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陵十二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黛玉是小萝莉,宝玉是香玉控;宝钗娇羞,妙玉洁癖;湘云最萌,惜春最冷;探春是犀利妹,可卿是敏感女;秦钟很正太,贾蔷贼花痴;薛蟠是富三代,蒋玉菡是大明星;王熙凤是腹黑女,贾雨村是腹黑男;……

内容推荐

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红楼梦》不仅是古典文学的高峰和瑰宝,而且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红楼梦》故事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细节历史,堪与司马迁的《史记》媲美!

情天情海幻情深,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部超级情书!

本书以心来解,以情来读,您读完本书,等于轻松读了十二遍《红楼梦》!

本书揭秘了金陵十二钗中的十一钗结局之神秘面纱!

本书发现了焦大所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话中的“小叔子”、不是宝玉,而是贾蔷。洗清了宝玉蒙受近三百年的不白之冤。

目录

第一章 林黛玉 玉带林中挂

第二章 薛宝钗 金簪雪里埋

第三章 贾元春 虎兔相逢大梦归

第四章 贾探春 千里东风一梦遥

第五章 史湘云 湘江水逝楚云飞

第六章 妙 玉 终陷淖泥中

第七章 贾迎春 一载赴黄粱

第八章 贾惜春 独卧青灯古佛旁

第九章 王熙风 哭向金陵事更哀

第十章 贾 巧 巧得遇恩人

第十一章 李 纨 枉与他人作笑谈

第十二章 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

后  记

试读章节

林黛玉是苏州人,出身钟鼎书香门第,祖上四代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是殿试第三名探花,后升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更是根基不凡,来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是荣国公贾代善的千金。

古人的“字”一般是解释“名”的,林如海的名是“海”,字是“如海”,名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文林学海”。

林如海才华横溢、学问深厚,所以能中得探花。像贾家这样的诗书礼仪的公爵世家,也只有贾敬是进士出身,因而对于祖上为列侯,又是新科探花的林如海,自然是刮目相看。

此外,根据子女遗传父母容貌和性格的道理,从黛玉风流俏丽的长相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来看,林如海应该也是一个儒雅俊俏的帅哥。

出身好,才华好,又俊俏,又是新贵,正符合贾家的择婿标准。所以,荣国公贾代善将史太君所说的“我这些儿女,所疼者,惟有你母”的千金闺秀贾敏许配给林如海。

自然,林如海和贾敏又有一段才子佳人、红袖添香的浪漫故事,这里暂且不说。

《红楼梦》第二回说,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从此可知,黛玉是在林如海三十五岁时出生的。也可知黛玉还有个弟弟,只是这个三岁的弟弟死了,正值林如海三十九岁之际。也就是说,黛玉出生的次年,她的弟弟出生。

那么这个弟弟的母亲是谁呢?从前面那句“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来看,应该不是贾敏,而是林如海几房姬妾中的一个。

黛玉第一次出场是在扬州,那么黛玉出生在什么地方呢?很可能是出生在苏州,林如海不是入赘贾家,自然是回老家完婚才成。

第十九回说,宝玉和黛玉躺在床上说闲话,“宝玉问她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初读这一句,觉得宝玉问得很奇怪。

第三回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宝玉已经问过“妹妹几岁了”。这里又问黛玉几岁上的京,难道是曹雪芹构思的矛盾?

不过,用脂砚斋的话来说,曹雪芹用笔如“草蛇灰线”,非常巧妙。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黛玉小时候曾上过京,而且那时候很可能是在林如海升任京官兰台寺大夫前后。

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黛玉不是在京城出生的,只可能是在苏州老家出生的。扬州则是黛玉到去荣国府之前生活的地方。

当时,黛玉的父亲担任巡盐御史。巡盐御史驻地在扬州,全称是两淮巡盐御史,因盐又叫“鹾(cuo)”,所以又称“鹾(cuo)政”。

盐关系到国计民生,一日三餐不可无盐,利弊之大,可想而知。自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以来,控制盐权是历代要政。两淮地区,素来盐业发达,官民赖以为利。

贩盐的商人大多致富,有的盐商成为豪富之后,在“日食斗金”的豪奢之外,还大力赞助学术文化,广建名园豪宅,网罗文人雅士,吟诗作赋,出版诗文集。16世纪到18世纪扬州的繁华,就是建立在盐业的基础之上,而盐商们对于文化的追求和赞助,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但是盐业买卖之中的情弊极大,为了加强对盐业的管理,明清两代在淮扬地区设立巡盐御史,一般由皇帝钦点信任的官员出任。巡演御史权力极大,即便是督抚大员,也要敬他三分。

显然,无论对清官,还是贪官来讲,巡盐御史都是一个肥缺,谁出任都会引人注目。所以,革职的贾雨村一到扬州地面,便“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

贾雨村是个有心人,“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妙在只有一个女学生。”

这个女学生便是林黛玉。因林如海没有儿子,便将黛玉假充养子,使她读书,目的是为了认得几个字。黛玉身体弱,年纪又小,所以,功课也不是很多,贾雨村也乐得轻松。

当时随黛玉读书的还有两个伴读丫鬟,其中一个就是后来随黛玉到荣国府的雪雁。这从第三回的“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丫鬟,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可知。

黛玉念的是什么书?黛玉出身在探花家庭,不大可能还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这些对黛玉来说,应该早就耳濡目染了。

此外,从她父亲请的老师的出身就可略知一二。一般家庭请个秀才就不错了,家境稍好的请个举人已经很了不起了。请得起进士,也只有林如海这样的地位的人了。且不论贾雨村为人如何,单是进士出身,就知道林如海很重视黛玉的教育。

在那个时代,参加科举考试的,都是从《四书》开始读。所以,第三回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说:“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长得清秀,而且极聪明,小小年纪便知道避讳,一方面可见家教极好,另一方面也可见其慧心。

当时才六岁的黛玉读到《论语》里面“君子敏而好学”、“讷于言而敏于行”时,总是避读,因为她母亲的名字叫贾敏。

冷子兴和贾雨村聊贾府的事情时说,贾雨村的东家林夫人,在家时名唤贾敏。贾雨村听了,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凡书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是一年。因母亲病故,黛玉哀伤过度,又犯了旧病弱症。这病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吃了很多名医的药,都不见效。

据第三回黛玉自己说,在三岁的时候,她们家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会治黛玉的病。她父母便问怎么治?那和尚就说跟着他出家就可以治好了。

林如海夫妇视黛玉为珍宝,掌上明珠岂可拱手让给他人?这可不行。

那和尚就叹气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林如海夫妇见和尚说话疯疯癫癫,全是荒唐不经之谈,便也没放在心上,只让黛玉一直吃着人参养荣丸。

可别小瞧了这个药名,曹雪芹对于大多数的命名都是有含义的。如果只当药就是药,便被他“药”了。

这药名的谐音暗示着黛玉的人生是养在荣国府而完结的。评论《红楼梦》的批评家脂砚斋说:“人生自当自养荣卫。”意思是说人应当自己养自己,但黛玉的命运却是第三回回目上所说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这“收养”两个字,绝不是曹雪芹随便用的,而是有深刻含义的史家笔法。客观表明了年幼的黛玉是被荣国府收养的,尽管是外祖母家,但毕竟隔了一层。同时,这两个字也是对黛玉年幼就离家寄人篱下的深深同情。脂砚斋说这“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这个时候,贾母想着黛玉无人教育,便差人到扬州来接黛玉。那时黛玉已经大好了,林如海便把想让黛玉去外祖母家的意思说了。黛玉起初不愿意离父远去,哭了起来。林如海看了,心中不忍,但不得不如此,并非不想带着女儿。因为巡盐御史也不是天天待在扬州,经常要巡视两淮。且林如海的应酬极多,诗酒唱和,不容易分身。

林如海便说:“你父亲年将半百,也没有续娶的意思。你多病,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扶持。现在依靠外祖母,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为什么说不去呢?”这些话可谓一字一句都是血,黛玉听了这话,看来不去不行了,便洒泪而别,登舟而去。

P3-5

后记

眉尖早识相思意,娇羞未解论心事

第一次心动红楼,是元春省亲后十月的一个中午,黛玉午睡,闺房内静悄悄的。宝玉要黛玉的枕头,黛玉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然后把枕头给了宝玉,两人对面躺下。

黛玉看到宝玉左腮上有一块纽扣大小的血渍,便欠身凑近,用手抚细看,以为是哪位姑娘的指甲刮破了,实则是宝玉淘胭脂膏时粘上了一点。黛玉便用自己的手帕,给宝玉揩拭。宝玉只闻到袖中发出一股幽香,又拉着袖子,笼在脸上,闻个不住。

之后,宝玉编了个小耗子变成美貌小姐偷香玉的故事,学着小耗子打趣黛玉说:“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玉,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住宝玉就拧说:“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

这是《红楼梦》中最温馨的一幕。这种怦然心动的纯真自然,宛如清水出芙蓉;这种惬意的甜蜜,触动了心弦中多少亲呢的美好感觉,而那年他们都不过十二三岁,这甜蜜的纯真却得以永恒。

宝玉妙痴风趣,是尘世中一等一的怜香惜玉的可人;黛玉的伶俐绵缠,是红尘中罕见的“情之脉脉,意之绵绵’的绝代佳人。其实,不止宝玉和黛玉让人忘情,红楼中可爱的人物处处皆是,宝钗的娇羞、湘云的娇憨、袭人的心细、晴雯的俏丽、妙玉的孤洁、李纨的守礼、可卿的敏感和探春的犀利等等,无不让人有如东晋名士王子敬所说“从山阴(今绍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的感觉。渐渐,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曹雪芹惊天地的神思和泣鬼神的妙笔萦绕在心。后来,便想写一本红楼的书。而红楼人物众多,又从何写起?想着《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那就写最喜欢的十二钗吧。

可是具体怎么写呢?

人们通常视《红楼梦》为一部小说体裁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它还是一部历史作品,堪称《史记》以后最伟大、最完美、最耐人寻味的历史作品,甚至在细节历史的描写、人情世故、家居生活、诗词雅集、花草树木、情感体验、爱情纠结、批判精神、历史经验等方面,远远超越了《史记》。而且,红楼读者和红学家们相信《红楼梦》背后有着惊人的历史,比如有人认为贾政和贾雨村分别影射康熙朝大臣明珠和高江村,而宝玉则是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容若);有人甚至认为《红楼梦》影射的是康熙朝宫廷皇子们激烈险恶的夺储之争。当然,《红楼梦》到底影射哪段历史、哪些人物,只有曹雪芹自己最清楚。只是曹公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我个人感觉,如果《红楼梦》确实影射了某些历史,那最可能的是影射了身为康熙心腹的一家三代连任江宁织造的曹雪芹家族的历史。曹雪芹在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为曹家被雍正抄家,进行了一些暗示性的、合情合理的、洗清冤屈的辩解。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因为公私方面的各种原因,闹下了亏空。康熙在上谕密折中多次推心置腹地要求曹家想方设法补上亏空,康熙深知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大部分的亏空是皇宫封赏用度、内务府人员需索、打点皇子亲王各级官员、各方拖欠、各种人情来往以及人口增加的家庭开支造成的。所以终康熙一朝,曹家没有出事。到了雍正朝,曹家近百余年的好日子到头了,屡次遭到雍正指责。雍正在奏折中批评曹家“不要乱走皇子亲王的门路,有事问‘朕’即可”,最后依然将曹家革职抄家,以致曹家“三春去后诸芳尽”,树倒猢狲散。曹家在康熙朝平安,而在雍正朝遭殃,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曹家和做皇子时的雍正来往比较少。事实上,雍正在康熙前、中期并不被康熙看好,康熙两废太子后,加之身体硬朗,也不再立太子,这客观上使得每个皇子都有继承皇位的机会。这样复杂如谜般的政治继承格局,使很多朝中大臣无法看清,更何况是远在江南的曹家。最后,表面上淡于名利、骨子里却热衷皇位并虎视眈眈的雍正鬼使神差地当上了皇帝,那些从未和雍正来往的显宦家族,一时措手不及,惊慌失措,四处打探门路,但却为时太晚。一朝天子一朝臣,最终只落了个革职抄家的命运,如《红楼梦》第十四支曲《飞鸟各投林》一样“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显然,曹家是被历史迷雾无端地“站错了队”,亏空只不过是个借口。在《红楼梦》里的贾家接受了被皇帝抄家的甄家寄顿财物,因此“站错了队”。这更揭示了雍正将曹家抄家是排除异己、打击政敌的手段而已,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也。

不管背后的历史多么惊心动魄,《红楼梦》人物本身的历史远比它的背影更精彩迷人。历史如烟云,我更关注和感兴趣的是《红楼梦》人物本身的历史,因为曹雪芹把历史的细节部分写得太惟妙惟肖,太引人人胜。

红楼人物的细节历史,如一湾细水,长流在心中,使人甜蜜,也使人伤心;使人挂念,也使人落泪。譬如十二钗中每个人物的生活、情感以及命运,黛玉的一生揭示了一个绝代才女、情女在一个世俗社会逐渐被非主流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玉带林中挂”的悲怜命运。妙玉的神秘来历和洁癖习性,冥冥之中揭示了人类生存历史中的某种困境:“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而忠厚老实的千金小姐迎春却恰恰遇到了暴虐无情、骄奢淫荡的中山狼,致使芳魂艳魄,一载香消玉殒;惜春冷眼旁观贾府瞬息的荣耀繁华与哥哥贾珍、嫂子尤氏冷淡的家庭情分,“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终至出家,缁衣乞食,独卧青灯古佛旁。姐妹俩前后境遇的强烈对比,又揭示了怎样残酷的历史?

所有红楼人物本身的历史都值得我们仔细地品味、思考和分析,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教益,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和甜蜜,同时不断地构建、经营、修葺、完善我们的幸福和甜蜜。

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完全知道十二钗人物一生的历史。可卿已经死了,黛玉在八十回以后是病亡了,然而宝钗怎么样了?湘云又嫁给了谁?探春远嫁后有没有再回来?“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是否还在栊翠庵守着那雪中娇羞的如胭脂一般的梅花,念庵边红梅,年年知为谁生?

因为《红楼梦》八十回以后是遗失的,我们无法确切回答这些问题。但根据曹雪芹行文“千里伏线”的特点和脂砚斋的批语,结合前八十回文本,大致可以推理探究十二钗的结局。

当然,本书所推理的结局,只是个人的管窥之见,不敢说接近曹雪芹的原意,也谈不上是“一家之言”。虽然是力图当历史来写,但并不敢有“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那种历史最高境界的期待。只要能把十二钗的历史大致写清楚,让读者有个清晰的印象,就心满意足了。

那么,用什么样的体例来写比较合适呢?

我感觉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写法,再加上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的一些写法,可能会更佳。因而,我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体例。然而,不管用什么体例,只有一个宗旨:就是把十二钗的历史写明白。

说起来似乎很容易,做起来却真正感受到了不易。其间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为了要写完十二个人物,在整个写作时间内,我已经不知不觉地把《红楼梦》不间断的仔细看了十二遍。

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我的坦诚和用心说话,分析和评论的地方,尽量理解和尊重人物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各种言行的合理性,并且把自己最真实、最原生态的想法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物后面都有一个“太史公门生日”的结语,这是学《史记》篇后都有一个评论性质“太史公日”的写法。虽然斗胆自称为“太史公门生”,但实际未必有能力人得了太史公门下。班门弄斧尚且避之不及,何敢在司马门前舞枪弄棒?更不至于学一个程门立雪,在司马门前立立雪,若能在太史公门边小坐,遥望一会儿,也十分荣幸和心旷神怡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夕夕年年,朝朝暮暮,竟然把十二钗写完了。当从键盘敲出可卿那章最后一个字时,我心里好欢喜:终于搞定了,想吃棒棒糖。我喜欢这种甜蜜加甜蜜的感觉。

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太多的人给了我帮助,我要感激和分享的心里话太多了。

我要感谢我的出版人中国社会出版社的编辑薛丽仙,她周到细致和孜孜不倦的工作,使本书得以精致、漂亮、惊艳、成功地上市。

我要感谢本书的插画薛丽芳老师,她精心创作的插图,令本书生辉,锦上添花。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高翠莲教授、张晨怡老师、崔岷老师的谆谆教导,她们教给的历史研究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刘贵艳以及家人杨大富先生、杨春美女士、刘美红、杨琛、米华、米杨斌、米杨琪的默默支持和激励。

谢谢所有喜欢这本书的读者朋友。

若本书在知识上有不确或有欠缺的地方,请读者给我写信,多多赐教,乐见交流。最后,以宋朝绍兴八年(1138)状元黄公度的词《菩萨蛮》为结:

眉尖早识悉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试问忆人否?无言但点头。

嗔人归不早,故把金杯恼。醉看舞时腰,还如旧日娇。

杨大远

2010年6月9日于中央民族大学初稿

2010年6月21日于中央民族大学修改完

2010年8月18日夜于家之胭脂轩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陵十二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大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2367
开本 16开
页数 3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