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彭德怀身边/亲历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幕忠良的血色晚景!一卷深藏的锥心记忆!

彭德怀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大西南;无论担任国防部长,还是在吴家花园当农民,在他的警卫参谋景希珍十七年时光里呈现的,始终是一个刚直、和善的布衣老帅形象。

在彭德怀生命的最后八年,从“囚犯“到被秘密火化,他忍受了怎样的屈辱和折磨?《在彭德怀身边》作者景希珍、丁隆炎以泣血之笔和盘托出。分别十二年后。当手捧彭总的骨灰时,内心是不断的抽搐、唏嘘……

内容推荐

《在彭德怀身边》是一篇回忆录,是讲者在不敢讲的时候讲出来的,记者在不敢记的时候记录下来的。

历史亲历者的自述有利于还原历史事件和社会整体历史真相,有利于揭示社会变动时代的个体生命境遇和心迹,有利于展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也能为后人保存一份珍贵的野史资料。可以预期,随着亲历者的年华老去,他们这些珍贵记忆将如一坛陈年老酒,散发着岁月的芬芳。

在彭德怀生命的最后八年,从“囚犯“到被秘密必化,他忍受了怎样的屈辱和折磨?《在彭德怀身边》作者景希珍、丁隆炎以泣血之笔和盘托出。分别十二年后。当景希珍手捧彭总的骨灰时,内心是不断的抽搐、唏嘘……

目录

上篇 在彭总身边:警卫参谋的回忆(一九五○——九六六)

 前记

 在朝鲜战场

 在国防部长任期内

 在吴家花园

 在大西南

下篇 最后的年月(一九六七——九七四)

 开始过“囚犯”生活

 他在战士心里“爆炸”

 我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学习

 中央来的“代表”

 烈士的鲜血决没有自流

 这是我们的彭老总呀

 夫妻重逢

 周总理的关怀

 梅魁终于见到了伯伯

 我只怕,我的话再也找不到地方说了

 手术之后

 遗嘱

 弥留时刻

 他的骨灰

试读章节

一九五○年深秋,我刚过了十九岁的生日。一天,上级突然通知我,把我从大西北调到了遥远的首都北京。不久,又跨过了鸭绿江,去到更加遥远的朝鲜战场。从此,我就离开了侦察参谋的岗位,警卫在彭德怀同志身边,同欢乐,共忧患,一直跟随了他十七年。

起初,我并不知道分配我干什么。

到达志愿军司令部的当天,机关的一个负责人对我说:“你到彭司令员那里当警卫员。”

我一听,连问了几声:“是不是彭老总,彭德怀同志?”他点点头,我紧张了,好久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啥也不懂,文化水平恁低,怎么给选到他那去工作?我从小就听说过这个彭老总,在西北听部队老同志讲他的英雄故事就多了。所以,听说要到彭老总身边工作,我心里很高兴,同时又十分担心。

“我能搞得好吗?”

我到彭老总的办公室报到时,办公室主任说:“你休息两天吧,这两天暂且不要见他。”我心里纳闷:当警卫员怎能不见首长?见首长还要选日子?

彭总的指挥部设在一个大山沟里。靠山脚有一些当年挖矿时留下的洞。洞内经过修整,纵横相连,可以住人,只是太潮湿,因而在洞口搭了一些木板棚子。彭总就住在作战室旁边一个小棚里。

我很想见到彭总。他原来的警卫员鄄友才看到我有些心急,问我:“想见见他?”我连连点头。他就叫我跟在他后面进到小棚子里去。他嘱咐我:“他不问话,你也就别吭声。”

友才是进去倒开水的。他推门、走路都很轻。我站在门边,连大气也不敢出。彭总坐在一个木头箱子垒成的写字台前,抬头看了一眼,接着又低头看文件去了。就这一眼,我着实被吓了一跳:“这个人样子好厉害啊!”他粗眉毛,厚嘴唇,宽肩膀,表情又像生气又像发愁。屋子里很冷,板壁缝里冒出一股股白雾,凝结成了冰霜。地上有一条小水沟,流着从山洞里淌出来的一股水,可以闻到硫黄的气味。一张行军床,就放在水沟旁边。总之,这里没有一点叫人稀奇的东西。要不是彭总坐在眼前,我真不会相信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住宿、办公的地方。

出门来,我问友才:“怎么样,很厉害吧?”

友才说:“嗯,很厉害。不过你不用怕,他不会骂我们。有时批评干部,干部越大他越不客气。这些天,我们都得小心点,他正在气头上!”

“不是前方刚打了大胜仗吗?他气什么?”

友才坐下来,抱着脑袋摇了摇,说:“你没听说?咳!我们这些人,都该死!没有把毛岸英同志照顾好。他牺牲后,彭总好些天都这样,吃一点点,睡一会儿,话也很少说……”

我这才知道,为什么主任叫我等两天才见彭总。

过了两天,主任把我带去见彭总了。他跟彭总报告说:“司令员,这是从西北军区调来的警卫员景希珍同志。”

彭总取下老花眼镜,望着我:“哦,你是哪个军的?”

“报告首长!七军。”

“是彭绍辉那个军。他叫你来的?”

我说:“不,我不知道谁叫我来的。”

他笑了笑,叫我坐下,问了我名字的写法和年龄,然后说:“我们以后就在一块干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好吗?”

我只顾点头,心里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彭总晚上有散步的习惯。他出去我都跟着他。第一天,他问我:“西北军区叫你来,怎么对你说的?”

我照实回答:“他们没有告诉我,只说调我到北京。”  “这么说,他们是把你哄出来的?”

我说:“不!不是哄,是保密。到你这儿,我很高兴,就怕干不好。”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问我:“你怎么拖到这时候才来?”

我本来是从兰州坐军用飞机去北京的。行前,军区参谋长交给我一封密信,向我交代说,飞机落地就到北京了,要我拿着信直接到北京饭店找陈赓同志。还要我注意保密,旅途上不要把信掏给人家看。我一一记住了。谁知飞机中途加油,在西安降落——陈赓同志我没找着,飞机又起飞了。后来,请求一个军事机关协助,才搭上火车去北京。我叙述了上边的情况,有点不安地说:“在西安上了火车,火车再怎么停我也不下车了,一直到了终点站北京。可就晚了这些天。”

彭总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小家伙,也太死板了!”

我说:“不是我死板,是上级交代了的,说飞机落地就到,还要我不要轻易对别人说是去哪里……”

彭总拍着我的肩,说道:“对!看得出来,他们给我选来了个老实的小伙子,一个好兵!”P6-8

序言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讲者在不敢讲的时候讲出来的,记者在不敢记的时候记录下来的。这是一个伟大而又不幸的革命家的生活的一个方面,是真实的记录。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

一九七五年秋,我同景希珍同志在一个县人武部工作。我们工作在一起,业余时间也常在一起“摆龙门阵”。我知道他跟随彭德怀同志多年,很想从他那里知道彭总的一些事情;特别是庐山会议以后的情况,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可是,景希珍同志怎么也不开口,他避讳这个话题,而且是很警惕地避讳着。后来,我们很熟悉了,他告诉我:“我不讲彭某的事情,不是怕自己如何,而是怕连累别人。”我说,我不怕连累,我也不连累你;我们约法三章:绝对保密,决不外传,留作学习。他算勉强同意了,有空就给我讲一些彭总的事情。时常,我被这些故事搅得彻夜不寐,忍不住在脑子里一再地回味、思索,把一部分记在一个小本子上。

这年冬天,“四人帮”再度嚣张起来。我们的这类谈话终止了,因为那时有更多的迫在眉睫的使人焦虑的问题。

一九七六年春,有一天晚上,景希珍同志忽然闯进我的宿舍。他脸色苍白,眼睛浮肿,不说话,坐下来之后,他双手抱头,脑袋低垂着。

我问:“出什么事了?”

他抬起头来,泪流满面,说:“彭老总死了……”

“啊!”我不禁愕然。

“他过去的司机赵凤池同志说的。他刚从北京回来,听人说,彭总都死了有一年多啦。老赵说,彭总病在医院里,临终前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孤苦一人啦。他要求见毛主席,见周总理,见朱老总,都没有见到。在那么一个年月,谁去给他通报啊!我知道,他有一肚子话要讲啊!现在,人们再也听不到他的话了!”景希珍同志哭述着。

“那你就讲吧,帮他讲。”我说。

“我怎么能讲出他要讲的话啊!”

“讲你十多年来见到的彭老总,讲彭老总给你讲过的话嘛。”

景希珍同志抹去眼泪说:“好,我讲,我讲。反正他已经见马克思去了……”

就这样,我们又恢复了关于彭总的谈话。

打倒“四人帮”,思想大解放。我破了我们的“约法三章”。我把老景关于彭总的谈话记录念给了有些领导和同志们听。他们听了,也掉了眼泪,并指出这是珍贵的材料,应该整理出来。我便把所得的材料,按时间顺序作了初步的整理。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中央给彭德怀同志伟大的一生作出了公正、如实的结论。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给彭德怀同志所作的悼词,表达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多年来对彭德怀同志的评价、敬意和怀念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我们又请景希珍同志把他所知道的情况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说了一个星期。于是,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一篇回忆录。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几经研究,觉得还是保留原来记录的面貌为好。所以,在文字上没有怎么修饰,而是力求朴实、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情况。自然,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百无一误。因为有些事情,时间长了,回忆者也记得不那么清楚了。再说,作为一个警卫人员,对于彭总的有些重大政治活动,他知道一些,但又不甚了了。所以,这里记述的并非彭总光辉的一生,也不是他十分重要的十七年间的全部事迹,而只是一些生活片断——一个警卫员眼中所见的片段。至于更为繁重的整理工作,只有请其他同志来做了。

在整理记录的过程中,跟随彭总多年的秘书綦魁英和司机赵凤池,主动地提供了一些材料,并帮助订正了一些事实,特此表示感谢。

丁隆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彭德怀身边/亲历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景希珍//丁隆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70698
开本 16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