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苏特色文化(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江苏的特色文化面广量大,丰厚精深,是江苏的文化财富和文化传统,也是当今文化建设的特殊资本。

这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江苏特色文化》,是一部江苏文化历史的形象读本,也是江苏地域风情的生动展示,它能让人们缘此而进入江苏的奇妙天地,并深切感受到这是一方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希望热土。

内容推荐

这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江苏特色文化》,是作为特色文化的省卷本编纂、出版的,它以《江苏特色文化丛书》为基础,经遴选、修改、补充而成。全书共分七编,即名城文化、古镇老街、名人胜迹、民俗风情、工艺美术、表演艺术和口传文学,虽然栏目和条目尚未穷尽江苏特色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它基本能从“特”的角度反映出江苏文化强省的风采。

目录

序一(王慧芬)/001

序二(陶思炎)/005

概述(金恩渠)/007

第一编 名城文化

 南京的明代城垣/003

 南京的陵墓/007

 南京的民国建筑/015

 南京的老地名/022

 扬州城池考/027

 扬州学派/032

 扬州八怪/038

 扬州方言/041

 吴门画派/045

 苏州的桥/049

 吴方言/053

 无锡五大码头/056

 惠山祠堂/061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065

 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068

 海盐之城——盐城//071

 南通名胜狼五山/075

 焦山碑林及其《瘗鹤铭》/080

 高邮说“邮”/084

 淹城遗址/087

 水下古泗州城/090

第二编 古镇老街

 昆山周庄镇/097

 吴江同里镇/101

 吴中用直镇/106

 江都邵伯镇/110

 南京夫子庙街区/114

 苏州观前街/120

 苏州阊门街区/123

 苏州山塘街/127

 镇江西津古渡/130

 扬州小巷/135

 淳溪老街/139

 金坛“八阵图村”/142

 兴化儒学街/143

第三编 名人胜迹

 泰伯与无锡梅里/147

 徐福与徐福东渡/150

 言偃与常熟言子墓/153

 季子与延陵季子庙/157

 项羽与宿城项王故里/160

 韩信与楚州韩信故里/163

 董仲舒与扬州董子祠/167

 隋炀帝与邗江炀帝陵/170

 吴承恩与连云港花果山/172

 范仲淹与苏北范公堤/176

 萧统与镇江昭明太子读书台/178

 沈括与镇江梦溪园/182

 周恩来与楚州周恩来故居/185

 郑板桥与兴化郑板桥纪念馆/188

 施耐庵与大丰施耐庵纪念馆/191

 梅兰芳与泰州梅兰芳纪念馆/193

 冒辟疆、董小宛与如皋水绘园/196

 张謇与南通博物苑/201

 沈寿与沈寿艺术馆/204

第四编 民俗风情

 扬州沐浴习俗/209

 镇江端午风俗/212

 南京巫风傩俗/218

 连云港渔俗/223

 徐州婚俗/228

 江苏的庙会/234

 江苏的园林/239

 江苏的名茶/254

 淮扬菜/259

 苏锡菜/281

 徐海菜/291

第五编 工艺美术

 南京云锦/299

 南京金箔/302

 秦淮灯彩/305

 苏州刺绣/309

 苏州缂丝/314

 苏州雕刻工艺/317

 苏州工艺扇/328

 苏州明式家具/331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333

 扬州漆器/339

 扬州玉器/344

 扬州剪纸/348

 扬派盆景/351

 徐州汉画像石/355

 徐州汉兵马俑/358

 邳州农民画/361

 睢宁儿童画/363

 无锡惠山泥人/366

 宜兴紫砂陶艺/371

 南通蓝印花布/374

 南通哨口风筝/377

 启东版画/379

 镇江民间艺术/381

 东台发绣/384

 常州宫梳名篦/386

 博里农民画/388

第六篇表演艺术

 昆曲/393

 扬剧/396

 淮剧/400

 锡剧/403

 淮海戏/406

 苏剧/409

 江苏柳琴戏/412

 江苏梆子戏/415

 丹剧/418

 僮子戏/421

 金湖香火戏/424

 高淳阳腔目连戏/427

 江苏木偶戏/430

 苏州评弹/434

 扬州评弹/437

 扬州清曲/442

 南京评话/445

 南京白局/448

 徐州琴书/45i

 工鼓锣/453

 苏北大鼓/456

 江苏古琴艺术/459

 海州五大宫调/466

 江南丝竹/469

 睢宁落子舞/472

 江苏花鼓/475

 江苏傩舞/480

 南京民舞/485

 沛县武术/493

 建湖“十八团”杂技/496

第七篇口传文学

 白蛇传传说/501

 董永传说/504

 梁祝传说/507

 孟姜女传说/509

 华山畿传说/512

 吴歌/515

 扬州民歌/51S

 海门山歌/523

 金湖秧歌/526

 丹徒南乡田歌/531

 镇江新故事/534

后记/538

试读章节

神道第三段呈东北往西南走向,它以一座石造龙风门(棂星门)为开端,现存石柱础六个和砷石八块,石础侧面浮雕花草纹,砷石两侧浮雕云纹。这段神道的尽处是第二道御河桥。第三道御河桥位于方城之前,石造单券拱桥。

孝陵陵宫的大门共有五座门道。中间正门三孔作券顶,两侧掖门各一,作平顶。正门顶部结构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门之东西两边接有陵宫围墙,墙身红色,上覆琉璃瓦。享殿前门是陵宫内第二进建筑的门庭。殿内陈列清代石碑五通,中部三通,后部左、右各一通。中部正中一通是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所立,上刻“治隆唐宋”四字,右上方刻“康熙岁次己卯四月望日敬书”十二字。中部左、右二通刻有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谒明孝陵时的题诗。殿后两碑的东侧一通正面刻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谒明孝陵纪事,背面刻两江总督王新命等官员题名;西面一通正面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玄烨谒明孝陵纪事,北面刻两江总督陶岱等官员题名。这些碑刻反映了清代皇帝对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重和对明孝陵的保护。

孝陵享殿一称“孝陵殿”,是陵宫内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于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现在殿基上保存着56个硕大的石柱础,推断当年孝陵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上覆黄色琉璃瓦顶的巨大重檐庑殿式建筑。现有建筑初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规模已大为缩小。

方城与明楼都是明孝陵首创的建筑形式。方城位于宝顶前,用大条石砌成,平面作长方形。下部为石造须弥座,束腰部分饰绶带纹和方胜纹等。方城东、西两侧建影壁,作“八”字形。影壁为砖砌,下部为须弥座式,须弥座束腰部及壁面四角饰砖雕花卉,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风格规范、精细、活泼,被视为中国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方城正中有一洞券门,门内是通向宝顶的圆拱形纵向隧道,隧道深邃,两壁作须弥座结构,入门自下而上建有54级台阶,其设计别出心裁,充满神秘色彩。出隧道北口即为方城与宝顶之间的“夹城”,东、西两面皆有登上方城顶部明楼的台阶。

明楼建造在方城顶部,南面开三座拱门,东、西、北三面各设一座拱门,方砖墁地,建筑顶部已在清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火,现明楼四壁砖墙尚存。

宝顶位于方城北面,是一个直径达325米至400米、高约70米的圆形大土丘。原是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称独龙阜,朱元璋选做宝顶后,又对其做人工修整和填补,愈显高大雄伟,体形圆润,气势不凡。宝顶下部即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玄宫所在。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七届会议将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东陵

另一座明王陵为明东陵。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洪武二十五年(1391)四月,朱标不幸谢世,终年三十八岁。朱元璋老年失子,也失去了一位经精心培养多年的皇位接班人,因此极其痛心,令将太子衬葬孝陵之左,史称“东陵”。

经考古调查发现,东陵寝园位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六十米处,与孝陵毗邻,北依山地,南临一片平岗,孝陵御河即从陵园东侧流过,即孝陵与东陵位于同一陵域内。寝园坐北朝南,所有建筑呈中轴对称布置,第一进院落包括寝园大门、享殿前门以及环绕两侧的弧形园墙;第二进院落的中心建筑即为享殿,东、西、北三面有园墙围护,寝园以北约三百米处则是隆起的宝顶。  享殿前门和享殿均坐落在高台基上。台基四周以城砖加石灰浇浆砌成明台,坚固而美观。从残存的柱顶石判断,该建筑原面阔三开间,进深两开间,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基址,北面有三条踏跺及道路通往享殿,其中中间一条道路的下部垫筑以台基,故高起于陵园地面,应为丹墀。享殿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进深三开间。根据出土遗物判断,享殿顶覆绿色琉璃瓦和部分黄色琉璃瓦,室内地铺大方砖。享殿前月台东西两侧原有石阶可供上下。

东陵宝城及宝顶尚未勘探,但从寝园以北断面上观察,明显具有人工填土夯筑的痕迹。经用精密磁测技术勘测,其分布范围南北纵深达三百多米。

2000年9月,中山陵园管理局对明东陵寝园遗址做了科学保护,建成江苏省首座帝王陵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麓,背拥青峰,前临平川,东毗灵谷寺,西临明孝陵。

陵墓主体布局呈一警钟形图案,它象征着《总理遗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陵的建筑是一个政治、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杰作。P012-013

序言

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符号已成为民族灵魂的象征和意义特殊的财富,它以生活的体悟、睿智的创造和艺术的表达,展现着人类在开拓进取与文明发展中的永不停息的执着探求。文化就类型而言,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等基本范畴;而就其内在结构而言,文化则又包括文化成果、文化过程和文化精神等主要层面。文化的丰富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世界多元发展的历史和人类思维与创造的活跃。

“特色文化”作为与“一般文化”相对应的类型概念,主要是指具有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特殊文化成果或文化现象,它是在比较的视野下所产生的理性判断,“非同一般”为其存在的基本条件。

关于“特色文化”,我们可以作如下的概括:所谓“特色文化”,系指类型独特,民族或区域特征明显,传承甚少或濒于灭绝,价值极高或内蕴浓厚的各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有形的可触可感的物质文化,也包括无形的以口头、技艺、信仰等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作为建立在类比之上的一个相对概念,它以“唯一”、“珍稀”或“他者莫及”为其判断的首要前提。

“特色文化”包容着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因素,综合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体系,交错着不同的时空坐标,集合着林林总总的文化形态。关于“特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创造主体的广泛性。“特色文化”的创造主体可以是上层雅士,也可以是下层庶民,没有官方与民间的分野,也没有民族、阶级的区分。

其二,创造时间的开放性。“特色文化”的认定虽以历史传承为重点,但没有固定的时间坐标,不论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均以现存为基础,以独特为标准。

其三,创造空间的可靠性。空间是地域的重要标志,“特色文化”项目一般应有明确的地理位置或可靠的产地。存在空间模糊的和各处皆有的文化形态,均难以成为地域的优势资源。

其四,存在形态的丰富性。“特色文化”不是单指某一形态的文化样式,而是涉及物质、精神、社会、语言等诸多范畴,包括物态、心态、动态、语态的广阔领域。

其五,文化价值的客观性。“特色文化”的“唯一”、“珍稀”、“他者莫及”等判断,不是杜撰的,它有赖于客观的实证材料,并且受到其他地区的公认。

江苏的特色文化面广量大,丰厚精深,是江苏的文化财富和文化传统,也是当今文化建设的特殊资本。为留住民族的与区域的文化记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城市化的背景下,守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传承、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我们的共同责任。为此,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文化厅的领导和支持下,从2002年起在全省各市、县广泛发动,深入、细致地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江苏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我们编辑、出版了《江苏特色文化丛书》的市卷本,标志着普查任务在各市已圆满完成。

这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江苏特色文化》,是作为特色文化的省卷本编纂、出版的,它以《江苏特色文化丛书》为基础,经遴选、修改、补充而成。全书共分七编,即名城文化、古镇老街、名人胜迹、民俗风情、工艺美术、表演艺术和口传文学,虽然栏目和条目尚未穷尽江苏特色文化的方方面面,但它基本能从“特”的角度反映出江苏文化强省的风采。

《江苏特色文化》是一部江苏文化历史的形象读本,也是江苏地域风情的生动展示,它能让人们缘此而进入江苏的奇妙天地,并深切感受到这是一方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希望热土。

2008年10月5日于金陵望山楼  (作者:中国民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民协主席)

后记

江苏文化源远流长,丰厚精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江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为了加强对江苏文化特色的研究,从而提升文化的保护意识,我们在先后出版的《江苏特色文化丛书》各市卷本的基础上,着手编辑出版了《江苏特色文化》一书。

本书的编辑出版是在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的关心和具体指导下进行的。七个篇章分别由陶思炎、金恩渠、曹永森、康新民、华士明、张丹负责编审工作。本书除组织一些同志承担了相关条目的撰写任务外,《江苏特色文化丛书》各市卷本的编撰者,有的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有的也直接参与了本书某些条目的撰写。张建华、王爱国、程万里等同志承担了本书的编务及书中图片的收集工作,特别是金恩渠同志在本书的后期编审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值此《江苏特色文化》出版之际,对关心并指导本书编辑出版的领导、《江苏特色文化丛书》各市卷本的编撰者们、受邀参与条目撰写的各位同志,以及为本书提供图片、文字的各市文联、民协及其文艺工作者们表示感谢。

由于江苏的特色文化极为丰富,而我们掌握的资料又不可能穷尽,加上编辑水平有限,因此本书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读者们的批评指正,以便将来有机会再作修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苏特色文化(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100574
开本 16开
页数 53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13
出版时间 2009-12-01
首版时间 2009-12-01
印刷时间 2009-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1.6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7.53
丛书名
印张 35.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95
223
3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