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宋代政治制度研究钩锁稽考的细密入微,超乎其他断代之上,应为不虚的事实。本书作者沉潜发覆十余年,积有许多由自己思考得来的见地,亦属“预流”中人。
本书成果均由缜密考据中渗出,务求事事核实,言之有据。但其宗旨则讲究抉发制度内在理路。“吸收中西政治资源的合理层面”,以“弥补制度机制方面的不足”,现代方法论的立场贯穿始终。因此,稽考并诠释天水一朝台谏制度的背后,实际隐藏着许多政治学理念的知识背景。
图书 |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近二十年来,宋代政治制度研究钩锁稽考的细密入微,超乎其他断代之上,应为不虚的事实。本书作者沉潜发覆十余年,积有许多由自己思考得来的见地,亦属“预流”中人。 本书成果均由缜密考据中渗出,务求事事核实,言之有据。但其宗旨则讲究抉发制度内在理路。“吸收中西政治资源的合理层面”,以“弥补制度机制方面的不足”,现代方法论的立场贯穿始终。因此,稽考并诠释天水一朝台谏制度的背后,实际隐藏着许多政治学理念的知识背景。 目录 增订本自序 序 第一章 引言 一、一个鸟瞰性的考察 二、一个技术性的说明 第二章 宋代台谏官的选任 一、充任台谏官的条件限制 二、荐举台谏官的原则 三、君主亲擢的程序与方式 第三章 宋代台谏机构的建制与职能 一、台谏机构的组成及其沿革 二、台谏机构的职能 三、也谈宋代的台谏合流 第四章 宋代台谏言事制度 一、台谏言事的法令依据 二、独立言事原则的全面确立 三、言事信息的输入渠道 四、章疏:台谏言事方式之一 五、廷奏:台谏言事方式之二 第五章 宋代台谏的职事回避 一、台谏对宰执的职事回避 二、台谏系统内部的职事回避 三、谒禁与其他职事回避 第六章 宋代对台谏系统的监控 一、君主对台谏系统的监控 二、中央机构对台谏系统的监控 三、台谏官的互劾互监 四、对台谏官的升黜和奖惩 五、对台谏官亲戚子弟的控制 第七章 宋代台谏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一、分权制衡权力结构的初步形成 二、宋代台谏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原因 三、台谏系统对宋代政治的积极作用 第八章 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 一、令人费解的历史表象 二、相权对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 三、君权对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 四、对君权相权破坏宋代台谏系统的综合分析 五、君权失误是宋代台谏系统破坏的根本原因 六、宋代的台谏与党争 第九章 结论:分权制衡的失败尝试 一、悖论之一:法制和人治 二、悖论之二:分权制衡和君主专制 三、历史的启示 附录:对中国历史上分权制衡的思考 征引古籍书目版本 初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虞云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580039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5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