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3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沈曾植的学术范围与治学方法》、《沈曾植诗学形成的学术思想背景》、《“雅人深致”的内涵》、《沈曾植的诗集题跋与诗学》、《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对勘》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 | 雅人深致(沈曾植诗学略论稿)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书共分3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沈曾植的学术范围与治学方法》、《沈曾植诗学形成的学术思想背景》、《“雅人深致”的内涵》、《沈曾植的诗集题跋与诗学》、《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对勘》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沈曾植的生平、学术及思想史意义 一、沈曾植生平简历 二、沈曾植的学术范围与治学方法 三、沈曾植的学术精神与学术史贡献 四、沈曾植的政治观念与文化理想 第二章 沈曾植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沈曾植的诗学渊源 一、沈曾植诗学形成的学术思想背景 二、从沈曾植早年的诗学交游看其诗学取向 三、沈曾植对“秀水诗学”的接受 西.龚自珍的意义 第二节 沈曾植诗学“三关”说的分析 一、转俗成真:“三关”说的诗玄层面 二、回真向健:“三关”说的义理层面 三、真俗不二:“三关”说的诗学特征 四、“华严诗境”:沈曾植诗学“三关”说的意向 第三节 沈曾植诗学“雅人深致”说的分析 一、“雅人深致”的内涵 二、“雅人深致”说的文化政治品格 三、“雅人深致”说与“以禅喻诗”论的对反 四、诗与时:“雅人深致”说与“同光体”的诗学精神 第四节 “字重光坚”:沈曾植的“以经发诗”观念 一、释“字重光坚” 二、言与道:人文文学与文化精神 三、意义之网:“以经发诗”的根源 四、学诗“如”学道 第五节 沈曾植的诗集题跋与诗学 一、沈曾植的藏书与诗集题跋 二、沈曾植诗集题跋的举例分析 三、沈曾植对宋诗的理解性阐释 第六节 沈曾植诗学的学术史视域与文化观念 一、沈曾植对中国诗学理解性的解释 二、沈曾植诗学学术史视域的意义 第七节 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精神意向同构 一、问题的导出:艺术的文化精神 二、沈曾植书学述要 三、沈曾植诗学与书学的对勘 四、“尚文”:“文一化”社会的取向 第三章 以诗说法:“同光体”诗学特征的一般考察 一、诗有“三元”:对唐宋诗学之争的自觉调校 二、“变风变雅”:与时相通的人间情怀 三、才力与怀抱:“学人诗”的提倡与意义 四、人如诗言:诗人主体精神的重塑与高扬 五、敢言精神:近代诗学的真脉 结语 沈曾植诗学的现实感与精神结构 附录 一、“三元”与“三关”:陈衍与沈曾植的诗学离合 二、“同光体”诗学系年简表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雅人深致(沈曾植诗学略论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瑞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708367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黑龙江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