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毛泽东生平事迹传记,也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毛泽东画传。它只有短短数万字,却以最洗练的文字、最简明的章节、最严谨的叙述,高度概括、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程交相辉映的一生,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一睹这位二十世纪世界伟人的丰采,是广大青年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的一部好书。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大书,一个永远道不尽的伟人。

大视野,在真实情境中透视伟人与平凡;新思维,在历史脉络中解读功过与得失。本书以最洗练的文字、最简明的章节、最严谨的叙述,高度概括、论述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程交相辉映的一生。

目录

一、风华少年

二、步入社会

三、寻求真理

四、创建共产党

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

六、开辟革命道路

七、三次反“围剿”

八、力挽狂澜

九、迎接历史转折

十、全民抗战

十一、延安整风

十二、针锋相对

十三、战略决战

十四、揭开崭新的一页

十五、迈向社会主义

十六、新的探索

十七、痛定思过

十八、最后十年

试读章节

二、步入社会

1911年(宣统三年)春,毛泽东来到向往已久的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

这时的长沙,正处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大变动中。由于它横卧在孙中山同盟会活动中心广州和武汉之间,更多地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革命党人与清朝专制统治的矛盾也比较尖锐。

毛泽东很快就被宋教仁、于右任等人创办的《民立报》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天,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领导广州起义的消息,深为七十二烈士壮烈殉难的事迹所感动。他第一次听说孙中山其人,听说同盟会纲领。他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主张组织新的中央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政府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大胆发表自己的政见,是他积极关心并希望干预国家政治的开端。这年他不过18岁。

由于清廷顽固守旧,社会舆论已经迅速地从改良转向革命,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取代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思想,成为中国中下层社会的主导思潮。然而,刚刚从偏僻的乡下来到省会城市的毛泽东,对此并不了解。他还没有放弃对康、梁的崇拜,也搞不清革命派同维新派的区别,但他认定这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希望。而这正是他开始接受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影响的起点。

这时爆发了四川的保路运动,立宪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要求。这自然也受到毛泽东的关注。为了表达排满情绪,他和同学商量剪去辫子,然而到了动手剪辫子的时候,一些相约剪辫子的同学却动摇了。毛泽东和另一同学首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同时也动手剪掉了那些发生动摇的同学的辫子。这是他有生以来采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

腐败的清廷很快镇压了四川保路运动,并撕下假“立宪”的伪装。突如其来的事变,促使毛泽东最后转向革命派一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先揭起辛亥革命的义旗,长沙迅即响应。毛泽东参加了湖南新军,被编入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一名列兵。在这里,毛泽东受到最初的军事训练,并且结识了一些下层社会的朋友,从中了解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毛泽东每月得到7元军饷,除伙食用去2元,再花些钱买水外,其余的都用在订报上。在军营里,报纸成了毛泽东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他贪婪地读着,仔细地思索着,从此养成读报的习惯,即便后来在战争年代也从未间断过,终生如此。毛泽东从报纸上第一次看到“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这在当时,不过是江亢虎主张的社会改良主义的代名词,但对求知欲极强的毛泽东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和一些人讨论社会主义,还把自己的看法写信告诉过去的同学,但只有一位同学回信表示同意。

1912年春,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和议,南北暂时实现了“统一”。这时的毛泽东还难以识破这“统一”背后隐藏着的一切,他认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新军,决定继续求学。

到哪里求学呢?这一度成为困扰毛泽东的难题。这时,他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明确的目标。他根据广告报考了几所学校,但都不满意,最后,考进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学校的一位国文教员很喜欢他,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他读了这部书,终于下定退学自修的决心。

1912年秋天,毛泽东寄居在长沙的湘乡会馆,开始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度过半年的自修生活。这在毛泽东的成长道路上,是极有价值的半年。他不仅注视着激烈变动的世界,而且找到了认识这个神秘莫测的世界的捷径——博览群书。他开始在书海中苦苦寻觅救国救民的真理。

湖南省立图书馆坐落在长沙定王台,刚刚开放不久。这里环境幽雅,是看书学习的好地方。毛泽东为自己订了一个自修计划,一进图书馆,就像“牛进了菜园”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中国的经史子集,世界的历史、地理、文学、哲学,无所不包。

图书馆里挂着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磁石般吸引了毛泽东。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在图前伫足良久,仔细端详中国和世界。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原来中国并不是在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世界众多国家中的一员。他真正体验到世界的辽阔。几年来的人生旅途,走出韶山,来到湘乡,又来到长沙,不但了解了中国,还放眼看到了世界。路途越宽,眼界越宽,抱负也越大。他的心,仿佛融人了中国,融入了世界。这种感受使他激动不已。

在这半年中,他第一次读到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代表作,思想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洗礼。他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严复译为《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这些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他彻底摆脱康、梁的消极影响,也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而这是从传统国学中难以得到的。他的思想第一次从国学中走出来,认识到“中学”之外还别有洞天。这对毛泽东以“西学”为媒介,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正当毛泽东在浩瀚的书海中恣意畅游之时,父亲的一封来信打乱了他的计划。1913年春,父亲来了一封信,不同意他自修,并以断绝经济来源相要挟。在讲求实际的父亲看来,毛泽东的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游手好闲。这时,毛泽东也正在认真考虑自己的前途,他得出结论,自己最适合教书。于是,他报考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被录取人预科。1914年春天,第四师范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先是编入预科第三班,秋天又编入本科第八班。

令人难忘的一师读书生涯,对毛泽东的成长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湖南一师是一所民主开明的学校,可以比较自由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学校聚集着一批优秀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还有一批思想活跃的学生,如蔡和森、陈昌(号章甫)、张昆弟、萧子升、萧子暲(即萧三)等。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这时的毛泽东,已不是单纯幼稚的乡村农家子弟,而是抱有远大志向、眼界开阔的倜傥青年。他不再拘束于韶山、湘乡、长沙的有限的空间,而是瞩目于整个中国和世界;他不再在求职谋业中踌躇徘徊,而决心以启迪芸芸众生的教师为己任。更为重要的是,他当过兵,有了在社会上闯荡的初步体验,他的学习也更自觉,更有目的性、计划性。他要按照自己的远大志向重新塑造自我,而不是盲目听从命运的安排。

1915年9月创刊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成为它的热心的读者,并深受其影响。

也是在1915年9月,毛泽东向长沙各校学生发出一则“征友启事”,因为他的名字繁体总共有28划,所以署名为“二十八画生”。他在启事里表示,愿意结识能够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作为自己的朋友,还引用《诗经》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求友心情:“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征友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据他后来回忆说,这次征友只得到三个半人的回答。其中之一,就是罗章龙。

罗章龙,当时是长沙第一联合中学的学生。他看到毛泽东的征友启事,颇为感动,很快写信答复,署名“纵宇一郎”。不久,两人相约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也就是三年前毛泽东自学的地方)会面。这天,久雨初晴,丽日行空,空气清新宜人。两人交谈了整整一个上午,国内外政治和经济,治学,以至宇宙观和人生等等,无所不谈。这次交谈,给毛泽东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临别时,毛泽东表示“愿结管鲍之谊”,并提出以后要多见面。两年多以后,罗章龙准备去日本留学,毛泽东还特地作《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勉励说:“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毛泽东身在学校,却始终把社会当做自己的大课堂。他不但刻苦读有字之书,还十分注重读“无字之书”,力求做到周知社会。每逢节假日,他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学”。

1916年暑假,他曾和蔡和森一起,各带一把雨伞,穿一双草鞋,徒步游历浏阳、湘阴、岳阳等县,用一个多月时间了解洞庭湖畔的乡村。遇到寺庙,就进去同和尚谈天;碰上农舍,就进去和农民拉家常。有时找不到住处,就在野外露宿,找野果充饥。

第二年暑假,他又用同样的办法,和萧子升等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沉江等县。在安化县,经过曲折,毛泽东结识了学识渊博的夏默庵先生。先是两次登门求见,均遭拒绝。第三次登门,夏先生挥笔写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的上联,要毛泽东对出下联方能接待。毛泽东随笔写就“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令夏先生赞叹不已。夏先生很器重毛泽东,要他留宿,作竞夜长谈。

这次游历,行程近千里,轰动了学校。同学和老师称赞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在毛泽东的游学计划里,不仅要游遍湖南,还要遍游全中国。

为了担当救国救民的重任,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情操。游泳和冷水浴,是他最喜爱的运动。一师浴室旁有一口井,每天清晨,毛泽东都来到这里,脱光上身,吊起井水,一遍又一遍地擦身和冲淋,直到全身发热为止。湘江橘子洲头,是毛泽东经常游泳的地方。他尤其爱在冷天游泳,认为这可以坚固皮肤,增进血液循环,还可以磨炼意志。

他还喜欢爬山,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爬山。一个夏天的晚上,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毛泽东独自一人登上岳麓山顶,又从山顶跑下,来到蔡和森家。蔡母见他浑身湿透,便问他是怎么回事。毛泽东说,这是为了体会《书经》上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境,还可以锻炼胆量。毛泽东还把坚持体育锻炼的体会写成《体育之研究》一文,在《新青年》上发表。他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1917年6月,一师开展人物互选活动,考察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的表现。全校有11个班400余人参加这项活动。毛泽东在。“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六项中得到49票,名列全校之冠,成为全校师生公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佼佼者。

在全校的老师中,杨昌济先生对毛泽东的影响最大。杨昌济是长沙人,早年在日本、英国留学,精通中西哲学,在一师教修身等课程。他的修养很高,从不装腔作势,学生们很佩服他的道德学问。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勤学好问、志向远大的优秀青年,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每逢星期日便到杨昌济家登门求教。杨先生同他们谈论中国理学和西洋哲学,先进青年应有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观、宇宙观,向他们传授“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治学方法。毛泽东从杨昌济先生那里接受了唯心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处世态度。

毛泽东时刻关心着国家命运。辛亥革命后,清皇室被迫逊位,但政权仍为北洋军阀袁世凯所把持,内忧外患的局面一点儿也没有改变。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向袁氏政府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5月7日,又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之内给予答复。9日,袁世凯被迫接受了大部分条件。消息传来,国人无不愤慨。湖南一师的学生集资刊印了《明耻篇》,借以唤起国人。毛泽东在书的封面愤然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6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还提出要警惕日本的威胁:“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21年之后,这些话不幸而言中。

在一师学习期间,毛泽东痛感负有教育民众、开启民智的重任。他积极参与兴办工人夜学,亲自担任管理和授课的工作。他还用晓畅通俗的白话文写成《夜学招生广告》,动员工人来夜学学习。这也是他深入工人、了解工人的开始。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里,他的政治思想开始形成,取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

P7-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蕙//李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30687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93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