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
内容
编辑推荐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由朱洪所著——这个人,自一九二七年后,便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孤独的巨人;这个人,是五四运动的领袖,新文化的举擎,又是开天辟地地中国新纪元的先驱人物,他就是陈独秀,但他的后半生却在毁誉参半的蒙尘中度过……他自己也说“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

内容推荐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由朱洪所著,以简朴的语言,生动的历史细节,详实记述了发生在陈独秀人生最后十年的故事。一个当年叱咤风云、引导历史发展方向的人,在穷途末路时,既有穷不失志的骨节,又有被历史浪潮豪挟而下的无奈。比他小20岁的潘兰珍女士成了他的精神慰藉,围在他身旁的儿孙使他沾到了天伦之乐,未完的文字学书稿,十几首与人唱和的诗和许多淋漓酣畅的书法表明,这是一个白发老书生,一个因循以往的人……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被捕与审判(1932年10月~1933年5月)

 1 被捕

 2 押赴南京

 3 移交法院公开审判

 4 江宁地方法院候审

 5 已能照常写字读书了

 6 第一次开庭

 7 法庭辩论

第二章 判决十三年(1933年5月~1934年7月)

 1 《上诉状》

 2 子女探监

 3 有许多闲暇著述

 4 潘兰珍到南京

 5 邓以蛰探监

 6 两个月后南下,当来奉看

 7 学生岂能天天来看老师

 8 究竟谁人是浅薄

 9 胡适“走了一步,就倒退两步”

 10 沈雁冰删改《红楼梦》

 11 鲁迅:遵命文学

 12 无人不哭半农

第三章 改判八年(1934年7月~1937年8月)

 1 疏处可容走马,密处不使通风

 2 《金粉泪》

 3 章士钊:红叶聚散原如此

 4 研究文字学

 5 可叹者诸先知先觉耳

 6 刘海粟:你伟大

 7 托洛茨基:陈独秀应参加第四国际总理事会

 8 胡适和汤尔和的争论

 9 请蔡元培帮忙

 10 茅盾约稿:中国的一日

 11 鲁迅“是一名战将,但不是主将”

 12 我决不会反骂他是妙玉

 13 狱中祭子

 14 给张玉良画题跋

 15 自传

 16 孔子与中国

 17 出狱

第四章 自南京到武汉(1937年8月~1938年7月)

 1 和傅斯年谈中国未来

 2 悔悟应属他人

 3 与郑超麟最后一面

 4 搬到陈仲凡家

 5 和胡适的最后交往

 6 逃难到武汉

 7 武昌华中大学演讲

 8 我的个性不大适宜于做官

 9 为自由而战

 10 王凡西、濮德治到武汉

 11 王若飞“有见地”

 12 回延安的三个条件

 13 我已不隶属任何党派

 14 抗战中的党派问题

 15 与何基沣的接触

 16 “托匪汉奸”风波

 17 恐怕永无解决之一日

 18 苏雪林:他是新文化的元勋

 19 张国焘想拉我

 20 五四运动时代过去了吗?

 21 安庆家人逃难到武汉

第五章 入川(1938年7月—1939年5月)

 1 到重庆

 2 张恨水:先生议论纵横

 3 到江津

 4 为周作人惋惜

 5 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

 6 小潘人很能干

 7 和邓家二嫂闹了矛盾

 8 汪孟邹:私意如就吾兄在美之便

 9 白沙镇演讲

 10 中国托派已没有前途

 11 嗣母去世

 12 戴笠、胡宗南来访

第六章 初到鹤山坪(1939年5月~1939年12月)

 1 想觅一清凉地

 2 鹤山坪施家大院

 3 石墙院

 4 与沈尹默唱和

 5 章士钊:怀独秀鹤山坪

 6 居忆故人

 7 担心杨鹏升被炸

 8 告少年

 9 章士钊:劝仲甫移居

第七章 到重庆、江津(1940年1月~1940年4月)

 1 重庆看病

 2 “康庄”小住

 3 反对抄袭列宁的理论

 4 念蔡元培

 5 与黄粹伯谈文字学

 6 世界战争及前途

 7 为杨鹏升父亲写墓志

 8 编译馆按月给稿费

第八章 重返鹤山坪(1940年5月~1940年11月)

 1 续写《小学识字教本》

 2 部中“谣言”

 3 大姊今又亡

 4 恩来昨日来蓉

 5 担心书稿被炸

 6 历史是不会重演的

 7 失窃

 8 章士钊:《独秀遇盗诗》

 9 苏联的经验教训

 10 以竟《新青年》之未竟之功

 11 章士钊“疏懒异常”

第九章 江津过冬(1940年11月~1941年4月)

 1 和罗宗文县长谈控制米价

 2 我的根本意见

 3 章士钊:回首自凄凉

 4 社会影响得到肯定

 5 老而多病

 6 春日忆广州

 7 章太炎研究连语的一个错误

第十章 三到鹤山坪(1941年4月~1941年10月)

 1 世无朋友更凄凉

 2 求罗希成赐拓片

 3 书名亦望勿改

 4 悼李光炯

 5 古音不同今音

 6 差可支持

 7 请魏建功为《古韵表》写序

 8 请魏建功校对《韵表》

 9 章行严确已赴湘

 10 去江津葬大姐灵柩

第十一章 病鹤残年(1941年11月~1942年5月27日)

 1 给陈立夫的信

 2 陈仲凡不同意陈独秀的“互用”论

 3 借欧阳渐《武荣碑》

 4 已无多剩此残年

 5 劝杨鹏升出外做官

 6 不能去黑石山看梅了

 7 接受朱家骅“私人”馈赠

 8 想去贵阳

 9 凌铁庵指责陈独秀

 10 与晋公素无一面之缘

 11 再论世界大势

 12 发病

 13 逝世

 14 追悼会“因故延期”

 15 安葬

 16 捐款及揭墓仪式

 17 叶落归根

后记

试读章节

陈独秀抓进捕房后,和濮德治关押在一起。

二十九岁的濮德治是安徽怀宁人,与陈独秀是亲戚。陈独秀母亲姓查,濮德治的母亲也姓查,是堂姐妹。陈独秀母亲比濮德治母亲大二十多岁,陈独秀比濮德治大二十岁。按辈分,他们是老表,按年龄,濮德治把陈独秀看成长辈。濮德治曾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安庆一家中学任教一年。他爱好戏剧,后到上海从事文艺活动,参加了南国社。大革命失败后,濮德治参加了托派活动,并在第一次托派机关破获时被逮捕。濮德治保释后,陈独秀为了帮他找工作,1932年3月24日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请霞飞坊72号柏烈武转。收到陈独秀的信,蔡元培将濮德治介绍给中大罗志希(罗家伦)、暨大沈鹏飞、商学院裴复恒等校长。后来,濮德治辗转在招商局找到了工作,任月刊编辑,月薪一百五十元。这次被捕,是第二次被捕。濮德治的性格是艺术家型的,王凡西说他的性格有些轻浮。

陈独秀纳闷,自己没有参加会议,住的地方偏僻,费克勤是肯定不知道的,怎么自己也被捕了呢?而且,时间这么靠近,他们下午被逮捕,自己傍晚就被捕了。难道出了叛徒?

陈独秀问濮德治:你们五个人抓来后,可分开过?濮德治说,我们抓来分开提审,谢小珊(德盘)才二十岁,提审的时间最长,回来后一直是恍恍惚惚的。陈独秀吃了一惊,看了谢德盘一眼,谢德盘正拿眼在看他们。陈独秀明白了,说,这孩子胆小。

到了夜里,梁有光、王晓春也被抓来了,两人在梁有光新闸大通路斯文里1044号被抓。王晓春因跳窗逃跑,被抓后挨了拳脚,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10月16日,王子平、何阿芳两人在唐山路业广里335号被捕,王鉴堂在法租界福履理路建业里22号被捕。现在,陈独秀和濮德治等人相信,谢德盘叛变了。他是托派中常委秘书,只有他知道这么多人的地址。

1932年10月17日,陈独秀一行人被押到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上海公共租界将搜到的十箱文件书籍,也随汽车送到。每个犯人前胸缀了一个号码。陈独秀前胸缀了个“6”字,因他是继彭述之、谢德盘、罗世凡、濮德治、宋逢春五人被捕后,第六个被捕。关押期间,侦缉队队长慕陈独秀的大名,请陈独秀写字。陈独秀写了“还我河山”和“先天下忧而忧”两幅字。

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审讯时,赵镇镗推事升座第一法庭,捕房律师厉志山陈述破案经过后,提出依据《民国紧急治罪法》第二条第二款及同法第六条起诉,但有关事项尚须调查,要求改期会审。陈独秀来前被送到医院看病,因病不重,仍来受审,赵镇镗允许他坐下。其他人仍一旁站着。

简单的会审后,法院即将情况告诉了上海市长吴铁城。吴铁城对如何处置陈独秀,不敢擅自做主。18日用快电报告了南京行政院。南京接到吴铁城电报后,立即下令将陈独秀、彭述之两人押解南京。当时汪精卫辞职赴德国,蒋介石在武汉。吴铁城命令上海公安局去火车站严加警戒,闸北五区警署临时安排保安大队一个排兵力在上海北站特别警戒。晚上,上海公安局将陈独秀、彭述之武装押解到北站,乘十一时夜车押解到南京首都卫戍司令部讯办。

在火车上,陈独秀对彭述之说:到南京凶多吉少,在上海是民事法庭,到南京是军事法庭。火车开出上海不一会,陈独秀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听着陈独秀悠然自得的鼾声,彭述之怎么也睡不着了。第二天清晨,陈独秀见彭述之脸色苍白,一夜未眠,说:你才三十几岁,来日方长,不要想许多。我已是半百老人,已无所求。

P5-6

后记

写一个人,必写一个人的晚年。此前,我写有关陈独秀的书,无不涉及其晚年。所不同的是,前者简约,并不展开,篇幅不允也。为此,我曾想写一部多卷本的陈独秀先生的书,使一书容量与其人分量相应,终因市场限制,未能遂愿。

去年冬季,忽得东方出版中心张爱民先生信函邀约,为纪念陈独秀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嘱我撰写一部陈独秀晚年的著作。这个想法与我上述念头契合,自然是乐此不疲了。

1994年以来,我已写了八本陈独秀的书,如此不厌其烦地回到老课题,如同回到自留地种庄稼,比起开拓荒地,自然轻便;另一方面,虽是回到老地方,并非重烧一炉窑,而是重新堆柴,重新和泥,再烧一炉不同质、量的新窑。古人说,温故而知新。这种同一个井里汲油的方法,使我受惠无穷。它使我纵深探奇,曲中寻幽。许多从前没有留意的问题及没有消化的史料,得以融通。古人主张“十年磨一剑”,比较起来,吾人方法最笨,二十余年磨一人矣!

方法上,本书力求依时布行,兼顾经纬,并有幸得着了张爱民先生的鼓励。上大学时,我学的是哲学,走上写人物传记,半路出家,靠的是古寺青灯下“老和尚功夫教功夫”的钝法子。此法,无非是水中学游泳的法子。人在岸上,不长水性。感谢张先生和东方出版中心,给了我一次重新下池的机会。

陈独秀一生坎坷,个性鲜明。少年时代,祖父称他不是龙就是蛇;中年,胡适喻之为兔;壮年入狱,朋友调侃为大虫;晚年归老鹤山坪,章士钊喻之若鹤。至今,在许多人的眼里,他是一只大虫或一条小蛇。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他是一条龙。

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太阳升起的时候,光芒四射,让人富于想象、幢憬;夕阳沉沦的时候,无声胜有声,让人深沉、生情。思想家的一生,晚年更珍贵。他一路走来,到了末端,聚集了无数从前的信息,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最为成熟。陈独秀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发起了中国共产党,早年辉煌,一度霞光万丈,世人瞩目。晚年,这一缕夕阳如何沉没?重温一下这位现代中国史诗般的人物归山心曲,或许,还能带来一点被埋没的思考。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并非明天的太阳总会升起。在陈独秀先生的生涯中,1942年5月27日傍晚的那一轮缓缓下沉的轮盘成为他生命中最后的太阳。而他本人的最后的岁月,如同那一轮夕阳的柔和、橘红以及对人世的眷念,永远定格在人们记忆的苍穹之中。

余生亦晚,与先生无同时之缘。陈先生去世十五年后,我有幸落地于他的家乡;二十六年后,得缘研究先生。时间飞快,于今又过去了一个二寸六年。回首那一年的整个盛夏,吾人伏在三祖寺一位朋友即将拆迁的空房子里,嗅着窗外南瓜藤的草香,听着蝉和蟋蟀的嘶鸣,第一次恍恍惚惚写先生时的懵懂,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糊涂和大胆。

光阴荏苒,其时如梦。

朱 洪

已丑年谷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独秀的最后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319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7: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