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变革的村庄(乡土新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杨占平编写的《变革的村庄》内容介绍:乡村曾经就像被母亲遗弃的孩子,没人疼没人爱。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是其永远的代名词。乡村又像是一位母亲,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都市在变。乡村也在变。生活的无奈、尊严的被践踏、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异化、生命的韧性、本真的崇拜与敬意……我们不仅看到了变革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微笑之下的希望。

内容推荐

由杨占平编写的《变革的村庄》内容介绍:关注乡村现实,反映农民生活,抒写民风民俗,诠释文化变迁。

铁凝、贾平凹、陈忠实,迟子建,王安忆,张抗抗,陈源斌,刘庆邦,范小青,张炜,刘醒龙等中国文坛的四十余位主流作家,以觉醒的现代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乡村人生,呈现乡土生活本色,以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掘和提炼体现生活本质与生命韧性的乡土精神,以独特的乡土精神,以独特的视野和笔法,解剖与考量传统文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的变化。《变革的村庄》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变革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微笑之下的希望。

目录

剪辑错了的故事

乡场上

五月

血魂

葫芦沟今昔

扶贫纪事

万家诉讼

分享艰难

制造声音

九月还乡

金鸡岩

人民政府爱人民

美满家庭

鱼塘女人

试读章节

周围的公社、大队,前脚后脚都放出了亩产一万二、一万三千斤的高产卫星。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捷报四传,参观的人群如云。甘木公社的甘书记深感有急起直追的必要,于是和一大队支书老韩做了三宿的思想工作,终于一大队也紧赶慢赶地筹备了起来。甘书记觉得,都到这肘候了,要放就要有点气派,放一颗特大的卫星,亩产一万六千斤!顿时,甘木公社也热闹起来了。松柏牌楼搭起来,锣鼓家什敲起来,卫星田的四周红旗插起来,介绍经验的稿子编起来。参观的人一多,专业接待人员编了两个班。真正是热火朝天,风光得不能再风光了,不仅名扬全县,同肘简报也送到了省里、中央。具体传了谁的名不大清楚。不过不久以后,公社甘书记提为县的副书记了,人们猜测有没有可能就是这时扬的名,这仅是猜测,不足为据。

一开始,一大队的干部和贫下中农,尚觉热闹、.有趣,但是过不多久,随着高产,便来了个按产征购。十多亩稻子,硬搬到一亩地里去收割,不是搬着玩玩的,要拿出实货来的。这时候社员急了,社员一急,就惊动了三队副队长、梨园的经管人老寿。

老寿本名叫田寿本,不过大家一直叫他老寿,主要是冲着他那副长相:长眉善目,大大的秃脑瓜,什么时候脸上都是和和顺顺的,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也从没见他有过气恼。很有点像那财主家玻璃罩子里站着的寿星。其实他年纪并不老,才六十六,不过是个老党员,过去这个地区“拉锯”时,还做过交通。他不大会说话,不过一开口,别人就乐。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自己是认认真真的,说的也不是什么笑话。没法,现下年轻人就是这样,大概他们本来想笑,不过拿他做个由头罢了。时间一长,这也成了个习惯。大家呢,觉得他有点迂,叫他老寿的意思里,也包含着这一层。不过大家都乐意接近他,除了过组织生活的时候,平时很少有人想到他是个老党员。他自己呢,还挺讲个组织性纪律性。

他走出梨园:就看见村道上一溜停着四挂大车,装满了粮食,插满了彩旗。头挂车的辕马头上,还顶着一朵红花,车上拉了一条横幅,上写“荣交高产粮”,车上还放着全套锣鼓家什。一切齐全,就少了赶车的,派谁谁就甩手走开。眼看日头已经两丈高,参观的人潮马上就要拥来,这里却派不动人。支书老韩正急得跺脚,一眼看到老寿走过来,老韩高兴得像拾了一个宝,马上把赶车的鞭子塞到老寿手里,说:“赶快,把车赶到征购站去,我们已经交晚了,甘书记已经不愿意啦!”说话时,参观的人群已经进了村,老韩掉转身,立即笑着脸迎上前去。这时候,要是老寿噼啪一挥响鞭,四挂大车隆隆地从人群中驰出村去,有多威风!可是老寿却一手抱着那杆老长的鞭子,一手扯扯老韩的衣角,然后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悄悄地在胸前做了一个“八”字。

“要八个人?十个人都可以,你招呼去就是,工分照记。”老韩说完,就和参观的同志握手,照例是先带他们去参观那块大队和公社合种的高产试验田。然后再请到祠堂大厅里坐下,递上井水浸过的手巾,再送上碧绿的热茶,边歇着边听经验介绍。

这一天参观的人当中,有一个大概是搞农技的,学得特别认真,问得也特别详细。掐了一穗稻,数了粒,还要包回去称,又看每一蔸稻,发了多少棵,还问插秧的行距、棵距。大队长被问得一件白褂子湿了半件,可是那位参观的同志还在又惊叹又奇怪地问:“稻子长得这么密,通风问题你们怎么解决的呢?”P1-2

序言

导读:真切展示变革乡村的轨迹

杨占平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于是,历史上农民总是在每一次社会变革和重大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中坚力量。就以近百年来说,中国农民事实上已经经历了几次根本性的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让农民从“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做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显示包产到户政策英明的佐证,是让农民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过上了温饱和小康日子;村民自治制度推行的价值,是让农民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开始真正体现出自己管理自己的意义,农村确实在向民主政治的大道迈进。可以说,中国农村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变革史。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却是近年来中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命运的前途。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农民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农业的效益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效益难以相比。中国的改革本来是从农村井始的,可现在农民陷入了艰难之中。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村改革就基本停滞了。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如何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等,成了社会话语中的关键词。如果解决不好“三农问题”,我们通过二十多年努力奋斗,好不容易创造出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有上亿农民兄弟却过着艰难而沉重的日子,所有具备责任感的人都不能不作深刻的反思,文学创作当然也不能置之度外。因此,变革中的现实乡村为作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大可能,自然也就为我们编选这部作品集创造了机遇。

笔者注意到,表现变革村庄的小说作品,从来就是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上溯到“五四”至“文革”期间,这类小说就曾经比较活跃,像鲁迅先生,在他的乡村小说创作中,就集中表达了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革国民性的启蒙主义思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等,更是直接表现乡村的变革;尤其是以赵树理为核心的“山药蛋派”作家群体的作品,就是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乡村小说创作一直占据整个中国小说的半壁江山,而其中表现变革村庄内容的又是主流。我们能够列举出许许多多曾经影响过一代又一代读者的作品来,能够列举出一个又一个留给人们记忆的典型人物来,能够列举出一段又一段深刻揭示尖锐问题的故事情节来。入选本书的作品,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却能代表整个创作的走向,读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乡场上》、《血魂》、《葫芦沟今业》,20世纪90年代的《万家诉讼》、《分享艰难》、《制造声音》,到21世纪的《金鸡岩》、《人民政府爱人民》、《美满家庭》等作品中,可以读出这类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发展轨迹。

从理论上理解,表现乡村变革小说创作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个价值取向问题,因为作家自身的观念必然会贯彻到其创作的文本之中,都是要执著于对人的生存的揭示与探索:一是人的生存状态,怎样活法;二是人生存在的价值,即人的生命意义。二者缺失任何一面,文学境界与审美意境都会缺失。也就是说,表现变革乡村的小说如果远离底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不去探究人的存在价值,作品无疑就失掉了血脉。优秀的乡村小说作家,之所以能一直充满文学活力,正是来自于创作的这一可能性。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变革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微笑之下的希望。

本书所选作品说明了一个艺术道理,就是:表现变革的乡村,自然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但真实性并不等于照抄现实,不等于对现实生活作简单、机械地记录。如今的乡村现实生活是混乱和复杂的,它是现象和本质、偶然与必然、个别和普遍的统一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面对乡村变革现实生活,从选择题材、构思酝酿到艺术表现,都经过了主观思考和判断过滤,作品中反映的现实,实际上已经融合了作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已经是比生活真实更高、更完善的艺术真实,是能够代表乡村社会变革某些本质方面和发展趋向的真实。无视生活的外在真实和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单纯追求外在真实,将会导致创作上的自然主义;片面强调写本质,而离开对乡村变革生活现象的真实具体描绘,则会造成创作上的抽象化、概念化,这两种倾向都是背离乡村变革小说创作原则的。

应当说,本书所选作品的作者,都是中国文坛的主流作家,他们多数都以乡村叙事为主,比如何士光、田中禾、马烽、刘醒龙、贾平凹、陈应松、王祥夫等,他们的写作题材和经验都是乡村的。崇拜、敬意、怜悯,这些古典情怀,是这些作家们对待乡村的主要方式,他们借助文学家的创造性想象,从乡村丰富的变革生活中获得了一种感悟。

编选本书过程中,笔者就感觉到,作家从事乡村变革小说创作,首先应当自觉地选择民间立场,以知识分子觉醒的现代意识和敏锐的眼光审视乡村人生,体现独特的价值判断;其次应当特别注重呈现乡土生活本色,即深入挖掘和提炼那种体现出生活本质与生命韧性的乡土精神——那种体现在最普通的人群、最本真的现实人生、最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的真性情、真精神;最后还应当体现出明确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此外,乡村小说创作非常需要作家坚持文化思考,包括对传统文化中封建部分的思考与解剖以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人际关系和道德风气的变化,都应该纳入作家的视野。这样,表现乡村变革小说的经典之作,才能不断地出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变革的村庄(乡土新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占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32120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3
出版地 山西
234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