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论》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陈海文教授的论著,繁体字版本已由香港牛津出版社刊行,为了尊重作者,本书保留了原作的风格。该书凝聚了作者在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研究中的精华成果,目前,对于中国启蒙“课题”的重行认识及廓清工作确是十分必要,对中国文化启蒙的脉络梳理亦正当时,并能引发热烈的讨论。
图书 | 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 |
内容 | 编辑推荐 《启蒙论》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陈海文教授的论著,繁体字版本已由香港牛津出版社刊行,为了尊重作者,本书保留了原作的风格。该书凝聚了作者在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研究中的精华成果,目前,对于中国启蒙“课题”的重行认识及廓清工作确是十分必要,对中国文化启蒙的脉络梳理亦正当时,并能引发热烈的讨论。 目录 序 金耀基 前言 内地版前言 序论 文化启蒙的课题 Ⅰ.中国启蒙的困惑 Ⅱ.启蒙课题与启蒙运动 Ⅲ.启蒙的传统与犹豫 ⅰ.德国启蒙运动 ⅱ.法国启蒙运动 ⅲ.英国启蒙运动 ⅳ.小结 Ⅳ.议程的开展 ⅰ.中国启蒙的“繁复景观” ⅱ.启蒙方法论 第一部 理念型 第一章 启蒙理念型 Ⅰ.引言 Ⅱ.启蒙理念型建构(1):核心价值 ⅰ.理念型方法论 ⅱ.“自主性” ⅲ.“自觉性” ⅳ.“知识” ⅴ.结语 Ⅲ.启蒙理念型建构(2):取向与界线 ⅰ.论启蒙界线 ⅱ.界线的探索 (a)“突破” (b)“明晰” (c)“控制” (d)“秩序” ⅲ.小结 Ⅳ.结语 ⅰ.回顾启蒙理念型 ⅱ.从理念型到理念人理念人 第二章 “启蒙”与“觉悟”——理念型研究的开展 Ⅰ.引言 Ⅱ.启蒙与志业 ⅰ.论启蒙的非理性向度 ⅱ.从韦伯到启蒙 (a)科学志业科学志业重探 (b)科学志业与方法 (c)政治志业重探 (d)政治志业与伦理 Ⅲ.自我的重塑 ⅰ.“真人真人”的追求 (a)“成熟成熟” (b)“气魄气魄” (c)“化育” (d)“恻隐恻隐” ⅱ.诸神之战场 (a)迫切的生活 (b)自我的技艺 (c)理性的超越 Ⅳ.结语 ⅰ.灵魂深处 ⅱ.人间条件 第二部 类型学 第三部 后设社会学 第四部 社会本体论 索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启蒙论(社会学与中国文化启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海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165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9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56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5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3 |
丛书名 | |
印张 | 3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5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