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像众多热血男儿一样,欲为民主共和而浴血疆场的毛泽东,投身湖南新军,当了一名列兵。虽然背上了步枪,但没有得到机会参战,只受到了军人的列队操练。半年后,南北议和,毛泽东认为革命结束,就退出军队回到学堂。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毛泽东在这段时期的人生经历。
图书 | 列兵毛泽东--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军生活 |
内容 |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爆发,像众多热血男儿一样,欲为民主共和而浴血疆场的毛泽东,投身湖南新军,当了一名列兵。虽然背上了步枪,但没有得到机会参战,只受到了军人的列队操练。半年后,南北议和,毛泽东认为革命结束,就退出军队回到学堂。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毛泽东在这段时期的人生经历。 内容推荐 毛泽东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投笔从戎,参加了湖南新军,是新军中一名勤学苦练的优秀士兵。他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及其意义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对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解剖和总结。毛泽东十分珍惜辛亥革命的思想成果,并在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加以继承、弘扬和创新。 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段时期的毛泽东。 目录 逝水追云 1.1911年/18岁 进入长沙 叛逆的年龄 保路与剪辫 2.投笔从戎的冲动 武昌枪响之后 目击长沙反正 焦、陈殉国 投军遇阻与通过 3.行伍的规训 新军行伍中的列兵 军服戎装 军体操练 军饷、开销与连队勤务 军事生死考验 4.兵友与军痞 军中学生朋辈 长官与弟兄 兵痞何惧 兵友后话 5.兵营读报 军中秀才 阳夏战守与援鄂湘军 革命战争教育 “社会主义” 6.胜利的退伍 媾和与一统 退伍抑或解散 馈赠惜别 兵营外的选择 列兵的远影近响 附录:《毛泽东自传》(片段)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片段) 《红星照耀中国》(片段)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片段)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元宵节过完,春节的乐享也就宣告彻底结束。牛要上轭人要下地,学子辞家远游,倒不失为对这种俗累生活的解脱。韶山冲毛顺生家的长子这回要走得更远,目的地是离家200里外的长沙城。 时为清宣统三年,按照中国古老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这年为辛亥年。1911年天崩地坼的巨变,成为中国现代史的起点。 早在1910年夏天,毛泽东鼓动亲友说服父亲,放自己到50里外的湘乡,进东山高等小学校读书。新学教育,无疑拓展了毛泽东的视野,同样重要的还有他的课余阅读。同学萧三借阅的那本《世界英雄豪杰传》最让他记忆深永:“八年之苦战后,华盛顿胜利而造成其国家。”(《毛泽东自传》) 东山高小的读书生活真正点燃了毛泽东救国济世的激情,他慨然自号“子任”,初步展露了其不同凡俗的气度。置身高小同学,毛泽东的高大身材无异于鹤立鸡群。与同学五六岁的年龄差距,再加上本地子弟的纨绔作风与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让毛泽东觉得格格不入。所幸毛泽东过人的文笔得到任课教师的赏识,学业的进步又使人生理想的风筝飞得更高。毛泽东要更上层楼,最想去的地方是长沙。 长沙,据湖南之冲要,控荆湘之上游,吐纳洞庭,依附衡岳,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保障东南。自康熙三年实现两湖分治,确立长沙为湖南省省府后,长沙一跃为该省的首善之区;1904年开埠以来,更是华洋杂处,商贸繁荣。当时流行的“无长沙不成衙门”之说,透着湖南人睥睨天下的霸气。这怎能不让毛泽东对这座省城满怀憧憬:“我听到说这城市是非常大的,有许许多多居民,许多学校和一个巡抚的衙门。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地方!”(《毛泽东自传》) 机缘来了,东山高小教员贺岚岗接受湘乡驻省中学之聘,要到长沙任教。贺岚岗答应毛泽东引荐他到自己要去任教的学校深造。 但是,如果不为湘乡驻省中学录取,那么自己命运又该如何?岂不是进退维谷,趑趄歧路…… 毛泽东再也不愿像以前那样中途辍学,回家务农了,他有自己的“小九九”:听说“九哥”王季范就在长沙谋事,对,要是考不取湘乡驻省中学,就投奔“九哥”去。王季范,是毛泽东的亲姨表兄弟,正是这位九哥去年秋听说毛泽东被送到湘潭一家米店学生意后,会同毛泽东的几位塾师和亲友游说姨夫毛顺生;也正是这位九哥慷慨解囊,答应承担毛泽东的部分学费,并一次就拿出100元,终于使务实精明的毛顺生松了口。毛泽东那时可能还不知道王季范就任教于湘乡驻省中学。总之,有这位九哥在长沙,毛泽东的心定多了。 毛泽东带着贺岚岗的推荐信,怀揣一颗热望的心,身挑一担行李,踽踽而行。 湘潭距韶山冲有80多里地,毛泽东以前到过这座县城。就在去年中,父亲起意要将大儿子托付给湘潭的族堂兄弟槐林公,要在他开设的“宽裕”枯粮行学生意。起初毛泽东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式学校,于是决心不顾父亲的反对,到那里去上学。”(《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于是,毛泽东使出他的“统战”本领,与母亲巧设“酒筵”之计,聚齐亲朋好友,左右游说规劝。特别是那位槐林公,不但拒收这位学徒,还积极规劝毛顺生送子求学:“老弟,如你有困难,我一定分担。”(毛信华《毛主席在湘潭市部分历史事实的回忆》) 缘此,毛泽东抓住了一次求学的宝贵机会,在报考东山高小前,他先是同世交兄弟郭梓材一起步行到湘潭县城投考昭潭高小学堂。郭梓材考取了,毛泽东却因年龄大两岁而落榜(郭梓材《我对泽东同志青少年时代的·回忆》),使他不得不另行投考东山高小。萧三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提到毛泽东途经湘潭时写道:“他由家里步行到湘潭县城”,(在这里曾经去考一个高等小学,那学校的校长说,他太高了,不收)即略及这段往事。 湘潭,那个未曾收留自己的地方,毛泽东现在一心想的是超越这座县城,到更大更为向往的省城长沙去发展。湘潭,对于1911年的毛泽东来说,只不过是中转站罢了。 到长沙,可从湘潭县城乘坐小火轮前往,这在毛泽东又是人生的第一次。这时候,毛泽东巧遇东山高小的两位同学:毛森品、毛钦明兄弟。远远地看到“珠穆朗玛峰”般的高个头,毛泽东一眼认了出来。这不是跟自己一同坐在教室后排的毛森品吗?说起这个毛森品,真是趣话不少。毛森品原名毛生炳,年长毛泽东4岁,其貌不扬的他在东山高小以个头著称,被戏称为“湘乡三大景”之一(所谓“一尊毛生炳,二崇东塔顶,三推三眼井”)。说起来,毛森品这一学名还是毛泽东给取的呢。当年,因见到教员谭咏春给毛生炳的作文评语误将“炳”字写成“柄”,毛泽东一时兴起,在旁边添了句“毛内生出柄来”。恰巧湘乡方言称“柄”为“把”,此言一出不胫而走,“毛生把”的绰号,让毛生炳成为新笑柄。有同学就此打趣毛生炳,惹得毛生炳与那人大吵一架。后来,还是毛泽东向老师积极建议将毛生炳改名为毛森品,得到大家的认可,才将一天风雨化为晴空。 至于毛钦明,虽不与毛泽东同班,但既是毛森品的同胞兄弟,又系毛泽东表兄文运昌的同班同学,同在东山高小求学,又有毛森品、文运昌这两位“中介人”,自然也就相熟。“毛生把”事件发生后,正是毛钦明面责毛泽东不该轻易开此玩笑,促使毛泽东及时改过。 毛森品、毛钦明兄弟也是到长沙求学的。于是,三人结伴而行,一同挤上了开往长沙的湘江小火轮。因为手头拮据,他们坐的都是三等舱,也就是统舱。 (罗绍志《毛泽东与他在‘新学堂’的旧交毛钦明、毛森品》) 小火轮启碇,突突突地打起层层浪花,沿湘江而下直发长沙。注目滔滔东流水,少年心事逐浪高。 P8-11 后记 当一代伟人的身影渐去渐远,80后甚至90后的文艺天才PK入场,21世纪即将燃尽它生猛闹腾的前10年,猛然发现步入中年的自己,只剩下了回忆。 童年的懵懂悲欢已如枕边呓语,而那一天的印象至今刻痕明晰。 扩音广播在天井院落中回响,语调低沉哀徊,大人们好像木头人,在身边飘来荡去,只有我欢蹦乱跳,依旧兀自玩耍,是哪位邻居关照我再不要这么皮——毛主席去世了,要打仗了。照理说,那个时候的我还不能够理解死亡与战争的意义,但那天院落的悲伤氛围显然裹挟了我。我独自跑到院门口,倚着铁皮大门向外张望:街上往来的人流是那么的纷乱。突然,一阵末日的恐惧涌上心头,我放声大哭…… 那天应该有案可查,毛泽东确立了我记忆的时地坐标。 中学时代,社会思潮翻涌。有相当一些同学是周恩来的fans,而我是铁杆的“毛派”(不要误解,周总理同样也是我心中的好总理)。就是那个年纪,我突然动念要写一本毛泽东的传记,等我长大以后。 后来,因为人生戏剧性的微澜,我遂而折节向学。10年间并无经世致用之心,一味大读书耳。象牙塔的生活即将冰消瓦解,同学治酒肴相邀聚会,还有韩国留学生携美妇参加,健壮的他以前在海军陆战队服过兵役,酒席上也是生龙活虎,就是他提议让每位说说各自最为崇敬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神圣,我说出一个名字,那是我求学期间一度热衷追捧的学者。最后,由那位韩国留学生作结,他用略带京片子的普通话开腔道:毛泽东,我最崇拜的是他。 我心中“啊”了一声,万千思绪瞬间奔涌。 回忆就此打住吧。公余写作的甘苦不值一提,文稿付梓才是大问题。感谢老处长李三星的慨然推荐,当拙稿数投不中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马云飞、编辑二部主任王春明严格以求,督促我进一步修订充实旧稿,淬砺了文字。因为这些幸运的人生际遇,最终促成了此书的问世。 对于我本人而言,这算是还了少年时期的心愿。 2009年8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列兵毛泽东--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军生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海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73276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5 |
出版时间 | 2010-01-01 |
首版时间 | 2010-01-01 |
印刷时间 | 2010-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6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