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的闽南人/图文台湾
内容
编辑推荐

“图文台湾”丛书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本书介绍了台湾的闽南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忆历史,探访民俗,从容地穿梭于时光隧道,轻松愉快地享受一趟台湾宝岛的文化之旅吧!

内容推荐

一代一代爱拼的闽南人,为求生存发展,远离故土,浮海荒岛,用智慧赶走外虏,把根基扎在台湾,在荒芜的土地上建起新家园。他们有了一个新名字——“台湾闽南人”。

生命从此延续,文明从此传承,荆棘变成了鲜花,荒凉变成了繁华。他们有纷争,也有交融:有泪水,也有欢笑,更有那为抗击侵略、保卫家园而洒下的万丈豪气。这就是海峡两岸叙不完、割不断的浓浓五缘情。

目录

前言 闽南人根在中原/1

1.闽台“五缘”割不断/1

2.谁是闽南人?/4

3.何为闽南文化?/6

一 唐山过台湾/8

1.闽南人为何移民台湾?/9

2.闽南人如何移民台湾?/11

3.闽南移民在台湾怎样分布?/16

二 闽南人耕读台湾/18

1.农耕文明开发台湾/19

2.文治礼教建设台湾/39

三 闽南人扎根台湾/57

1.家族重建/57

2.争斗与整合/66

3.抗击侵略保卫家园/76

四 闽南人影响台湾/86

1.政治界闽南名人/87

2.经济界闽南名人/99

3.文化界闽南名人/104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109

试读章节

1.农耕文明开发台湾

郑氏父子开发台湾

驱逐荷兰人后,大批官兵及其家属跟随郑成功进入台湾,这些军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外,他的军队来台时还携带大量农具、种子和其它开垦土地的必需品。

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抵台后,在围攻荷兰殖民者的同时也下令军队在附近开荒屯垦。为进一步开发台湾,他不辞劳苦,亲自到台南的萧垅、麻豆等处进行实地勘探,调查情况。经过几次巡视,郑成功就对台南附近的荒地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制定了更为切实的开垦方案。

收复台湾后,为了保证垦殖的顺利进行、保护当地百姓开发所得的土地物业,郑成功发布了开垦条令,规定官员不准霸占百姓开垦的田地,并积极鼓励农民私垦和文武官员军队军垦。

郑氏开垦的范围仍然以荷据时代开发的台南为基础,逐渐向南北扩展,南到凤山、琅峤,北到鸡笼、淡水。耕地面积一度达到三万甲(甲是中国台湾农民计算田地面积的单位,换算成公制1甲=9699平方公尺,即0.9699公顷),比荷据时代扩大了1.45倍,但这只是开垦的成绩,实际上新垦土地并没有全部成为耕地,有的因土地肥力不足被荒芜,有的因溪沙冲积而毁坏。

此外,为使开垦的土地获得灌溉,当时还修筑了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其中有的是军队修筑的,也有明朝宗室和郑氏的文武官员修筑的,但最普遍的属于民间修筑。由于土地的开发和水利的兴修,农业有了一定的增长,谷物总产量估计最高可达84万石以上,比以往增加大约一倍。

郑成功到台后一年就去世了,此后,其子郑经继续推行土地开垦政策,使得台湾南部的土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经过郑氏父子两代的努力,台湾的开垦事业已初具规模。具体来说,郑氏时期台湾的土地开垦可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指承天府(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赤嵌城设置的台湾最高政府机构,位于今台湾台南市)以南,其开垦地点主要集中在今高雄市、高雄县和屏东县。如高雄市楠梓区的后劲庄、右冲庄,左营区的左营庄,前镇区的前镇庄等;高雄县内湖乡的参军庄,路竹乡的营前庄营后庄、竹沪庄,燕巢乡的援剿中庄、援剿右庄、角宿庄,仁武乡的仁武庄,冈山镇的中冲庄、中权庄等;屏东县林边乡的西势庄、车城乡的琅峤地区等。

北路指承天府以北,直达鸡笼、淡水一带,地区较大,开垦的地点也较南部多且分散,主要集中在今台南县、嘉义县、云林县,如台南县西港乡的后营庄、新化镇的大目降里、六甲乡的林凤营庄、下营乡的中营庄和下营庄、佳里镇的下营庄、官田乡的二镇庄、山上乡的北势洲庄和山仔顶庄、善化镇的小新营庄、柳营乡的果毅后庄、盐水镇的旧营庄、后壁乡的本协庄:嘉义县义竹乡的后镇庄,鹿草乡的鹿仔草庄,太保乡的后潭庄、茄冬庄和奋仔顶庄,六脚乡的竹仔脚庄、六脚佃庄、下双溪庄、后崩山庄、大鎏狮庄、溪城厝庄、湾内庄、苏展寮和更寮庄,民雄乡的叶子寮;云林县古坑乡的嵌头厝庄,水林乡的笨港,斗南镇的石龟溪、林仔庄和南势庄,大埤乡的埤头庄,林内乡的林内庄;此外还有南投县竹山乡的林圯埔、彰化市的半线地区、台中县大肚乡的丁大肚庄、台中县大甲镇的大甲庄、桃园县卢竹乡的营盘坑、台北县金山乡的国姓埔等地。  ’

从以上地区看来,明郑时期的垦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高雄县、台南县、嘉义县一带,越往北开垦地点越少,并且呈点状分布,未形成成片的大面积垦荒。加上郑氏后期连年征战、人口增加,粮食供应发生了不少困难,这些情况都表明:在郑氏23年(1661~1683年)的统治期间,对台湾开发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清政府开发台湾

1683年郑成功孙郑克块降清,结束了郑氏时代。从清取得台湾到1895年日本割台为止,这212年是台湾从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台湾开发的高潮期。这一时期闽南人民大量涌人,正式的全岛性的开发拉开了帷幕。

1684年,清政府在台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下设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最初到达的移民,主要以已开发的台南平原中心地带为依托。向南北两路进行垦殖(平台后。郑氏官兵陆续退往大陆,许多已开辟的田园又荒芜下来,因此最初的开发也多以重复开垦这些荒废的田园为主)。同时,对嘉南平原大片未开发的荒野也进行开垦,浊水溪以南的平地基本被开垦,原来荒芜的土地都变成了良田。

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台湾中、北部的彰化平原仍是一片荒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由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出发北上采集硫磺,途经各地,到处是古木参天,荆棘遍地,野鹿成群,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散居着平埔族部落,很少有汉人足迹。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开始,台湾中部出现开垦高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泉州府晋江人施世榜前后费时十年开凿了清代台湾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八堡圳(又名施厝圳),此工程奠定了彰化平原的开垦基础,后来他又招募移民在彰化平原一带进行大规模开垦。由于这一地区的不断开发,1723年彰化设县,从此与诸罗县分治。

其它地区的开垦工作也有大进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就有人率领漳州府的移民越过大肚溪,于大肚山的南侧开发新土地。

在台中盆地的开发史上,有官吏开垦和民营开垦两种情形。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漳州籍的:总兵张国,副将刘源听、黄鹏爵率领一支以漳州人为主的部队人垦南屯,成为最早的拓荒者。这支部队官兵解甲归田时便在当地落籍定居,建立起漳州人最早的聚落“南屯”。南屯最早的地名叫“犁头店”,据说,由于农事大兴,翻土的犁头需求量很大,在垦区出现了很多打造犁头和其它农具的打铁店,于是有了“犁头店”之称,至今沿用。一些漳州移民在台中盆地建立了新庄仔、大墩、桥仔头等村落,为以后台中市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后来,中部和北部平地的移民越来越多,荒野也得到了成片的开发。

台北盆地的开发,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著名的垦号“陈赖章”请垦大佳腊为标志。此后,开垦者络绎不绝。到雍正年间,开垦区已从盆地中心向周围的板桥平地、新庄平地发展。新竹的开发,以同安人王世杰开垦竹堑埔为最早,他明郑时来台做生意,因督运粮饷有功,准其开垦竹堑埔,郑氏崩溃后,他又返回故里招集乡亲一百多人来台开垦。到康熙后期,新竹一带已开垦出了南北二庄,此后还一直开垦到河谷地区。桃园地区由于水源不足,开发的进程要比其它地区慢得多,但随着大陆移民的逐渐增加,垦荒也逐步展开。台北地区的开发始于康熙末年,到乾隆末年,台北这里的荒地已基本被开垦完。台北市,包括市区和郊区基本都是闽南地区的移民开发的。

艋甲地区的开发主要是晋江、惠安和南安的移民完成的;大稻埕、大龙峒和社子一带主要是同安县的移民完成;士林、内湖一带主要是漳州移民完成。自康熙中期至乾隆后期,将近百年的开垦,使台湾岛的西部平地已基本成为良田。此后开垦的目标逐步转向丘陵山地和交通不便的宜兰平原、埔里社盆地。宜兰平原本来十分适合耕种,但由于交通不便,许多人裹足不前,致使开发缓慢。后来,一些勇敢的漳州移民披荆斩棘闯入这里,并建造了城镇,这里的开发才逐渐有了起色。咸丰年间,埔里社盆地也基本被开发完毕。至此,台湾西部的开发基本完成。

大陆移民在台湾各地开垦的形式是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开始时,各个聚落的人口并不多,随着移民的增加,各个聚落点不断扩大,最后连成一片。开发台湾,对移民来说是一部血泪史。疾病、洪水、台风以及土著的袭击,使许多人长眠在他们开垦的土地上。再加上早期清政府不允许带家眷入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许多闽南人终身未娶,没有享受家庭的温暖,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都十分痛苦,他们为开发台湾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同时在台湾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开发故事。

P19-23

序言

宝岛台湾是我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匡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岛上风景秀丽、气候暖和、物产丰富,极宜人类生存与发展。台湾居民绝大部分是从大陆直接或间接迁徙过去的,他们与原住民一起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开发和建设宝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大陆人民的大批迁入,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不断地移植台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使台湾文化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自1895年以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和1949年以后两岸的长期隔绝,大陆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十分有限。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大批的台商和各界人士纷纷渡过台湾海峡,到大陆经商和从事文化交流,然而大陆人民进入台湾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迫切希望了解台湾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为了让大陆人民特别是大陆的青少年能比较全面、真实地了解台湾,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批研究台湾的学术工作者编写了“图文台湾”丛书。这套丛书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通俗的语言,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台湾的情况,既追述两岸人民共同开发建设台湾的艰苦历程,也颂扬两岸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收复台湾、保卫台湾的光辉业绩,同时展示台湾的美丽景观、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和文化艺术。

我们期望,这套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能陪伴您一起追忆历史,探访民俗,欣赏台湾的秀丽风光,让您从容地穿梭于时光隧道,流连于古迹佳景,轻松愉快地享受一趟台湾宝岛的文化之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的闽南人/图文台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丽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4401
开本 16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7-49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