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墙下的红玉兰/中篇小说金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中国当代作家从维熙的代表作品。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该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壮美的悲剧作品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真实,以其突破题材禁区的勇敢,开辟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新的领域,并成为新时期中篇小说崛起的开端。

除了收录该作品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自己对《大墙下的红玉兰》一书的解读以及别人对该作品的评论。

内容推荐

《大墙下的红玉兰》发表于1979年,描写了主人公——原省公安局劳改处处长葛翎,蒙冤入狱,与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进行无畏的抗争,最后血洒大墙的悲剧故事。

小说通篇洋溢着激奋、慷慨、壮美的情调,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这部作品将艺术笔触首次伸向社会主义国家牢狱的大墙之内,写法制而涉及冤狱,以突破题材禁区的勇气,开辟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一个新的领域——“大墙文学”。

目录

大墙下的红玉兰

关于《大墙下的红玉兰》答读者

人与“狼”之间

芦花白头最相思

难忘柳暗花明时

洞穿“大墙”的豪情人生

《文艺报》来稿来信综述

从维熙和他的小说

论从维熙作品中的花

从维熙著作年表

试读章节

民间传说:日蚀是天狗吞日的时刻,在这个时刻里,天地混沌,鬼魅横行……

中国历史上出现日蚀的年代,在大墙下面,发生了这样一个悲恸的故事……

“你就住在这儿。”

身材结实得像树墩子一样的老犯人,指着监房大炕上约有六十厘米宽的空隙,对身旁的新犯人说。这个老犯人说话的口气是严厉的,声音里虽然掺杂了老年人的沙哑,但叫人听起来,仍然像军官对士兵下着无可争辩的命令。

也许是由于老犯人冰冷而沙哑的话音,刺激了这个新犯人的中枢神经,使这个刚刚人监的“新号”,略带一点吃惊的神色回过头来,仔细地端详这个劳改犯中的带班班长,老犯人大约有五十七八岁的样子,身材长得高大魁伟,虎背熊腰。他脸膛红中透紫,颜色就像山洼里九月的山桃树皮;月牙形的扫帚眉包围着那对不大的眼睛,时而闭合,时而张开。当他眼帘闭合时,眼圈周围的肌肉松弛下垂,显示出他已经是个老者;当他眼睛睁开时,老态顿然消失,两个微微外突的眼球闪出刀锋似的目光。

“这个家伙,一准是个杀人犯!”新犯人暗暗揣测着他的顶头上司,“看他那双眉毛,那么长,简直像个古玩店里的‘寿星佬’……”

新犯人无声的目光,马上引起老犯人的反感,他大声呼喊新犯人的名字:“葛翎!发什么愣,还不快点放下行李,跟我去领你的劳改服,上工地去打冻方!”老犯人两只不大的眼睛,瞪得溜圆,瞳孔里跳出微怒的火星。

叫葛翎的新犯人,把肩膀上草绿色军毯裹着的行囊,放在炕上,仍然有点好奇地望着这个劳改犯班长。因为他听出这个老犯人的口音,也是河北冀东人,很想再和他攀谈两句,但是,老犯人那对冒火的眼睛已经告诉他,再多说一个字,都是属于废话了。于是他开始解行囊上的绳子。

他感到十分疲倦。押送他来劳改队的吉普车,不巧在半路上抛了锚,一个年轻的民警,伴着他徒步行走了七十多里。黄河之畔的茫茫尘沙,肆无忌惮地扑打在他的脸上。他的鼻孔、耳洼,甚至连睫毛上都蒙盖着一层黄尘,汗滴顺他脸颊上淌下来,留下的条条痕迹,就像蚯蚓爬过的沙丘那样清晰深邃。特别是汗碱板结在一起的棉裤,硬得像把三棱刮刀,磨破了他在土地改革年代留下的一个弹痕,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送他来劳改队的年轻民警,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状态,竟充当了这个新犯人走路的拐棍,在通向劳改农场的风尘驿路上,先替他背着行囊,后又架起他的胳膊,一直快到了狱政科办公室的门口,他才把行李给这个新犯人背在肩上,并悄悄耳语了几句:“葛处长!您也许不记得我了,我在公安学校毕业时,是您在警帽上给我们别上的国徽。”他看看左右没有人,眼里忽然冒出泪花,“这个年月,您可要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说着,把一块新手绢塞在葛翎手里:“擦擦脸上的尘土吧!您成个土人了!”

葛翎很想把年轻的公安战士的手紧紧握在自己手里,但他看见了监狱的两扇铁门,看见铁门旁边的高大围墙,把伸出的手又缩了回来,他怎么能使自己的感情,贻害这个年轻的公安战士呢?!

老犯人把他带进铁门,随着那两扇铁门的关闭,葛翎的心紧缩了一下,他感到他真的是一个囚徒了。历史——多么不可思议,又多么严峻无情:一个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壕里入党的共产党员,一个从朝鲜战场上复员到省公安局的负责过预审和劳改工作的干部,竟然被历史的旋风卷进共产党的监狱;一个掌管国家专政工具的领导干部,瞬息之间变成了专政对象,被装进他曾多次视察过的牢房,连这个“死缓”减为有期徒刑的老犯人,都对他发号施令,对他实行专政了。

葛翎是个不爱动火气的人,但他从迈进牢房的第一秒钟,凭着一个老公安干部观察事物的锐敏,就感到了这个老犯人的潜在敌意,六十厘米——比其他犯人几乎窄上一半的地盘,似乎早就给他准备好了;而且不许他喝口水喘口气,叫他马上到工地去开冻方,剥夺了一个新人监的犯人应有的休整时间。葛翎本想用党的劳改政策质问这个老犯人几句,但长途跋涉的劳累,使他不愿意再说一句话,他军毯上的行李绳没有解完,就靠着行囊闭合了双眼。

“这儿不是休养所!是劳改队!”老犯人对着葛翎吼叫起来了。

葛翎没有回答,强烈的睡眠欲望占有了他,他甚至没有擦擦脸上的泥土汗渍,便发出轻微的鼾声。

“葛翎——”老犯人沙哑的喊声,猛然高了八度。“你刚来就怠工,会上要对你加温!”

葛翎的头歪垂下来,干裂的嘴角淌出口水,他睡熟了。

“你是哑巴,还是聋子?”老犯人索性对着他的耳朵喊叫起来。

葛翎这张被尘埃遮盖的脸,毫无反应。显然,他已经疲惫不堪,就是耳旁响起九天惊雷,也不能赶走睡魔。这,只有经过漫长风尘驿路的跋涉者,才能理解这片刻憩睡的宝贵。

如果换另一个犯人,遇到这样的场景,也许会把葛翎垂在炕沿上的那双腿,抱起来,安详地放在炕上,给他盖上被子,叫这个“新号”在热炕上美美地睡上一觉,然后,带他到监房之外的工地上,投人劳动中去;但这个长着扫帚眉,脸膛紫红得像山桃木一样的老犯人,似无这点起码的良知,他像一个久猎未获的猎手,突然寻觅到一件最心爱的猎物那样满足,那么开心。他皱着月牙形的扫帚眉,狞视着葛翎额头上一道道皱纹,狞视着葛翎斑白的两翼,嘴角情不自禁地浮起一丝冷笑:“你老了,我也老了,真是冤家路窄,想不到在这儿又重新见面……”

其实,老犯人所以能认出三十年前这个对头冤家,并不是凭他那双鹰鹫般的锋利眼睛。按他自己的理解,这完全是一种天意支配,绐他带来的这次历史性的巧遇。

今天早晨,天刚微亮,犯人的起床钟声还没响,监房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这时突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把这个犯人带班班长惊醒了。更叫他吃惊的是,出现在他面前的不是劳改队的队长,也不是狱政科的狱政干事,而是由狱政科长刚刚荣升为劳改农场政委的章龙喜。这个五短身材,脸上带着一点浅麻子的权威人物,手电筒的光没对准别人,偏偏对着他的脸。老犯人心里打了寒颤,不容他多想什么,撩开被子,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他浑身上下只穿着一条短裤,低垂着头,瓮声瓮气地问:“您……是找我?”

章龙喜经常用手势代替语言,以表示自己的威严,他用头向房外示意了一下,老犯人匆忙地穿上犯人的灰棉袄棉裤,便跟随着这个年轻的政委出了监房。他一边走一边心里打鼓:“老天!这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政委是劳改场的头号人物,天还这么黑,找我这个劳改犯干什么?一准是我带领的犯人班里,出了大事……”老犯人想到这个,头上冒出冷汗。

P1-5

序言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庄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之名(novel)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h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作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所说的白话,仍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挣脱自叙传性质而向广大的社会面开拓,开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长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铺子》、《春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动。乡土题材聚集了众多作家,萧红、沈从文、王鲁彦、吴组缃、沙汀,还有废名,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和《边城》,或凄厉,或幽婉,更富于鲜明的艺术特色。左翼作家蒋光慈、叶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斗争的中篇,对于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小说来说,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革命。其中,蒋光慈较早揭示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并因此遭到内部批判,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写大时代里的边缘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顾惜,是另一种笔墨。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宿命般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角色的演变过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不重现实而重审美,重感觉、重印象、重情调,以中产阶级趣味烹制都市文学。在此期间,巴金、老舍、张天翼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且都有中篇制作。巴金后来写的《憩园》,一种挽歌调子,似乎与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颇异样。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但是实质上,在“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背后,却混杂了不少传统主义、民粹主义的因素,意识形态代替了个人思想,形式——所谓“民族形式”——比较单一。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间,丁玲的《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时》,对个人理想和女性主义作最后的坚持,可谓弥足珍贵。在“国统区”,包括抗战时的“沦陷区”,张爱玲写下《金锁记》、《倾城之恋》,以第三只眼看人世,着意经营现代传奇。还有师陀,他的《落日光》、《果园城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异军突起,写作《饥饿的郭素娥》,从形象、情节到语言,则明显地带有一种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后,小说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创作,隶属于这一过程而基本上成为被改造的产物。一些著名小说家停止了小说写作,如进入领导层的茅盾、巴金;一批“国统区”作家对新政权心存疑惧而逃逸,如张爱玲;而沉默,如沈从文;而改变作风,如老舍。“解放区”作家一路高歌猛进,柳青的长篇《创业史》名重一时,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然而到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小说,主题基本上是“写中心”的,因此很难具备优秀的品质,中篇的数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题有所开拓。其中,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严肃的,敏锐的,小说揭露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闪耀着一个“少布”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宗璞的《红豆》,忠实于对校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的描写,无意中涉入禁区。但是,这些颇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销声匿迹。像路翎、丁玲这些出色的小说家,在“肃反”及“反右”斗争中,先后遭到整肃,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的伤害。

至七十年代末,一场浩劫过后,社会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活跃一时,一批作家解除了荆冠,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另一批青年流放者从农村归来,正式练习笔耕,小说家队伍于是迅速壮大。这时,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读物及文学经典,包括现代小说被介绍进来,大型文学刊物纷纷创刊,这就给中篇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温床。

继“重放的鲜花”之后,一批带有创伤记忆的作品问世,其中有《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一个冬天的童话》、《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叙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数把上山下乡运动当成一场人生劫难来描写,像张承志的《方的河》、《黑骏马》这样作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回顾,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灵魂的皈依者为数极少。王小波属于明显的异类,他的《黄金时代》表现“文革”的禁锢与荒诞,想象大胆、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独创性。至于阿城的((棋王》,体现一种道教传统文化的逍遥心态,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说开始向现实生活掘进,一类着重于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写技术知识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写农村青年男女的《人生》;一类倾力表现中国面临的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的责任承包,城市的企业改制,等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可以作为代表。此间,一批描写民俗,表现人性的作品出现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小说。

比起前三十年,这个时期中篇小说的数量陡增,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在主题的发掘方面,多满足于形象地复制意识形态结论,整体风格“温柔敦厚”,缺乏作家个人判断的独立性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关于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歌颂”与“暴露”二元对立模式,对现实中的黑暗面、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观意识往往与现存秩序相妥协。即便如此,喧哗一时的中篇小说,仍然显示出为五十年代以来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的风气很快偏移了被称作“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所确立的关于人的历史命运的悲剧主题,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有两大创作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寻根文学”,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类学、文化学的源头。从表面上看,“寻根”是现实问题的深化,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否弃了对现存体制的实质性追询,公式化、符码化。王安忆的中篇《小鲍庄》,在国民性的探寻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饱满的汁液,是这一路文学中少有的佳作。还有一个现象是“先锋小说”,旨在形式上做实验,内容相对单薄,有不少西方现代主义的赝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个别小说活跃着新的思想元素,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人主题变奏》;但是大体上,这些实验小说颇类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领异标新,多少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说整体乏善可陈。当此艰难时世,有人倡言“新写实主义”,“躲避崇高”,“分享艰难”。应运而生的这一类小说,可以说是正统文学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确,艺术追摹宏大;个别作家貌似解构正统,如王朔,实质上是一种“别裁”,一种补充。由于有着各种权力资源的支持,潜在势力是雄厚的。但这时,一种相反的文学趋势也起来了,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叙事”。叙事的个人性,在这里竟成了反社会的一个遁辞;正如有人标榜“女性主义写作”,却置换了这个源自西方用语中的自由、平等这样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而从事纯个人题材的写作,琐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满色情描写。此时,又有所谓“新生代”群体顺次登场,批评家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澜,呈崛起之势。其实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也缺乏文学训练,浮嚣有余而坚实不足。

新世纪以来,又有人提出“底层文学”的口号。倘若能够正视现实,关注底层,对于有着几千年“瞒和骗”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应当说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但是,以我们的作家目前的素质和状态,要高张并坚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些被称为“大腕”的人物继续编造冗长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难”作题材,也是随意编织材料,违背生活逻辑;而且在主体方面,也缺乏起码的诚爱与同情。作品的“酷”,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者,作品大多显得粗糙,因此在总体上比起八十年代,中篇小说创作不见得有长足的进步。较为优秀的作品,有尤凤伟的《小灯》和林白的《回廊之椅》,两者对土改历史都有颠覆性的叙述;描写矿工生活的,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刘庆邦的《到城里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以及徐则臣写农民工的“北漂”系列小说。此外,像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钟晶晶的《第三个人》,则以其哲理性和诗性,在众多以故事性见长的小说中显出一种罕有的杂色来。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墙下的红玉兰/中篇小说金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从维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60753
开本 32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