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杨国荣同志的博士论文。全书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
图书 |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杨国荣著作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杨国荣同志的博士论文。全书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 目录 序 引论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 第二节 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 第三章 致良知说的分化 第一节 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 第二节 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 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 第四章 志(意)知之辨的演进 第一节 “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 第二节 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 第三节 “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 第五章 从良知说到童心说 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 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 第六章 王学的终结 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 第二节 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 第三节 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 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辩:启蒙思想的前奏 第七章 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 第二节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 第三节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 第四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 附录 心·理·物 后记 新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杨国荣著作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国荣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7023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9 |
出版时间 | 2009-06-01 |
首版时间 | 2009-06-01 |
印刷时间 | 2009-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48.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