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封年画之旅/中国濒危年画寻踪
内容
编辑推荐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的博大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一发现大师的完美,还有灵感的源泉。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每时此时此刻各种徒劳无益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跟随沈泓的《开封年画之旅》去寻找开封的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内容推荐

这些年,作者沈泓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的各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次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这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各地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开封年画之旅》将带大家认识夹江年画。

《开封年画之旅》中的年画全部为作者本人收藏的年画原作。

目录

序(英)

第一章 将生命融进年画

第二章 痴心不改任鹤林

第三章 名称之辩起波浪

第四章 鲁迅与开封年画

第五章 刻版艺人四头牛

第六章 云记艺人郭太运

第七章 封丘寻访张幼心

第八章 追溯开封新年画

第九章 寻幽探胜访古游

第十章 惊艳山陕甘会馆

第十一章 年画邮票之遗憾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第一次交谈中,我注意到了,任鹤林谈当地年画时,不时蹦出“开封年画”这个字眼,偶而提及朱仙镇的年画,也是提出一大堆问题。

我问他:“开封年画和朱仙镇年画有什么区别?”

“在过去没有什么区别,‘在今天区别可大了。”任鹤林说:“其实朱仙镇年画就是开封年画,开封年画就是朱仙镇年画。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并不知晓“朱仙镇年画”一词产生的过程和年代,仅从字面上理解,把朱仙镇年画误认为朱仙镇产的年画,进而把它认定为农民的艺术。如此一来不仅误导了受众,也纵容了‘中草药熬色’之类的虚假宣传。王树村、薄松年及国内最权威的年画研究专家均在所出版的专著中多称‘开封年画’。它发端于都市开封,明代纸马铺遍及开封城区,关于这一点,有当时的《如梦录》为证。清末及民国时期朱仙镇几乎所有店铺作坊都在开封经营,也就是说开封木版年画一直没有间断。以产地说,就应称‘开封年画’嘛。”

“为何现在朱仙镇年画更有名,而开封年画无名呢?”我问道。

“这涉及到后来的政治需求和一些意外事件。”任鹤林说:“要解开这个谜,你应该来一趟开封,我带你看一些地方,见一些年画老艺人,你眼见为实,应该再写一本《开封年画之旅》。”

这是我们第一次涉及到这一选题。当时,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已经写了一本《朱仙镇年画之旅》。同一个地方,写两本年画之旅是不恰当的。

而任鹤林则说:“写《开封年画之旅》完全有必要,因为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年画之旅。你和王树村先生多次合作,王树村和我多次提出过开封年画的概念,木版年画之源开封你不写,这套丛书不是缺撼吗?”

到底有没有必要,后来的发展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唐吉珂德式的人物

第一次接到任鹤林电话后,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到他的一两次电话,有时一周就要接到他的数次电话。听他谈开封年画,谈全国年画动态,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知。

任鹤林的资讯丰富,他和中国最著名的年画专家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等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哪里有什么年画活动,年画界又出现什么争鸣和动向,谁又发表什么观点,他都一清二楚。而他谈得最多的,则是他对开封年画困境的忧虑,和对朱仙镇年画现状的评论。

第二次来电话,谈到朱仙镇年画,任鹤林激动地说:“现在有把年画神话的倾向。我们不要神话,不要传奇。年画不是神话,年画是无数代艺匠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年画也不是原子弹,不神秘,制作并不难,但需要专业技能。不能因为现在流失了,就把它神化,夸大其辞加以炒作。对这种炒作,人们既显得很无奈,似乎又给予见怪不怪的宽容,这种善良的宽容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任鹤林刚刚应邀到德国举办开封年画展。“德国人看了我印年画的演示,惊奇地说中国木版年画是一千年前的海德堡。这就是说,我们的木版年画印制工艺就是彩色印刷机的祖先,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虽然现在落后了,但雕版水印仍然具有现代印刷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

正因为落后了,这一古代最畅销的纸质媒体衰落了,正在消失,又正因为它曾经的辉煌,任鹤林要保留和恢复它昔日的辉煌。

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无异于唐吉珂德与风车作战。后来,任鹤林对我讲述了一个故事。1987年秋,河南省举行了一个抢救民间年画的会议,会上人人都献计献策,大谈如何抢救,如何保护,唯有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民间艺术研究专家杨先让说:“木版年画本身就是消失的艺术,必然消失的东西,无论如何抢救,都是不可能救活的。”

当时任鹤林还刚刚新任开封朱仙镇年画社副社长,决心为抢救这一传统艺术大干一场。杨先让的话无异是一瓢冷水。任鹤林虽然难以接受,但他善于思考,从此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1990年由于种种原因朱仙镇年画社被撤销,随后木版年画研究又一次陷入低谷。

任鹤林不愿意看到他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开封年画走向没落,他选择了一条与风车作战的道路。P006-007

序言

这些年,我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的各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次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这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的诞生。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各地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我的年画之旅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如红船口、夹江、扬州、滕州、柳州、黄陂、北京、无锡、磁县、樟树等地,已经找不到一个民间木版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也仅十多处,其中大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南通、凤翔、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热闹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开封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民间也只有两三家艺人在做年画。传统的年画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已成为濒危艺术。在笔者开始寻访民间年画的十年间,很多年画产地第一次去的时候,尚能见到年画和艺人,第二次去,已物是人非。年画和艺人都已随风飘逝,渺无踪迹。那时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如今,民间木版年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注和传承民间年画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中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的博大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初级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又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一发现大师的完美,还有灵感的源泉。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啊!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每时此时此刻各种徒劳无益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散落在各地的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沈泓

注:本书中的年画全部为作者本人收藏的年画原作。摄影照片均为作者本人摄。书中未注明产地的年画均为夹江年画。

后记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祝福“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里,在手机短信上,在电子邮件里,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家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画。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

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活活气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儿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架起莲花船,抱着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劳动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给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何不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也尽在年画中。

注:作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同好交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封年画之旅/中国濒危年画寻踪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9048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8.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