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从容(18位文化名人近距离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诗人缪克构近年来对钱谷融、罗洪、辛笛、登琨艳、徐中玉、草婴、章培恒、戴家祥、陈丹青、阮仪三、钱文忠、周星增、朱仁民、帕慕克、渡边淳一、陈忠实、贾平凹、孔东梅等18位文化名人的访谈录,清晰描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求闻达、从容自在的历史背影以及中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执著向上、淡定前行的人生轨迹。在该书中,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视觉和一个作家的深厚笔触沉静交融,近距离的倾听和深层次的挖掘,凸现了人生的真实状态。

内容推荐

钱谷融、罗洪、辛笛、登琨艳、徐中玉、草婴、章培恒、戴家祥、陈丹青、阮仪三、钱文忠、朱仁民、周星增、帕慕克、贾平凹、陈忠实、孔东梅、渡边淳一……

他们的人生,有别样从容

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求闻达的高远襟怀,野云孤鹤般的雅人深致,在形神间无不自然流露;从容情怀仿佛可以使喧闹的世界也安静下来。  跌宕人生中的精彩华章,有雀跃、有黯淡、有激扬、也有沉默;凭借知识分子的心、脑、眼、脊梁骨和胆,他们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的自我生命的写照,是这样令人动容。

而中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无论进入纷繁的历史,还是游走于家园世界,他们凭借自己的执著和内心追求的真实,孜孜不倦地建立抵御逝川的精神世界,又是这样令人感动和向往。

目录

自序

钱谷融:从容是一种修养

罗洪:淡泊文坛八十秋

辛笛:掌心化诗

登琨艳:寻找“无我”

徐中玉:不实践无以知真相

草婴:翻译的力量

章培恒:以“人性”修文学

戴家祥:寂寞白鹃楼

陈丹青:退可退,非常退

阮仪三:给城市留一条回家的路

钱文忠:用减法讲历史

朱仁民:十年·一个人·一座岛

周星增:造一所大学圆梦

帕慕克:世间一切皆小说

渡边淳一:爱能对抗死亡

贾平凹:人生几多情

陈忠实:《白鹿原》后不仓促

孔东梅:走近外公毛泽东

后记

试读章节

钱谷融:从容是一种修养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北王南钱”声誉卓著。“北王”指王瑶先生,北京大学教授,惜乎已于1989年辞世。“南钱”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先生,2008年迎来了90寿辰。

在华东师大二村,绿树掩映的一幢公房的三楼寓所内,行动自如、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的钱谷融先生如今仍然每天手不释卷。他最爱读《世说新语》。散淡情怀深深浸染在他九十岁的人生之中,从容自在的生命状态令人神往。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他的《论“文学是人学”》长期受到批判,尽管他六十岁才出版了第一本著作《<雷雨>人物谈》,尽管做了37年的讲师,但钱谷融先生的学术成就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忽略的丰碑。他培养的一大批人文领域的学者,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2008年7月12日午后,酷暑中的申城迎来一场大雨。雨后,钱谷融先生在自己的寓所,一边摇着葵扇,一边就人生、文学、教育等话题接受了我的专访。

文学作品应该富有情致和诗意

缪克构:钱先生,您说过自己最喜欢的是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结果教了一辈子现代文学。您对现代文学的总体评价如何?

钱谷融:现代文学中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是不错的,其他好的不多。鲁迅作品中《野草》《朝花夕拾》是相当不错的,短篇《孔乙己》这些也都不错。徐志摩、戴望舒有几首诗也是好的,闻一多也有几首好诗,一个诗人有几首好诗已经不错了。

缪克构:您认为现当代文学中哪个领域的成就比较大?有人认为是白话诗,有人认为是小说。还有人觉得是影视文学,因为这是新兴的。

钱谷融:我在很多方面知识是不足的,影视文学什么的我接触也少。新诗我以为成就不高,所以不大喜欢。鲁迅的散文和散文诗成就很高,周作人散文中那种冲淡的境界是很不错的。

缪克构:现在是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有人认为20世纪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中国作家是鲁迅,也有人认为是张爱玲、卞之琳……您认为呢?

钱谷融:鲁迅的确是不错的,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的作品里都有一种诗意。周作人书看得多,他的文章里有一种冲淡的情怀。周氏兄弟恐怕是高出其他人一头的。

缪克构: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

钱谷融:我觉得文学作品应该富有情致和诗意,使人感到美,能够激发起人们的某种憧憬和向往。遗憾的是,最近100年来,从世界范围来说,作家们的思想和技巧虽然日新月异,时显奇彩,可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少有丰厚的情致和浓郁的诗意。那令人憧憬、惹人向往、永远使人类的灵魂无限渴望的美,更是日见杳如了。我觉得,今天的作家似乎理智远胜于感情,好像他们更多的是在用他们的头脑而不是用他们的整个心灵写作。因此他们的作品最打动我们的也往往是偏重在思想上,而不能使我们全身心地激动。

缪克构:先生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品格,这是您一直实践的理论,我觉得您说的审美更多包括了情感的东西,那您怎么看待理性呢?

钱谷融:文学的本质,我觉得是诗。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感情还是思想,都应该蕴涵诗意。诗是思想感情的结晶,不仅仅是感情里面包含着思想,思想里面也包含着感情。思想与感情在文学里是不能分拆的。如果分得出这个是思想,这个是感情,那就不是文学作品。在一个真正的作家身上,思想的力量与感情的力量是凝为一体的,一个的强大只会增加另一个的力度,而不会相反使另一个削弱。

缪克构:原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当前有不少人转向思想史、文化研究领域,您怎么看?

钱谷融:这是各有所好。从我来讲,我就喜欢文学、爱好文学。文学本质是诗,诗就是心灵的、感情的事。

知识分子应独立于天地之间

缪克构:1957年的时候,您写了《论“文学是人学”》,当时是怎样一种背景?

钱谷融:当时文学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对此我是很不以为然的。1957年2月,学校要举行科学讨论会,号召教师提交论文。我一向只知道教书,很少写文章,在领导的号召下,也就不得不勉为其难了。当时正是“双百方针”提出不久,学术界思想比较活跃,我那时也不懂得什么顾虑,只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出来就是了。其实这个思想当时与主流思想是很不合的,所以当时一出来就遭批判。

缪克构:“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您最早是怎么想到的?

钱谷融:“文学是人学”这话起先是从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里来的,里面提到“高尔基曾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我觉得这个话很对,于是根据这个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我当时是借高尔基的话来发表我的观点。论文的题目开始也不是这样的,我起的题目是《文学是人学》,没有“论”,也没有引号。我们当时的系主任许杰说,你加一个“论”,加个引号,打出高尔基的招牌,借权威说自己的话。他出了这个点子,文章题目就成了《论“文学是人学”》。自己提出一个理论,比较容易成为靶子,我论高尔基的“理论”就比较好。

后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泰纳(傅雷把他的名字翻译为丹纳,著有《艺术哲学》)的《英国文学史》的序言里看到这句话,“Literature,it is the study of man”,才知道“文学是人学”是泰纳提出来的。《英国文学史》这本书我家中一直有,我没有看。

缪克构:对今天的很多读者来说,大家只知道您的《论“文学是人学”》很著名,您因此也受到了很长时间的批判。这篇文章具体到底讲了哪些观点?

钱谷融:我在《论“文学是人学”》一文里,一共谈到了五个问题:一、关于文学的任务;二、关于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三、关于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四、关于各种创作方法的区别;五、关于人物的典型性与阶级性。我认为谈文学最后必然要归结到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品对人的影响上。而上面这五个问题,也就是在这一点上统一起来了:文学的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教育人;作家对人的看法、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作家的世界观中对创作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就是我们评价文学作品的好坏的一个最基本、最必要的标准,就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的主要依据;而一个作家只要写出了人物的真正的个性,写出了他与社会现实的具体联系,也就写出了典型。P3-6

序言

年少时我曾在乡间偶遇一位老知识分子,他告诉我读书需从名师,而从师又不如访友。那时,我自然还不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乡村,除了连环画和《故事会》,哪里可以找得到什么书来读一读!在“文革”过后不久的“风声”里,那些史料和掌故里的乡村读书人在哪里?那些盖了藏书楼,办起书院和私塾的老先生哪里可以遇见?以前的读书人,晚年时回归故里,门庭学子济济,书声琅琅,乡村常见一脉书香流淌。我没有这样的幸运,只好一门心思读熟了课本,弱冠之年,负笈沪上,方知世界之广大。乡间老知识分子的话再次在我耳边响起,便惶惶然拜访起大学之内同乡的良师益友,以后更是走出象牙塔,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幸运我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新闻人,虽然青灯黄卷,旦复旦兮,常为他人作嫁衣不知东方既白,但忽忽十年,我也始终耐不得寂寞,腾出一只手来写写弄弄,成就了一些自以为可以安置灵魂的文字。这些访谈录算得上是其中的一章。就文字本身而言,自然不能全算是我的,但对人生而言,他们却深深震撼了我,成为我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一部分。老一辈知识分子不求闻达的高远襟怀、野云孤鹤般的雅人深致,在形神间无不自然流露,从容情怀仿佛可以使喧闹的世界也安静下来。跌宕人生中的精彩华章,有雀跃,有黯淡,有激扬,也有沉默;凭借知识分子的心、脑、眼、脊梁骨和胆,他们在历史的烟云中留下的自我生命的写照,是这样令人动容。而中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无论进入纷繁的历史,还是游走于家园世界,他们凭借自己的执著和内心追求的真实,孜孜不倦地建立抵御逝川的精神世界,又是这样令人感动和向往。

人在年少时,对命运所知甚少。而立之后,青春和抒情不再如影相随,关注命运成了人生重要的课题。此后五年,踏访名家,成了我的赏心乐事。难以忘怀在报业大楼的43层观光厅,与被采访人物围席对谈,袅袅香茗陪伴度过的一个个愉悦的下午或夜晚;难以忘怀那些从安静的午后到薄暮四合的黄昏,在寻常巷陌聆听世纪老人尘封往事时激动不安的心情;难以忘怀在烟雨迷蒙的春日或凉意渐浓的深秋外出寻访,一脉流水呈现的人生和一片落叶浓缩的命运。繁琐的资料整理和问题罗列,早在事先的很多个夜晚做好;而录音整理和文字爬梳,更需耗费心血,一一求证,力求真实。在这过程中,我早已除却了自己的小小私心。近距离的倾听,深层次的发掘,以新闻手法的敏锐,以文学笔法的厚实,展现文化人不同寻常的人生履历和心路历程,祈望给大众的人生以真实的参照和省悟,才是我的愿望。虽然,这些见诸报端的文章,记录的永远只是人物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早已化作人生隐匿的冰川和沉潜的舟楫。

其实我仍有另外的心思:为渐行渐远的文化老人留下清晰的历史背影,为执著前行的文化中青年留下在这个时代的印记。我要塑造的不是一代人的群像,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在这个追求多元、容纳差异的时代,个体的不断强大,正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高处相逢。我们不一定能成为他们,而他们或将能激励我们,在命运的长河中,使我们可以更加执著一些,真实一些,清醒一些,从容一些。

后记

这本书中的绝大部分篇章,曾发表于文汇报的人物专刊《近距离》上。在成书的时候,我将原先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删去的部分内容重新纳入进来,可以说,访谈的文字更加真实,也更加厚重了。这也是我在写每一篇文章之时就有的“私心”。

我的工作主业是新闻编辑,每天需要面对纷繁的新闻稿件,审读一个又一个版面。这些构成了“我的夜晚”。而《近距离》人物专刊构成了“我的白天”。专刊自2004年12月6日开始创办,迄今访问的名流大家和新闻人物已逾200人,它的受关注程度,它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响和阅读期待,已无需一一说明了。我庆幸自创办之初就参与了其中的采编工作,并在一年多以后主持这个栏目。它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墨香,让我觉得耗费心血是值得的。如果套用一句老报人的“回也不改其志”,大约也可以。

我时时感念师友们给予我的鼓励和厚爱。谷平老师、启伟老师的提携和帮助,徐炯、徐春发等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促成了这个栏目的成长。我的这些文章只是其中少数的部分,另一些文章存留于已经出版的两本文集和将要出版的丛书中。感谢我的同事季桂保、韩忠民、蔡慧、李雪林、戴焱淼为本书中某些文章的写作提供的帮助,以及谢震霖、郭一江、傅国林、戴焱淼、金昊、孙俊睿、史训锋等拍摄的精美图片。

感谢东方出版中心的热忱出版,以及责任编辑刘琼所做的细致而精到的工作。

2009年2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从容(18位文化名人近距离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缪克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0282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5.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