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史读来总断肠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中国散文学会编选,张秀枫主编的《青史读来总断肠》选收了一些历史随笔。这些历史随笔,见微知著,以崭新的笔触披露了惊心动魄的历史真相;去伪存真,用生动的细节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对历史感兴趣者一定非常喜欢。

内容推荐

《青史读来总断肠》所选收的一些历史随笔,通过对历史生态的扫描、质疑和透视,通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探究和争辩来再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真与假,善与恶,悲与喜,爱与恨,惋惜与愤怒,正义与卑劣,虚伪与崇高。这些文章力戒封闭的思维、陈旧的意象、钝化的感觉、老掉牙的故事和苍白无力的表达,追求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鲜的材料、尖锐的洞察力、个性化的真知灼见,在行文上则努力深入浅出,富有质感,大处能见方圆,小处可知细心,以坦率的真诚与读者进行促膝式的交流。对历史的质疑和批判是文章的主要诉求,干预历史的冲动弥漫在字里行间。在历史悲剧的巨大怆痛中,表现历史在克服重重阻碍中得以摇摆前行的艰难;在喻人、悦人、予人的历史叙事中,启迪并接通广泛的思索,增添认识的新元素,透悟打通古今的人类智慧。

《青史读来总断肠》由张秀枫主编。

目录

历史的质疑

 秦始皇不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史料探秘:火烧赤壁是否绝属虚构

 诸葛亮真的拙于奇谋将略吗

 诸葛亮为何遗令葬在定军山

 刘伶为何舍命纵酒

 万历皇帝为何找张居正秋后算账

 李鸿章是否通敌日本间谍

 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

 梁启超为何善变

历史的谜团

 子贡为何老挨骂

 吴越两国为何势不两立

 匈奴最后到了哪里

 汉宣帝:中兴之主抑或是亡国之君

 关羽为何成了神

 孙权选太子动了谁的奶酪

 洪秀全究竟是怎么死的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与蒋介石决裂内情

 孙传芳被杀真相

 揭开“埃及艳后”死因的六大疑点

 真实的中美合作所,是什么样子

历史的真相

 残忍的人殉制

 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徐福东渡的传说

 知己之主与竭命之良——“三顾草庐”的真相

 华佗的医术

 权杖是怎样炼成的

 朝贡贸易的小九九

 你不知道的宋明清

 光绪与美国总统的“赔款”交往

 “九·一八”事变时是谁下令“不抵抗”

 东北军里的第二次“西安事变”

 缅共兴亡始末与教训

 里根遇刺真相

人物的新探

 吴起:国家战略的牺牲品

 霍光:后雄主时代的政治转型牺牲品

 高力士并非一无是处

 如何评说洪承畴

 多尔衮为何把大清都城迁北京

 孔二小姐:民国第一混世魔女

 吴佩孚:一个被认为更有希望统治中国的军阀

 熊向晖的传奇一生:“一人可顶几个师”

 揭秘中共史上六大“红色女谍”

 黄金荣在1949年

 邱少云如何成为惊世英雄

 王光美的传奇家世

 爱因斯坦:平庸的圣人

历史的韵事

 秦宣太后:原谅她,她只是个女人

 大话后妃:遭变多曲折,一身嫁两帝

 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唐睿宗遭遇的桃色报复

 皇帝扒灰丑史

 李杜风流事

 爱你风卷残荷

试读章节

唐睿宗遭遇的桃色报复

毕厚奎

爱上一个人却又得不到时该怎么办?是面对现实坦然放手,把伤痛和幽怨埋在心底另觅知音,还是由爱转恨,狠狠地报复一下那个负心人?

不知有多少碰到这一难题的多情少女们因此辗转反侧,无法释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满腔爱恋得不到回应所产生的失落、惆怅、羞愧、酸楚的复杂滋味,确实不好受,这种痛苦和幽怨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调整、排遣,将会异化成一种既然我得不到,干脆就毁了他的扭曲心理,转化为通过疯狂残忍的报复才能消减心头的邪恶之火,满足畸形的心理需求。唐朝的韦团儿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韦团儿是女皇武则天宫中的一名“户婢”(掌管宫中门户的宫女),地位虽不高,但凭着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很快成了女皇跟前受宠的红人。武则天颠倒阴阳,改朝换代,建立武周政权的惊世骇俗之举,让她成为那个时代女子们顶礼膜拜、竞相效仿的榜样,也让众多被男人们压迫惯了的娇小女人们顿生“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万丈豪情。身处这一时代氛围中的韦团儿于是也开始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并且偏偏看上了女皇的小儿子李旦。

不知是看出李旦是只极具升值空间的潜力股,还是这位性情温顺的前皇帝落难的颓唐样让她生心怜爱,反正韦团儿对李旦爱得挺上心、挺痴情,甚至主动向李旦发出献身的暗示。只是她没有考虑,已被降为皇嗣的李旦早已被强势的母亲震慑得不敢乱说乱动,没有一点儿自由了,此时怎敢引火烧身,接受她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呢?

对于作为母亲红人的韦团儿的主动传情,李旦心里直犯嘀咕:这是不是母亲对他的又一次考验呢?自己如果应对失据,言行稍有不妥,不要说接班人的地位不保,恐怕连小命都悬了。三个哥哥的悲惨下场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他这位母亲绝对是个铁腕女强人,在权力面前是从不把儿女情长太当回事儿的。所以,他对韦团儿三番五次的主动挑逗引诱,拿出圣人柳下惠的定力,始终是视而不见,心如止水。

这让一贯受宠的韦团儿太伤自尊了。我追求的幸福得不到,你还左拥右抱地过快活日子,这太不公平了。你既然不领情,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于是,韦团儿准备狠狠地给李旦点儿颜色看,让他知道拒绝自己的后果很严重。但是该怎么办才能解心头之恨昵?这倒有点儿让韦团儿犯难:直接收拾李旦肯定不行,他毕竟是女皇的亲儿子,以女皇的禀性,自己怎么处置摆布李旦都行,但是绝不会容忍别人也对他随便捏。那么,就只好在李旦宠爱的两个妃子身上动脑筋了。你既然让我伤心,那我就摘掉你的心头肉,让你也尝一尝伤心的滋味。

于是,韦团儿事先在李旦的正妃刘氏、德妃窦氏的院子里埋了一些刻有武则天名字的小铜人,再跑到女皇面前诬陷说,李旦的两个爱妃行巫蛊之术诅咒女皇。接下来调查的结果自然如其所言。可是该如何处理二妃,女皇当场没有表态,反而一脸的高深莫测,让韦团儿也搞不准自己这次打的小报告到底奏没奏效。

但是没过多久,韦团儿就看到了想要的结果。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初二一大早,刘氏和窦氏按照惯例到嘉豫殿给婆婆武则天拜年,不料这一去,二妃就在人间蒸发了,再也不见了踪影。按照史书的说法,是让武则天害死了。“梓宫秘密,莫知所在”,连尸体埋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可怜的二妃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做了名副其实的屈死鬼。

李旦在东宫还眼巴巴地等着她们回来呢,但直等得花儿都谢了也没等来他的两个爱妃。李旦终于明白:他的爱妃永远也不可能回来了。惊痛交加的李旦既不敢向母亲要人,也不敢当众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悲痛,而且严令东宫所有的人包括那几个不懂事的小儿女一律不得谈论刘、窦二妃之事。然后他像没事人一样,每天照样规规矩矩地到母亲那儿请安问好,打掉牙往自个儿肚里咽吧。血雨腥风的宫廷中多年的历练,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稍稍有忤逆母亲之处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因为不止一个人盯着他目前坐着的这个并不牢靠的位子想取而代之,而这只需要母亲努努嘴。幸好母亲对他这次考验的表现还算满意。

韦团儿终于露出了妒意得到满足后的诡异笑容,因为颇为细心的她发现,李旦向女皇问安时虽然脸上堆满了谦恭的笑容,乍看上去平静如常,但其眼角眉稍间却散溢着掩饰不住的痛楚。那是由于内心的痛苦虽然受到刻意的压制,却因为太过深重而使得大脑一阵阵失去控制的表现。韦团儿不禁暗暗打了个冷颤,甚至生出些许悔意,自己用如此恶毒的手段对付这个她朝思暮想的可人儿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可是一想到他对自己冷若冰霜、熟视无睹的态度,又让她心里充满了醋意:谁让你如此对我来着?

韦团儿的高兴与满足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命运就把她推到了地狱门口。因为她太锋芒毕露,太肆意张扬了,对自己受到的宠信从不加一点掩饰,把爱恨喜怒都写在脸上,如此缺少城府,注定了她要在充满钩心斗角、争宠夺爱的宫廷中过早地出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她在给别人设局的同时,也落人了别人给她设的局。很快,有人告发她诬告皇嗣妃,说搞巫蛊的那些小铜人就是韦团儿自己埋的。女皇这次反应倒挺迅速,根本没有多问,就把韦团儿杀了,连申辩的机会都没给她。

很可能,一开始韦团儿诬陷刘、窦二妃的时候,女皇就不相信是真的。因为巫蛊之术是宫廷斗争中打击对手常用的手段,而女皇自己就是炮制这种只要沾上就让人掉层皮的伎俩的老手。早在永徽六年(655年)六月,为了争夺皇后之位,还是武昭仪的女皇就曾用这种把戏算计过她的劲敌王皇后。而女皇之所以当时没有揭穿韦团儿,并且还如韦团儿所愿处死了刘、窦二妃,只不过是因为女皇正好想借用韦团儿献上的这把刀来试试她对儿子李旦驯服的效果和程度如何,来个顺水推舟而已。韦团儿借女皇的刀杀了刘、窦二妃,出了胸中恶气,却没想过自己也不过是女皇手中的一把刀,随着她使命的完成,剩下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韦团儿的所作所为,按说是纯属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忽视小人物的能量和破坏力,往往也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李旦的这个教训来得肯定要比其他人深刻。他不想出轨,可由于自己对韦团儿拒绝的方式太过生硬,所以反倒断送了两个爱妃的性命,真是事与愿违。而这一事件的另一个后果则是,让日后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过早地失去了亲生母亲,因为他的母亲就是冤死的二妃之一的窦氏。

P301-303

序言

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是辉煌灿烂的,对人类做出了难以胜数的伟大贡献。然而,勿庸置疑,华夏大地也充满了血和泪。历史的悲剧重复上演,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戴逸在《18世纪中国与世界·导言卷》中说:“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悲剧的历史对于悲剧发生的当时是巨大的灾难,对于其后则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在感受“切肤之痛”、心灵受到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会刺激人们从理性上进行反思,从而获得使社会更加合理向前发展的经验和才智。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袁崇焕之死被称为“千古第一奇冤”,他的人生悲剧颇富代表性。袁崇焕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天才的文学家。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在兵部任职。当时对明廷构成严重威胁的是山海关外的清兵。袁曾单骑出关考察,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戎。天启六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进攻,被袁打败,努尔哈赤中弹身亡。宁远大捷极大地振奋了朝野的士气,意义和影响都是空前的。然而袁因不附奸佞魏忠贤而被解职。明思宗即位后,在朝臣的纷请中还朝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执掌军政大权。崇祯二年袁以尚方宝剑诛杀了大将毛文龙。同年皇太极率十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袁闻讯带兵两日急行军三百里,但他没有在蓟州、通州一带与敌决战,却在诸将反对下率兵入京,在广渠门外大败清军。此间,皇太极施反间计得逞,崇祯三年袁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和“专戮大帅”三项罪名“磔死”。

悲剧的实质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袁崇焕文武双全,为人正直,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他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英勇地抗击入侵的敌人,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践行历史的必然要求,然而,他的爱国情怀和正义之举却因丑恶环境的强大而惨遭失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与生活》中说:“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它能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反抗暴力侵略是正义的、进步的,是人类伟大悲剧精神(从恐惧到勇敢)的体现,不但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惋惜和悲愤的感情,而且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崇高感。这种情感在历史上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晚近名人康有为曾在袁崇焕祠墓廊柱上撰写对联云:“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魂壮山河”。连袁的敌手也对他崇敬有加,清乾隆皇帝专门下诏为其平反,《清高宗实录》记载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敌,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康有为的“自毁长城”是从崇祯皇帝这个视角而生发的感慨。明朝所处的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城市已经相当发达,市民阶层业已形成,与西方此时的发展虽各有短长,但差距并不显著。然而西方也恰恰在这一历史阶段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明王朝的坍塌使这个老大帝国彻底丧失了历史的机遇,从此走向了更加昏愦而腐朽的超稳定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人说,如果袁崇焕不死,“甲申三百年”的历史或可重写。袁崇焕命运中所体现的悲剧超越了它的自身,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时代的悲剧。正如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天国的悲剧”,而不是历史的悲剧。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主客观互相作用的结果。袁崇焕如果不是对昏庸的崇祯过于迷信,如果对加害有所察觉并另行谋划,如果他的性格不是那么刚直、刚愎而是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也许不但不会白白送掉性命,更不会使清军的铁蹄踏破山海关,也不会有屠城式的杀戮。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性格所造成的悲剧,却是惊心动魄而且值得玩味的。

袁崇焕伏刑的惨状,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的老百姓都相信袁“通敌”,对其恨之如骨。据《石匮书》所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封建社会治下的老百姓,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只有两种人,即“看客”和被看者。群众的愚昧和残酷,是历史悲剧产生的麻木的温床和无意识的推手。这是令人怆然而悲凉的。  最大的悲剧在于人们几乎不从悲剧中吸取教训。宋代末期发生了岳飞的悲剧,二三百年后的明代末期又发生了袁祟焕的悲剧。这样的重复在中国历史上不知凡几,令人扼腕。最近报端披露,在我国历史教科书中人们所熟知的国宝“浑天地动仪”模型,根本不是原件,而是1950年代一位考古学家根据古书上196个字的描写,参考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设计并制作的。连张衡的画像也是模拟的。据科普作家方舟子说,张衡的地动仪“很可能和今人复原的模型一样,仅仅是个摆设”。如此吊诡的事情,极大地打击了人们的信心。而更大的打击在于,我们从未在这种造假的悲剧中认真反思并痛改前非,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用理性驱除头脑中的黑暗,还原历史的真相。只有真相才能使人认清历史,从而避免历史悲剧的循环往复,而使其在不断的否定中发展前行。

本书所选收的一些历史随笔,通过对历史生态的扫描、质疑和透视,通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探究和争辩来再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真与假,善与恶,悲与喜,爱与恨,惋惜与愤怒,正义与卑劣,虚伪与崇高。这些文章力戒封闭的思维、陈旧的意象、钝化的感觉、老掉牙的故事和苍白无力的表达,追求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鲜的材料、尖锐的洞察力、个性化的真知灼见,在行文上则努力深入浅出,富有质感,大处能见方圆,小处可知细心,以坦率的真诚与读者进行促膝式的交流。对历史的质疑和批判是文章的主要诉求,干预历史的冲动弥漫在字里行间。在历史悲剧的巨大怆痛中,表现历史在克服重重阻碍中得以摇摆前行的艰难;在喻人、悦人、予人的历史叙事中,启迪并接通广泛的思索,增添认识的新元素,透悟打通古今的人类智慧。

张秀枫2011年1月10日于深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史读来总断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秀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35866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53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