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抹不去的记忆(老3届新3级)
内容
编辑推荐

老三届新三级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最困难和最辉煌两个不同的时期。他们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在坎坷中成长,既经受了生活的磨难,承担了社会转型带来的高额代价;也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为此付出最宝贵的人生年华,分享了国家和社会进出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抹不去的记忆(老3届新3级)》着眼于这一代人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他们用心血写就的人生记录,留给我们的绝不是单纯的回忆,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启迪和对历史的再认识。

内容推荐

一家人,是因为有共同的名字“老三届新三级”,又在同一个年代里经历了同样起伏的跌宕风云,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命运。

老三届新三级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最困难和最辉煌两个不同的时期。他们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在坎坷中成长,既经受了生活的磨难,承担了社会转型带来的高额代价;也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为此付出最宝贵的人生年华,分享了国家和社会进出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新中国的一个编影。

伟人的功成名就固然耀眼夺目,而凡人的人生感悟同样使人挥之不去。

本书着眼于这一代人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他们用心血写就的人生记录,留给我们的绝不是单纯的回忆,而是对人生价值的启迪和对历史的再认识。

目录

我们也曾年轻/吕立宁

我和《金凤银凤》的故事/崔明钦

那个年代的故事/牟新艇

内蒙古雪原上的1977年高考/何友中

那一个梦想/邵又乔

难忘的情怀一下乡笔记/杜天麟

命运,1977/兰善清

“文革”、高考与我的人生转折/黄伟

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李向前

没有冬玫瑰的l977年/毕冰宾

自学——艰辛,但也可以是有所作为之路/耿艳鹏

保安堡一那难忘的歌/齐每丰

难忘的岁月/葛元仁

“文革”、插队、回城一我的青年时代/唐宁生

我的大学梦/边庆利

回忆与思考/马昌海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从十年“文革”到两度高考/胡明华

难以忘却的记忆/郭欣根

我曾五次与周恩来总理近距离接触/咏慷

迷茫的岁月——“文革”十年那些日子/曾省伶

一个上海姑娘刻骨铭心的十年/毛平先

岁月流逝似飞箭终身难忘插队情/李希邦

我这个没上山下乡的老三届/赵兹

艰辛磨砺谱春秋苦乐人生梦峥嵘——南宁二中知青的如歌岁月/黄少雄

回首我的知青岁月/王道君

大学时代的心路历程/薛庆超

“土插队”、“大学梦”与“洋插队”/谢文纬

嘹亮的早晨——一位“老三届”诗人的30年/桂兴华

一个“老三届”接受普法教育之路/马蒋荣

梦在高远/徐秉君

鸿飞雪爪,岁月留痕/王震亚

那远去的日子/王元辅

老三届 新三级新闻人一我的记忆碎片/许建国

珍重,我的“新三级”……/王立东

论“老三届”那代人/米鹤都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作者简介:吕立宁,女,1948年出生。1961年至1968年正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68日年12月赴山西省榆次县插队。1976年至1978年在山西省晋中齿轮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山西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工业大学校医皖、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任职。1997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评议中心进修。1999年至200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正处级)。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编委,《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副主编,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

我们曾千次万次地叹息自己生不逢时,千次万次地诅咒那曾愚弄过我们的年代,千次万次地埋怨上帝给我们安排了这样艰难的人生。但是现在, 当我们走过了中年的驿站时,尽管有无限的遗憾、无辛、委屈,或是侥幸,我们都可以这样说:我们走过来了,随着历史的大潮,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我们尽力了,我们将所能奉献的一切,给予了社会、亲人和后代。

都说这一代人愚、笨、傻.苦,受了一辈子;亏,吃了一辈子;可到头来,还是一个不会转弯的脑子,一股不服输的倔脾气。当我们回到白发苍苍的老师身边,才蓦地发现,支撑着我们走过一切沟坎的正是她们那几句既陈旧又朴素的教诲,流灌在我们体内的正是那一代代传继下来的秉气。那是最初浅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永不可变地烙在我们的心底,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事业生涯的升、迁、兴、败,使我们充实,让我们踏实。

从老三届到新三级勾出了我的人生轨迹。1968年12月赴山西插队,1978年10月走进大学,是影响一生的两个转折点,随之带来的是前十年的艰苦和后三十年的拼搏……

进入甲子之年,回首一路留下的痕迹,咀嚼曾经的酸、甜、苦、辣,沉淀下来的全是那些曾震荡过心扉、感动过灵魂的丝丝真情,拳拳付出得到的点滴启迪,给予升华之力的人的本质之美,即使是极微小极平常。

于是,那一段段故事和泪水一起从心底流出。“饿”的记忆

“民以食为天”这世间第一真理,不知有多少人是饱尝了饥肠响如鼓的滋味后明白的,饱尝过了的人,都知道,那滋味不好受。

当我说到这些时,儿子很不以为然,说谁还没挨过饿。不,我想说的这种饿是没有希望的饿,等待他的是并不能塞饱肚子的食物。按说,我也没有太多资格论说,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还是丰衣足食的,但毕竟多少尝过一些挨饿的滋味,且至今未忘。

我生在兵荒马乱之年,姐姐们说,那时妈妈奶水少,我是靠她们用筷子塞面糊活下来的。那时的饿我无法记忆,是解放初期的讨饭人最早给了我挨饿的印象,那时要饭的可以上门,妈妈总是给他们烤馒头片或其他什么的,从没让他们失望过。

粮食定量是我们从小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每长大几岁,家长会高兴地拿着粮本去增加定量。但总还能吃饱。三年灾害让正在长身体的我们留下对“饥饿”的终生记忆。那时,除了粮食,几乎所有的副食和蔬菜也都定量了.家里每餐按定量下米,不管饱没饱,吃完就完了。小学五年级的我第一次尝到吃不饱饭的滋味。父亲带着全家人在楼外种了一片红薯,连红薯藤都当菜吃了。人们互相交流着如何能吃饱的经验。记得当时在人民大学工作的一个亲戚一进我家门就对妈妈说: “吃窝头比吃馒头容易饱。”还有,把菜和米煮在一起做菜饭、面条泡烂了再吃等都能增加肚子的饱感。一个同学告诉过我,酱油拌大米粥可香了,她倒光了食堂好几个桌子的酱油瓶。

初中上寄宿学校,对饥饿的记忆更多一些。课后大家冲向食堂的景象很是壮观。每日8两的定量,没肉没油,对正在窜个儿的孩子是残酷了点。而且吃的粮食五花八门,什么高粱面、红薯面、红薯干、大麦米……红薯面蒸出的馒头是紫红色的,红薯干有时发了霉,不管是什么,也都能咽下去。次食堂门口搞反浪费的展览,展出的是扔掉的红薯皮,批注是“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人居然扔掉”。

星期天晚上,大家把从家里带来的黄豆啦,饼干啦等吃食储备起来,攒着一个礼拜吃。我在女孩子里算吃得多的,又是田径队员,得训练,饥饿感更强些,肚子总好像是空空的。一次妈妈专门从家里送来一饭盒萝卜馅饺子,看着我一个个吃完。要知道,从家到学校要倒换两次公共汽车哪。

1963年底情况好些了,学校里可以吃到油饼,有时各桌还可以随便去打鸡蛋汤,遇到这种时候,值日生总是把打来的汤装满我们的碗,再急匆匆地跑去排第二次队。

“文革”期间我们几个女生自愿到门头沟煤矿劳动,每天在煤窑下一干就是一天,饿着肚子,一刻不停地挥舞着硕大的铁锨,算尝到了当劳动人民的滋味。但那是有盼头的饿,家里的粮票可以随便拿,我一顿能吃1斤2两。

插队更增添了我们对粮食的亲近感。也知道了我们所经过的“饿”,太微不足道了。农民们对饥饿有着更深的恐惧。逃荒年代的饿,公社年代的饿,把他们饿怕了。我第一次听说旧社会人吃过人,新社会也饿死过人……农民是把粮食看成命的。我所在生产队的口粮还足。虽然吃不到菜,更甭提肉,但五谷杂粮还能吃饱。记忆更多的是劳累时的饿,让人头晕心虚,眼冒金星。

山上梯田分散,加上农时不等人,抢时间比吃饭更重要,常常是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回,骄阳下趴在地里干到下午两三点还吃不上饭的感觉,至今未忘。春天锄谷,夏天收麦,冬天修田,饭都要送到地里,饥饿的人们手上干着,眼睛盯着路口,焦急盼望送饭人的身影出现。饭来了,蜂拥而上,冰凉的小米饭冻成了硬坨子,不管送来的是什么,吃着都香。可谓饥不择食。一次冬日砍柴,我们一大早出发,走到山中已是饥肠辘辘,几枝杏黄色的酸溜溜突然出现,衬着白白残雪,格外耀眼。我们不顾扎手,兴奋地采摘,贪婪地吮吸那酸酸的汁水。说也真神,就那点酸水,解除了难忍的饥饿,支撑了多半天,直到下午背着柴回来。类似记得的还有啃深山中绝对干净的冰块,叫冰梨;在地里烤落下的玉茭;吃生葱……都可以解饿。那年代,我们靠农民喷香的小米饭、玉茭面、高粱面塞饱了肚子,事实上,是我们分吃了他们的口粮。

再以后,“饿”的滋味渐渐远离了我,各种定量逐渐取消,食物越来越丰富,直至今日大家争先恐后地节食。

但,曾有过的滋味不会忘,虽然我们仅尝过一点,这种任何人在生存艰难时都会遭受的感觉。P1-4

序言

“一家人,是因为有共同的名字‘老三届新三级’,又在同一个年代里经历了同时载着我们起伏的跌宕风云,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命运。”

老三届新三级“是一段历史,是一个缩影;是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社会历史的符号;它是过去的结果也是未来的启迪,是既往而去的昨天也是即将到来的明天……”

老三届新三级“是一种哲学,是一个注脚”,它“揭示了历史,注解了人生。说到根本处,它就是那个大众语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翻阅《老三届新三级》一书征文来稿,一个个与自己年龄和经历相仿,40多年前正值花季年龄却被裹进“文革”动乱风暴,而后又响应毛主席“到农村”、“到基层”号召,散落在祖国天涯海角、广阔农村的知识青年的鲜活面容,连同他(她)们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像过电影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有的在偏僻落后的农村落户,有的到工厂矿山学徒;有的在大兴安岭扎根,有的到内蒙古草原放牧;最幸运的莫过于融入军队的熔炉,到祖国的边陲守护。他们因“文革”刺激起的“造反”精神,在宁静的山村中逐步得到平复;注入血液的红色理想,在为生存而搏斗的磨砺中渐渐褪色;中学学到的浅薄知识,在短暂地燃起科学之火后,很快销蚀在田间地头或淹没在荒山野岭……他们把城市知识青年所具有的文明带给穷乡僻壤,惊扰了中国农民的平淡生活,也从“贫下中农”纯朴的民风中汲取了做人的本分,受到温暖的呵护,结下深厚的情谊。然而不论在哪里,无论岁月如何把他们淡忘,不管命运怎样把他们捉弄,他们大都表现出那一代人共同的特征:怀揣抱负且不乏激情;不十白吃苦而又不甘寂寞,心中无时不埋藏对知识的渴求和上大学的梦想。或许是对那场触及人灵魂的“革命”的反思,痛惜自己逝去的金色年华;或许是难以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方式的煎熬,翘首企盼人生命运的改变,他们终于等到了1977年那个8月13日——刚刚复出工作的邓小平在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拍板决定在当年恢复已停止了10年的高考制度,通过统一考试招收大学生!这个消息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露,像岁寒的松柏沐浴了春风,唤起多少老三届知青沉睡的梦想。

本书中一位来自湖北郧县叫兰善清的知青这样叙述自己当年的心情:“12月,隆冬如春,千万知青的1977年12月呀,吉星高照,每一阵寒风都是温暖的,每一片冬云都是灿烂的,每一道惨白的阳光都是精彩的。这个冬天是这么美好,是过年和娶媳都不及的……这个月考试啦,久违了的来真格的考试,属于寒窗学子展示看家本领的考试,又属于寒窗学子们了。命运将在这一月中决定,由自己凭本事决定,苦难的知青们将走下十字架新生。”

有人认为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启动中国农村改革之前发出的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对十年“文革”最直接有力地第一次否定。的确如此,高考为1966—1978届3000多万初、高中学生提供了“文革”以来第一次平等竞争的机会,最先享受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新鲜空气。以此为标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历史性的转变。1977年年底全国共有570万人、1978年7月有618万人参加了高考,这两届共录取了67.4万考生,入学率仅为5.67%c.1977年、1978年、1979年这三年全国高校共招生88万余人,其中老三届知青占了大部分。有一位来自天津,下过乡、当过工人的老三届新三级学生许建国,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形容他当时的心情:“当我走进大学时才发现,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一多半是30岁左右的老三届,他们对邓小平和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感激涕零,有的人竟然喊出‘邓小平万岁’这样过激的口号。当我们这些老三届学生跨进大学校门时,已经意识到中华民族开始了她的诺曼底登陆。1978年标志我们个人命运的转折,1978年将成为一个国家的拐点。”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老三届中的这一批人成为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了上大学的最后一班车。他们无比珍惜“而立”之年的学习机会,通过刻苦学习和顽强拼搏,成长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代言人和践行者,最先站到了中华民族再次奋起腾飞的起跑点,攀上中国奔向现代化的隆隆列车,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滚滚浪潮。而更多的老三届中的同龄人,却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上正规大学无缘。他们中的很多人,通过长年的不懈努力,凭着执著的追求,靠成人教育或通过自学的方式,弥补了知识贫乏的缺憾,同样完成了从学生到工农兵,又从工农兵到知识分子的转变,成为共和国走向富强的栋梁之材。他们中也有少数人,连自学成才都没有做到,把自己的生命和青春都留给了广袤的农村,或娶妻或嫁人,像当地老百姓一样默默无闻地栖息生活……

当时间把人们带入2。08年,老三届新三级这一特殊群体,他们中大的已年逾花甲,小的也年过半百。虽然其间不少人仍活跃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但从总体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当我们盘点这代人的人生价值时,发现尽管他们从30年前改变个人命运的那个时候起,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找回了逝去的年华和失落的机遇,有的进入国家领导层,有的成为著名的学者或科学工作者,有的成为耳熟能详的作家,还有的成为演艺界的明星,但更多的仍然是普通的干部,普通的技工,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医生,即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劳动者。人们在阅读这本书后会发现,尽管他们的人生阅历勾画出不同的轨迹,但仍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文革”那段反常的特殊经历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插队、做工、从军的经历让他们锻炼了筋骨意志,了解了民情:改革开放30年的风风雨雨又让他们变得成熟稳健,豁达睿智。本书选登的一位来自河北大学哲学系七九级学生、现任包头钢铁学院政法学院院长的王立东,他在文章中这样表达新三级学生的心情:“我们满足,满足当年的清贫不曾削弱我们的意志;我们骄傲,骄傲当年的我们没有蹉跎青春的时光。我们走过贫困、走过慌乱、走过衣衫不整、走过食不果腹;我们走过动乱、走过荒唐、走过民族迷茫、走过苍生凄惶。那是我们幼小的时候,那是我们年轻的时候,那是我们求生的时候,那是我们锻造的时候。虽然已是往昔的岁月,我们记得;虽已是不再的记忆,我们怀恋。我们因贫困而奋起,我们因迷茫而探求;我们因失望而发奋,我们因痛苦而图强。——那是我们生命的流程呦,我们无怨i那是我们青春的激扬哟,我们无悔!”

本书选登的另一位叫吕立宁的北大附中知青,当年到陕西榆次插队,1978年考入山西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从医,如今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她在文章中写道:“我们曾千万次地叹息自己生不逢时,千万次地诅咒那曾愚弄过我们的年代,千万次地埋怨上帝给我们安排了这样艰难的人生。但是现在,当我们走到了中年的驿站时,尽管有无限的遗憾、无奈、委屈,或是侥幸,我们都可以这样说:我们走过来了,随着历史的大潮,我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们尽力了,我们将所能奉献的一切,给予了社会,给予了亲人。”“都说这一代人愚、笨、傻。苦,受了一辈子:可到头来,还是一个不会转弯的脑子,一股不服输的倔脾气。当我们回到白发苍苍的老师身边,才蓦地发现,支撑着我们走过一切沟坎的正是那几句既陈旧又朴素的教诲,流灌在我们体内的正是那一代传承下来的秉气。那是最初浅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永不可变地烙在我们心底,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事业生涯的升、迁、兴、败,使我们充实,让我们踏实。当我们凭着这些,仍在一如既往地做着的时候,会突然发现,一个你不熟悉的瞬息万变的全新世界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意识到:需要补充,需要更新,需要适应,需要转变,需要重创新的起点。当我们做好准备并自认为有能力面对这一切时,又被告知,你的时间到了,这一切结束了……世上最公平的是时间,它无私地将无言、无形、最平常又最神秘的空间让世人同享。每个人都会经历他一生中的不同时代,人的一生就是告别一段经历的过程。重要的是每一段都让我们收获了新的启迪。”

“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这一代人影响时代或被时代影响的时间已不多了,历史很快会将这一页翻过。然而,作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群体,我以为这个群体不只剩下了自我咀嚼和难忘回忆,仍有其值得探究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一位来自北京十三中到山西左云县插队的知青齐每丰在文章中写道:“今天我们追忆那段往事,绝不是在这里顾影自怜,自作多情;也不想怨天尤人,慨叹人生;更不愿撩开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乞求后人的怜悯和同情。我们之所以追忆那段往事,就是要通过那段经历的反思和回顾,反省历史,感悟人生,告知当代,警示未来……要让后人懂得,不但共和国的建立,需要有人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而即使在和平建设年代,民族的进步,共和国的成长,同样需要有人为其做出牺牲、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有时甚至是惨痛的,而代价的承受者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些用热血、热泪、用一代人昂贵的青春所换取的历史教训,能被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老三届新三级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最困难和最辉煌两个不同的时期。他们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在坎坷中成长,既经受了生活的磨难,承担了社会转型带来的高额代价;也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为此付出最宝贵的人生年华,分享了国家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新中国的一个缩影。还是这位叫齐每丰的知青写道:“经历过那场人生磨难之后,才使我们真切感知到,每个人时刻都在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甘苦同在。共和国的命运始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共和国的前途始终与我们紧密相连,个人与祖国无法分割。共和国永远是我们的依托,没有共和国的安宁和稳定,我们将一事无成,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个人价值和前途。这就是那段动荡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一代人以青春为代价,所悟出的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老三届新三级这批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当这本名为《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的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同龄人”,是他们一生的光环和骄傲,共和国的生日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日。让我与收入本书的50多位作者,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共同期待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本书主编张琦

2009年3月20日

后记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我社编辑李青建的倡议下,我社决定组织出版相关纪念文集。2008年夏,我们在《作家文摘》上发布了《老三届新三级》的征文启事。位置并不起眼,仅一二百字的征文启事,却陆陆续续吸引来了150余篇稿件。

投稿者来自全国各地,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担任基层干部,或是专业作家,或是企业管理者,或是退伍老兵,或是人民教师……他们大多上过山下过乡,是老三届、新三级,且有着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他们名不见经传,多数人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与明星或名人比起来,似乎他们的文章不够“重量级”,很难惹人关注。然而翻阅这些来稿时我们发现,尽管他们大都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回城、高考、改革开放这一过程,但作为独立的个案,每个人却又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自身的心路历程。这些与新中国一起成长,亲身经历了时代变迁的寻常人,却在他们的字里行间中浸润出不寻常的人生感悟和对历史耐人寻味的反思。

当我们看惯了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将产生审美疲劳时,不妨追寻历史中寻常人的脚步,他们的脚步来得更为踏实。作为1700万知青的缩影,这些寻常人的不寻常经历为我们展示了朴素无华、客观真实而又丰富多样的人生画卷。

遗憾的是,限于篇幅等种种因素,我们最终只能从中选出3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编入本书。其他未被选登的作者名字,我们也将详列其后,以资鼓励。在此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关注本书征文并赐予大作的老三届、新三级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要对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的外聘编辑李庆山表示感谢。由于编辑水平有限,恐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敬请谅解。

编者

2009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抹不去的记忆(老3届新3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803622
开本 16开
页数 5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4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3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8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