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复活(青少版最新版)/中外文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在对全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的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高。《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内容推荐

  《复活》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后期的一部作品。它对俄国社会的揭露和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并以主要的篇幅揭露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以及官吏的昏庸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列宁在评价托尔斯泰时说得很中肯:托尔斯泰“在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达到“撕下了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是“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作品”的“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是狂热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等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即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第二部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第三部

试读章节

“哐啷”一声,值班的看守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牢里冲了出来。“玛丝洛娃,过堂去!”看守吆喝道。

“喂,玛丝洛娃,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一会儿工夫,一个年轻女人大踏步走出牢房,她的脸色好像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一样苍白,而她的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的衬托下,反而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站在那里,似乎是故意地挺直了身体,这使得她本来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

她就是玛丝洛娃。

走廊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气味,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令人窒息。而院子里的空气新鲜爽快,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走到院子里的玛丝洛娃不禁闭上了眼睛,使劲做着深呼吸,享受着这自由舒畅的空气。她被两个士兵押着走出了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街上的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玛丝洛娃脸红了,但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这里的空气比监狱院子里的更加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她好久没有在石子路上走路了,这会儿又穿着笨重的囚鞋,这让她的脚感到疼痛。她瞧瞧自己的双脚,竭力走得轻一点。在经过一家面粉店的时候,她的脚差点儿碰到店前的一只灰鸽子。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她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她微微一笑,然而接着又不禁长叹了一声。

女犯玛丝洛娃的经历很平常。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女仆的女儿,这个女仆跟着饲养牲口的母亲住在乡下两个地主的老小姐家里。这个未婚的女人每年都生孩子,像乡下常有的情况那样,孩子受过洗礼,后来母亲却不喂养这本来不想生养的、没有用处而且妨碍工作的孩子,于是孩子就很快饿死了。

五个孩子就这样死去了。他们都受过洗礼,后来不喂养,随之死去。第六个孩子是和一个过路的茨冈人私通生养的,是个女婴,她的命运本来也是和前五个同样的,可是,恰好两个老小姐中的一个来到牲口棚,责骂饲养牲口的家奴不该把奶油做得带牛腥味。恰好正碰着产妇带着漂亮健康的娃娃在牲口棚里躺着。老小姐责骂奶油做得不好,责骂不该让生孩子的女人到牲口棚来,正想离开时,却回头看见了那个孩子,就动了怜悯之心,产生了做孩子教母的想法。她给这个小女孩受了洗,十分可怜这个小女孩,便拿钱和牛奶给那母亲,于是小女孩活了下来。两位老小姐便叫她“救活的娃娃”。

小孩三岁时,她的母亲生病去世了。饲养牲口的外祖母嫌外孙女拖累自己,于是两个老小姐把小女孩带回自己家里抚养。黑眼睛的小姑娘生得非常活泼而且讨人喜爱,两个老小姐也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老小姐是姐妹俩:妹妹较和善,叫索菲娅·伊万诺夫娜,就是她给小姑娘受的礼;姐姐则比较严厉,叫玛丽娅·伊万诺夫娜。索菲娅·伊万诺夫娜打扮小姑娘,教她读书,想把她培养成养女。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却说,应当培养成女佣人,好侍女,因而她很严厉,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骂甚至殴打小姑娘。因此,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之下,小姑娘长大成人后,便成了半个使女半个养女。这样她就有了一个中性名字,既不是卡齐卡,也不是卡坚卡,而叫卡秋莎。她学会了做针线,收拾房间,用白粉擦拭圣像,烧肉,磨咖啡,煮咖啡,洗衣服,有时陪两位老小姐坐坐,为她们朗读。

有人给她提亲,但是她谁也不愿嫁,她认为,她跟那些向她求亲的劳动人民一起生活会很艰苦,她已经习惯了地主家的舒服日子。

她这样生活着一直到十六岁。她刚过十六岁的时候,这两位老小姐的大学生侄子,一位很有钱的公爵来到她们家里,卡秋莎就爱上了他,但并未对他表白,甚至自己也不承认这一点。后来,又过了两年,这个侄子在参战的征途中顺路看望姑姑,在她们家里住了四天,临行前夕勾引奸污了卡秋莎,第二天塞给她一张一百卢布的票子便离开了。他走后五个月,她才知道,自己怀孕了。

从那时起她看见什么都心烦,她只是想,如何才能摆脱等待她的那种耻辱,她不情愿地服侍着两位老小姐,每天只是应付差事。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她竟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发起脾气来。她对老小姐说过很多粗鲁话,后来自己也后悔了,要求结账辞工。

两个老小姐对她越来越不满意,就辞退了她。她从她们家里出来,到一个警察分局局长家当使女,然而她只在那里待了三个月,因为警察分局局长、一个五十岁的老头时常纠缠她,有一次,他逼得特别紧,她发火了,骂他“傻瓜”和“老鬼”,并猛推他的胸部,把他推倒在地。她因粗暴被辞退了。这时她不能再找工作,因为她很快就要生产了。她搬到一个农村的寡妇家住,这个女人是接生婆,还兼做酒生意。分娩很顺利。可是那接生婆在乡下给有病的产妇接生,把产褥热传染给了卡秋莎,因此生下的男孩被送进了育婴堂,据送孩子的老太婆说,孩子刚送到就死了。

卡秋莎刚住进接生婆家的时候,一共有一百二十七卢布:二十七卢布是挣的工钱,一百卢布是诱奸她的人送的。当她离开时,只剩下六卢布。她不会节省,除了自己花,谁来要钱她就给谁。接生婆收她生活费用(吃饭,喝茶),两个月收取四十卢布,送走孩子花去二十五卢布,四十卢布又让接生婆借去买牛了,二十卢布也是这么花光了——买了衣服和小礼品,所以当卡秋莎恢复健康时,她已经没钱了,不得不找份工作做。她去林务官家里找到了活儿干。可是她的命运好像跟她过不去似的,林务官是结过婚的,简直和那个警察分局局长一样,从头一天开始他就纠缠卡秋莎。卡秋莎讨厌他,千方百计躲着他,可是他比她经验丰富,也更有心计,重要的是,他是主人,可以随意支配她,逼她就范,抓到机会便占有了她。林务官的妻子知道了,有一次,碰到丈夫和卡秋莎单独在一起,便跑过来打她。卡秋莎也不饶人,她们就厮打起来,结果她被赶出了家门,也没有付给工钱。最后卡秋莎来到城里,在姨母家落了脚。姨母的丈夫是装订工人,以前生活宽裕,如今把现有的雇主都丢掉了,经常酗酒,凡是能弄到手的东西都换酒喝了。

姨母开一间小洗衣坊,依靠这营生养活孩子,供养不可救药的丈夫。姨母提出来让玛丝洛娃给她当洗衣工。可是看到姨母家的洗衣女工所过的那种艰苦生活,玛丝洛娃犹豫了,随后到事务所去找女仆的活儿干。她在一位太太带两个中学生儿子的家里找到了工作。她来到这一家,过了一个星期,那大点儿的,长着唇髭的儿子、六年级中学生却丢掉学习,又缠着玛丝洛娃不让她安宁。母亲把这所有的过错都算在玛丝洛娃头上,又把她辞退了。

新的工作没有找到,玛丝洛娃又到佣工事务所,在这里她遇到一位在裸露的胖胳臂上戴花镯子,手上戴宝石戒指的太太。这位太太了解了前来找活干的玛丝洛娃的境况之后,把自己的住址给了她,约她到自己家里去。玛丝洛娃便去找了她。那位太太亲热地接待她,请她吃馅饼,喝甜葡萄酒,还派自己的女仆到什么地方去送一张便条。傍晚,来了一位留着花白长发和灰胡子的高个子男人,这个老头儿马上紧靠玛丝洛娃坐下,他眼里闪着光,和她开起玩笑来。女主人把作家叫到另一个房间,玛丝洛娃听见女主人说:“是个雏儿,从乡下来的。”后来,女主人叫过玛丝洛娃来说,他是位作家,很有钱,如果能讨他欢心,他会不惜一切。她讨到了他的欢心,作家给了她二十五卢布,并要求要经常跟她见面。这钱很快花掉了,用于支付姨母家的花销和购买新衣服、帽子和纱带。过了些天,作家又一次派人叫她去。她去了。他又给她二十五卢布,并提出跟她搬到一处单独的房子里住。

P1-5

序言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200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们亲切地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温总理的《仰望星空》中的诗句,给读书的意味再次作出精彩而深刻的诠释。对读书虔诚,对知识的尊崇,对学问的敬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时常仰望星空的民族,才是能发展、有希望的民族。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和没有作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强调全民读书、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悠悠历史长河中,读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记,成为人类文明的“亮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从来就是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它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在2l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必将以知识凝聚力量,而读书是我们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动力和社会风尚。

所以,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会激发青少年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想象,对人类艺术的不懈追求,对人生信念的牢固树立。为了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的读书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一批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遴选,选编了一系列古今中外最具时代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不朽文学作品,奉献给系统读书的读者,力求为你们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阅读体系。

在这套系列中外名著中,匪疑所思的冒险与神奇在此展开:

我们乘着鹦鹉螺号潜游海底两万里;随着小人儿尼尔斯去骑鹅飞行;跟着格列佛前往奇异国度;鲁滨逊也在不安分地记述着自己的孤岛旅程……

这里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紧箍咒的孙悟空;有足智多谋、名扬四海的诸葛亮;有豪气干云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有宝玉、黛玉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有许许多多神魔鬼怪的大碰撞,还有令全人类心向往之的英雄传奇……

可以听安徒生、格林给我们讲童话;伊索、克雷洛夫为我们说寓言;可以看到小王子忧伤的眼睛;可以领略高尔基的精彩人生;更可以倾听孔孟、老庄的讲经说道;冉阿让的重生与奉献;涅赫留朵夫的复活;简·爱对幸福的渴望与寻找……

在这套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从书中,有的作品篇幅较长,有些是用文言文写成,青少年在阅读时难度很大,专家学者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经典的编写,保留主线,浓缩精华,展现精彩,化难为易,确保了经典故事的原始生动感,扫清了青少年的阅读障碍。

最后,愿这套丛书能带领青少年朋友插上文学的翅膀,遨游这广阔的文学天空。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复活(青少版最新版)/中外文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8124978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新疆
202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9: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