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宝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人在世间,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为人父母,如何保佑子孙、为之谋福?为人子女,如何孝敬父母、成就父母?经营企业,如何永不衰败、基业长青?为官一方,如何保持名节、平步青云?身患疾病,如何身体健康、毫无病苦?命运多舛,如何远离灾祸、获得吉祥?

和谐编写的《人生宝典》是此生必读的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为您揭开人生的真相,对您人生的幸福、事业的成就、家庭的和睦、身体的健康都会有莫大的帮助。稻盛和夫、胡适、曾国藩、印光大师、宣化上人、净空法师等大力推荐!如果有缘得到本书,请您马上阅读!

内容推荐

《人生宝典》收录了数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善书经典《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心相篇》、《保富法》、《王凤仪嘉言录》等五部。这五部书,前后诞生于宋代至民国年间,在中国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历代都有大量的刊印,让无数人从中受益,是一个人认识人生命运、了解吉凶祸福、达致圆满人生的必读之书。

《了凡四训》,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号了凡。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俞都。俞净意是明朝的大善人,晚年行善积德,有著作《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教人怎样修身达致“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影响广泛深远。

《心相篇》是宋初陈抟老祖所写。世间吉凶祸福,在常人看来是扑朔迷离,而真正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大德们,却深谙其中道理,懂得其中规律。唐末至宋初的相学大师陈希夷告诉我们,人的面貌有善有恶,相貌的根本在于心。

《保富法》是曾国藩先生的外甥聂云台所著。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撼人心的好书,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财富”,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

《王凤仪嘉言录》是清末民初的道德教育家王凤仪老善人的语录。王善人讲道。把玄而又玄的“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齐家、治国,这部书都值得研究和学习!

《人生宝典》由和谐编写。

目录

了凡四训/1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71

心相篇/117

保富法/173

王凤仪嘉言录/221

试读章节

如果具备这三种心一一耻心、畏心和勇心,那么一旦发现犯了过失,就能够立即改正;就像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还须忧虑它不会融化掉吗?

然而一般人的过失,有从犯过的事实本身上戒除的,有从认识其中的道理而改正的,也有从心念上来改正的;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不一样,因此所得到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譬如以前杀害生命,现在戒除不再杀了;以前发怒骂人,现在也都戒除不再发怒了;这就是所犯的事情而将它改掉。

但是这只是从外在来勉强约束,会比从根本上自然改正还要难上百倍;而且犯过的根源仍然存在,东边勉强把它消灭后,西边却又冒了出来,实在不是彻底扫除干净的方法。

善于改过的人,在还没有禁止他去做某种事情之前,就应该先了解不可以做的道理。譬如过失在于杀害生命,就应该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都爱恋自己的生命,如果杀它来滋养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够心安呢?

而且当它被杀时,既已受到宰割,在尚未断气之前,却又将它放进锅鼎中去烧煮,种种的痛苦穿透进入骨髓里面。

人们为了滋养自己的身命,各类珍贵肥美的东西摆满眼前,尽情地享受,却未曾想到这些美食吃过以后,也都会化成粪渣排出,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实际上蔬菜类的素食菜汤,就已经足够让人填饱肚子、供给能量,来养活自己的身命,何必一定要去杀害它们的生命,来折损自己的福报!

还须想到,凡是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知觉;既然是有灵性知觉,那么都与我们人类没有两样;就算我们不能够敬肃地修养到至高的德行,使它们来尊敬我、亲近我,怎么可以天天杀害动物的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下冤仇,永无止境地恨我呢?

想到这种道理,每当面对着满桌的血肉之食时,自然会发出悲伤怜悯之心,不忍再咽食下去。

譬如以前喜欢发脾气,就应该想到:每个人都会有短处,这在情理上来说,本来就应该加以怜惜、原谅;若有人违反情理而来冒犯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何关联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可怒的。

还要想到,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如果所做的事情不能称心如意,那都是自己的德行修得不好,涵养还是不足,感动人的力量还是不够呀!

这些都应该自我反省,那么对于各种外来的毁谤与伤害,都将成为磨炼我们、成就我们的助缘;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这种赐教,还有什么可以发怒的呢?

再者,听到别人的毁谤而不发怒,虽然这些坏话说得像火焰薰满天空,也只不过像痴人般的拿着火把,想要焚烧虚空一样,最后将会自己熄灭、停止的。

若是听到毁谤就动了怒气,虽然费了巧妙的心思,努力为自己辩护,那就像春天的蚕儿吐丝作茧一样,只会将自己缠缚住。所以,发怒不但对自身没有好处,而且还会有害处。

至于其他的种种过失和罪恶,都应当要依据客观的道理来认真思考。这种道理若是能够明白,过失自然就会停止,不会再去违犯。

怎样叫做从心地上来改过呢?

人们所犯下的过失,其项目虽然有千种之多,但都是从心里造作出来的;如果能够不起心动念,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  一个追求学问的读书人,对于爱好美色、喜得浮名、贪爱财物、喜欢发怒等种种过失,不必一项一项地去寻找改过的方法,只要能够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好事,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思,等正大光明的心念涌现,那么自然就不会被偏邪的恶念所沾染。这就好像炎热的太阳,在空中普照着大地,所有的妖怪自然就会隐藏、消失,这是改过最精诚专一的真正妙诀。

人的过失是由心所造作的,所以也应当从心地上来改正;就如同要斩除毒树,必须直接砍断它的根,不让它再度发芽,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一叶一叶地去摘除。

大抵最高明的改过方法,是从修心下工夫,当下就可以使心地清净;每当心里刚动了个坏念头时,就能够立刻觉察到,然后马上让这种念头消失,过失自然不会再产生。

如果做不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明了其中的道理,以便将坏念头打发。若再办不到,那就只好随着恶事将犯时,以强制的方式来禁止自己犯过。

如果能以上乘的治心工夫,并且兼用明理与禁止两种较下乘方式,来约束自己的念头,这也不失是个好方法;若只是执著于下乘方式,而不知道用上乘的方法,那实在是太愚笨了。

但是发愿要改过,也是需要助缘,在明处须有良师益友从旁提醒;在暗的方面,必须要有鬼神来作证明。只要能够以真诚恳切的态度,一心一意地忏悔以往所造作的过失,如此日夜施行,毫不怠惰,那么经过一星期、两星期,一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之后,必定就会产生效果。

P27-30

序言

《人生宝典》收录了数百年来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经典善书《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心相篇》,以及诞生于近代且获得广泛认可的两部善书——《保富法》和《王凤仪嘉言录》,共五部经典。这五部书,前后诞生于宋代至民国年间,因对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阐发透彻而被高度重视,历来都有大量的刊印,让无数人从中受益,是一个人认识命运、了解吉凶祸福、达致圆满人生的必读之书。

《了凡四训》的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此书作于其六十九岁时。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改变命运的过程。由于原本是为教育自己的儿子而作,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此书融儒、释、道三家思想,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之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作者俞都,字良臣,自号“净意道人”。俞净意早年略行善举,然而儿子失踪,妻子目盲,贫困潦倒,不知原因。后得高人指点,方知所行敷衍,并未发起真实善心,“如种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晚年力行善事,戒慎恐惧,“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遂使命运获得不可思议的转变。有著作《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教人努力修身,以达到“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影响广泛深远,著名佛门大德净空法师对本文有详尽的讲解,我们也一并收入书中。

《心相篇》是宋初陈抟老祖所写。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世间吉凶祸福,在常人看来扑朔迷离,不可把握。而真正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大德们,却深谙其中道理,懂得其中规律。相学大师陈希夷告诉我们,人的面貌有善有恶,相貌的根本在于心地,命运的善恶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而行为是心念的一种反应,所以可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此书名为相书,实则是一篇关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佳作。依之躬行,必可达到“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效果。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教授曾对《心相篇》作了详尽的讲解,我们也将此讲记收入书中。

《保富法》是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先生的外甥聂云台所著。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他将自己一生盼所见所闻,结合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撼人心的好书,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地保有财富”,从而避免重蹈那些因贪财而败亡者的覆辙。俗话说:“人为财死,乌为食亡。”古人讲:“富不过三代。”现在的人别说三代,两代、一代都过不了,父子兄弟为钱财反目成仇的新闻更是不胜枚举。还不知有多少人正在为追求不法、不义之财而身败名裂,或被移送法办。所以想要长久保住财富的朋友,如果能认真地照着本书所说的方法去做,必有惊人的效验。

《王凤仪嘉言录》是清末民初的道德教育家王凤仪老先生的语录。王凤仪老善人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三十五岁,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天垂异象,黑夜见白日,遂明道。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王凤仪嘉言录》浓缩了王凤仪老善人一生教诲的精华,非常贴近生活,把玄而又玄的“道”讲得活泼生动,通俗易懂。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齐家、治国,这部书都值得研究和学习!

这些书,无论是讲故事,还是说事理,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要改变人生命运,最重要的就是从断恶修善做起。《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尚书》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德经》上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故此,断恶修善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唯一正途。

愿有幸读到这些书的读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功累德,人生美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宝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和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501032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