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生,由放牛娃而至游方僧,如果仅停留在此,朱元璋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朱元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芸芸众生中最令人瞠目的转变。峰回路转的命运,让他成就了中国历史的一段传奇。他的人生经历,从此点燃了许多国人找寻中国梦的热情。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政客文人为他而着迷,因他而奋进。
人生如戏。朱元璋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正是这一真谛的最好诠释。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撷取了部分朱元璋逸闻趣事,配以精美的图片,力求从史籍中恢复那段叱咤风云的岁月的同时,展现朱元璋的人生传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以替人耕种,兼或贩卖豆腐维持生计。为了贴补家用,朱元璋很早便为人放牛,一家人过着虽贫困却安宁的生活。朱元璋牢牢抓住命运给予的机会,充分运用与生俱来的智慧与胆识,由一名不起眼的小兵逐渐成长为一员统兵大将。他统领的起义军在元末群雄斗争中脱颖而出,依次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力量,并最终摧毁了腐朽的元朝统治者。1368年,朱元璋在今南京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统一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大明王朝存在了276年,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使人们从更多的角度了解朱元璋,本书由明孝陵博物馆组织人员从丰富的史籍中撷取了部分与之相关的逸闻趣事,以“成长”、“军旅”等为纲目,描绘了朱元璋的七面传奇。
贤内助马氏助夫
与郭子兴联姻之后的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大大上升,被人尊称为“朱公子”。婚后的马氏积极支持朱元璋的事业,是朱元璋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据史书记载,马氏仁德慈善,有智计鉴断之能,爱好文史,朱元璋每次出征,文书之类都交给马氏管理,即使在紧张仓促之中,马氏也未尝丢失过。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马氏除了在日常事务上对自己有帮助外,马氏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替朱元璋周旋于郭子兴面前,极力维护了朱元璋与郭子兴之间的关系。
有一次,郭子兴将朱元璋监禁了,不准进食。马氏知道后,非常心疼,就到厨房偷了刚刚出炉的炊饼,悄悄给朱元璋送去。不巧在半道上碰到了养母张氏,在慌乱之中,马氏将炊饼藏在了自己的怀中。刚出炉的炊饼非常烫,又紧贴着胸口,马氏被烫得眉头直皱,非常痛苦。张氏见她神色慌张,就把她叫住仔细盘问。马氏因热炊饼贴身烫得疼痛难忍,泣不成声。张氏觉得非常奇怪,就故意问长问短,马氏实在忍不住了,就跟张氏说了实话。张氏令她解衣拿出饼来,大家一看,马氏的胸口已烫成了焦红色。此情此景令张氏十分感动,她立即命人给朱元璋送饭,还亲自劝说郭子兴释放朱元璋。
还有一次,朱元璋打了胜仗,向郭子兴报功,但郭子兴只是冷淡地敷衍了几句。朱元璋非常懊丧,回到自己家中,长吁短叹。马氏见了,就关切地问:“听说夫君打了胜仗,我正为你高兴,为什么夫君却闷闷不乐?难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朱元璋不愿意说,就答了一句说:“你怎能知道我的事啊?”马氏于是问道说:“是不是我义父薄待了你了?”朱元璋被妻子猜到心事,更加烦闷,说:“你既然知道,还问什么?”马氏说:“你知道义父为什么这样对待你吗?”朱元璋说:“我当然知道。以前他怕我专权,就削了我兵权,我什么也没说。现在又怀疑我不肯尽力,我就争先杀敌。但是我打了胜仗回来又怎么样?你义父仍然对我冷淡。我真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马氏想了一会儿,问:“你每次出征回来,有没有给义父礼物?”朱元璋听了一愣,说:“没有。”马氏说:“我知道其他将帅,每次打完仗回来时都有礼物献给义父,夫君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朱元璋说:“他们的财物都是掳掠来的,我出兵时秋毫无犯,哪里会有礼物!就是有从敌人那里夺来的财物,也应该分给部下,怎么能献给主帅?”马氏说:“夫君体恤民生,慰劳将士,理应如此。但义父不知道这些,他见别人都有礼物献给他,只有夫君没有任何表示,当然怀疑你私吞金帛,因此心中不高兴,这才薄待了夫君。如今我倒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与我的义父前嫌尽释。”朱元璋问:“你能有什么办法?快说说!”马氏说:“我这里还有一些积蓄,把它们献给义母,请义母向义父说明情况,义父肯定高兴,不会再难为你。”朱元璋觉得十分过意不去,说:“这样做太委屈你了。”第二天,马氏将自己积蓄的贵重首饰等物品一一捡出,拿去送给义母张氏,还说这些都是朱元璋孝敬义父、义母的一点儿心意。收到礼物的张氏很是高兴,她满心欢喜地把事情告诉郭子兴,郭子兴听说了,果然很开心。他说:“元璋这么有孝心,以前倒是我错怪了他。”自此以后,郭子兴对朱元璋疑虑渐释,每遇到战事,都和朱元璋商议,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朱元璋的地位提高,让郭子兴的两个儿子感到十分嫉恨。他们觉得朱元璋的权力太大,威望太高,威胁到了他们兄弟的利益,因此郭氏兄弟就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有一天,这两兄弟突然对朱元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甚至邀请朱元璋出去喝酒。马氏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疑,就提醒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几次三番想害你,这次肯定也没安好心,你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喝他们的酒。”朱元璋是何等聪明的人物,马氏一说,他心里就有数了。但碍于情面,郭氏兄弟俩请喝酒又不能不去,于是朱元璋就想了一个计策。他假装很高兴跟马氏告别,然后朱元璋和郭氏兄弟出了门。他们一起走到半路,朱元璋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对天喃喃而语,若有所见,过了一会儿,他翻身上马,不是继续往前走而是骑马就回。郭氏兄弟大为惊讶,他们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就在在后面追喊,朱元璋回喊道:“我不负你二人,你二人何故设计害我,如今天神告我,说你们二人在酒中下毒,天神令我勿往!”郭氏兄弟听了,吓得汗流浃背,他们说:“置毒酒中,我俩从未对外人说过,他怎么知道的?难道真有天神帮助他?”从此,兄弟二人再也不敢陷害朱元璋了,就是在郭子兴的面前,也不谈及朱元璋的功过。
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逐渐成为主帅,马氏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参谋之一。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能最终当上皇帝,马氏是功不可没。她是朱元璋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皇后不封娘家人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战,朱元璋的羽翼逐渐丰满,他认为登基称帝,建立新王朝的时机已经成熟。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天江苏南京)称帝,一个新的王朝——大明王朝诞生了。作为明王朝开国皇帝的结发妻子马氏,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后。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在大封功臣的同时,任命了数量庞大的各级官吏,辅助他管理王朝。他当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那些亲戚,该上尊号的上尊号,该封王的封王,该给官职的给官职。对马皇后的家人,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外戚,他打算也封他们一定的官职。朱元璋就去跟马皇后商量,想看看她有些什么建议。没想到马皇后一口就回绝了,她对朱元璋说:“你把国家的官职俸禄都给了自己家里的人,这是非法的呀!”朱元璋说:“你是皇后,给皇后的亲戚封官,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马皇后摆着手,对朱元璋说:“你想过没有?国家的法令是你这个当皇上的定的,你让文武大臣不要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谋官,可自己反倒不守法,人家怎么服气呀?”朱元璋不说话,马皇后就笑了笑,又说:“你不必怕我为难。我的亲戚,未必都是有才能的人。让没有才能的人当官掌权,可不是我的心愿。用人一定要看他的才能高低,不能看和咱们的关系远近。你说对不对?”朱元璋也笑了,连连点头说:“你这么有心胸,我太高兴了。”马皇后坐下来,叹了一口气,说:“我虽是个女流之辈,可也听过历朝历代的故事。有许多皇后的娘家人当了大官,就胡作非为,搅得朝廷上下不安。别人也不敢管,结果闹出不少乱子。你可不能像从前似的,只顾让我的亲戚们高兴,不管国家今后的安宁。我没什么见识,可我家里的人要那么胡来,我就不答应!”接着,马皇后还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外戚专权的危害,说明用人办事要有远见的道理。朱元璋听了,十分佩服,答应立刻停止封马家人当大官。
由于这么做了,明朝后来很少有外戚干预朝政造成的大乱子。这跟马皇后的远见卓识很有关系。
P128-133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以替人耕种,兼或贩卖豆腐维持生计。为了贴补家用,朱元璋很早便为人放牛,一家人过着虽贫困却安宁的生活。
1343年,淮北地区发生旱灾,第二年春又发生蝗灾。天灾严重影响了朱家的生活。一个月内,父亲、母亲、长兄先后饿死。17岁的朱元璋面对着家破人亡的窘境。为了生存,他出家做了和尚,从此遍尝人世艰辛。然而命运的磨难不仅没有摧垮朱元璋,他反而成长为一名个性坚强、体魄健壮的青年。
朱元璋成长的时代正值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百姓已无法继续生存,起义之火在人们心中酝酿。1351年,由韩山童、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在今安徽阜阳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形成燎原之势。在起义风起云涌之时,25岁的朱元璋于1354年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此后,朱元璋牢牢抓住命运给予的机会,充分运用与生俱来的智慧与胆识,由一名不起眼的小兵逐渐成长为一员统兵大将。他统领的起义军在元末群雄斗争中脱颖而出,依次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力量,并最终摧毁了腐朽的元朝统治者。1368年,朱元璋在今南京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统一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大明王朝存在了276年,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朱元璋的一生,由放牛娃而至游方僧,如果仅停留在此,朱元璋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朱元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芸芸众生中最令人瞠目的转变。峰回路转的命运,让他成就了中国历史的一段传奇。他的人生经历,从此点燃了许多国人找寻中国梦的热情。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政客文人为他而着迷,因他而奋进。
人生如戏。朱元璋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正是这一真谛的最好诠释。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撷取了部分朱元璋逸闻趣事,配以精美的图片,力求从史籍中恢复那段叱咤风云的岁月的同时,展现朱元璋的人生传奇。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为了使人们从更多的角度了解朱元璋,明孝陵博物馆组织人员从丰富的史籍中撷取了部分与之相关的逸闻趣事,以“成长”、“军旅”等为纲目,描绘了朱元璋的七面传奇。
参与本书编撰的有向阳鸣、王广勇、臧卓美、何毅群、夏爱军等,最后由周钰雯审定。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已经出版的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