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虫的生存之道
内容
试读章节

一些好事的研究者为了观察,把刚刚从卵里新孵出来的蚱蜢从卵囊取下来,而这些蚱蜢幼虫很快就将它们的外皮从虫体上脱落下来。这种皮肤,在孵化的时候已经松弛,这时看上去很像是一件非常合适的服装,里面包裹着纤细动物柔软的腿和脚。然而,后者在身体有些向前拉起之后,伴随着脖子背部两处的膨胀(图6),成功地分离了脖子和脑后的皮肤,然后表膜快速地收缩,并从虫体上滑落下来。小蚱蜢就这样首次露面,自身从其孵皮皱缩的残余物里挣脱出来,成为地球上新的自由生物。作为一只蚱蜢,它开始练习跳跃,而且经过最初的努力,它跳跃的距离可达10-12厘米,是其身体长度的15倍或20倍。

然而,当蝗虫幼虫在正常、未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孵出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它们想象为从卵里孵出,进入卵囊多孔的空间,而且全部被埋在泥土里。它们这时还不是完全自由的生物,只能靠向上挖掘,爬到地面才能获得它们的自由。当然了,它们离地面并不太远,而且大部分路程是穿越较容易穿透的卵的细胞壁。但是,再往上就是一层薄土,经过冬雨之后已经变得硬实,而穿破这一层土一般说来可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没有多少昆虫学家仔细观察过新孵出的蚱蜢出现在地面的情景,但是法布尔利用人工手段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从玻璃管子观察被土覆盖的蚱蜢幼虫。他讲述了这种小动物所作出的艰苦努力,通过利用它们伸直的后腿,向上挤压它们纤细的身躯,穿出土层。与此同时,脖子后边的泡囊交替地收缩和膨胀,弄宽向上的通道。法布尔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孵皮脱落之前完成的,而且只有在到达地面、昆虫已经获得了在地面上的自由之后,围裹的细胞膜才被丢弃,肢体活动才不会受到限制。

昆虫的所作所为、做事的方式总是被当作一些情况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能发现昆虫行为的起因,我们人类该有多么聪明!例如,考虑一下埋在土壤里的蝗虫,几乎就是一个胚胎罢了。它如何知道自己不会注定要住在这个黑暗的洞中,虽然它是在这里第一次感觉到了自我?什么力量刺激了推动它穿过土壤的生理功能?最后,什么东西告诉这种生物在上方能找到自由,而不是水平方向或向下方向?许多人认为人类知识回答不了这些问题,但是科学家有信心最终解答所有这些问题,至少在控制宇宙活动的基本力量方面。

我们知道,动物的所有活动取决于神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能量,对外部的影响作出微妙的反应。约束身体机制的任何种类的能量会根据机制的结构产生各种结果。因此,动物体内神经力量的效果由动物的身体结构决定。这样,一种本能行为就是在某个特定种类身体内起作用的神经能量的表达。在这里解释本能性质的现代概念也许离题太远;我们只需说明新孵出的蚱蜢在周围所遇到的某种情况,或者其内在生成的某种物质,将其神经能量转化为行动,作用于某个特定机制的神经能量形成了昆虫的动机,而具有如此性质的机制能够克服地心引力。因此,如果在各个方面是正常健康的,如果没有碰上巨大的障碍,生物就能不可避免地到达地面,就像淹没在水下的软木塞最终还是要浮出水面一样。一些读者会提出异议,像这样的观点破坏了生活的浪漫,但是谁会愿意浪漫故事必须出自小说作家之手;而且即使是浪漫的故事也不一定就是好小说,除非它体现出描述真相的某种努力。

在露天环境从卵里孵出的昆虫,其生活开端的条件可能要比蚱蜢稍好一些。例如图7所示的属于大螽斯家族一些昆虫的卵。它们看起来像是平卧的椭圆形的种子一样,一排排交错地挤在一起,有些依附在嫩枝上,有些出现在叶子上。当要孵化时,每个卵都会在一侧(快到一半的地方)裂开,在无遮蔽的平坦的表面上横越,形成一个十字形裂口,这为幼虫孵出提供了一个容易的出口。后者被一个精妙透明的鞘包裹,在鞘里面,昆虫的长腿和触角被紧紧地压在虫体身下,但是,当卵裂开,鞘也裂开,而幼虫孵出时,皮肤随之脱落,把皮留在鞘里。新出生的昆虫这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能伸展它的几条长腿,然后迈腿走开。如果这时得到了适当的食物,昆虫很快就会满意地进食。P9-11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蚱蜢

第二章 蚱蜢的旁系远亲

第三章 蟑螂及其他远古昆虫

第四章 生活方式和生存手段

第五章 白蚁

第六章 蚜虫

第七章 周期蝉

第八章 昆虫的变形

第九章 毛虫与蛾

第十章 蚊子和蝇虻

序言

在动物学研究早期,很多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对鸟类、昆虫以及田野、树林里的其他动物进行观察。博物学家们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学习,大自然是他们灵感和快乐的源泉。他们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浅尝辄止,并不过于深究。只要能理解事实的表面现象,能用平凡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很久以前,当人们发明语言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事实问题。早期的作家,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会写下了动人的文字。大家都很喜欢读这些人的作品,因为文字生动、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还有一类博物学研究人员并不在乎动物的习性,只想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此类学者用显微镜观察动物,并将各种动物肢解开来,研究它们的构造和结构关系。他们发现,在动物体内还有很多没有被命名的组成结构,于是他们给这些组成结构一一命名。当他们的论著出版后,因为稀奇古怪的词汇太多,公众根本无法读懂。此外,因为大自然没有赋予解剖学家以更多词汇来修饰动物体内的组成结构,因此他们不能像在户外活动的博物学家那样用大量的描述性修辞手段为他们的著作增色。所以,动物结构学者写出来的东西枯燥乏味,从未得到过公众的青睐。

但总有一些人求知若渴,比如说解剖学家,他们就不满足于仅仅了解动物干什么或怎么生出来的,所以积极致力于动物生理功能的研究。为了弄清蕴藏于神经中的自然之力,他们发明了各种机器设备,用于测量动物的肌肉力量;分析动物食物和组织;通过实验展示动物的行为成因。从事此类研究的生理学家必须有良好的物理学基础和化学基础。因此,他们喜欢用科学术语进行论述,用化学和数学公式表达思想。大众自然无法读懂他们的作品。人们之所以思想保守,那是因为对这门学科一无所知,只相信以往传承下来的思想观点。可惜的是,生理学家的语言和大众的保守思想格格不入。

因此,旧时的博物学家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而那些所谓的“自然爱好者们”谴责实验室解剖人员剥夺了自然之美、毁灭了人类灵魂。当代的博物学者也许会卖掉他的家什,但如果他得了胃痛或神经痛,或疾病侵害了他的植物或动物,他只能求助于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了。

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真相,因为田野里的很多自然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验室里的博物学家们努力解开户外环境的各种谜团,分析影响动物生命和行为的各种因素。他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要干什么,每一项任务都有什么样的价值。每一套人工环境只能有一项自然因素发挥作用。他们必须反复试验,认真观察不同的原因会造成什么样不同的结果。

从表面上看,研究自然是很有趣的。不过,现代人必须学会深入观察其他动物的生命。比如说昆虫并不是稀奇古怪的生物,它们和我们一样必须遵循自然法则,那就是一切生物必须遵循同样的基本原则才能延续生命。只不过人类遵循自然法则的方式和方法与动物相比不同而已。

很多诚实的人觉得很难相信进化论。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在观察到不同类型动物的不同结构之后,并没有发现一切生命形式的功能同一性,因此无法理解进化就是一种生命形态向另外一种生命形态的渐进性结构偏离。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动物采纳和完善了不同的方法。人类和昆虫代表了动物进化中分歧最大的两个极端。两者的结构截然不同,因此功能同一性则更为明显。研究昆虫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掌握生命的基本原理。

作家认为写书就是要有人读,就像食物得有人吃才行。本书是为读者提供的一顿昆虫大餐,特别注重高营养和食物均衡。为了美味起见,尽可能地删掉讨厌的技术术语,尽可能地不把它做成纯科学食品。除了用了一点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本书尽可能地不用那些令人倒胃的佐料,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希望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  本书各章的很多内容来自于已经出版的《史密森学会年度报告》。大多数整版彩色插图和示图则由美国昆虫局提供,其中一些是首次面世。

R.E.斯诺德格拉斯

内容推荐

在动物学研究早期,很多博物学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对鸟类、昆虫以及田野、树林里的其他动物进行观察。博物学家们并不热衷于技术知识学习,大自然是他们灵感和快乐的源泉。他们对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浅尝辄止,并不过于深究。只要能理解事实的表面现象,能用平凡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很久以前,当人们发明语言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事实问题。早期的作家,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会写下了动人的文字。大家都很喜欢读这些人的作品,因为文字生动、妙趣横生、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编辑推荐

本书美国史密森学会推荐,全球最经典的科普读物,带你走进昆虫的神秘王国,领略昆虫世界的精彩故事!本书是为读者提供的一顿昆虫大餐,特别注重高营养和食物均衡。为了美味起见,尽可能地删掉讨厌的技术术语,尽可能地不把它做成纯科学食品。除了用了一点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本书尽可能地不用那些令人倒胃的佐料,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希望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虫的生存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罗伯特·埃文斯·斯诺德格拉斯
译者 邢锡范//全春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42028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6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6-49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