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源自《中国青年报》的历史“钩沉”。

那些曾经的梦,那些事,过去的那些人。过去的政客,过去的报人。过去的艺人,过去的文人。过去的教授,过去的校长……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钩沉”栏目之精选结集团。

“钩沉”围绕着民国“过去的那些人”展开,张季鸾、成舍我、杨度、叶公超、苏曼殊、梁遇春、任鸿隽、翁文灏……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地“钩沉”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于此间一一复活,带给我们阅读与感慨的同时,更留无限思考。

目录

序言

一、过去的报人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王芸生:彻头彻尾的新闻人

 陈铭德:报社老板最谦恭

 成舍我:我要说话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浦熙修:“天窗”记者

 彭子冈:不合时宜的天真

 雷震:倔强的笋心

 殷海光:孤独的自由

二、过去的政客

 杨度:货与帝王终书生

 陈布雷:一入侯门不自由

 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

 王世杰:那位曾经的部长

 叶公超:还是文人最自由

 梅汝墩:壮士孤寂

三、过去的文人

 苏曼殊:行云流水一孤僧

 许地山:寂寞落花生

 梁遇春:半梦半醉半人生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张恨水:鸳鸯蝴蝶不害人

 卢前:诗酒人生

 王文显: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李健吾:“花团锦簇”的多面手

 罗念生:我不要那个,那个是虚的

 谢德风:翻译家的两种历史

 穆旦:被遮蔽的星辰

 朱东润:“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

 张天翼:童话之静美

 邵洵美:被遗忘的“非典型”

 那志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

四、过去的艺人

 黎锦晖:流行的悲剧

 费穆:左右不逢源

 万籁呜:几次与历史失之交臂

 陈叙一:“陈叙一走了,译制片死了”

五、过去的校长

 胡元伎:叩头校长昂首拒官

 任鸿隽:真正的科学是独立的

 杨振声:被遗忘的思考

 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熊十力:世上从此无“真人”

 竺可桢:“浙大保姆”

 周诒春:被遗忘的老校长

 陆志韦:妥协之道

 罗家伦:“专制”校长的民主姿态

 梅贻琦:一位君子

六、过去的教授

 翁文灏:科学家在路上

 钱宝琮:求真求关

 黄文弼:历史的嘲弄

 钱端升:半生空白

 方显廷:资料里的经济学

 马裕藻:被人忽略的那面

 吴梅:一段旧时曲

 黄自:芳华留不住

 邓之诚:“旧学”风范

 马一浮:粹然儒者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胡小石:师道亦风流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

 刘致平:学者尊严

 童寯:不近人情的建筑师

 马宗融:湮灭的热诚

 束星北:科学的品质

 费巩:民国年代的一盏油灯

 曾昭抡:不修边幅的名教授

 吴宓:“我是吴宓教授”

 张奚若:民国“炮手”

 乔大壮:刀石其人

 台静农:谜一样的沉默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梁宗岱:在谨严中创造自然

 陈梦家: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试读章节

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

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

“梁思成?”她答道。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人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崔勇这样评价朱启钤。

崔勇的博士毕业论文,题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写于2000年。但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除十多篇后人回忆外,再无与朱启钤相关的研究资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朱启钤被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何为历史原因?崔勇并没有详谈。但翻开史册,却能惊奇地发现,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政局动荡中,朱启钤留下这些痕迹:北京巡警厅厅丞,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后曾因此被通缉),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

宦海沉浮,毁誉交织,朱启钤的身影,就在这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但依旧清晰的,是他所创下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督办修筑的津浦铁路,至今仍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之一。他任董事长的中兴煤矿公司,是其时仅次于抚顺、开滦的全国第三大煤矿。他在上海创建的中兴轮船公司,是我国首家以民族资本兴办的远洋轮船公司,解放后成为新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基础力量……《华盛顿邮报》曾热情洋溢地赞道,朱启钤“成绩斐然,在远东罕有其匹!”

而在崔勇看来,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更是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朱启钤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祯,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

朱启钤还以其深厚的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

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梁思成晚年也曾回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治安很差,每次野外勘测古建筑时,朱启钤均事先通过社员中的党政头面人物,向当地政府打招呼。每到一处,各县县长均亲自接待“一帮文弱书生”,并派员向导,必要时还派保安人员护送。

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崔勇感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

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林天宏

P226-228

序言

有关新闻,不同教科书上有不同的诠释,其中之一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这种观点,到了网络年代,似乎更加大行其道。事实也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快,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当然,越来越多的新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轻,浮皮潦草,如过眼烟云。

新闻有没有更长久一点的意义?意义何在?不同的认识会导致新闻从业者以不同的姿态和方法制作新闻。相对于网络年代日益“工业化”和“流水线”式的新闻制作,《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愈来愈像一个置身于喧嚣浮躁之外的新闻手工作坊,独特与精致是这家作坊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冰点周刊》并不认为,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它孜孜以求的是,即使新闻已经变成旧闻,但其认识价值和文本价值历久依旧弥新。

《冰点周刊》强调新闻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是理性的、温和的、建设性的。相对于许多媒体而言,《冰点周刊》更加看重新闻的表现性和可读性。它不喜欢干巴巴的思想,而是钟情于那种“有表情的思想”。

《冰点周刊》一直在苦苦寻找一个时代的经典意象。换句话说,它一直在张大眼睛注视着这个时代的“那一滴水”。它摒弃宏大叙事,喜欢在细枝末节的表现中,让读者看到这个时代模糊的背影。它的编辑的口头禅是:故事、故事、故事,细节、细节、细节。

《冰点周刊》并不冰。它只是不那么热衷热点和热闹罢了。冷眼热肠是它的记者进入新闻现场时的状态。在它看来,记者可以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记者的笔不能泪流满面。一颗悲悯的心,须有一支冷静的笔伴随始终。

《冰点周刊》排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风格。它提倡的风格是平实的、朴素的、含蓄的、隽永的。不猎奇,不靠制作刺激的新闻标题吸引读者的眼球。

《冰点周刊》一以贯之坚持制作严肃新闻,但严肃不等于僵化、呆板,更不画地为牢。严肃仅与态度有关。严肃无须板着面孔,恰恰相反,愈是严肃,愈须有趣,好读。

《冰点周刊》十分看重“稀缺”。物质资源因稀缺而愈加贵重,精神资源因稀缺而尤显珍贵。它的报道,很费力地挖掘着我们民族丢失的某些传统,也很用心地传递着我们国家一向缺失的某些价值。

《冰点周刊》不是专业报刊,也不是专给某一部分小众阅读的读物。这里既没有专家,更没有“权威”。它只是根据普通人的常识来判断新闻。在它看来,好的报道直指人心:要么触动心灵,要么震撼头脑。

《冰点周刊》并不偏重厚爱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它只是根据新闻的本分做事:坚守中立立场,维护客观原则。如果一定要提升其某种价值取向,那就是:它希望自己的报道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有力者汇聚起向善的力量,让无力者获得向上的支撑。

一直以来,便有一些铁杆读者,一期不落地收藏《冰点周刊》,而更多的信息反馈是,几乎每天都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冰点周刊》的报道何时结集出版。恰好福建教育出版社乐意成全读者的这一愿望。

一份已经翻过的报纸早已变成旧闻,但在相当一部分读者心目中,这些旧闻依然活着。今天,它将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人们的书架和记忆,进入历史。这让我们这些办报纸的人,今后更加诚惶诚恐,不敢对新闻这份职业产生半点倦意,失去半点敬意。

杜涌涛

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冰点周刊》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旧士(过去的那些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涌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52377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2
出版地 福建
234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