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文化撷英(下)
内容
试读章节

六 尊卑礼俗的规矩

南宋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载,州官田登,忌讳别人称其名,吏卒不慎触犯他的名讳都要受责打,以致全州民众都要称“灯”为“火”。传统的元宵节俗允许百姓在州内放灯游乐,而吏人张贴的告示却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结果,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千古笑柄。

避讳之风

《白虎通义·姓氏》指出:“臣子不言君父之名。”就是要求身为臣民、子女者出于对君主和父祖的尊重,不得直呼其名。这就是所谓的“避讳”。避帝王之名称为“国讳”或“公讳”,避父祖之名是为“家讳”或“私讳”。

先秦典籍如《左传》、《礼记》、《孟子》等就有避讳的记载,但还不算是很普遍的现象。秦统一六国后,帝王的专制地位急剧提升,避讳之风也随之逐步盛行起来。秦始皇名“政”,全国就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改为“端月”,或改读“正”音为“征”;而“正月”读为“征月”的习俗一直维持至今。汉朝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触犯帝王名讳者治罪,凡遇与庙讳御名相同之字须用同义字代替。如汉高祖名邦,凡遇“邦”字不能称“邦”而称“国”,故而战国时的官名“相邦”改为“相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把“谈”字都改为“同”字,就因其父叫司马谈;北宋文学家苏轼祖父名序,于是他每当撰写书序时都用“叙”字来代替。然而,家讳过于烦琐,有时会闹出麻烦和笑话。如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司马桓温的儿子桓玄被授为太子洗马的官职,设宴庆贺。席问有宾客嫌酒太凉,要侍者把酒“温一温”。桓玄听到“温”字,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孝心,便马上痛哭起来,弄得宾客尴尬非常。又如唐代诗人李贺,其父名晋肃。由于“晋”与“进”音同义近,时人就认为他应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大文学家韩愈特意写了一篇《讳辩》为之辩白,也无济于事。

方位之别

南朝宋人裴驷《史记集解》引如淳曰:“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可见,方位也是分别尊卑的形式。

古代帝王和臣子在殿堂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帝王坐北朝南,而臣子则面北参拜,所以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的说法。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诸葛亮为了联合孙权抗击曹操,故意采用“激将法”劝说孙权:“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就是要激励孙权不要向曹操俯首称臣。

古时讲究的房屋方位也是坐北朝南的。那么,左就是东,右就是西了。明代进士马中锡的小说《中山狼传》,描写墨者东郭先生把狼放进袋子后,“引避道左”,等待晋国赵氏的领袖赵简子经过。当中的“引避道左”,实有谦虚退让之意。此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正是因为右尊左卑,才会引起战功赫赫的廉颇嫉妒。还有,秦代贫苦百姓一般住在间里之左,而富强大户则住在闾里之右。故后来以“闾左”指代贫苦大众;以“右姓”、“右族”、“右戚”、“豪右”等指称世家大族。

至于交际场合,宾主座次,则如明末清初史学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所说:“古人之座以东向为尊。”而主人家出于谦逊,一般把尊贵的西座(东向)让与宾客,而自己则屈居对席的东座。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叙述著名的“鸿门宴”时,描写身为主人家的项羽却是“东向坐”。这种安排,并非因为司马迁不知礼数,而是他有意借此刻画项羽狂妄自大的个性,为其后来落得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埋下伏笔。

服饰之辨  在棉花传人中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统称为“帛”,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着。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而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做的衣裳,因此“布衣”就成了庶人的代称,如三国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

就服装颜色来说,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为达官贵人所好。据阴阳五行之说,黄色代表土地,穿着黄色象征占有土地。因此,皇帝所用之物也常冠以“黄”字,如龙袍又叫“黄袍”,诏书又叫“黄榜”。至于官吏的服色则以官品来界定,一般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另外,《管子·立政》指出“散民不敢服杂彩”,可见古代平民服装的颜色都以朴素为主,不能施彩,统称“白衣”。唐宋时期,“白衣”专指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北宋词人柳永在《鹤冲天》中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既抒发个人屡试不第的抑郁,也流露了自己摆脱寒微、跻身高位的夙愿。

五代承唐之后,避讳之风犹盛。后梁太祖朱温,归唐时曾获赐名全忠,其祖父名信,父亲名诚。朱温称帝后,为示有别于大唐,把“全忠”之名改为“晃”,但仍避用“忠’’字。于是,就有如史学家陈垣所开的玩笑:“终梁之世,图书金石,无诚无信复无忠也。”

P87-89

目录

专题五 科技与文明

 一 科技学说的儒学化

 二 古代科技的政治功能

 三 官力、科技教育的局限

 四 古代科技文献的特性

 五 阴阳五行的认知观念

 六 传统思维方式与科技

 七 传统中医学的困惑

 八 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九 先秦的名辩思潮

 十 古代的物理概念

 十一 天文历算的两种取向

 十二 道教养生术对中医的贡献

 十三 古代炼丹术开化学之先河

 十四 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浪峰

 十五 “李约瑟难题”的探究

 十六 “西学中源”说的微妙心态

 十七 “天人合一”观念与科技发展

 十八 天人观念对现代科技的启示

专题六 伦理与教化

 一 儒家道德教化的传统

 二 以孝治天下

 三 忠孝难两全

 四 传统伦理对女性的规范

 五 姓名的伦理内涵

 六 尊卑礼俗的规矩

 七 蒙学读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八 家庭内的教化形式

 九 学校之道德教化功能

 十 通俗文学的教化意味

 十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十二 尊祖敬宗的祠堂祭祀

 十三 宗族公产的性能

 十四 佛教协调儒家伦理的取向

 十五 传统伦理对政治文化的建构

 十六 宗族观念下的国民性格

 十七 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十八 中西亲子关系的异趣

专题七 思想与社会

 一 儒家的仁礼观

 二 道家的逍遥观

 三 墨家的兼爱主张

 四 法家的“法治”理念

 五 孙子兵法和管理哲学

 六 独尊儒术与士人政府

 七 今古文经之争

 八 佛教的中国化

 九 佛家的随遇而安

 十 道教的尊道求仙

 十一 越名教而任自然

 十二 理学的新思维

 十三 二程的“天理”学说

 十四 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说

 十五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十六 清初三大家经世致用之学

 十七 乾嘉时期的考据学

 十八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十九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精神

 二十 全盘西化与文化本位

专题八 传承与交流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成

 二 世界视野下的中华文化特质

 三 华夷文化的碰撞与化合

 四 盛唐时代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五 陆上丝路一中外文化交汇的纽带

 六 海上丝路——联系中外文化的桥梁

 七 文化视域中的郑和下西洋

 八 抗拒与接受:西学东传

 九 “中体西用”的时代烙印

 十 儒学的现代化

 十一 中西文学的交流与互动

 十二 蜚声世界文坛的《红楼梦》

 十三 武侠小说的传承与创新

 十四 跨越国界的围棋文化

 十五 和合思想的现代意义

 十六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

 十七 全球化进程与多元文化格局

 十八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附录一:高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学习大纲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体系之一,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近百年来,关于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探讨,成为学术界一个关注的热点。如今,海内外的“中华文化热”方兴未艾,各种不同的观点、理论和主张,重新审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形成了一股热烈的风气。一向以来,文化研究侧重于学术层面,不太重视普及化,坊间的一般文化书籍,随意性又太强,如何统合学术性和普及性,建构一个深浅得宜的内容框架,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亟待开拓的课题。

由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汉语中心研究小组执笔,结合海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中华文化撷英》在参照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中肯、深入而全面的探讨,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综观全书,创获之处颇多,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其一,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现出研究人员深厚的国学根基。然而,这些学术观点都是在经过理解和消化后,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带给读者的。它没有学术论文的晦涩和烦冗,尽量避免注释和征引原文,偶然引用原典,著者都尽量清晰交代。此外,对各种材料,都尝试在归纳整理后,力求以浅白的语言带出,因而与读者建立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而不会使人望而生畏。

其二,博观约取、内容丰富,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八个专题的内容,涵盖政治与发展、经济与生活、文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科技与文明、伦理与教化、思想与社会、传承与交流等各大范畴,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相关知识点的选取,是建基于学者、教师、学生等的综合意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三,中肯的观点和鲜明的时代感贯穿全书。对于中华文化固有的优良传统,如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追求和平的淑世精神等超越时代的价值,研究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对于中华文化的不足之处,也客观地予以揭示和批判,如指出西方文化中重视民主、自由、科学、法治之精神,乃过去伦理型中国社会较为薄弱的环节。所谓“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撷英”之深意,读者当可细细咀嚼其芬芳。

香港地处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不仅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有广泛的接触,同时也是华人地区思想和言论最自由的地方。香港人与西方文化接触比较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却略嫌不足。香港大学文学院自成立至今,向以传承国粹、贯通中西文化为目标,借以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并了解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和地位。如今,历经数载研究,《中华文化撷英》终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文化学术界的一件盛事,我乐见其成。

无独有偶,目前我也正在编撰一部有关现代中华文化的学术著作,并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故与中华文化亦称有缘,是以略述数语,忝列为序。

雷金庆

香港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7年10月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新颖的视角、中肯的立论、活泼的文风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参照中国语文课程大纲及有关文献,定8个范畴,共分两册。上册是政治与发展、经济与生活、文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下册是科技与文明、伦理与教化、思想与社会、传承与交流。本书的深浅符合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将文化知识的培养和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做到了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思辨性与现实性兼具。

编辑推荐

《中华文化撷英》分上、下两册,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有18至22小节,8个专题共有156小节,涵盖政治与发展、经济与生活、文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科技与文明、伦理与教化、思想与社会、传承与交流等各大范畴,涉及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化读物内容的深浅程度力求切合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并与品德情意的培养相结合;在介绍文化知识的同时,辅以批判性的笔触,启导学生进入文化思辨和认同的层次;文章体式则采用“评论式小品文”,透过轻松活泼的评述笔调介绍文化知识,并加插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文化撷英(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仲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59736
开本 16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00:52