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角逐(国共台湾海峡战事揭秘图文版)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军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名人避寿就是在生日的那一天,主人要离家出走,不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这种风俗不知起于何时,清朝时已盛行一时。蒋介石也不能免俗,曾多次避寿。

1949年11月5日,是蒋介石63岁的农历生日。此时,国民党军主力已被消灭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己正式宣告成立。

“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如丧家之犬惶惶然逃到台湾,总统职位尚未恢复,其处境之狼狈,心情之沮丧,是难于言表的。他决定以避寿为名,去台湾名胜阿里山一游,借以宽慰百结之愁肠。

4日上午9时,蒋介石身穿深灰色长袍、黑呢子马褂,头戴旧式礼帽,面带倦容,心事重重地走下阳明山(原名草山,蒋介石认为有“落草为寇”之嫌,改为阳明山),飞往嘉义,然后转乘森林铁路专车登山。

下午1点许,蒋介石一行到达阿里山。蒋经国对前来迎接的阿里山林场场长说:

“‘总统’年逾花甲,到阿里山上来一方面是为避寿,一方面也是为找个幽静的地方好好休息两天,同时看看阿里山风光。”

5日,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为父亲六三华诞,阿里山上天气晴朗。凌晨3时30分起身,向父行礼祝寿后,即随父在月光下步行,复蜿蜒登祝山。明月高照,清光无极,如入水晶世界,美丽无比,难以笔墨形容。自住所至祝山徒步8华里。父亲直行至山顶,毫无倦意。5时20分在山顶远望,正落月西沉,东方发白,相映成趣,历半小时,旭日初升,鲜艳夺目,红光渐满大地,似从新高山山巅腾空而上也,父亲东向肃立,对天地祷告,随员亦在祝山向父祝寿。旋回阿里山寓所。

6日大清早,蒋介石一行便匆匆下山,返回台北。

阿里山秀美的风光并没有给蒋介石带来多少欢颜。他始终愁眉不展,就连话语也不多,一点儿也看不出过生日的高兴劲儿。相反,他日夜反思一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失去了整个大陆?

蒋介石对自己的失败,如骨鲠在喉,箭穿于心,感叹道:

“我们的整个大陆都沦陷了,究竟我们大陆的这种悲剧,这种浩劫,是谁为为之?孰令致之?”

光感叹是不行的,面对着逃到台湾的文武百官、残兵败将,蒋介石不能不有所交代。

痛定思痛,蒋介石认为败走大陆首先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并总结出导致军事崩溃的六大原因:军队纪纲败坏,对三民主义的动摇,军队内部贪污、腐败,而无教育、监察制度,官兵对立、军民脱节,战略上的错误以及外交上的失败。

就过去一年失败的情形看来,以军队纪纲的败坏最为严重……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一般军长、师长,不经过请假的手续,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职守,自由行动……即此一点,就足以知道我们军队的纪律扫地。

自从抗战末期到现在,我们国民革命军内部所表现的贪污、腐败的内容和实情,真是光怪陆离,简直令人不能想象。……许多高级指挥官每到作战的时间,不是在陆上准备了车辆,就是在水上准备了船舶,一到紧要关头,就不管他的部下生死,而先自上车或者登船逃命,这样没有人格的官长,可以说是寡廉鲜耻,怎能再取得部下的信仰呢?而且,一般的高级将领,在生活上骄奢淫逸,何尝还有一点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我们军队每到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中较好的房屋,就一定被我们军队占领,借了人民的东西不归还,损坏了人民的器具不赔偿。这样,当然使人民对我们发生反感,而不愿帮助我们。

其次,蒋介石认为失败在于国民党本身的腐朽。他痛心地反思道:

抗战胜利以来,我们一般同志精神堕落,气节丧失,把本党五十年的革命道德精神摧毁无余。甚至毁法乱纪,败德乱行,蒙上欺下,忍心害理。……我们党和团的组织复杂、散漫、松懈、迟钝,党部成了衙门,党员成了官僚,在社会上不仅不能发生领导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家讥笑侮辱的对象。……党内有若干不肖之徒,自认为本党已经失败.不惜充当汉奸的走狗,来卖党变节,甚至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弄得廉耻道丧,丑态百出,以至民心涣散,士气堕丧,形成分崩离析的局势。……自抗战以来,本党在社会上的信誉一落千丈,我们的革命工作苟且因循,毫无进展。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了。

过去在大陆,国民党是不能被批评的,因批评国民党而被逮捕、囚禁、暗杀的,不计其数,甚至连国民党内元老级人物也在所难免。到台湾后,蒋介石自己批评起来了,虽然只是泛论,没有具体指出诸如搜刮民脂民膏的孔宋家族,残民害民的中统、军统特务,钩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上层官吏,但能指出国民党的腐朽,甚至认为“早就应该消灭淘汰”,也算是一点进步。P40-43

后记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分裂并不代表历史的总流向,统一才是其干流奔腾不息之所归。中国统一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广泛、更深刻、更稳定。海峡两岸的分裂,注定将是暂时的,注定将重归一统而告终。

在中国历史上,多少政治领袖、政治集刚,顺应了人民的呼声,以国家民族统一为己任,努力推动统一进程,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中华民族正是由于有了“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的秦皇汉武、世祖康熙,才使统一的活剧更加威武雄壮。

当历史的长河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已走到了最后统一的历史关头。

在海峡两岸力量对比上,力量的天平早已倾向大陆,并且这个倾斜过程仍在继续,不要忘记大陆经济正以两位数高速增长。力量对比是总量的对比,不是人均占有量的对比。现在台湾有些人在看待两岸力量对比时,错就错在无视总体看人均,因而总认为力量的重心在台湾,大陆是贫弱的。但不要忘了,科威特富得流油,却一度被伊拉克吞并,这不是很说明问题吗?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就认为两岸力量对比的重心在大陆,并据此作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中英、中葡之所以比较顺利达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协议,就是中国有力量的表现。如果中国太贫弱,他们是不会将这块“肥肉”白白交出的。请再重温一下邓小平关于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谈话: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茸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政策。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这是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对刚刚结束马岛战争、被世人公认为“铁娘子”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讲的。

那种不容商量、信心十足、铿锵有力的话语,使“铁娘子”铁气全无。走出大会堂时,撒切尔夫人跌的那一跤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安排的。

从人民愿望看,统一是血缘,是亲情,是共同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呼声。在台湾,历次民意测验表明,拥护中华民族统一的总是占绝大多数。在大陆,14亿同胞无时无刻不盼望国家统一。在海外,华人更希望统一,统一将使他们腰杆更硬。

孙中山先生曾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是的,历史的潮流不可抗拒。中国的强大将促进统一,统一大业的完成将使中国强大的进程更快。只有顺应历史,才能为民谋福,才能创立伟业,逆历史而动者只能以粉身碎骨退出历史舞台。

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时刻盼望着祖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以高度灵活的政策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然而,由于外部反华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的顽固不化,不断制造台海地区的矛盾和冲突,阻碍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尤其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猖獗,极端“台独”分子公然叫嚣“台湾独

在胡锦涛和连战共同发表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改善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开展政党交流,建立两党定期沟通平台。

连战之后,亲民党和新党的最高领导人宋楚瑜、郁慕明也造访祖国大陆。他们所到之处,官方和民众都给他们以最热烈的欢迎,“欢迎回家”是最常见到的标语。

连宋大陆之行,推出两岸政党交流交往的盛举,标志着海峡两岸间经由政党交流建立起了新的政治对话模式,不仅开创了两岸政党交流的历史新局,也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8月23目,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一行30人抵达厦门。

历史竟然是这般惊人的巧合:47年前的这一天,两岸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

国共两党开展基层党务人员交流互访工作的“首航之旅”,被评价为“两党关系史上新的一页”。随后,深圳市与台南市、青岛市与彰化县、苏州市与新竹市、宁波市与基隆市、福州市与高雄县的两党基层交流工作也逐步展开。

朋友、兄弟,这些词汇于国民党基层党部访问期间不断在重复。

国民党以台湾在野党身份到大陆进行基层交流,“党务搭桥、经贸文化唱戏”,使两岸经贸交流又有了一种实用、新颖方式,对两岸的经济和两岸的政治关系都有益。

和平与发展、两岸互利双赢,是包括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在内的伞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只有和平,才能发展,只有共同发展,才能永久和平。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世纪的潮流,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

当前,大陆政通人和,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发言权,影响国际形势的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这就为国家统一创立”、建立“台湾共和国”,台海局势骤然紧张。

“台独”主张违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政府绝不会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坐视不管。

2000年3月3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时指出:

“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形式的‘台独’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关系到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问题上,我们不会让步,不会妥协。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中国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决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十天后,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把中国政府20多年来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法律化,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反分裂国家法》是对“台独”分子的当头棒喝——玩火者必自焚!

在坚决打击“台独”分裂活动的同时,祖国大陆积极发展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据统计,1995年至2004年,台胞来大陆累计2676.9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98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3448.65亿美元,其中大陆出口562.95亿美元,进口2885.7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和顺差来源地;大陆累计审批台资项目37186个,合同台资557.2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311.78亿美元。与此同时,两岸“三通”也已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两岸交流与往来的持续发展,加强了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增进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  4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伸出右手,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相握。这是时隔60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正所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造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说,中华民族最终统一已经万事俱备。现在的关键是找出统一之路,找出海峡两岸人民都能接受的统一之路。这是摆在海峡两岸人民面前,也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无论存在多少分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为共识的: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最大利益,是最佳选择。

作为一个处在中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中国人,我们坚信:中国的统一与强大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是犬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的潮流不是几个小丑可以阻挡的。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绝不是分裂。

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海峡人民共同的历史责任。海峡两岸领导人都应作民族的功臣,绝不能作历史的罪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开创统一的新篇章。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附: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

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六日至五月三日访问大陆。这是国共两党一次重要的交流与对话。在两党“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共同体认下,四月二十九日,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就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两党交往事宜,广泛而深入地交换了意见。这是六十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四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会见了国民党访问团全体成员。两党工作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工作会谈。

基于两党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承诺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切,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全文如下:

五十六年来,两岸在不同的道路上,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十多年前,双方本着善意,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开启协商、对话与民间交流,让两岸关系充满和平的希望与合作的生机。但近年来,两岸互信基础迭遭破坏,两岸关系形势持续恶化。目前两岸关系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关键点上,两岸不应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而应步入合作的良性循环,共同谋求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机会,互信互助,再造和平双赢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实现光明灿烂的愿景。

两党共同体认到: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有助于消弭隔阂,增进互信,累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两党基于上述体认,共同促进以下工作:

一、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

促进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速恢复平等协商,就双方共同关心和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推进两岸关系良性健康发展。

二、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  三、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促进两岸展开全面的经济合作,建立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放海空直航,加强投资与贸易的往来与保障,进行农渔业合作,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的销售问题,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击犯罪,进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合作机制,并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优先讨论两岸共同市场问题。

四、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

促进恢复两岸协商后,讨论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包括优先讨论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问题。双方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寻求最终解决办法。

五、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建立两党定期沟通平台,包括开展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进行有关改善两岸关系议题的研讨,举行有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议题的磋商。邀请各界人士参加,组织商讨密切两岸交流的措施等。

两党希望,这次访问及会谈的成果,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开辟两岸关系新的前景,开创中华民族的未来。

目录

序章 蒋介石败走大陆/1

 奉化溪口,蒋介石对送行的父老乡亲,伸出三个手指头……/1

 “谁说国民党没远见!”蒋介石早就选好了退路——撤守台湾/7

第一章 国共大角逐,向台湾海峡转移/16

 十兵团大举入闽,九千勇士血洒古宁头,叶飞品味到海水的苦涩/16

 “金门大捷”并未给蒋介石带来好运,海南岛上空升起了五星红旗/26

 这回蒋介石学乖了:放弃舟山,收缩兵力,拱卫台湾/32

第二章 蒋介石反省大陆失败,台湾岛危机四伏/40

 “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军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40

 “蒋总统复位”,开始了“卧薪尝胆”的第一步/46

 杜鲁门恨透了蒋介石,称其“实在无可救药”/49

 风雨飘摇中的一页孤岛/55

第三章 转机出现在朝鲜半岛/60

 “三八线”燃起熊熊战火,美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60

 蒋介石急欲出兵朝鲜,却遭杜鲁门的再三拒绝,气得大骂:“娘希匹!美国佬!”/66

 在朝鲜半岛丢尽颜面的美国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台湾/72

 周恩来总理发表严正声明,“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容许他国干涉”/77

第四章 开辟“第二战场”/81

 国民党军大整编/81

 “过去共产党用农村包围城市,现在我们要用海岛

 包围大陆”,胡宗南实施浙东沿海大窜犯/83

 “金门王”胡琏披挂上阵,欲把东山岛变成第二个“金门”/89

 胡琏没能再现“金门辉煌”,二〇〇高地成了不可逾越的天堑/94

 号称“国军精锐中之精锐”的空降部队一败涂地/99

 东山岛变成了国军的“伤心岛”/104

第五章 东海冲击波/110

 西子湖畔,毛泽东谈笑论兵,要“清理门户”/110

 张爱萍准备“登堂入室”,剑指一江山岛/114

 海天大战,打响了一江山岛战役的前奏曲/119

 张爱萍立下“军令状”/123

 “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129

 刘廉一痛哭流涕:“什么都完了,又落了一场空”/135

第六章 历史曾给了蒋介石“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机会/140

 共产党向台湾伸出和平之手/140

 “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144

 “立法委员”密访北京/149

 国民党“八大”召开,蒋介石关闭了国共谈判的大门/154

第七章 “八二三炮战”/158

 导火索来自中东/158

 金门岛在炮火中震颤着、燃烧着,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63

 名曰护航的美舰眼看着蒋舰挨炮却坐视不救,毛泽东摸清了艾森豪威尔的底牌/170

 “单日打,双日不打”,美国人无法理解也不愿接受的事实:中国人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中国只有一个,而且是统一的中国/178

第八章 空中大搏杀(上):血与火的洗礼/186

 毛泽东掷地有声,“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186

 保卫大上海/193

 “远伸作战”,海军航空兵屡建奇功/197

 入闽作战,四战四捷/202

 王自重痛打“响尾蛇”,杜凤瑞碧血洒长空/208

第九章 空中大搏杀(下):“矛”与“盾”/216

 夜幕里的“幽灵”/216

 空战发生在同温层/221

 挖掉“西方战略眼睛”/223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夜歼电子侦察机/227

 地空导弹部队旗开得胜/233

 “黑小姐”折戟南昌城,陈老总哈哈大笑:“我们是用棍子捅下来的!”/236

 现代战争奇观:导弹部队打起了游击战/241

第十章 血祭中国海(上):“八六”海战/246

 拂晓,“剑门”、 “章江”隐蔽驶出左营港/246

 “海上先锋艇”担任指挥艇/251

 “目标——章江,开炮!”/254

 “剑门”在劫难逃/260

 英雄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65

第十一章 血祭中国海(下):崇武以东海战/271

 崇武以东发现敌情/271

 海上突击编队收到了周总理的四条指示/275

 魏垣武血染沙场,与敌舰在海上“拼刺刀”/279

 张逸民智斗“永昌”号/284

 “永昌”葬身海底/288

 蒋介石充满无奈,“只要不怕死,谁也没有办法!”/291

第十二章 秣兵枥马为“反攻”/295

 蒋介石对演习情有独钟,在台湾海峡炫耀武力/291

 一改再改的“反攻时间袁”/302

 为鼓士气,蒋介石登上了金门岛,上演了一出“毋忘在莒”的闹剧/307

 中关建交,蒋介石用颤抖的手写下“庄敬自强,处惊不变”/309

第十三章 “反攻大陆”成了千古绝唱/315

 台湾海峡不“平静”,“国防部”急电:中共舰队企图穿越台湾海峡/315

 蒋介石撒手人寰,“反攻大陆”寿终正寝/318

 子承父业的蒋经国悄悄地改变,从“汉贼不两立”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322

 蒋经国推行“政治革新”,艰难地开启了两岸交往的大门/325

 台独头子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国民党丢失执政权/330

后记 两岸统一,大势所趋/335

序言

公元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70天后,蒋介石乘坐“中美”号专机仓皇降落在台湾松山机场,宣告了国民党集团在中国大陆的彻底败退。

自此,台湾海峡风起云涌,不复平静,国共两党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血雨腥风的大角逐。

时光如梭,60多年过去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离开我们已有30多年,一代枭雄蒋介石也早已撒手人寰。海峡两岸早已听不到枪炮声,和平与发展,两岸互利双赢,成为包括绝大多数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然而,130公里宽的台湾海峡仍在阻隔着两岸炎黄子孙的团聚。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分裂不代表历史的总流向,统一才是其干流奔腾不息之所归。海峡两岸的分裂,注定将是暂时的,注定将重归一统而告终。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本书通过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翔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蒋介石自败退大陆后,国共两党在台湾海峡展开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军事科学院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军事历史研究所彭玉龙副研究员、中国文史出版社张蕊燕同志为此书最终付梓做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以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12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几十年,说明他绝非庸碌之辈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几乎战胜了所有的对手,却唯独输给了毛泽东。在毛泽东指挥的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949年12月10日下午。蒋介石在我军隆隆的炮声中钻进“中美”号专机,仓皇逃往台湾,开始筹划并实施他“反攻复国”的计划,于是,台湾海峡战事频发,国共两党军事对峙良久,但是,在维护民族利益问题上都表现出了一致对外的共识……

编辑推荐

从风起云涌的台湾海峡,看国共政治、军事、外交之内幕。

一部惊心动魄、硝烟弥漫的战争画卷!

一曲可歌可泣、悲壮雄伟的英雄战歌!

本书通过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翔实生动的语言记述了蒋介石自败退大陆后,国共两党在台湾海峡展开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角逐(国共台湾海峡战事揭秘图文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洪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8692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7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8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