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资源,将东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础。他既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又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非理性”方向。他一改德国古典哲学的晦涩烦琐的表述方式,而采用西方流行的术语来清晰地言说,文笔简练优美、清新活泼,容易理解。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
图书 | 得与失的智慧(思想者随笔)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资源,将东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础。他既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又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非理性”方向。他一改德国古典哲学的晦涩烦琐的表述方式,而采用西方流行的术语来清晰地言说,文笔简练优美、清新活泼,容易理解。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 内容推荐 这本《得与失的智慧》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因此,这本书适合大众阅读。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寻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 目录 序 幸福的三个来源 管理财富的方法 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 愚昧的傲慢 风景中的人类 论尘世的苦难 论妇女 教育方法论 论自杀与死亡 论观相术 洞察心理 人生基本规则 论了解他人 认识你自己 幸福是什么 论性格 理性 恋爱的激情 论人生的不同阶段 论天才 警句:论人生的智慧 天才与美德 论理念意识的存在 论理念与情感 生命的本质是苦恼 痛苦无从避免 死亡 试读章节 幸福的三个来源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来自外面的幸福;来自灵魂的幸福;以及来自肉体的幸福。除了我们可以采用这种三分法外,这种分类别无所长。我认为,人的命运的差别可以归结到这样三种不同的原因上: 第一,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这就是指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即财产与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通过被了解到的东西,一个人在朋友们眼中的形象如何,或者更严格地说,他们看待他的目光如何,是通过他们对他的评价表现出来,而他们的评价又通过人们对他的敬意和声望体现出来。 人们在第一方面的差别是自然造成的,仅从这一事实就可以断言,和另外两个方面的差别比较起来,这一方面的差别对于幸福与否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后者不过是人为的结果而已。与真正的人格优势,如伟大的心灵或高尚的情怀比较,那么,显赫的地位,高贵的身世,乃至王侯将相,充其量不过如同舞台上的王侯而已,而前者才是人生的真正君王。很久以前,伊壁鸠鲁最早的信徒麦特罗多洛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题就是这样:外在的幸福远不如内心的福祉。无可置疑,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个人生来说——就在于人的构成,人的内在素质。这是由人的一切情感、欲望以及各种思想所引起的内心满足的直接源泉,而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所以,同样的外部事件对不同的人其影响也就不同,甚至在许多外在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仍然生活在自己独有的小天地里。入最直接理解的是自己的观念、感觉以及意志,外部世界只能够在与生活有关的那些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人们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方式于其中的世界来塑造生活的。所以,对不同的人它就表现出不同的色调,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贫瘠荒漠、枯燥乏味、浅薄空疏;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它丰厚富实,趣味横生,意味深长。很多人听到别人经历了一些令人快慰的事情后,也期待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同样的事情,而忽视了他们更应嫉妒的是那种精神能力。当人们描绘一些令人愉快的事件时,这种能力便会赋予这些事件以独特的意义,对于天才来说,它们充满了快意的冒险情趣,而凡夫俗子由于感觉迟钝,这些事件在他们眼中则变得陈腐乏味,司空见惯。歌德和拜伦的许多诗作就完全是天才的杰作,而这些作品显然也是根据现实写下的。愚蠢的读者因为诗人经历了那么多愉快的事情而妒忌他,但不去妒忌诗人无比的想像力,正是这种想像力把至为平凡的经验变得伟大辉煌。 同样,在自信乐观者看来只是令人兴奋的冲突性事件,在性格抑郁者看来则是一幕悲剧,而对于心灵麻木不仁的人来说,则没有任何意义。所有这些都依赖于一个事实,即,要认识并欣赏任何事物,都要求有两方面因素的协作,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这两者如水中的氧和氢一样必然地密切联结在一起,所以,尽管在经验中客观的或外在的因素相同,但由于主观的因素或个人的鉴赏力不一样,同~对象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显出天壤之别,就仿佛这种客观因素也不一样了。在智力迟钝愚蠢的人看来,世上最灿烂多彩的事情也是乏味无聊的,所以对它的欣赏也就乏味无聊,这就像一幅在晦暗天气里的优美风景画,或一架劣质摄像机暗门上的映像。的确,任何人都被幽禁在他自己意识的范围之内,人不能超越自己,更不能直接走出上述界限之外。所以,外部的帮助对他并无多大意义。在舞台上,有人扮演王子,有人扮演大臣,有人扮演仆役,有人扮演士兵或将军,等等。这一切都只是外表的不同,脱下这些装束,骨子里大家都不过是一些对命运充满了忧虑的可怜演员而已。人生就是这样。地立和财富的悬殊使每个人扮演着适合自己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有所不同,那些凡夫俗子,那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和烦恼也是根源于此。纵然幸福与不幸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怛就这两者的根本性而言,它们在所有方面都是极其相似的。毫无疑问,幸福与人们必须扮演的角色、地位的浮沉以及财富的得失毫无关联。对入来说,一切存在或发生的事情都只存在于自己的知觉之中,只是相对知觉而发生。所以人最为本质的东西就在于这种意识的形成。一般而论,知觉要比构成知觉内容的环境重要得多,一个人要是麻木不仁,冥顽不灵,那么,只要他想一想塞万提斯被囚禁在冥室椟棺的悲惨情景下写作《唐·吉诃德》,世上的一切荣耀和欢乐都会化为乌有。人生客观的部分掌握在命运之神手中,它会因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主观的部分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在本质上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所以,尽管人们的外部条件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但每个人的生活都表现出存在着一致的地方,这就像同一主旋律上的一系列变奏。人不能超越自己。一个动物被安置在某一环境里,它就得局限在自然给它安排的这个狭小圈子里;人也是这样,人们孜孜以求幸福的努力永远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许可的范围,被局限在能感觉到的程度;人所能获取的幸福的多少,预先就由他的人格所决定了。相对于我们精神的力量就更是如此。这种精神力量与人们获得更高级愉悦的能力密切相关。如果这些能力弱小,邪就会一事无成,亲朋好友以及命运能够给予他的,就不足以使他达到人们一般幸福和快乐的水准。他的一切都来自于肉体的欲望(一种极度舒适和令人惬意的家庭生活),粗野下流的同伴和粗鄙无聊的娱乐。另一方面,一旦情况是这样,要开阔他的视野,即使教育也无济于事。人最为高尚最丰富多彩的永恒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青年时代则可能欺骗我们。心灵的快乐主要取决于心灵的力量。显然,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人格。而命运或命运所先定加给我们的东西一般地只是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或我们的名誉。在这种意义上,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P1-3 序言 当今的人们创造了比以往时代更多的物质财富,也享用了更多的消费产品,这样的生活似乎非常幸福。但是,人们也感到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生活变得越来越令人焦躁不安,人们依然没有充分的幸福感。人们在追求并获得某些东西的同时,也丧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如何评价人类生活的得与失呢?一百多年前的叔本华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了。 叔本华(Arthur Sehopenhauer),德国著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在他生活的70多年中,他有得有失,对各种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对人生持有悲观主义态度,但这并非由于贫困而悲观,而是身在富贵却嫌恶庸俗市侩生活的态度。无论他的个人生活,还是学术生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干的富商,一心希望儿子长大后从商,以继承家业,他的母亲是名噪一时的小说家,全家于1793年迁往汉堡居住。叔本华早年跟随父母周游欧洲,学习经商,到过荷兰、英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他在游历生活中对人文知识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逐渐志在学术。但是父亲无视儿子的志向,再三要求他从商,在1805年将他安置到汉堡一家贸易行见习。叔本华在贸易行接受了三个月商业训练,期间父亲突然去世,他在母亲的应允下结束了商业学习。 父亲死后,叔本华暂时滞留汉堡一段时间,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攻读希腊古典著作;母亲则带着他妹妹前往魏玛居住,从事小说创作、举办文艺沙龙。叔本华后来也来到魏玛,还在文艺沙龙中结识了大文豪歌德。叔本华对待父母两人的态度完全相反:虽然父亲强迫他学习经商,但他非常怀念父亲的人格,感激父亲对自己的培养、教育;虽然母亲让他弃商从文,但是他与母亲感情不合,甚至将父亲之死迁怒于母亲。叔本华终于在继承大笔遗产后,开始了独立生活。 1809年,叔本华入读哥廷根(Goeffingen)大学,除研习医学外,还兼习哲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知识。1812年,叔本华决定改学哲学,转往新成立的柏林大学,但对该校深感失望。1813年,他将博士论文《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提交给耶拿大学,获受哲学博士学位。 1813年11月,叔本华回到魏玛居住,但他与母亲的感情已然淡漠,他不堪忍受母亲的社交生活,母亲也无法忍受他的抑郁性情,两人隔阂加深,最后关系决裂。此次魏玛生活使叔本华得以结识东方学者弗·迈耶尔(F.Mayer),在其介绍下,叔本华读到拉丁文版的《奥义书》,开始了解古印度哲学。 1814年,叔本华离开母亲,迁往德累斯顿居住,继续研究古印度哲学,他从此再未见过母亲。四年后,叔本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年仅30岁。叔本华对此书寄以厚望,还自豪地向出版商推荐该书;但这部书出版后,并没有引起轰动,一年半时间内只卖出了大约一百册,大部分都成为废纸。著书失败使他非常伤心,但他坚信自己必将成功。此后,叔本华到意大利游历,结识了一位贵妇人,与她有过热烈的恋爱生活,但叔本华终其一生并未结婚。 1820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使叔本华在柏林大学谋得一个讲师席位。叔本华在试讲时就与同在该校的黑格尔展开争论,之后他在教学中继续与黑格尔较量。他故意把上课时间安排得跟黑格尔相同,但是最多时只有两三个学生选习他的课程,而黑格尔的课堂却人数爆满。叔本华只好撤消课程、辞去教职,他到外地游历两年后又回到柏林居住,过得郁郁寡欢。 1831年8月柏林爆发鼠疫,叔本华逃离柏林,搬至法兰克福。在此后隐居的20多年中,叔本华致力于研究佛教思想和古印度哲学,为其悲观主义作论证。他在1836年发表《论自然界中的意志》,利用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来维护自己的学说;又在1841年发表《作为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论述道德的意志基础。1844年,他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仍然没有引起注意,尽管他不要稿费,定价极低,但购者甚少。 1851年,他完成了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补充与说明的论文集《附录与补遗》,只有一家小出版社愿意出版,报酬为十本样书,但这本书却引起轰动,使他获得了声誉。人们发现叔本华早已说出了压抑在他们内心的欲念和想法,终于承认了叔本华的哲学智慧。 1858年,叔本华拒绝担任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在70岁生日时收到来自各地的贺电。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发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去世,葬于法兰克福市公墓。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筒言之就是:人生即意志之表现,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是无法满足的欲望渴求,而人生永远在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欲望冲动,所以人生即痛苦。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这样推导而出的:第一,将世界还原成自我意识的表象。他认为,我们生活其间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表象世界。世界的存在是作为自我的感觉而形成的表象,世界以作为主体的自我为条件而存在;离开主体的自我意识,世界是不存在的。第二,自我意识的本质是意志。自我意识能够超越表象而达至自在之物,自在之物即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欲望冲动,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因此可称其为“生存意志”,人的肉体及行为、动物求食、植物生长、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都是生存意志的活动表现,这种生存意志就是“自我”的本。第三,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世界是自我的表象,自我的本质是意志,世界由此也就成为我的意志。 唯意志论必然导致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生存意志是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望冲动,一切欲求都是由于欲求难以满足或现实匮乏而产生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所以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没有一次满足能够持久,每一次满足都是短暂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欲求永无止境,痛苦也就无边无际,幸福永是短暂。痛苦来源于生存意志,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就与他的欲求程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烈、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越深重。如果意志得到一时满足而减少欲求,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迎面袭来,人生就更加不幸。并且,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就与他的欲求程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烈,智力越发达,痛苦也就越深重。 叔本华还指出了解脱痛苦的方法。其一,他认为可以通过艺术的创造与欣赏来达到暂时的解脱,艺术的审美观照能使主体在瞬间摆脱欲望的奴役,在直觉中体验意志,从而清除痛苦,但这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其二,要永久解脱痛苦,则要放弃一切欲求,摆脱意志的控制,彻底否定生存意志,走彻底的禁欲之路,达到佛教的“涅槃”境界。但是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否定意志是不可取的,例如自杀本身就是不满足的一种行为,它只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彻底的禁欲之路是自愿放弃欲求,在直觉中达到死亡寂灭,泯灭一切欲望后就不会有所追求,也不会有所缺乏,也就无所谓痛苦了。 叔本华是西方哲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哲学家。他广泛吸收各种思想资源,将东西方哲学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础。他既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又开启了近代哲学的“非理性”方向。他一改德国古典哲学晦涩烦琐的表述方式,而采用西方流行的述语来清晰地言说,文笔筒练优美、清新活泼,容易理解。后来,尼采直接继承并改造了叔本华的思想,将消极悲观的“生存意志”改造为积极的“权力意志”。克尔凯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托马斯·曼、博尔赫斯都成为叔本华的信徒。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也曾利用叔本华的思想将《红楼梦》解释为人生理想不可实现之悲剧。叔本华思想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叔本华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将人生视为痛苦的悲剧,对人生持悲观态度,但其一生却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他虽然生活孤独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青时虽然学术遇挫但坚持到晚年终获成功。他一直在探司人生得失的奥秘,他对诸如幸福、人格、地位、荣誉、财富、教育、妇女、政治、伦理、爱情、不幸等一系列困扰人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启迪后人。但是,叔本华哲学也存在很多缺陷。他对直观、非理性等问题并未讲明讲透,有时论述前后矛盾;他对于有些问题,如教育、妇女、爱情、死亡的看法,也显得牵强附会;他还有时行文过于情绪化,语句粗俗。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不要盲从,应该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鉴于人生面临诸多选择与诱惑,无法回避命运问题,面临诸多得失,因此很有必要思考人生得失的奥秘,编者特意编选了这本《得与失的智慧》献给读者,希望读者从中能够有所收获。本书的选编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得以顺利完稿。虽然选编工作参考了大量文献,力图彰显“人生得失”的主题,但是由于编者本人学术素养欠缺,书中不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科军 2008年10月于武汉大学枫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得与失的智慧(思想者随笔)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叔本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43971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16.4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4.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0 |
宽 | 14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