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钱学森,这个曾经让美国政府感到紧张的名字,现在已经是近百岁高龄的老人。近年来他极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然而他的名字却并未被大家所淡忘,因为钱学森这三个字早已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那么,钱学森,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就让我们随本书一起去解读钱学森人生长河中,镶嵌着的犹如颗颗宝石一样晶莹闪光的故事,从中去感悟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独特个性吧!

内容推荐

钱学森,一个响亮而又荣耀的名字。本书汇总了钱学森近100个精彩的传奇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巨擘的精彩人生。他是一个有着怎样传奇经历的科学家?他是一个有着怎样独特个性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付出和收获?痛苦和遗憾?挫折和梦想?他为什么同中国国防、航天、强国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一起去解读钱学森人生长河中的故事,从中去感悟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独特个性吧!

目录

第一章 幼年聪颖过人继承家学/1

 1 生于名门望族/2

 2 钱氏家训/3

 3 母亲给了他深远的影响/6

 4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8

 5 广泛的兴趣和爱好/9

 6 快乐的童年/11

 7 在大自然中孕育情操/13

第二章 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15

 1 一生忘不了的六年/16

 2 强烈的求知欲望/18

 3 人生第一次选择/19

 4 上海交大的高材生/21

 5 与图书馆结缘/23

 6 痴迷的音乐爱好者/25

 7 接触进步思想/26

 8 人生第二次选择/28

 9 赴美求学:临行前的嘱托/30

第三章 负笈海外二十载功成名就/33

 1 麻省理工学子的翘楚/34

 2 改学航空工程理论/36

 3 拜世界著名权威冯·卡门为师/39

 4 创新的学风/41

 5 三年出货/44

 6 “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45

 7 加入火箭俱乐部/48

 8 参加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51

 9 海外学子周末聚餐/53

 10 参与美国第一枚导弹研制/56

 11 与恩师一起赴德国考察/59

 12 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62

 13 回国探亲/64

 14 人们称之为“严师”/66

 15 惊人的火箭理论/68

第四章 海外赤子五年抗争艰辛归国/71

 1 着手准备回国/72

 2 拒绝对朋友的指控/73

 3 遭遇莫须有的迫害/76

 4 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78

 5 在软禁中诞生的《工程控制论》/8l

 6 香烟纸上求助的短信/83

 7 日内瓦的谈判/85

 8 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87

第五章 科学帅才励精图治托起中国的航天事业/91

 1 组建力学研究所/92

 2 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95

 3 “你比5个师的力量大”/99

 4 参与制订“12年科学规划”/101

 5 出任国防部五院院长/105

 6 参与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107

 7 “东风二号”研制的失败与成功/111

 8 提出“两弹结合”的设想/114

 9 制订“八年四弹”规划/117

 10 在关键时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胆识/119

 11 主持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121

 12 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125

 13 完成自己的诺言/128

 14 提出创新的、超前的见解/131

第六章 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135

 1 青山不老,永不疲倦/136

 2 为科协尽心尽力/137

 3 提出“沙产业”/140

 4 出访英国和德国/142

 5 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 ”/144

 6 倡导“大成智慧学”/146

 7 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殊荣/149

 8 情系神舟/150

 9 心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152

 10 每天坚持看报、学习/155

 11 获“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157

第七章 科艺联姻琴瑟和鸣/159

 1 科学与艺术结缘/160

 2 儿时一曲《燕双飞》/161

 3 青梅竹马结连理/163

 4 美满婚姻羡煞朋辈/165

 5 在患难中相濡以沫/166

 6 双星辉映,比翼双飞/168

 7 不老的爱情:生命晚霞的绚丽/170

第八章 人淡如菊厚德载物/173

 1 为人做事:堪称人世的楷模/174

 2 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75

 3 传承师道/177

 4 不轻易批评下属/180

 5 善于发现千里马/181

 6 不稀罕外国荣誉头衔/183

 7 处事的六个“不准”原则/185

 8 请辞头衔不打折/187

 9 姓钱却不爱“钱”/189

 10 谦虚谨慎,为人低调/191

试读章节

3 母亲给了他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是杭州一个富商的女儿,因她的父亲非常欣赏钱均夫的才华,就将她许配给钱均夫。章兰娟性格非常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聪明过人。计算能力与记忆力很强,具有极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善针织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就可以称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

1911年,垂死的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产生了,正在四万万同胞欢庆新生之际,一个小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他就是钱学森。

幼儿时的钱学森就很引人注目,尤其是他那比同龄孩子大出许多的头,亲友们都说这孩子天生异相,长大必有成就,果然他的聪慧在幼年就显现了出来。幼年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很高,记忆力极强,3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和《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够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一个“神童”。有人说,钱学森的超人天赋有来自他母亲的遗传。

面对如此聪明的儿子,钱均夫夫妇深感自己肩上担子之重,并发誓一定要将儿子教育好。

由于丈夫平常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就落在了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式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让儿子心服口服。她每天给幼小的钱学森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之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教儿子画画,或教他写毛笔字。每天如此,从未间断过。

这样,钱学森从小就爱学习,喜欢读书,吃饭的时候总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连头都不抬一下。为此,钱学森的母亲必须经常把别的菜换到他面前,要不然他就总是夹面前那一盘菜。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对知识的需求也愈来愈强了。过去父亲给他买的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已经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他开始把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由于有的书看不懂,他只好向母亲请教。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十分惊喜,于是就挑选一些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仔细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最喜欢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李白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他们的高风亮节在幼小的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长期浸润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钱学森的心底滋生了对灿烂文明的崇敬和热爱之情,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钱学森的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同他们相邻的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十分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母亲总是热情地接济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若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就不再提起。

章兰娟的一言一行,给了儿子以示范,为他注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有人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着摇篮的手。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与源泉。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就像一股永不问断的力量,将持续孩子的一生。因此钱学森的母亲对钱学森来说,的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钱学森在回忆他母亲的时候说道:“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的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4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1912年,钱均夫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来传播民主革命的思想,钱学森随父母从杭州迁至上海。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钱均夫受聘于教育部,这样举家又迁移来到北京。那时钱学森只有3岁。钱家住在北京西城区一个深邃的胡同里的一处四合院。从3岁到18岁高中毕业,钱学森一直生活在这里。

钱均夫是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他为人忠厚,守正务实,富于爱国心;他国学功底深厚,并有广泛的文史爱好,博学多才且谦恭自守。他的性格营造了和睦的家庭氛围,加上酷爱读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对钱学森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在钱学森幼年的知识启蒙里,是他的父亲钱均夫首先向他开启了人生与智慧之窗,养成了他勤勉、认真、负责的品德。

钱均夫是一位对国学颇有研究的学者,他对《论语》、《孟子》等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写了不少见解精辟的论著。钱学森看到父亲成天埋头于古书中,极其专注认真。受父亲的影响,钱学森小时候对读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钱学森刚满五岁的时候,他就读了《水浒传》。书中刻画的英雄形象令钱学森十分着迷。一次,他忽然对他的父亲说:“《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来到人间的。那么,人间的大人物,干大事情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

钱均夫被儿子提出的问题惊呆了,他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儿子的提问。考虑一下,钱均夫微笑着对儿子说:“《水浒传》是人们编造的故事,不过,所有的英雄与大人物,像岳飞呀,诸葛亮呀,还有现在的孙中山呀,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他们从小都爱学习,都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与毅力,不怕困难,因此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

钱学森听罢,大受鼓舞,他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钱均夫非常高兴地说:“你也能做英雄。可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此后的日子里,钱均夫又多次向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成了钱均夫的家训,也影响着钱学森一生的奋斗与追求。另外,钱均夫还经常向钱学森灌输一些自然知识,使钱学森从小就对神秘的天空有着无穷无尽的向往,这也为他今后选择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打下了最初的基石。

钱均夫对钱学森的管教非常严格而又得法,从小就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每天按时起床、就寝,按时复习功课和休息;出门上学必须衣着整洁,书包整理得井井有条;回家以后,鞋袜、衣帽、书包放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定规矩,不能乱来。这对钱学森后来在科学事业上严谨仔细、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作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

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

P6-9

序言

2008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揭晓,钱学森以首位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就是曾经让美国政府感到紧张的钱学森,已经近百岁高龄的老人,近年来极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然而他的名字却并未被大家所淡忘,因为钱学森这三个字早已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丰碑上。

钱学森,一个响亮而又荣耀的名字。钱学森,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人们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

他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几代新中国领导人特殊关心与称赞的科学巨人。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成为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学生,并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拥有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以及舒适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清楚地知道,这里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驿站,遥远的祖国才是他永远的家园。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磨难以后,1955年秋天,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自此,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赤诚的爱国之心,投入到了新中国火箭、导弹以及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之中。

从1956年起,钱学森在中国航天技术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打造中国的航天事业。1956年至1966年,是中国导弹事业起步的十年,也是钱学森一生中面对困难、承受压力最多的十年,他逐渐地离开学术研究领域,成为国家任务的执行者。在他的参与与组织下,中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的导弹;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飞行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钱学森适时提出“两弹结合”的设想,即“东风二号”导弹与核弹头对接发射。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试验一举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了能够实战的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在钱学森的建议与指导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按计划成功发射。

1975年11月26日,钱学森再一次奔向酒泉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洲际导弹,作为中国第一代导弹的终极目标,钱学森完成了他的承诺与历史使命。

1982年,古稀之年的钱学森,再一次点燃了中国导弹家族一盏光耀于世的明灯:中国第一代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巴斯德有言:“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乎增高地位,乃在乎善用自己的才能,用到最高的限度。”综观钱学森的一生,他的确将自己的才能“用到最高的限度”。科学巨匠钱学森,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和磨难,也创造了许许多多轰动中外的奇迹。可以说,钱学森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是生动感人的一生,更是以深沉的爱去谱写的一生。

那么他是一个有着怎样传奇经历的科学家?他是一个有着怎样独特个性的人?他有着怎样的付出和得到?痛苦和遗憾?挫折和梦想?他又为什么同中国国防、航天、强国富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汇总了钱学森近100个精彩的传奇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巨擘的精彩人生。让我们随本书一起去解读钱学森人生长河中,镶嵌着的犹如颗颗宝石一样晶莹闪光的故事,从中去感悟他那瑰丽多彩的伟大人生和独特个性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钱学森人生故事全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建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75054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