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一部活生生的香港“本土文化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史。讲述的是作者“吾乡、吾土、吾民”——香港的文化香港的人和事。作者亲身参与香港的文化创造活动,见证了成长于七十年代的一代香港文化人的思想历程,因此本书也可说是一本回忆录。

内容推荐

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脱胎换骨时期。作者所亲历的香港流行文化是个“没有偏食症”的多义词,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门类繁杂的各种“细艺”:电影、电视、音乐、报纸、图书、美术、时装、设计等等,正是这样一个难以定位的“杂种”,当经济起飞时,社会转向繁荣稳定之时,修在了香港本土文化之果。

本书为一部活生生的香港“本土文化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史。

目录

前志

急进波士顿

到毕业才有头绪

新闻写作的学徒

速成记者

急功远利的好处

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启蒙小书店、吊命小书店

自己开书店

左翼青年小圈子

胡菊人与我

作为形容词的左翼

本地改良主义者

七十年代前的国语片和粤语片

波牛看电影

香港的电影文化基因

七十二家房客的三世书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香港喜剧片:没有走下去的路

一九八一香港电影全景

那是个好年份

在“后新浪潮”时期写剧本

新浪潮电视

香港电视亢奋的五年

寻常百姓家

动漫宗师

难为了动画片

错过了激动的时机

H埠连环图教父

不再认真听音乐

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后堡垒

什么是香港流行曲

夜未央,星已陨

电视带动粤语歌起飞

杂种修成正果

点止广告瞄简单

迟来的设计意识

设计的本地化

看,我也会画毛笔画

他们都聚在香港了

布莱希特之城

粉丝改编张爱玲

不想记与不想知

中国学生周报

一张小报的诞生

外星人来了

巴西咖啡与海运大厦

兰桂坊前传及其他

白开水可以,白面包不可以

时装纪元

穿衣记

舞舞舞

遗珠

试读章节

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想当作家的年轻人——假设现在还有这样的年轻人——看到我大可松口气:如果连我也算是作家,那么任何年轻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我年轻时候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供大家学习,故此应是激励大家的好榜样,说明人生是出人意表的。

我在香港上的是英文中学,即是用英文授课的那种学校,除了——中文中史课。一位中文中史课的老师调侃我们说:你们这些学生,中文不好,就说自己上的是英文学校,英文也不好,就说自己是中国人。

我就是其中一个中文不好,英文也不好的正常学生。

可是,我还真有看课外中文书——武侠小说,以金庸为主体,旁及梁羽生和一份叫《武侠世界》的香港武侠小说月刊,并从后者延伸阅读到倪匡的现代版武侠小说如《女黑侠木兰花》。

从来,只听说有同代人因沉迷武侠小说而挨父母的骂。武侠小说在家中的地位如今天的电子游戏,年轻人想象力再好也没想到说自己看武侠小说是为了练习中文,正如今天电子青年不会说打机是为了锻炼拇指。我父母虽不曾阻拦我看“类型小说”,我却直觉的知道这玩意是属于“有罪的乐趣”,从不敢张扬,因为天地良心我可知道自己追读武侠小说不是为了学中文。

多年后,我在加拿大上中学的儿子说他看完了第一本中文小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我情不自禁说:感谢武侠小说,感谢金庸。时代真的变了。

话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念中学的时候,香港有数以百计的“文社”。既自称文社,社员看的大概不止是金庸倪匡,说不定还读……文学?这我可要抱怨了,文社中人今天侃侃而谈当年如何遍地开花,怎么我就没遇上过一家文社,也没有一个社员来勾引我,白让文学和我擦肩而过?害得我现在每碰到大陆作家,听他们谈起中学时期看这本那本俄罗斯小说,只能回应说我在看港台两地的武侠小说。

只有当我听到大陆知识女性说《安娜·卡列妮娜》如何害她们浪费青春为了等待伟大爱情的来临,我才想起香港同代女人真幸运,因为她们只看了亦舒。

我的使小坏报复方法,是找机会说一九七一年我就看了张爱玲主要的短篇小说,大陆朋友一算,那时他们还在“文革”呢!其实,香港台湾看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更不用说白先勇余光中金庸琼瑶,远比同代大陆人早。

大学一年级期间,我在文艺书屋接触到“文学”,也写了几首诗和短篇小说,发表在学生刊物上,基本上是在模仿白先勇和余光中。你以为我真想当作家?不是,是想吸引女生的目光,谁知这一招在当年崇尚英文的香港大学是不灵的。这里我又可以做反面教材了;我很快忘了文学,二年级后不再用中文写作,心思花在运动场、舞会、话剧、社会理论、政治哲学、电影、电影、电影。

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我是个好案例,现在任何想当作家的年轻人的文学条件都比我当年强,谁也不该再有心理障碍了。

以下的一段已经没有多大普遍意义,算是我个人的历程。大学毕业去了美国短暂留学,回来后在英文小报任职,觉得终于可以用简单英文来写作了:浅白短句,删去多余的字,力求紧凑,少碰形容词,杀死助动词,把心思放在挑选准确的名词动词和偶然来一下的警句,像海明威、雷蒙·卡佛……可能只是像写类型小说的雷蒙·钱德勒、达许·汉密特……可能都谈不上,但确可以雕塑出一篇篇的文章。

用同样的纪律去写中文又如何?我没把握,但想试一试。可以说,因为开动了英文写作,我才想到写中文。大概也在那个时期,中文系毕业的大学同学陈少棠推介我去看沈启无编辑的《近代散文抄》,受周作人和俞平伯所写的序和跋里的弦外之音鼓舞,深幸赶上王纲解纽、人心不古的颓废好年代,在谁都管不了谁的香港,放胆写吧, “老老实实说自己的话”(俞平伯语)吧。一九七六年,我重新试着用中文写作。

……

P18-21

序言

前志

1.事后:年轻时,大概没有文化偏食症,只有贪玩症,这尝尝那试试,还要东张西望、上下求索,生怕错过什么。这样的人尝不出真味道,也学不好真功夫,却挺适合事后替大家做简报。

事后,就过了三十年。

2.开蒙:我是在香港开蒙的。想追忆,到底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书?

3.幽径:念中学时,还是个正常的男生,换句话说,什么都不是。到大学,不想被广大同学说是文艺青年,以免断了其他好玩的路。没想到自己会一步一步的走上这条幽径,屡逢山穷水尽,偶遇柳暗花明。

4.同路人:在路上,有同路人,上了路,才知道人外有人。谨志。

5.大约在七十年代:七十年代香港本土进步青年要求自己放眼世界,认识中国,关心社会。七一年到八一年是我眼界大开,也是香港文化脱胎换骨的时期,我兜兜转转老是回头说这年代,以这段时间为鉴,然后才往前张望,往后追踪。这本文集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文章不谈到七十年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冠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251844
开本 32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2: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