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晓恬和任磊编著的《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试图建立一条基于中国社会转型之上,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纵向历史脉络。本书将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从1860年起至当今分为6个阶段,以各个阶段在大学校园形态构筑中起内在机制和中介作用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切入点,从横向剖面对每一特定时期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特点和动力因素进行详尽研究。

内容推荐

中国近现代(1860年起至今)大学的产生、发展受到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国家社会转型影响,体现出历史阶段跳跃性特质。中国近现代大学的形态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各个历史阶段均表现出其独特之处。陈晓恬和任磊编著的《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对中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分阶段对大学校园形态发展及其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整理其历史脉络,探寻其演化机制和发展模式,引导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对大学本质精神的追寻出发,寻找更加理性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发展道路。

全书分为上篇、下篇和比较篇三篇,以时间顺序为纲:上篇按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阐述和分析186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促使这种形态产生的不同大学社会价值取向;下篇则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发展进程,阐述和分析1949年至当前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历程、模式和其对应的社会价值取向;最后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大学演变进程为坐标,比较同时期基于不同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中不同大学社会价值取向引导下形成的中西方大学校园形态。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适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者阅读参考。

目录

0 导 论

Ⅰ 研究的背景

Ⅱ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研究

Ⅲ 相关概念界定

Ⅳ 研究的框架

上篇: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1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1.1 书院

1.1.1 山林文化、科举、书院

1.1.2 书院形态分析

1.1.3 书院的意境与风格

1.1.4 小结

 1.2 从“书院”到“学堂”

1.2.1 学堂:19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

1.2.2 新式学堂的形态、社会价值取向及其与传统书院的比较研究

 1.3 京师大学堂: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新式“太学”

1.3.1 京师大学堂之创办

1.3.2 京师大学堂的校园形态

 1.4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1.4.1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1.4.2 1860—1911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结语

2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2.1 民国时期(19ll一1926年)教会大学的幻影以及先驱者的探索

2.1.1 频繁的社会变革和大学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

2.1.2 “中西合璧”:西方建筑师发展的近代中国大学校园形态

2.1.3 先驱者与理想大学

2.1.4 小结

 2.2 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一1949年)政治、“固有文化”和“学院派”表述

2.2.1 政策是关键:国民党统治地位确立后的中国大学社会价值取向

2.2.2 中国第一批建筑师发展的大学校园形态:政治、“固有之文化”、“学院派”表述

2.2.3 凤凰涅槃:西南联合大学

2.2.4 小结

 2.3 社会主义大学的肇始

2.3.1 湖南自修大学:第一所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校

2.3.2 解放区的干部学校:社会主义政治的权力机构

 2.4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2.4.1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2.4.2 1911—1949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结语

下篇:中国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3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3.1 社会主义政权和中国大学的社会主义改造

3.1.1 改造的起因: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

3.1.2 改造的展开:计划性与集权性

3.1.3 改造的结果:苏联模式的移植

 3.2 国家意志和苏联模式

3.2.1 苏联大学模式:高压政治的工具

3.2.2 社会主义内容加民族形式

3.2.3 实例分析

 3.3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3.3.1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3.3.2 1949—195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结语

4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4.1 1958—1965年对苏联影响的反思和新形式的产生

4.1.1 中国大学的新方向

4.1.2 对苏联影响的反思和新形式的产生

 4.2 1966—1977年“正规”大学的停滞与消解

4.2.1 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改造:使延安经验适于全国

4.2.2 “正规”大学的停滞与消解

4.2.3 实例分析:1954—1978年清华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4.3 1958—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4.3.1 1958一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4.3.2 1958一1977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结语

5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5.1 中国大学的复苏与探索

5.1.1 文化大革命结束带来的转机

5.1.2 改革开放中的探索

 5.2 改革开放后新的自由

5.2.1 城市规划理论和大学校园规划

5.2.2 大学校园形态:改革开放后新的自由

5.2.3 实例分析

 5.3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5.3.1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5.3.2 1977—1992年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结语

6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6.1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大学

6.1.1 对社会转型的回应

6.1.2 全球化时期的中国大学

 6.2 从“产业化”到特大校园

6.2.1 1992—1998年效益追逐下的校园形态

6.2.2 1999年至当前特大校园的发展

 6.3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模式研究

6.3.1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构成的要素分析

6.3.2 1992年至当前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轨迹

 结语

7 对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7.1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整体特征

7.1.1 政治导引下的跳跃式大学校园形态发展

7.1.2 传统书院教育理念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交织映射

7.1.3 从文化冲突、文化篡夺、文化复兴、文化拼贴到文化融合

7.1.4 对应三次外国建筑、规划思潮涌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

 7.2 对未来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的展望

7.2.1 大学校园形态的有机更新:空间、功能演替

7.2.2 大学城的城市化发展:功能、形态解构

7.2.3 作为城市聚合中心的大学:校园与城市整体生长

7.2.4 小型精英化大学模式:书院的回归

7.2.5 作为城市综合体的大学:教育超市

8 中西方近现代大学校园形态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

 8.1 1860—1911年

8.1.1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8.1.2 中国新式学堂和同时期西方大学在校园形态及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8.2 1911—1949年

8.2.1 普遍主义与本土化

8.2.2 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

8.2.3 同一坐标:法西斯政权和欧洲古典复兴潮、“中国固有之形式”

 8.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8.3.1 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

8.3.2 西方:机遇与探索下的多元化发展

8.3.3 中国: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到封锁下的自我追溯

 8.4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

8.4.1 “大学”的回归

8.4.2 国家、地方空间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晓恬//任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23345
开本 16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92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244.3-09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60
18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