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攻坚战(尖矛与利盾的较量)/战典
内容
编辑推荐

矛与盾的较量是攻与守的对决!这种“攻坚”之战虽然是普遍的,但也是经典战例中最多的一种战争。攻坚的形式多种多样,攻坚的目标可以是一座城市,比如斯大林格勒;也可以是一座要塞,比如列日要塞;还可以是一片海滩,比如诺曼底海滩……

无论什么样的攻坚战,都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寸土必争。在攻坚战中一个要点被来回争夺几次是常见的情形,而因为双方全力投入,战斗往往会进入胶着局面,最后演变成更加惨烈的消耗战。在攻与守的博弈中,人类将自己的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攻坚战——尖矛与利盾的较量》中,人们可以感受穿越千年的智慧,体会智慧之间的终极对决!

内容推荐

《攻坚战——尖矛与利盾的较量》是战典系列丛书之一。战争是一种艺术,《攻坚战——尖矛与利盾的较量》用郑重的态度记录与回顾中外历史上的典型攻坚战事例,既有进攻方的奇谋,也有防御方的坚守。本书从几个方面详细记录攻坚战的开始、过程和结果,内容翔实,史料准确,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军事价值,是对历史的反思与审视,亦是缅怀那些因战争逝去的生命。本书带领读者回顾历史、解读战争,并深度挖掘其意义,对于和平年代的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是历史和军事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一本好书。

目录

第一章 袭取彭城——骑兵突袭攻坚的范例

前奏:刘邦伐楚

陷入困境:从未有过的危机

佯攻齐国:项羽的疯狂计划

得意忘形:彭城中的刘邦

千里奔袭:穿透汉军的中枢

损兵折将:刘邦兵败如山倒

战典回响

楚霸王的功与罚

沙场点兵

人物:项羽 武器:骑兵 战术:游击战

第二章 君士坦丁堡围攻战——拜占庭的绝唱

前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

两面包围:占领君士坦丁堡

力抗强敌:突破海上封锁

四面强攻:所有的招一起使

潜入城内:水陆夹击计划

寡不敌众:奥斯曼人发起总攻

战典回响

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至此覆灭

沙场点兵

人物:穆罕默德二世 武器:火炮 战术:水陆夹击

第三章 203高地攻坚战——争夺旅顺口门户的钥匙

前奏:日军对旅顺口第一次强攻失败

久攻不下:四天恶战徒劳无功

白刃格斗:无奈的敢死队

得而复失:争夺老虎沟山

争抢钥匙:日军占领高地

连续厮杀:保卫旅顺口要塞

战典回响

冲锋与反冲锋的直接对话

沙场点兵

人物:乃木希典 武器:重型榴弹炮 战术:大规模轰炸后组织冲锋

第四章 列日要塞攻坚战——德国重炮的火力

前奏:施利芬的战略

攻占维塞:西线的战争正式展开

发起突击:强渡马斯河

坚守堑壕:为捍卫炮台而战

寡不敌众:不得已的撤退

猛烈轰击:开辟进攻法国的道路

战典回响

炮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

沙场点兵

人物:鲁登道夫 武器:榴弹炮 战术:轰击

第五章 索姆河攻坚战——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攻坚战

前奏:法军选择坚守

调兵遣将:大战一触即发

炮火漫天:大战拉开帷幕

惨烈争夺:英法联军苦苦支援

坦克登场:轰鸣的钢铁怪兽

气候恶化:不甘心的撤退

战典回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拐点

沙场点兵

人物:海格 武器:坦克 战术:以攻代守

第六章 “波兰走廊”攻坚战——德国“闪电”初露峥嵘

前奏:德军闪击波兰

突击防线:机械化军队大进军

完成合围:蓄势待发的闪电

震惊世界:第一个吃“螃蟹”的波兰人

快速进攻:装甲战车势不可当

占领走廊:华沙明夜不设防

战典回响

攻破波兰前后的东欧局势

沙场点兵

人物:古德里安 武器:装甲部队 战术:闪电战

第七章 台儿庄战役——血肉铸就的长城

前奏:李宗仁抵达徐州

血战淮河:日军“南北夹攻”计划的破产

置若罔闻:韩复榘的昏招

临沂之战:台儿庄走上了历史舞台

顽强抗击:三天三夜的争夺

枪林弹雨:不惧生死的肉搏战

战典回响

唤醒血性的一战

沙场点兵

人物:李宗仁 武器:步枪 战术:包围

第八章 基辅攻坚战——英雄之城在哭泣

前奏:风雨中的乌克兰

步步为营:战斗集中到基辅

奉命坚守:组织坚固的防御

铁甲围城:德军实现基辅合围

基辅陷落:难以完成的突围

战典回响

赢得了战斗,输掉了战争

沙场点兵

人物:布琼尼 武器:装甲车 战术:穿插

第九章 列宁格勒战役——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前奏:取得波罗的海的控制权

巴巴罗萨:袭取列宁格勒,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

变更部署:刻不容缓的进攻

寒风来临:列宁格勒全民参战

战幕拉开:意志力的决战

攻略反攻:“生命之路”的奇迹

战典回响

列宁格勒拖住了德国闪电的脚步

沙场点兵

人物:朱可夫 武器:全民参战 战术:突围

第十章 莫斯科会战——绝处逢生的奇迹

前奏:德国的进攻路线选择

台风行动:野心勃勃的希特勒

大地封冻:闪电也会无计可施

红场阅兵:苏联军队气势如虹

无处可退:全民皆兵保卫首都

苏军反击:希特勒要求寸土必争

战典回响

苏联的东部防线巍然屹立

沙场点兵

人物:斯大林 武器:全民参战 战术:外围攻势

第十一章 塞瓦斯托波尔攻坚战——最强的矛对抗最强的盾

前奏:最坚固的千年要塞

包围要塞:第一拨冲击

重炮出阵:最强与最强的对抗

总攻开始:要塞再一次门户大开

全面轰击:防御系统完全崩溃

狂风暴雨:不败之城陷落

战典回响

防御作战的典范

沙场点兵

人物:曼施坦因 武器:重炮 战术:空中轰炸与地面炮击结合

第十二章 诺曼底登陆——强攻“大西洋堡垒”

前奏:开辟“第二战场”

霸王计划:历史的豪赌

战略欺骗:德军统帅被蒙上了眼睛

德军行动:大西洋堡垒顺利完工

神兵天降:盟军顺利登陆

海滩激战:史上“最长的一天”

战典回响

全方位攻坚战的典范

沙场点兵

人物:艾森豪威尔 武器:登陆艇 战术:战略欺骗

第十三章 腾冲攻击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攻坚战

前奏:强渡怒江天险

猛烈攻击:逼近腾冲

白刃格斗:每一步都用血肉铺就

居高临下:攻占来凤山

突进市区:又见巷战

“焦士”之战:一步一步攻占城区

战典回响

日本冷兵器神话的终结

沙场点兵

人物:霍揆彰 武器:刺刀 战术:白刃战

第十四章 松山攻坚战——打破怒江战场的僵局

前奏:滇西反攻的开始

凭险死守:日军的负隅顽抗

坚固工事:大战滚龙坡

激斗一周:前后夹击攻克大垭口

惊天动地:炸翻松山子高地

尸横遍野:最后的白刃交战

战典回响

打通“东方的直布罗陀”之战

沙场点兵

人物:卫立煌 武器:炸药 战术:前后夹击

第十五章 马尼拉攻坚战——破坏最严重的攻坚战

前奏:自作主张的岩渊三地

营救战俘:攻入圣托马斯大学

顽固抵抗:激烈的街巷争夺

架设浮桥:向市区进发

完成包围:用坦克炮火挽救城市

残忍屠杀:马尼拉大屠杀

战典回响

血泪遍布马尼拉

沙场点兵

人物:麦克阿瑟 武器:坦克部队 战术:空降伞兵

第十六章 布达佩斯攻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烈的攻坚战

前奏:德军攻占匈牙利

战争前夜:斯大林苦心积虑的谋划

形成包围:地狱里过圣诞

饱受磨难:布达佩斯变成血海

你死我活:当我最后一颗子弹打完

战典回响

苏联的筹码

沙场点兵

人物: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 武器:步枪 战术:强攻

第十七章 柏林攻坚战——打入纳粹的老巢

前奏:欧洲战场最后的硝烟

形成合围:纳粹的生死一隅

进攻城区:冲锋的号角

激烈巷战:寸土必争的垂死顽抗

孤海灯塔:强攻国会大厦

大势已去:柏林最后的顽抗

希特勒纹丝不动:“我安全了,柏林呢?”

战典回响

希特勒和帝国的重重迷雾

沙场点兵

人物: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武器:火炮、榴弹炮 战术:强攻

第十八章 虎头要塞攻坚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

前奏:末日来临的日本关东军

以身殉道:阴魂不散的武士道精神

包围要塞:对岸已经开始庆祝胜利

最后通牒:顽抗到最后一人

逐个歼灭:地下的火焰在燃烧

灭绝人性:要塞最后的屠杀

战典回响

最后一战的苦与痛

沙场点兵

人物:华西列夫斯基 武器:液体炸药 战术:外部密集轰炸与内部爆破结合

第十九章 济南战役——为攻取大城市提供经验

前奏:从“分区防御”到“重点防御”

攻城之争:夺取山东

外围突破:济南空运联系被切断

外城攻击:夜幕被点亮

攻入内城:黎明前战斗结束

兵败如山倒:胆怯的援军

战典回响

解放军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

沙场点兵

人物:粟裕 武器:火炮 战术:攻城打援

第二十章 奠边府攻坚战——捍卫越南主权

前奏:只有通过武力才能独立

谷地空降:占领奠边府

夺取高地:越盟的火炮威力

围困法军:慌乱的法国人

孔多计划:无奈下变追击为营救

弹尽粮绝:迷失在越南的雨季

战典回响

结束法国对越南的统治

沙场点兵

人物:武元甲 武器:重炮 战术:掩体进攻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前奏:刘邦伐楚

秦朝末年,曾经以强大的武力和严刑峻法牢牢地掌控天下的秦帝国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土崩瓦解,各路群雄纷乱,趁势都来争夺自己的天下。在这些乱世群英里面,勇冠三军的西楚霸王项羽一度成为群雄当之无愧的领袖,他一举灭了秦朝,掀翻了这个乱世,使得这残局更加七零八落。仗着灭秦之功,项羽将大秦王土分封天下,跟随他的忠勇和亲近他的将臣,都分得诸侯的名号。此时,在灭秦过程中也功不可没的另一位人物刘邦却远在巴蜀之地。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这个地方实在是待不下去了,环顾手下大军,下了出兵伐楚的决心。

之所以选这时出兵,是因为刘邦看到项羽正忙着率领大军在东边镇压齐国的动乱,士兵全都压在东线,后方零零散散十分空虚。刘邦立刻从项羽后方进攻,从最薄弱的楚兵尾巴开始迅速进攻。一路上因为楚军兵力松散,刘邦也没遇到什么抵抗直奔项羽的都城彭城。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时值春暖花开,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共56万人,浩浩荡荡向东开进。之所以能这么迅速集结起如此数量的军队,是因为当年刘邦在关中时就已经有了10万大军供他差遣,屈居巴蜀的时候他一方面整顿手中的士兵,一方面拉拢当地人,身边又有萧何、韩信这样能臣干将,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增强了自己的军队实力。

刘邦一边挺进,一边部署好了进攻彭城的计划:兵分三路,他直接统率中路部队,从洛阳出发,直取彭城,阵中有张良、韩信等。北路军由从梁、鲁等地汇集而来的混杂兵群构成,在中途与中路军会合后协同攻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指挥,自关中出发,走南阳,攻下阳夏后,从东面进逼彭城。

要知道刘邦作这个决定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他把自己主力全部抽出,关中怎么办?关中此时并没有安稳,章邯等依旧是根顽刺,不拔不行。于是,刘邦把萧何留下镇守关中。如此一来就无后顾之忧,完全可以大摇大摆放心攻打彭城。

陷入困境:从未有过的危机

彭城对项羽的意义重大,不仅是都城,更是项羽的故土,早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就隐隐预感到刘邦会东进。但此时他正忙着用兵攻打暴乱的齐国,后翼正被咬住死死不放,刘邦即使从后面打来了,想甩尾迎战也很困难。

于是项羽一方面任命郑昌为韩王,奔赴韩地阻挡刘邦的步伐,另外派陈平殿后,又设了一条防御线。大将龙且也被紧急派去阻截北路军,另外分出一支军队与刘邦南路军相抗。

但是分支的力量哪敌得过对方的大军?这些脆弱的抵御部队很快就全线告败,刘邦挺进的速度甚至没有因此而有所停滞,依旧气势汹汹地向楚地腹地推进。按此态势发展,不到几个月,楚国就会全部沦亡。

正在和齐国纠缠不清的项羽眉头紧皱,这位西楚霸王显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摆在他面前的形势相当严峻,首先是两线作战,一边是顽劣的齐国,另一边又是张牙舞爪的强刘,顾得了头就顾不了尾,两头受制。其次即使他想集中兵力回师救楚,与刘邦的诸侯部队力量相差也太大了。并且楚地后方已经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围住,如果就此孤军深入,除非速战速决,否则就像汹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眨眼就被吞没。另外,即使现在率大军奔赴后方战场,路途如此遥远,长期奔波下来的士兵肯定疲惫不堪,以逸待劳的刘邦军队早就可以架起防御工事,可以很从容地消灭项羽的队伍。

再环望四周,能向自己伸出援手的同盟几乎都已经背信弃义,冷眼旁观,楚国此时就如同一颗危巢中的鸟卵,在狂风中已经滚到了坠落的边缘。

佯攻齐国:项羽的疯狂计划

项羽感到了双肩沉重,犹如太行、王屋二山齐齐压下,政治军事环境如此险恶,使得他只能剑走偏锋,兵行险招,制订出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各个将领依旧带领诸侯大军平定齐国,让刘邦不疑有它,而自己则亲自带领三万最强的精兵偷偷绕道,插到彭城后方,趁刘邦大军扬扬得意地开进彭城之际,在他们后面直插偷袭,全部捣毁!

这个作战计划一出来,所有将领哑口无言,都被项羽的疯狂和大胆震慑了。

三万对五十六万!长途奔波!舟车劳顿!设局偷袭!

真的是这样吗?将领们不敢置信地望向他们的主帅,然而项羽沉重阴霾的脸色告诉他们确实是真的!而且他决心已定!

西楚霸王将以其不世之才完成这个空前绝后的冒险计划!

将领们心情复杂,也不能违逆主帅的命令,于是在东边前线依旧呼喝不止,带领士兵冲向齐国阵营。

P2-4

序言

攻坚战——以毫米计算的精确战争

什么是战争?要准确定义战争这个词并不是_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战争这个词非常抽象。从古至今,无数的军事家、战略家对于战争的概念租种类进行了多样的诠释。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军事家孙子在其著作《孙子兵法》里是这样定义战争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素有“西方兵圣”之称的冯·克劳塞维茨在他最著名的军事著作《战争论》里说:“战争是扩大了的搏斗,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在各自的著作中,对于什么是战争以及战争与政治的联系,甚至于战术手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而克劳塞维茨根据18世纪战争及军队的特点,甚至对兵员的配置、行军等这样细节的问题也作了仔细的探讨。然而我们发现,军事家们更多的是从战争的意义及手段方面来论述的。对于战争本身而言,解释依然含混不清。

对于战争这个词,论及概念很难。然而说到具体形式,却反而变得通俗易懂。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战争就一直存在,从未间断过。原始人之间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攻击,获胜的一方获得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生存的机会。随着文明和物质的进化发展,群居的人们组成了部落,部落组成了联盟,联盟组成了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最直接的解决办法通常是付诸武力。获胜的那方除了得到既得的利益之外,很可能还获得了在周边区域甚至在世界的话语权。

对于普通人而言,战争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两方的军队,一方占据着坚固的城楼和碉堡,修建了各种障碍和工事,等待着另一方军队的进攻。而另一方军队调集了大量的战斗人员逐步进行攻克,从而获得战斗的胜利。从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战争,到近现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方式是我们看到的最为普遍的战争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战争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样的战争方式是以夺取战略目标和最大化耗损敌方的有生力量为原则的。通常意义上,我们将攻打敌人有坚固防御工事的阵地或是对敌人设防坚固的城市、堡垒、阵地、要塞的进攻叫做攻坚战。战略家、军事家通常会将占领某处要塞、某座城市,甚至于某座高地作为战役的目标。而军队的目的就是夺取目标,完成任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上进行的柏林战役。在经过了激烈巷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苏军在国会大厦与拼死顽抗的德军展开激烈攻坚战,最终赢得胜利,标志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苏德战争和欧洲战争的终结。

攻坚战的进行通常伴随着双方大量的伤亡,而进攻方之所以如此不顾一切,完全是因为所要夺取的要点意义重大,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既然争夺对象如此重要,防御方自然也不会轻易拱手让人,因此通常攻坚战就成为了战争形式中最为激烈的典型。

无论是郊野攻坚战还是城市攻坚战,往往围绕着一条河流,一座堡垒都会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杀,可以说足真正做到了寸土必争。在攻坚战中一个要点被来回争夺几次是常见的情形,丽因为双方全力投入,战斗往往会进入胶着局面,最后演变成更加惨烈的消耗战。古往今来攻坚战一直都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书将详举各种典型攻坚战事例,既有进攻方的奇谋,也有防御方的坚守,但是任何攻坚战都会有一些共性。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势均力敌的狭路相逢

攻坚战交战双方通常实力相差无几,如果进攻者太强,那么战役就会变成围剿战,而如果防御方实力雄厚,那么只不过是一场失败的进攻或者转化成反攻。既然实力相当,无论哪一方想取得胜利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去战争过程中的战术表现,尤为重要的还有战前准备。

从对敌方弱点的捕捉,到战前对对手的迷惑,这些战前的准备在攻坚战中都成为了一门高超的“艺术”。这些战前准备工作变为一门“艺术”,其前提正是交战双方的势均力敌。这种态势使得交战双方的统帅不能出现任何布局上的失误。面对于自己优势的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战争的实质就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限制住对方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限制与反限制。在势均力敌、狭路相逢的攻坚战中,对自我优势的发挥,对敌方优势的限制,就成为了决定战斗胜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错误地选择在秋季发动攻势,对假若战争持续到冬季后的困难估计不足,造成了进入冬季后德军的全面被动,由此丧失了整个苏德战争中的主动权。  因而,攻坚战,这种势均力敌的战役,不仅表现了极为惨烈的战场拼杀,也体现在了双方统帅对战局的掌控及在限制与反限制中的调配能力的较量上。

不打无准备的仗

进攻方的对手可能是一座异常坚固的堡垒,或者是布防森严的城市,无论是怎样的外在形式,既然是攻“坚”,就说明这肯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攻坚战中,一般进攻方的损失会大于守方,但冒昧强突只会带来不必要的伤亡扩大,对取得胜利没有任何推动作用。所以成熟的将领会在攻打目标之前作好一切准备。一项攻坚战计划的制订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说的是在战役中情报获知的重要性,防守方究竟有多少工事,坚固程度如何,具体火力布置和兵力分配是怎样的,这些都是进攻方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只有充分估计过对方的坚固程度,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己方人员,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在了解到对方大致情况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弹药物资,同时后勤补给也必不可少。在攻坚过程中,漫长持久的战役不仅考验着士兵的素质,也考验着后勤服务线是否顺畅。莫斯科一役中德军之所以被打得狼狈不堪,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莫斯科当时的环境和军队物资需求的缘故。

在进行人员调度、建立进攻战线时,进攻方同时还要注意己方情报的保密性。攻坚战的代价本来已经高昂,如果能够顺利进行突袭无疑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失,所以进攻消息应该严格封锁,适时采用必要手段对敌方进行迷惑,“在战争中擞的谎不叫骗,叫计谋”,利用广播以及外交辞令,甚至故弄玄虚、声东击西,都是战场常用的招数。

而讲到防守的一方,战前准备更加重要,防守方的主要目的首要是坚守阵地,其次是寻觅机会反攻。而只有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才能有机会反击对方。因此坚固厚实的防御工事是必须长期准备并且不断完善的。从进攻方行进路线上的障碍铺设,到堑壕掩体的挖掘、铁丝网与雷区分布,最后还有火力点的安排,都必须提前策划,精心到位,因为进攻方通常来得凶猛而突然,只有平时就作好稳妥准备并且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够在突袭之下保持镇定,守住阵地。

与进攻者情报搜集相对的是,防守方也要进行大量的前线侦察,在进攻方刚有动静之时就能利用真实情报判明对方的主要意图,在其主力进攻方向安排防御。

最锋利的矛遇上最坚硬的盾

一个卖兵器的工匠为自己造的长矛作宣传,说:“我制作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长矛,能刺穿任何盾的防护。”然后他又举起自己翩作的盾牌,说道:“我手里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能够抵御住任何长矛的攻击。”后世人总以此为笑柄去讥讽那些说话做事不严密的人。然而在历史和现实中,最好的矛与最好的盾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在战争之中,攻坚战也许就是最好的矛与盾的关系的体现。攻坚战中守方建立自己的阵地,凭借要点反复与对方周旋,守方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防护体系来保障自己不被攻破,而攻方也在用自己最为精锐的力量去攻击守方。两方反复拉锯,最终一方击败了另一方取得胜利。

在这里,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列日要塞攻坚战。为了对付德国的入侵,比利时政府斥巨资在国境东部的马斯河边修建了以列日城为核心的要塞防御体系。

列日城的地理位置正处在荷兰领土与亚丁森林的狭窄缺口处,扼守比利时境内的铁路交通枢纽。整个列日防御体系被认为是欧洲最坚固的要塞,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德军日夜进攻列日,损兵无数,三天三夜却毫无进展。

8月12日,巨型攻城武器“大贝尔塔”终于到来。“大贝尔塔”巨炮长数十米,重达几百吨。口径足有420毫米,光是每颗炮弹也有一吨重,能够穿透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威力极其巨大,列日要塞终于以这样的方式被攻克。

为一砖一石而战

1363年4月,在古老的洪都城曾经发生了一场惊世的战斗,朱元璋手下的名将朱文正带领着城里的老幼妇孺,将陈友谅亲率的60万大军挡在洪都城外达85天,创造了古今防守战的胜利典范。

浩浩荡荡的60万大军,却对一座洪都城无可奈何,一代枭雄陈友谅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纨绔子弟朱文正将他的虎狼之师阻挡下来,而夙敌朱元璋则取走了似乎已属于他的天下。由此可见,攻坚战的成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攻夺取胜利,就必须蚕食敌方的阵地,尤其是关键的地方更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所以,攻坚战其实就是在改变着胜负的天平。一场攻坚战的胜利,就是在战争的天平上增加了重要的砝码。

但越是险要的地方,对于对垒的双方来说就越是重要,攻击的一方需要倾尽全力,防守的一方同样会倾尽全力。所以,攻坚战可以称之为各类战争中最为精密的战斗,它的争夺并非是以阵地、城池来计算,而是以一砖一石来计算,攻坚战到最后必然演化为近身肉搏的自刃相交,或者是寸土必争的死战胶着。它不会出现野战那种一溃千里的事情,因为要隘往往是一方最后的据点,失去了据点,就有可能失去战争的主动权,就有可能失去赢得战争最后的希望。攻坚者需要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毅力,而防守者则更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意志。古今中外最著名的攻坚战,莫不都是流血漂橹、血流成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抗日战争中的台儿庄战役、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哪一座城市不是用死尸堆成,哪一条巷子里不都是满目疮痍?

结局总是最惨烈的

在占领城市、要塞、高地的过程中,由于对方组建了严密的纵深防御体系,担任攻坚的部队往往是寸土必争,前进一步甚至是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世界的各个战场都出现了血腥残酷的攻坚战。攻守双方的伤亡之惨重难以想象。在亚洲战场,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对日军发起了腾冲战役,官兵奋勇,血战三日,付出重大代价攻占来凤山,当时有言云:“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可见腾冲战役之艰苦与惨烈。在巨大的牺牲下,沦陷了两年零四个月又四天的腾冲,重新回到了腾冲人手中。

而在苏德战场,几乎每一场攻坚战都是血战。简单举些例子来表明,基辅战役苏军损失约70万人,有66万人被俘,德军也损失10万余人。而长达900多天的列宁格鞔保卫战中,60余万当地居民和苏联官兵献出了生命。而柏林战役,苏德双方的损失达到了70余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德双方的损失超过了200万人。

通过这些惊人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及其极端的血腥特质。而不幸的是,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这样的残酷和血腥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上演。而军事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无论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无论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通信、交通等生活条件,无论在世界军事史上作为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其宗旨却仍然是用于战争。只有当停止了战争的时候,人类才会得到安宁。

最后的战争模式

战争到最后必然还是人与人的战争,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都无法改变一场战争的最终归宿。不管形形色色的战争机器怎样更新换代,战争的最后还是难逃攻城略地的固态,士兵总是要钻出那些钢筋铁皮的屏障,出现在最后的战场上,用血肉之躯去谱写战争的尾声。

攻坚战是所有战争发展到最后必然会出现的战争类型,不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不论是进攻者还是突围者,都必须要面对攻坚的最后任务。当然,他们可能要攻取的是一座坚固的城池,或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但无论如何,没有攻坚战,战争都无法真正画上句号。

攻坚战的残酷和衄腥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越是最后的壁垒就越是拥有无坚可摧盼坚韧和刚强,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根本不可能突破。攻坚战也就成为了永恒不变的原始战争主题。战争的本质是抢夺而非毁灭,战争的实质发起者是人,所以,战争必然会发展到攻坚的环节,人与人的殊死搏斗也必然会发生。在美国老兵写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录里,他们认为日本兵是世界上最擅长攻坚战的,因为他们不怕死,总是抱着“玉碎”之心扑向战壕的敌人。那是最后的防线,既是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攻坚战既是肉体上最后的拼杀,也是精神上最后的燃烧。

人与人的对抗

攻坚战进行到最后,通常伴随着肉搏战和自刃战,士兵永远是攻坚战的主体,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在冷兵器对代,步兵和骑兵作为陆军最为常见的兵种成为了攻坚战中的主角,其中不乏步兵与骑兵的对阵。传统步兵的攻坚战非常普遍,在骑兵部队还没有成为中原军队的制式军队前,是由步兵以及战车主宰着战场。其中步兵作为全军的中坚力量和敌方的军队进行面对面的战斗,最大程度地消灭敌军,攻取城池。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攻坚战。

然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两者延续到战争的形式通常是步兵与骑兵的战争。但历朝帝国也组建了非常专业的骑兵部队,其中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将领: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隋唐时期的李世民,南宋时期的岳飞,明朝的常遇春等都是骑兵将领中的优秀代表。

中原骑兵虽然在更多时期担任的是策应、侦察、袭扰这样的辅助性任务,但是有时也会在攻坚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汉时期的漠北之战就是一次成功的骑兵对抗骑兵的攻坚战。汉军作战指导明确,准备充分,以骑兵实施突击,步兵担任保障,分路进击,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冷兵器时代中如此,而对于现代战争而言,陆军在攻坚战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任何战争,若是以对于区域的占领和控制为战略目标,那最终的执行者仍然是陆军。无论军事技术发展到多么先进的阶段,战争永远都是人与人的对抗,而非其他。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攻坚战一贯艰苦持久的特点也在持续,第一次海湾战争、后来所发生的阿富汗战争和美伊战争表明:攻坚战这一传统的作战方式在高科技条件下的战争中同样有效。2001年,美国等北约国家为了报复恐怖组织针对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发动了一场战争,将反恐的战火直接延伸到了阿富汗境内。北约军队以攻取阿富汗、消灭塔利班政权和基地组织为原则,利用强大的机动部队进行快速攻击,最终仍然以步兵攻坚的方式对阿富汗逐步完成了占领。而2003年的美伊战争同样如此,四国联军部队进入伊拉克境内,最终以攻坚战的方式在三个星期之内完成了对伊拉克全境的占领。攻坚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后记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中国有句古话,“战场无父子”,就是说战场会湮灭人的情感。在所有的战争中,攻坚战是最残忍的:要攻陷一座城池,进攻者要以付出无数生命为代价:而要坚守一座城池,防守者也要以付出无数生命为代价。就像古代那个著名的“自相矛盾”的故事,利盾与尖矛的对抗势必是两败俱伤,胜利的人也难言胜利,失败的人也难言失败。

所以,没有人能够真正讲述一场真实的战争,即便是亲历者,所能看到的也只是历史中的一面。在这本书里,我也只是力求从一个讲述者的视角,告诉大家我所知道的战争。但我之所以与大家一起感受这些战争,感受战争中的荣耀和凄凉,感受战争中的宿命与机遇,并非是痴迷于征战与杀戮,而是希望这个世界能够远离战争,告别战争。

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而战争最后也是人的战争。我们从战争中看到苦难,更应该从战争中得到启迪。我的文字尚显笨拙,并不能够给喜欢研究战争的朋友提供翔实的记述,但若是你碰巧看到了这本书,碰巧又将它读完,那不如一起探讨一下生命,一起探讨一下战争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所有变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也如那些战场上的人一样,穿过滚滚狼烟,穿过历史的冗长隧道,回头看去,只觉得时光那么悲壮,也难以挽留住英魂的殇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攻坚战(尖矛与利盾的较量)/战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战典丛书编写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8403159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19-49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50
18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