演员很多,演戏的机会并不多。而剧院领导调她来,看中了她是记者,想让她来当笔杆子。她报到不久,就被任命为总导演办公室秘书。人艺的总导演即是大名鼎鼎的焦菊隐。那时,我大概在上小学三年级。又过了一年,一个寒风刺骨的星期天,我们家搬到了北京东城灯市口史家胡同56号(现为20号)的北京人艺大院。

一、56号人艺大院儿

那天奇冷,妈妈怕奶奶(因为外婆太拗口,所以我们从小管外婆叫奶奶)和我们四个孩子冻坏,就把我们带到她的办公室。等到家搬好,屋里安上烟筒、炉子,才让我们去新家。我这才知道,人艺的办公室是在一个非常考究的几进四合院里。这个四合院,不论正房厢房,都是雕梁画栋,拼花地板,而且全都装了护墙板和暖气,还有卫生设备,舒适之极。妈妈的办公室在北房的里间,大大的办公桌,高高的书架,很是气派。奶奶说解放前这原是大户人家的住宅,当时北京东西城的几大胡同里,这类考究的宅院不少。

我们搬进来后,才发现史家胡同里尽是很有气派的大宅院,特别是从胡同西口进来,过了史家胡同小学,路北一溜儿全是朱漆大门或黑漆大门的大院。小孩子好奇,总想伸头探脑地往大院里瞧瞧,也想知道到底是谁住在里边。不久,我们就探知,为北京和平解放做出突出贡献、时任水利部长的傅作义住在一个朱漆大门里,因为他的女儿跟我们同在王府大街小学。我们搬来之后,做过慈禧太后御前女官的裕荣龄搬进另一个大院。爸爸曾和一位朋友去拜访她。她写了一本《清官琐记》,非常有趣。后来听说,毛主席敬重的章士钊也搬进史家胡同来了。有人考证,清华大学的前身——“留美培训学校”就设在史家胡同。前几批留美学生就在这里通过考试。其中包括后来清华的唯一的一位终身校长梅贻琦,文化名人胡适、赵元任和科学家竺可桢等。据说,清末名妓赛金花也曾住过史家胡同。小弟考入了史家胡同小学,据传说,史小的院子原是史可法的祠堂,但又有人说不是,只是一家姓史的大户的住宅。

这些且不管它,我是一下子就爱上了人艺办公的这套考究宅院。后来,我有机会在其中流连,把各个角落走遍。春天,这几进院里,梨树、桃树开得如烟如云。夏天,主院里的四棵白海棠花朵沉沉压枝。人艺的人就管这个院叫海棠院。即使在寒风呼啸的冬日,红柱绿梁和满院青砖仍显得洁净清爽。这套院子,实际上是干面胡同20号,前门小小的。推门进来,影壁后面和左手边,就是窗明几净的第一个套院和精巧的小套院,然后是南北房和东西厢房俱全的正院,即海棠院。正院后面有胡同通后房。一排后房后面则是人艺的大食堂,食堂北面是空旷的篮球场。篮球场对面,盖了一幢宿舍大楼,院里还有许多平房。宿合大楼后面也是一大排平房。史家胡同56号的大门就在这排平房的东侧。我家则在大门东侧的平房里。高大的排演厅就在我家对面。实际上,人艺大院纵深两条胡同,从史家胡同56号的大门走到干面胡同20号的小门,得好几分钟。

整个大院住了几十家。还有一些人虽然不住在这个大院里,但天天要来这里上班、排戏,因之院里终日人来人往,好不热闹。56号大门右边,就是传达室。传达室的老张长得又高又大,河北口音,一脸严肃,对大院里的孩子很有威慑力。传达室里有两部电话,不管是找谁的电话都打到那里。老张虽然不是演员,但嗓音一点不比演员们逊色。即使找住在大楼顶层的人,他站在楼下,两嗓子就把人喊下来了。大家要打电话也得去传达室,来信则都别在传达室窗前。因此,传达室就成了人来人往的中心。

在排演厅前有一溜儿黑板。剧院的告示都贴在黑板上,比如今天几点排什么戏,开什么会等等。要是公布了新戏的演员名单,黑板前就会围满了人,大家一面看,一面指指点点地议论。除了院长曹禺不常来人艺大院上班,其余的副院长、大导演、演员们,总是在院里穿梭来去。

最使我着迷的是人艺的女演员们。她们一般都很会打扮,一年四季穿着人时。特别是夏天,年轻的女演员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连衣裙,身材又好,真是美不胜收。记得有一年夏天,时兴浅色带点儿的连衣裙。那些年轻的女演员们人人一件,有的是淡黄带黑点儿,有的是粉红带白点儿,有的是浅绿带白点儿。她们在院里穿梭来去,就像时装表演似的,看得人眼花缭乱。那时,朱琳已不太年轻,大概三十多岁吧,但她总是化着淡妆,打扮得体,说出话来有板有眼,显得风姿绰约。

穿着最考究的是舒绣文。我家搬进56号大院时,她刚从上影调到人艺不久。爸爸妈妈总说,中国电影界的四大名旦——白杨、张瑞芳、舒绣文和秦怡,数秦怡最漂亮,但最会演戏的则是舒绣文。那时,姐姐刚刚带我和大弟看了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我对演坏女人的舒绣文印象很深。我当时看电影的水平仅是分出好人坏人而已。她演的阔太太抢了白杨演的纺织女工的丈夫,不是坏人吗?不过,在台下的舒绣文和《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不一样,她说的普通话软软的,带着南音,又总是笑容可掬。当时,人艺只有她、焦菊隐和曹禺是拿文艺一级的工资。院里的演员中,也数她名气最大、资格最老,但她并未显出飞扬跋扈。

她从上海带来大批做工精致的衣服。我总记得,她穿着黑色高跟鞋,淡雅的连衣裙,黑发高高地盘在脑后,轻声软语、仪态万方的模样。她有一个镶满珠子的发网,罩在她的黑发髻上,真是美极了。姐姐和我不断地谈论着那美轮美奂的发网。舒绣文的儿子比我小,长得挺秀气,不过很调皮,常常使她烦不胜烦。她家的阿姨和我家的阿姨一样,都是江苏人,又都从上海来到北京,自然有亲近之感,有时就忙里偷闲地聊聊天。P7-11

序言

2000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在悉尼家中看了澳大利亚民族电视台播放的中国电影《变脸》。片子的主角朱旭,是北京人艺的老演员。他的脸把我一下子带回万里之外的故土,带回几十年前的往昔,带回给我的童年、少年增添了无限乐趣的北京人艺。

我第一次感受到记忆的潮水如此汹涌,如此顽强不息。无论我如何挣扎,它们也挥之不去。唯一的办法,只有把它们写出来。那时,我在澳大利亚一份很受欢迎的中文周报《东华时报》当编辑,每周都要写一大版采访记或时事大特写。我列了一个提纲,就开始写《记忆深处的“老人艺”》一文。在文章的结尾,我注了一个“(一)”。

没想到,11月,文章一见报,我就接到朋友们和读者的电话,以及读者来信。他们一致说:老人艺的事儿太有意思了,你写得真有趣,千万多写一些,可别急着收尾。在这样的鼓励之下,我的记忆被充分激活了,一连写了五大版,连载了五周。读者一翔来信鼓励我说:“五篇大特写仍嫌少。我将珍惜保存。这是一篇史诗,是老人艺的家谱。”

不久,《华夏文摘》网站来向我索稿,我就给了他们一个电子版。没想到,热心的网友们看到此文,觉得好玩,在几年中四处转贴,有些内容竟然被引用到戏剧专业的论文中。2006年,北京人艺网站的负责人张丽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张丽的父亲张学礼是人艺的老人儿,是我母亲的老同事。他和人艺的老人儿们让张丽把文章给他们下载、打印出来,争相传阅。当时,因为我在文章中没有写明妈妈的名字,他们就猜这是谁的孩子写的?谁是她的妈妈?还是我们的老邻居蓝荫海叔叔说:“这应该是定华,她是从《大公报》调来的。”

张学礼自告奋勇,去演乐胡同找,但是,转了半天,他怎么也找不到几十年前焦菊隐先生和我家住的院子。他跑到派出所去查问。派出所的人说:“我们保护隐私权,不能告诉你。”他没辙儿,就把这篇文章的故事一股脑倒出来。派出所的人被感动了,就告诉他我妈妈曾经住在几号。这样,他终于找到了我们以前的邻居,又得到了妈妈搬家后的新电话。

张学礼的故事使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赶紧把文章稍做修改,发给了张丽。很快,人艺网站与院刊就先后发表了。

我这时才好奇地去网上找自己写的这篇文章。大概有近十家网站有这篇文章。也许文章太长,并没有登完。有的网友在留言中说:看得我如醉如痴,继续贴呀!还有人说:我可是人艺迷呀,羡慕你曾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大院中……这些反响出乎意料,我不禁联想起数年前这篇文章在澳大利亚发表时,在华人圈内引起的轰动。

我意识到,老人艺的影响不容低估。它就像是一座金矿,我有责任把这些金子挖出来,让它们伴着岁月自然流失真是太可惜了。我觉得该写一本书。

2006年秋回京探亲,我和妈妈商量,很快拟就了一个大致的提纲。我去人艺看望张丽,她陪我去了史家胡同人艺宿舍,见到了她的父亲张学礼和一些老人儿,心情颇为激动。我这才意识到,那个童年居住数年的大院就是我的故园,老人艺的演员、导演就是我的蒙师。

那天晚上,出差的小弟刚好从外地打来电话,我把所见、所闻、所想统统倒给他。害得他夜不能寐,索性在电脑上写起来。这就是附在最后的《记忆难以忘却》一文的由来。

我和妈妈坐下来整整谈了四周,然后又四处搜求有关资料,最后决定采取母亲口述、我执笔的方式,讲述人艺老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以及舒绣文、于是之等十几位老演员的故事。曾任人艺艺术处处长的凤子阿姨是我母亲的老朋友,我也与她非常熟悉,于是我和我母亲各写了一篇,表达对她的怀念。  我们没有资格给人艺写家谱,只不过想把我们经历的、知道的奉献给有兴趣的读者。如果能给大家带来阅读的愉快,我们就感谢了。

辛夷楣

2007年12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记忆深处的老人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辛夷楣//张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1037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2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