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层次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突出成就。从孔子整理“六经”讲起,直到清代第一大书,是称“中国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其论点鲜明,见解独到,史科宏富,功力扎实,文字更简练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可以填补中国历史文献学史的空白,对后学者将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图书 |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增订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分层次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突出成就。从孔子整理“六经”讲起,直到清代第一大书,是称“中国百科全书”的《古今图书集成》。其论点鲜明,见解独到,史科宏富,功力扎实,文字更简练流畅,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可以填补中国历史文献学史的空白,对后学者将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各类载体文献的流行发展,并对文献进行注释、著录、校勘、辨伪、辑轶等的专门之学。本书力求展示我国历朝在上述诸方面的成就,以勾勒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大体发展轨迹,探索其发展规律。本书是在白寿彝先生指导下完成的。 目录 绪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道路简说 一 简策时代历史文献学的特征 二 纸张普及后的历史文献学 三 雕版印刷与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四 古籍的亡佚与辨伪、辑佚 五 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与历史文献学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 一 孔子的“述而不作”一关于六经的整理 二 战国诸子论历史文献 三 《春秋》三传和历史文献的解释 两汉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初步形成 一 两汉时期对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二 刘向、刘歆父子的校书与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形成 三 班固与《汉书·艺文志》 四 文献学家——郑玄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一 文献分类著录的变化 二 《七志》和《七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集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释形式的发展 隋唐时期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隋唐时期的类书 唐人注释书名著三种 五代时期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成就 宋代的文献收集与官方藏书目 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 宋代的总集 宋代的类书及其他资料汇编 宋代对历史文献的校勘 北宋对古代文献注释的变革 郑樵在文献学方面的成就 朱熹的注释和辨伪 宋代的金石学 略谈辽、金时代的历史文献 元代历史文献学的概貌与特点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文献通考·经籍考》散论 略谈明代的官私书目 《永乐大典》概说 胡应麟与古籍辨伪 明代丛书的繁荣 《经义考》初探 略谈顾炎武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的贡献 试论卢文弨、顾广圻的校勘异同及其特点 钱大昕的历史文献学 说《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编者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增订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增订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曾贻芬//崔文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6265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2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3-01 |
首版时间 | 2010-03-01 |
印刷时间 | 2010-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56.1 |
丛书名 | |
印张 | 19.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50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